關於待人真誠的作文

導語:一個人如果沒有感動對方,是因爲誠意不夠,是因爲不能把心真誠的交給對方,是因爲不能夠信任對方。以下小編爲大家介紹關於待人真誠的作文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關於待人真誠的作文

關於待人真誠的作文1

寬容和感恩的力量無可替代

寬容和感恩是以修養爲基礎的,寬容和感恩能形成一個人高尚的品格。南非首位黑人總統就是我們總好的榜樣。在漫長曲折卻又光輝的歲月中,這位“南非國父”用寬容和感恩書寫了傳奇的一生。

曼德拉因爲領導反對白人種族隔離的政策而入獄,白人統治者把他關在荒涼的大西洋小島羅本島上27年。當時曼德拉年事已高,但白人統治者依然像對待年輕犯人一樣對他進行殘酷的虐待。

誰也沒有想到,1991年曼德拉出獄當選總統以後,他在就職典禮上的一個舉動震驚了整個世界。

總統就職儀式開始後,曼德拉起身致辭,歡迎來賓。他依次介紹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然後他說,能接待這麼多尊貴的客人,他深感榮幸,但他最高興的是,當初在羅本島監獄看守他的3名獄警也能到場。隨即他邀請他們起身,並把他們介紹給大家。

曼德拉的博大胸襟和寬容精神,令那些殘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汗顏,也讓所有到場的人肅然起敬。看着年邁的曼德拉緩緩站起,恭敬地向3個曾關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場的所有來賓以至整個世界,都靜下來了。

後來,曼德拉向朋友們解釋說,自己年輕時性子很急,脾氣暴躁,正是獄中生活使他學會了控制情緒,因此才活了下來。牢獄歲月給了他時間與激勵,也使他學會了如何處理自己遭遇的痛苦。他說,感恩與寬容常常源自痛苦與磨難,必須通過極強的毅力來訓練。

獲釋當天,他的心情平靜:“當我邁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想一想: 1991年曼德拉出獄當選總統以後,他在就職典禮上的一個什麼舉動震驚了整個世界?

關於待人真誠的作文2

做一個真誠的人,別人纔會相信你。只有真誠的對待每一個人,別人纔會真誠的對待你。真誠是一種品質也是人性的亮點。

誠信,是一塊乾淨的白布,它會擦亮你人生的鏡臺;信任是草叢中的花朵,它會爲你的綠葉人生點綴色彩;誠信是黑夜裏的北斗星,它會使你的人生道路找準方向;誠信,是一場春雨,滋潤着荒涼的大地;誠信,是一盆炭火,溫暖着每個心灰意冷的生命;誠信,是一朵馨香的花,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讓人們感到生活的馨香。

一個人的誠實和守信,就像夜幕上兩顆本來就很璀璨的繁星,當它們交匯在一起時,將會放射出更耀眼,更奪目的光芒,把世界上每一個人的心靈都照亮。

“信賴,往往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讓出國同學到我家和我一起寫作業。她來了,我想:‘我還是把房門鎖起來吧,萬一她趁我不在亂搜東西怎麼辦!’說幹就幹,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瞬間,就我把家裏所有的門都鎖了起來,以防被盜。她好像發覺了什麼似的,但一聲不吭的寫作業,等她走後,我才把所有的門打開。

過了一會兒,她叫我去她家玩,我到她家後,她卻把她家所有的門都打開讓人覺得她也不怕什麼丟失,頓時,我慚愧極了。我低聲問她:“外人來了,你怎麼敢把門打開,你難道不怕我——?”她莞爾一笑說:“這算什麼,人與人之間要有信任,何況你是我的朋友,我就會更加的信任你,再說了,我相信你不是那樣的人!”此後,我請同學到家玩,屋子總是敞開着。

從那以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信任是一種有生命的感覺,信任也是一種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種連接人與人之間的.紐帶。你有義務去信任另一個人,除非你能證實那個人不值得你信任;你也有權受到另一個人的信任,除非你已被證實不值得那個人信任。信任對人是多麼的重要,我們的生活是需要信任的。

信任使花兒更加美麗:信任使人更加可愛:信任是精神更加富有;只有人與人之間多一點信任,生命纔會更加精彩,世界纔會更加美好!

關於待人真誠的作文3

所謂誠信,簡單來說就是“誠懇信實”。誠信,是源於內在無形的美德;信,則偏屬表現於外在的道德作爲,誠信當是一體兩面、內外貫通的德性。誠信是爲人之道。 若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在自己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坦然地面對自己和他人,成爲一個“誠懇守實”的人,如此,便能活得自然,活得愉悅,活得心安理得。相反 地,一個人如果不重視誠信,對人信口開河,對己姑息自欺,那麼不僅在社會上寸步難行,每個夜晚恐怕還得抱着惴惴不安的心難以成眠。 誠信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德性。還記得小時候第一次撒謊,整張臉漲得熱呼呼、紅通通的,說話也支支唔唔,儘管一時矇騙過去了,還是一整天沉着臉,悶悶不樂。 這種“不舒服的感受”,正是“誠信”在驅使我們走回正途──不要欺騙別人,因爲我們難以騙過自己。〈大學〉中說:“所謂誠其意者,勿自欺也。”

正是這個道理。 如果將“誠信”二字擴充發揚,則它就不僅是做人之道,更是爲政之道。子夏曾說:“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爲厲己也。”(《論語 子張》)這裏雖強調 “信”,其實也難脫“誠”而言,須知一個爲政者欲取信於民,必須先以誠相待。以誠信之心治理百姓,就不會有民怨;相反地,如果無法讓人民感受到你的誠懇, 信賴你的作爲,那麼,爲政者想要役使人民,就會遭遇困難。 子貢曾問政於孔子,孔子認爲要將國政治理好,必須顧及三件事:“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以今日的眼光來看,也就是民生、國防,以及政府的誠信。言語科的 優秀弟子聽了之後,給老師出了難題,他說:“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孔子答道:“去兵。”子貢又問:“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孔子凜然回 應:“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孔子所謂“去食”,並非不顧人民百姓的生計,而是就治國層面而言,強調“誠信”是政府的根本,沒有誠信就沒有政 府,國家恐要陷入不安動亂中,人民又如何能安居樂業? 無論是修身或治國,誠信都有着重要的意義,不過,誠信也不只是說到做到。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爲次矣。”子貢曰:“今之從 政者何如?”子曰:“噫!鬥消筲之人,何足算也!”(《論語 子路》)。

讀到此,會發現孔子對“言必信,行必果”的評價很低,而這裏的“砰砰然,小人哉” 的小人,並不真的是品德低下的人,而是堅持自守,但尚不能橫量輕重、通權達變,因此顯得識量淺狹的人。孔子贊成“言而有信,行有果”,卻對“言必信,行必 果”有所商榷,他所反對的是這兩句中間的“必”字。“必”就是必然,做任何事一旦“非得怎麼做”就是一種極端,一個人倘若爲了“誠信”而不擇手段,這樣 “極端的誠信”還有價值嗎?一個爲人處事遵循誠信之道的人,決不須強迫自己,去迎合那些有違誠信之道的人!倘若連自己都無法信服的事,又何必付諸承諾與實 踐呢?這提醒我們,在付出誠信之前,我們也得充分了解對方,讓自己的誠信,不致淪爲一種鄉愿;讓堅守誠信的我們。

關於待人真誠的作文4

真誠,就是真實誠懇,沒有一點虛假,我與哥哥之間,有着真誠的情感。

一次家庭聚會,吃飽喝足之後,我和哥哥一起去滑蛇板,不一會兒,哥哥就覺得沒意思了,因爲我不是他的競爭對手。他罵我,說我“廢物”,想用這個方法激我追上他直到把我撞倒在地……

回到家後,哥哥意識到了自己的惡作劇,誠懇地向我道歉,我白了他一眼,表達了不接受的意思。爸媽勸我做人不能小氣,多想想哥哥以往對我的好處,我委屈地哭了。

晚上躺在牀上,與哥哥從小一起玩耍的情景一幕一幕在我眼前浮現:每次吃飯,哥哥把愛吃的菜第一筷先夾給我,對我很關心;每次有了新玩具,總是第一時間拿出來和我分享,都想着我;每次去爺爺家,第一句總是問弟弟什麼時候來?想着想着,我的眼眶不禁溼潤了……哥哥一直真誠待我,我不能就因爲今天這件小事兒抓着哥哥不依不饒,自己太小氣了……想到這兒,我翻身下牀,撥通了哥哥家的電話。我小聲說:“喂,請問是哥哥嗎?”電話那頭傳來激動的聲音:“弟弟!我還以爲你不理我了呢!下午那件事是我不好,我不應該因爲覺得好玩而惡作劇,對不起。”“我才應該說對不起呢。”我說,“我太小氣了,你以前那麼真誠地對待我,我卻……”我們哥倆在電話裏面冰釋前嫌。

經歷了這次風波,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真誠,是用真摯的語言、誠懇的態度來表達發自內心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