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風俗放風箏的作文

重陽時節,人們在登高的同時,還伴有放風箏的活動。此時的街頭和曠野上,隨處可見放飛的風箏:天上白雲飄飄,風箏點點;地上笑語陣陣,菊花盞盞。好個重陽九月天!

重陽風俗放風箏的作文

按照當地民間的傳統習俗,一年有兩次集中放飛風箏。上半年在清明,下半年在重陽。清明時節地氣上揚,是放風箏的好時機;而重陽時節金風送爽,天高雲淡,視野開闊。人們紛紛借登高之機放風箏。此時,不少老者也加入到登高、放風箏之列,以健康的體格證明自己能夠活到九十九。

風箏始見於春秋時期,初型均是鳥類。因爲當時還沒有發明紙張,因此只能用竹木製成。漢代,人們已經能夠用牛皮製作風箏了。東漢蔡倫造紙術面世後,人們便開始用紙製作風箏,出現了“紙鳶”和“紙鷹”的稱謂。“風箏”之名的.出現,是在五代時期。唐以後,風箏在民間盛行,形狀已經不侷限於鵲、鳶等鳥類,還有仙女、龍、鳳、蜜蜂、蝴蝶、蟲、魚等等,花樣繁多,應有盡有。

放風箏是一種傳統的民間活動,帶有濃厚的地域民俗色彩,並與各地農時相關。在我的故鄉,清明時節放的風箏各式各樣,但以龍的造型和圖案爲主,傳說自清明之後,龍的活動就越來越頻繁;重陽時節,天空高遠晴朗,經常可以看到翱翔的雄鷹,所以此時風箏的形狀圖案就以雄鷹爲主。飛向高空的風箏,與登高的人羣相呼應,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嚮往。

重陽節的前兩天,我們這些半大孩子就開始自己動手扎風箏了。扎風箏的原料都是自己尋找的。骨架有的用劈開的竹條,有的用柳條。當然,柳條的效果不如竹條理想。紮好骨架後,用糊窗戶的毛頭紙將其糊上,再用毛筆蘸上染粗布用的顏料,在上面畫上喜歡的圖案,一架風箏就大功告成了。至於雄鷹風箏,我們是扎不了的。且不說製作難度大,單是所用材料,我們根本找不到。因此,我們都盼着村裏會扎走馬燈的貓爺來製作雄鷹風箏。他的雄鷹風箏,帶着竹哨,放起來的時候,會發出好聽的哨音。每年重陽節,他都會在鄉親們登高的土丘旁把雄鷹風箏放起來,引來鄉親們的稱讚和喝彩。正是:重陽到來放風箏,互比高低戲秋風。眼界最是今日寬,菊花香中傳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