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1

推薦讀《新課標解讀》使我明白了許多新道理: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移植的過程,應當是學習主體(學生)和教育主體(教師,包括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教學模式將“人——人”系統轉變爲“人——環境”系統。學生將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習得者。應對知識更新週期日益縮短的時代,我意識到: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教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爲“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我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爲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澱學養。有句話說的好:“一個教師,不在於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與重複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

教書和讀書生活,使我感受到:教師的人生,應當有創新精神。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一樣。而我們的學生亦是如此,因爲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的目的是爲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進取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地、活潑地發展。在組織教學中把整體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學生們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兒,但每一顆都有與衆不一樣的可人之處。所以便更需要我們用不一樣的方法去澆灌、呵護,才得以使他們健康成長。

常讀書和常思考,能使我勇於和善於對自我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要不憚於正視自我之短,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我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爲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把讀書和教書結合起來,創新教、創新讀、創新用,在用中創新。

當然讀書需要認真的態度,更需要堅決的毅力。一天愛讀書容易,一輩子愛讀書不易。任何人都能夠使夢想成爲現實,但首先你必須擁有能夠實現這一夢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纔有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說過,教師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長,明日你就將停止教學。身爲教師,必須成爲學習者。

我深深地明白,僅有樂學的教師,才能成爲樂教的教師;僅有教者樂學,才能變成爲教者樂教,學者樂學,才能會讓學生在歡樂中生活,在愉快中學習,這就是我最大的追求。所以,我首先得讓自我再度成爲學生,才能更有深度的去體會我們的學生的所思所想、所求所好。我願把追求完美的教學藝術作爲一種人生目標,把自我生命的浪花融入的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潮之中。

“書籍是人類提高的階梯。”——高爾基的名言流傳至今,不知激勵了多少莘莘學子們。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書,它給予了我們各種各樣的知識,告訴了我們做人的道理,更帶給了我們無盡的歡樂。我喜歡讀書,讓我們一齊來分享讀書的歡樂和喜悅吧,在書的世界裏,我們都是最完美的自我!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2

談到中小學音樂教育,諸如音樂素質、專業音樂教育、普通音樂教育、音樂創新教育、音樂學習興趣、音樂審美等都是高頻詞。然而,在中小學音樂教師隊伍中,確有一部分教師對這些高頻詞及內涵熟視無睹、睹而不見、見而不思、思而無獲,在工作中無的放矢、盲目施教也就不足爲怪了。我僅就音樂素質內涵等急待明晰的幾個熱點問題,做如下的淺釋粗議。

一.音樂素質的內涵

學生音樂素質的內涵可概括地分爲以下四個方面:

1.音樂知識素質:即有關讀譜及音樂表現要素(音高、音色、建度、力度、節奏、節拍、放律、調式、調性、曲式、和聲、體截、題材等),爲保證學生參與音樂學習過程及音樂實踐活動所必須掌握的簡單的基礎知識。

2.音樂心理素質:即以音樂感受能力爲核心的音樂感知能力、音樂記憶能力、音樂運動覺能力、音樂聯想能力、音樂想象能力。

3.音樂能力素質:即學生參與聽、唱、視、記、奏、創、動等具體音樂實踐活動的能力。

4.音樂文化素質:即音樂史、音樂常識、音樂作品的涉獵範圍,音樂與其它藝術的關係,音樂與藝術以外其它學科的關係,音樂與生活、音樂與社會的認識等方面的綜合音樂文化知識結構。音樂同其它基礎課程一樣,以其特有的知識和技能爲基礎,才成爲_種需要傳函、研究與發展的學科。音樂教育如不突出它自身的特有屬性也就不是音樂教育本身了。音樂教育所有價值,都必須以學生音樂素質的培養、發展與提高爲載體、爲過程、爲手段才能得以實現。囚此,學生音樂素質的發展與提高,是音樂教育的本位價值。

二. “會”是興趣的根本。古人云:“樂其道,善其事”,其含義不講自明。遷移到學生學習上來,那就是要先培養學生對所學學科及具體知識的興趣,首先實現樂其道。這樣,學生就會學得積極、主動,學得事半功倍,以便達到善其事。用辯證的思維方法再來思考這句古話,我認爲反之亦然,即善其事,更能樂其道。在生活中,人們總是對自己善長的專業和事情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也往往是對學得好的學科再投入的更多。一個不懂球規的人不會成爲球迷,一個不懂象棋的人,不會在一盤殘局前觀棋不語兩小時。學習的“知難而退”,不正是學不懂、學不會而使興趣喪失,棄“事”而逃嗎?通過調查得知,在我們的音樂教學過程中,學生學不懂、學不會而沒辦法學,是學生學習音樂興趣逐漸降低的一個最本質的原因。所以,學生就是在“樂其道,善其事,更樂其道”的隱性而多次的反覆中,其好強、好勝、自尊等心理需求得到滿足,並實現學習興趣的激發、深化、鞏固、昇華。因此,“會”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根本。這就要求我們要始終注意並做到讓學生有一個我想學,我會學,我能學會,我能行的良好的學習心理感受,優化學生學習的“心境”。

三. 走出域屬的誤區。音樂教育區分爲兩種基本類型,即國民音樂教育與專業音樂教育。中小學音樂教育域屬於國民音樂教育。可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進行。這種隸屬關係卻偏偏走進誤區,其表現就是忽左忽右,走向極端,要麼是正規專業化,聽“效果”誰高誰低;要麼是談虎色變,敬而遠之避開“專業化”之嫌。凡此種種,都會使中小學音樂教育誤入岐途,與真正的音樂素質教育背道而馳。究其原因,就是沒能科學地理解中小學音樂教育與專業音樂教育的聯繫與區別。專業音樂教育也好,中小學音樂教育也罷,所教所學的知識與能力本來就同出一脈,又都屬於教育的範疇。因此,雖然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教育,但這種親緣關係是客觀的,這就是兩者之間的本質聯繫。兩者的區別首先在於培養的對象和目標上,專業音樂教育是面向挑選出來了少數人,培養音樂專業人,中小音樂教育是面向所有學生,提高全體國民的音樂素質。其次是表現在具體的教育過程的諸多要素上,就教學內容而言,專業音樂教育追求全面系統、高難深刻、熟練清湛、身懷絕技等。而中小學音樂教育更注重的是全體教育對象的可接受性,人才全面發展的基礎性,實現美育功能的藝術性,教育過程的愉悅性等等。相對專業音樂教育要淺顯、容易、簡單得多,但絕不是沒有必須掌握的內容,體現在過程和方法上,中小學音樂教育與專業音樂教育相比,就不是那麼機械、嚴格、枯燥、求精,而是激發興趣,輕鬆愉快,自由解決,學樂交融。基於這種認識,將專業音樂教育與中小學音樂教育等同視之,或將兩者涇渭分明地對立起來都是不科學的。

四. 實現審美體驗價值1.音樂的美是以音樂爲載體的:音樂的美,就是音樂唱(奏)的形式的美,使音樂現實化的聲樂的美,這些聲樂所表述的音樂內容的美,這些內容所包含的情感的美。音樂的美是以音樂本身爲載體的,離開了音樂,音樂的美就不存在了。因此,音樂教育必須強調音樂性,即在音樂中進行教育,音樂教學過程就是一個學生不斷地感受、感知、理解、探索、表現及創造音樂的過程。而語文課式的大段講解與詮釋,美術課式的以“畫”代“音”,剝奪學生接觸音樂的機會和權力,就無從談到音樂的美。2.音樂素質是基礎:再好的佳餚,對於一個正在嚴重傷風感冒的人來說,也難以吃出什麼味道來,原因是味覺功能出了問題。音樂的審美也是如此,是以人們對音樂的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諸音樂要素等表現手段的感受爲基礎,再對這些感受到的音樂信息進行整合分析,進而品嚐到音樂的美。而這種感受,必須憑藉一定的音樂素質基礎,只有賴以不斷提高的音樂素質,學生才能真正地走進神祕音樂殿堂。有了這樣的素質,音樂審美才有了通道,有了橋樑,有了可能。否則,就審美而空洞地談審美,將永遠是淺層次而外在的。3.情感參與是關鍵:音樂是情感的藝術,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強調的審美體驗,情感體驗是主體。在感受、理解、表現、創造音樂的過程中,在美妙的音樂音響形式作用下,學生的情感與音樂旋律共起伏,與節奏同張弛,與音樂同悲、同喜、同歡、同樂。在這豐富而深刻的情感體驗中,學生獲得一個新的真善美的世界,感受理解了崇高與偉大,和諧與美好等多種情感,觸及到了音樂創作者的美好心靈,爲之吸引,爲之陶醉,爲之同化。在這樣的過程中,音樂教育的審美體驗價值才能得以實現。因此,在音樂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解放學生情感,並調動學生情感的積極參與。

五. 科學理解音樂創新教育就實現創新的條件而言,已有的知識信息和能力是基礎,現實的問題啓發是前提,創造性思維品質是保障,主動積極的研究探索是過程,首創的結果是標誌。創新教育是偏正詞組,創新是偏,教育爲正。因此,創新教育的首要任務,還應該是解決創新的第一個條件,即本學科的基礎知識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形成。然後纔有可能談到創新。否則,創新就會成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教學內容意義上的知識和能力,對教師來說是已知的,而對學生來說是未知的,實施創新教育,就是要把學生由未知到已知的過程,變爲一個由學生自我研究、自我探索、自我發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新動機,形成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音樂學科的創新教育也是如此。音樂自身內容的不確定性,理解空間的廣延性,個體理解的差異性,都爲音樂學科的創新教育提供了廣泛的可能性。在實施音樂創新教育過程中,萬萬不可把創新狹隘地理解爲創作一條節奏或一條旋律,認爲只有這樣才體現了音樂創新教育,才實現了音樂創新教育。如筆者曾見到一位教師上的一堂音樂課,開始便是一首七言古詩展示給學生,讀講幾遍之後,便是一整堂課的讓學生爲之作曲,可見氣勢之“宏大”,創新體現之“充分”,且不說這些小學五年級學生,就是專業的大一學生又如何?可見對音樂創新教育理解之機械,操作之荒唐。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3

通過這次的培訓學習我受益匪淺。通過學習與教學實驗,慢慢理出一點頭緒,下面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新課標讓我感受到了它所帶來的勃勃生機。在這樣一種契機下,在不斷地摸索探求之中,使我無論是在教學行爲上還是在教學意識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通過學習,使我對新課標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對新教材有了一個新的認識,獲得了一些寶貴經驗。其中感觸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別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上好課堂教學,最大限度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創設情境,發揮最佳效果。

在教學實踐中,試圖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就在每個學生的身邊,如熱點新聞,醫療健康,個人生活,當地資源,環境保護等,都含有與學生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我們在教學中適當加入這些內容,會開闊學生的思路,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並能夠認識到許多社會問題的多方面性.

2、獎勵激勵,提高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採取積極的評價,調動了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慾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情感,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課改要求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有一個創新思維活動的空間,關鍵在於教師;教師如何引導,啓發,點拔?能否真正地把學生引到這一領域?教師在平時備課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儘量地蒐集,製作與教材有關的知識,教具;又要善於把握學生的心裏,使學生能夠與老師發生共鳴。對於教學課而言,不能光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包括知識與技能、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幾個方面。教會學生知識,教給學生方法,教給學生獨立和生存的能力應成爲所有教師的職業追求。

3、學生應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

環顧周圍,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這樣的現象: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東西,教師還在不厭其煩地從頭講起;一些具有較高綜合性和較高思維價值的問題,教師卻將知識點分化,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一些本該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試驗、討論、歸納、總結的內容卻被老師取而代之;一些學生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形成的獨特見解和疑問,往往因爲老師的"就照我教的來"而扼殺。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爲學生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研究的平臺,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4、靈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許多教師不適應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與實際聯繫起來。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認真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同時,學會靈活、能動地運用教材,根據學生實際進行必要的增刪、調整,這樣才能從"有限"的教材中無限延伸。

5、追求形式和效果統一的課堂

現在,一些課堂濫用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不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和科學的指導,使課堂流於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組織有效的、科學的活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問題情境必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活動內容必須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讓學生有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讓他們帶着自己的觀點去充分地討論研究,發現自己的不足,構建完整全面的知識體系;還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觀點,讓學生在交流、探究、比較的過程中將知識優化組合,完成篩選,做出正確判斷。

3天的培訓,我的腦海裏充斥着新的教學理念及以人爲本的教學態度。關注全體學生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教學資源共享成爲本次培訓的一大收穫。通過培訓對新課標有比較深刻的理解與體會。但對具體實施仍有一定的困惑,還須在實踐中不斷學習、總結和反思,希望今後能有機會參加類似的活動。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4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目標之一,就是順應時代的發展,使學生改變接受性學習方式,學會探究式學習。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在自主學習基礎上進行的一種較高層次的學習方式,其作用在於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增強探究意識,學會探究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根據所學習到的知識,談談個人粗淺的體會。

一、平等對話,濃化探究氛圍馬斯洛健康心理學告訴我們

任何一個健康人心理都有一些需要,當滿足了基本需要,一個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現。在教學中,當學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滿足時,纔會輕鬆、愉快地投入學習,纔會主動探究,因此,現代課堂教學應確立師生平等的教學觀念,構建平等對話的教學平臺,使教學"在師生平等的過程中進行"(見"新課程標準"),將師生關係"理解爲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間的衝突,對權威、尊嚴的威脅",應"以自然的坦率代替做作的尊嚴",應"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樣普通的本色"(馬斯洛語),讓學生在率真、坦誠、互尊的環境裏一起學習。這個過程不再是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居高臨下地問,學生規規矩矩地聽,小心翼翼地學,應該使學生處於一種心理放鬆、精力集中狀態,思維活躍,敢想敢問,敢說敢做。教師以學習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質疑、討論和辯論,把閱讀的自由還給學生,把想象的空間留給學生,把表達的機會讓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閱讀、提問、思考、討論,成爲問題的發現者、分析者,爲成疑難的思考者、研究討論者,使學生在做學習主人的意識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廣益,從而以極大的學習熱情去遨遊知識的迷宮,以"敢探未探明的真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陶行知語)的膽識,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去尋找適合的答案。

基於以上理解,教師在課堂上常用語應是:"想讀嗎?""想怎樣讀?""想說什麼?""想表演嗎?""想知道嗎?自己試試看。""老師有個問題不明白,誰來幫幫我?謝謝!"等等,甚至有時候,教師還要給他們創造條件,滿足他們想當"老師"的願望。首先,以合作學習小組(3——4人)爲單位,組織學生討論,相互幫助自學,解決自學過程中碰到的個別疑難。其次,教師解疑,教師向其他小組的同學"請教",由願作"導師"的學生解疑答難,老師則當"旁聽生",在他們講疑答難的時候,會驚喜地發現他們所具有的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極大地出乎教師的想象,同時,也只有給學生足夠自由的空間和活動的機會,把課堂變爲"師生共同交流信息和切磋學問的論壇",探究才能成爲現實。

二、創設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探究性學習的起始點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不再像一般教師活動那樣,把沒有爭議的定論教給學生,而是本着"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的精神,抓住契機,用心製造"問題場",設置一些問題的情境,利用一定的"誘因"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點燃學生探究問題的靈感和熱情。

三、質疑問難,搭建探究平臺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可見,在學習過程中,有懷疑纔會去思索,有思索纔會進一步探究,然後纔會有所得。另一方面,"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因此,教師可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需求,"在任何時候都要鼓勵學生提問。"比如在學習一篇課文時,我們可先讓學生根據教學目標,緊扣教學要求,認真誦讀或默讀,在閱讀感知、思考領悟中圈點勾劃,旁批側注,翻字典,查資料,掃除閱讀障礙,在此基礎上,再由他們自己提出在閱讀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開始的時候,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可能會帶有任務觀點,比較膚淺,不着邊際,甚至在課堂上招致學生的唏噓聲,這時教師一定要加以鼓勵,要善於把握學生們思維火花閃現的瞬間,使它燃起智慧之火炬,久而久之,學生們便具有善於疑的能力,能提出較有探究價值的問題。

四、表達交流,展示探究成果

評價探究結果,具有共享學習成果,激勵後繼學習的意義。由於學生在探究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小組成員之間對探究的成果也進行了小範圍交流討論,對探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質疑,對來自各方的觀點進行了歸納總結,對探究的問題有了較全面、深刻、獨特的見解,他們內心有着想展示思維成果的渴望與衝動,他們想在展示成果中展現自我。

因此,教師要設置豐富多彩的展示平臺,鼓勵學生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來彙報探究成果,以便使不同類型的學生都能發揮自己的潛能,都能從探究閱讀中獲得收益。善於表演的同學,可將文中的精彩片斷改編成小品,舉行書中人物化妝扮演會;心思細膩,不善言辭的同學可寫探究報告,心得體會;善於辭令的同學可進行辯論,以展示思想。在探究成果展示會上,喜歡古詩詞的同學朗誦、賞析了古今中外描摹春天的詩文來盛讚美春天。擅長丹青的學生則用手中的彩筆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圖;長於寫作的學生則寫了一篇聲情並茂的文章來表達自己對春天的喜愛……這種表達和交流是完全自發的,沒有任何的強制色彩和顧忌,表演不分優劣,認識不分高低,理解不分深淺,只要積極交流,積極展示,就給予熱情鼓勵。在展示探究成果中,學生獲得的不僅是知識,還有智慧和能力。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培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的"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就能落到實處。

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麼,就讓我們給學生一個探究的天空,讓他們用"探究"這一支點去"撬起"整個知識王國吧!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5

這段時間再次學習《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使我領悟到了教學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我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再學習,有以下的認識:

一、備課

變“備教材”爲“備學生”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備教的方法很多,備學生的學習方法少。老師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注意到實驗操作應規範、熟練;注意到文字的表達,也注意對學生的組織管理,但對學生的學考慮不夠。老師的備課要探討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複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到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一位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不僅僅表現他對知識的傳授,更主要表現在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上課

教學過程是一個極具變化發展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其間必然有許多非預期的因素,即便教師對學情考慮再充分,也有“無法預知”的場景發生,尤其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育過程遠遠要比預定的、計劃中的過程生動、活潑、豐富得多。教師要利用好即時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靈活的教學機智,不能牽着學生的鼻子走。如在教學認識圓柱時,我讓舉出生活中的圓柱有一個同學脫口而出電線杆。有68%的學生同意,32%的學生不同意。於是我讓他們下課後仔細觀察。課後學生們都跑到校園中電線杆旁紛紛爭論有的同學說出了不是圓柱的理由。同意是的同學也心服口服改變了認識。這個問題是不容易從學生的記憶中揮發掉的。

三、變“權威教學”爲“共同探討”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爲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爲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學生學習的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而多是在積極發言中,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壓抑,本有的學習靈感有時就會消遁。

四、變“教師說”爲“學生多說”

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理解數學概念或通過數量關係,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從而掌握最基礎的知識,這個思維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有利於及時糾正學生思維過程的缺陷,對全班學生也有指導意義。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組織學生講。數學教師要鼓勵、指導學生髮表見解,並有順序地講述自己的思維過程,並讓儘量多的學生能有講的機會,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說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生說的質量,這樣堅持下去,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上好數學課應該儘量地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能把學生埋在越來越多的練習紙中。例如,口算,現在已經名不副實,多數用筆算代替,學生動手不動口。其實,過去不少教師創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寓教學於遊戲、娛樂之中,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我們不能把數學課變成枯燥無味、讓學生學而生厭的課。在數學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既動手又動口,並輔以其它教學手段,這樣有利於優化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6

在開學的這段時間,學校利用教研時間讓我們學習新課程標準。其中“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是《數學新課程標準》給我最深的感觸。我想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我們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體驗數學的趣味,在生活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在自主合作中體驗數學的探索,從而真正享受到數學帶來的快樂。因此,我透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再學習,有以下的認識:

一、要用新理念指導教育教學工作

新課程標準把全面發展放在首位,強調小學生學習要從以獲取知識爲首要目標轉到首先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潛力的培養,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持續發展的教育環境。在教學中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

二、轉變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要爲教學服務

恰當的教學情景創設,不僅僅爲學習數學拉開成功的序幕,而且會成爲他們主動探索數學領域奧妙的動力,因此,教學情景的創設,不僅僅要有激趣的作用,還要求情境與教學的實際和學生的知識背景,學生生活經驗緊密聯繫起來。如果僅僅爲了追求時尚而繳盡腦汁,捏造教學情景那就不可能很好的爲教學服務。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教師應帶給適當的幫忙和指導、善於選取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以尋找問題的答案。

在“空間與圖形”部分的教學中,教師應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透過觀察、測量、摺疊、討論,進一步瞭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間,認識一些常見的幾何體與平面圖形。學生透過觀察、比較、想象,體會到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是不一樣的,逐步發展空間觀念。

3、加強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廣泛的應用,在本學段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4、生活氣息不要喧賓奪主

“數學教學生活化”是時下頗爲流行的提法與做法,但在實踐中教師常常不能處理好數學與生活的關係,有的爲聯繫而聯繫,或牽強附會,有的不加選取,追求原汁原味的生活味,生活的氣息濃郁了,但數學思維的培養缺失了。

我認爲,數學生活雖然與生活關係密切,但畢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是兩個不同的範疇,適度而恰當的聯繫生活,對於數學是大有裨益的,但正如生活難以數學化一樣,如果數學教學一味的追求生活化而迷失了自我,是得不償失的,數學課的“主角”永遠只能是數學本身,數學學習能夠吸收生活中搞笑有益的例子來爲生活服務,也能夠用生活中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數學潛力,但不能走失數學本身。

5、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潛力

在教學中,教師就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瞭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進行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徑。教師應組織學生開展生動搞笑的活動,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過程。

隨着社會的發展,學生每一天理解超多的信息,電視、報刊、網絡等都是學習數學的場所。這要求我們打破課堂侷限,把周圍的社會生活作爲學生學習的大課堂。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並引導學生運用各類信息,使每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質得到全面提高,讓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正如新課標指出的: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潛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教師就應利用數學美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用心地去感受教學美、去追求數學美。

就“數學教學應關注學生的情感”提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研究認識過程和情感過程的知情統一規律,是具有現實好處的。他們從創設情境,驅動探究數學現象的好奇心;調動情緒,產生探究數學規律的樂趣;交流情意,構成樂學數學知識的態勢幾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力圖真正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指引”和“抱着”想到,“引”與“抱”採取的方式不同,效果也完全不一樣。葉聖陶說過:“習慣的養成在於教師的訓練和指導。”“指引”能使學生養成善思考的好習慣,隨時關注周圍事態的變化,明白事物之間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已定的事隨時會在形態上或本質上產生新的狀況,事物的形式或資料隨時會換成另外的一種。好習慣就應在自然而然中得到訓練和培養。與之相對應的,不管是人還是動物,如果“抱着”就會養成一種依靠情緒,什麼事都不去思考,也不想思考。因爲他明白會有人來指導他怎樣做,至於做的方式,做的效果,那不是它所想的事,惰性就此產生,要想別具一格更是無從談起。因此,我們要“指引”學生學習,而不是“抱着”學生學習。

總之,應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務必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數學學科的快樂”且快樂地學數學。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7

我是一名小學英語教師,通過這次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明白了《英語新課程標準》小學階段英語課程的總目標,同時還明白新課程標準在教學理念、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策略與評價等方面有了新的改革與創新,體現了我國教育教學與時代發展的新趨勢和英語學科的特點。

此次學習使我受益匪淺,對小學英語教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一句話,順應教育改革發展潮流,當一名合格的小學英語教師,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一、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英語有濃厚的興趣纔會願意學,要讓學生有興趣,我們首先得讓學生感到英語易學,其次讓學生樂學,最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他們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態度。使他們建立初步的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二、教學方式

依據新課標的要求,新教材的教學必須根據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創建以活動課爲主的教學模式。重點培養學生用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採用聽、說、唱、玩、演的方式對於零起點的農村的學生來說,我認爲要儘可能讓他們多聽地道的英語,語言介紹宜採用先輸入後輸出的方式,即儘可能讓學生多聽,運用聽覺記憶,使他們用第一語言做出反應。

三、創設情景

用自己充滿激情的表情和動作去感染學生,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創設情景,相互交流,啓發學習動機,樹立學習信心。直觀情景教學是小學英語教學之中一種很重要的教學技巧。教師要充分利用教科書中的課文來創設情景,如打電話、購物、生日聚會、旅遊、問路等。爲學生提供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機會。

通過新課標的學習,我們迎接了新理念新考驗新挑戰。我們只要大膽運用新理念、新方法到課堂實踐中。努力落實新課標。就會探出一條用好新教材的新路子。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8

學習新課標,我從中受益匪淺,作爲一名年輕教師,我加深了對教育改革的理解和體會,進一步感受到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新課標更多的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根據學生自身發展對年段要求進行一些微調。雖然是微微的小調整,但是作爲一線語文教師的我來說,感覺新課標真的是替學生着想的。比如:新課標對中段學生的要求,在閱讀方面爲“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關於讓學生學會默讀,不出聲,不指讀。這原來屬於第一學段的要求,而這樣的要求,說實話對於低段學生來講,確實比較困難,過早讓學生學習默讀,只會讓學生養成走馬觀花的閱讀習慣,文章中的一些重點詞語,他們只能知道得事實而非,甚至還會挫敗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而現在的新課標將此要求下放到中段,這樣孩子能有更長的時間來學習、練習默讀,新課標把難度適當降低,有利於保護學生閱讀積極性和閱讀興趣,在循序漸進中,自然而然地學會默讀這樣一種閱讀方式。

新課標更加註重保護學生的個性。學生是獨立的有思想、有主見的行爲個體;也在低段口語交際中,增加了一點“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的要求,老課標中爲“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老課標重在學生髮表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學生非常有想法,但是一當需要討論交流時,就沉默了,不願意在衆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口才,或者是別人討論的題他都沒有興趣。而新課標中,更加註重培養學生的膽量,只要敢於站起來發言,就給予肯定,至於發言內容是否精彩我們暫且不要求,把學生的膽量鍛煉出來了,發言內容是可以在不斷訓練中越來越切中要害的,說白了,有膽量的孩子,以後成功的概率都大許多了。

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闢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裏,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9

教研組舉辦活動時,全體數學教師重新學習了《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教學有了新的認識。

新舊課標對比之後,比較顯目的的是關於“基本理念”和“總體目標”的修訂。“基本理念”指出: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達到“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的目標。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到底會用到多少的數學知識?數學怎是人人所必須呢?又怎能體現其“有價值”?那麼學習數學的意義又何在?

從這些的修訂處中,我找到了一些答案。是呀,許多的數學知識通常是出校門後不到一兩年便很快忘掉了,學到的數學知識顯得一無是處。然而細想,不管從事什麼業務工作,深刻於每個人頭腦中的數學精神、數學的思維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都隨時隨地地發生作用,令我們受益終身。新的《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學生通過學習,要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活動經驗。是呀,觀察現實生活中的各行業,對人的素質要求有着共同之處,要求走向社會的人,具備嚴謹的工作態度,具有善於分析情況,歸納總結,綜合比較,分類評析,概括判斷的工作方法,這一切都是在數學思想的滲透中得以培養的。

當然,修訂的真正意圖在於讓我們一線教師在實踐中實施、落實。那就要求我們必須真正領悟精神、領悟理念,認真鑽研教材,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層次性;同時要講究方法,把握好教學過程中進行數學思想滲透的契機;更應該看到,對學生數學思想的滲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到學生數學能力提高的,而是一個過程。數學思想必須經過循序漸進和反覆訓練,才能使學生真正地有所領悟。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一些基本數學思想和積累一些基本活動經驗,不僅能使學生領悟數學的真諦,懂得數學的價值,學會數學地思想和解決問題,還可以把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有機地統一起來,這正是課程標準所強調的,也是我讀《課標修訂稿》所領悟的。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10

我教的是小學三和六年級英語,通過讀教材我深切感悟到教師必須學習“英語新課標”才能適應教材改革的需要,才能適應新教材新教法的需要。能適應當今素質的需要,才能把握新知識體系和學生實際,提高課堂效益達到“英語新課標”設計理念的基本要求。一句話,順應教育改革發展潮流,當一名合格的小學英語教師。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反覆學習新課程標準理念,深刻領會英語課程的要求。我們要學習把握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目標和內容。小學英語教學屬於英語啓蒙教育,學生通過聽、說、動唱、玩具備一定的語言基礎。並獲得初步的聽說能力和一定的語感。基於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新課標的要求,小學英語教學應該以提高興趣爲主。

一、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英語有濃厚的興趣纔會願意學,要讓學生有興趣,我們首先得讓學生感到英語易學,其次讓學生樂學,最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他們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態度。使他們建立初步的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二、教學方式

依據新課標的要求,新教材的教學必須根據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創建以活動課爲主的教學模式。重點培養學生用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採用聽、說、唱、玩、演的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膽表達使學生從動腦、動口、積極思維參與教學活動。如低年級學生可靈活處理教材內容,將其編成兒歌、童謠。課堂中多采用遊戲教學法,加上教師靈活親切的身體語言,使得課堂豐富多彩、輕鬆活躍。培養學生能在圖片、手勢的幫助下,聽懂語速較慢的話語或錄音材料。

三、創設情景

用自己充滿激情的表情和動作去感染學生,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創設情景,相互交流,啓發學習動機,樹立學習信心。直觀情景教學是小學英語教學之中一種很重要的教學技巧。教師要充分利用教科書中的課文來創設情景,如打電話、購物、生日聚會、旅遊、問路等。爲學生提供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機會。

通過新教材的學習,我們迎接了新理念新考驗新挑戰。我們只要大膽運用新理念、新方法到課堂實踐中。努力落實新課標。就會探出一條用好新教材的新路子。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11

今年5月我參加了在瑞景中學進行的《數學課程標準)活動。通過專家的解讀,讓我對《數學新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以及課程內容等諸多方面的變化有了一個更清楚的認識,這對今後的教學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導意義。通過本次的學習,本人有以下幾點深刻體會。

一、課標修訂的基本框架,轉變課堂教學。

"雙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四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並把"四基"與數學素養的培養進行整合: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訓練數學基本技能,領悟數學基本思想,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課標》修訂中在繼承數學教育注重"雙基"傳統的同時,突出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出了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在強調發展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基礎之上,增加了發現和提出問題能力的課程目標。

我們能感受到現代數學教育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學習的靈魂,它是伴隨學生知識、思維的發展逐漸被理解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學生數學活動中積累的。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可以使學生自覺地將數學知識轉化爲數學能力,最終通過自身的學習轉化爲創造能力。這對於學習數學、發展能力、開發智力、培養創新能力都是至關重要的'。

二、正確看待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的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爲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啓發式和因材施教,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與自主的關係,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做到啓而能發,發而能導,導而能活,活而不亂,培養學生養成認真勤奮、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質疑等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三、建立健全的學習評價機制

評價不但有終結性的評價,還要有發展性評價,發展性評價應該側重的是一個階段後,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進步發展,在知識、技能、情感、價值觀等多元領域的綜合評價,其目的在於幫助學生制訂改進計劃,促進更好的發展,這樣,評價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纔會有始有終科學的發揮,學生的發展才能進入良性循環。同時評價的主體從單一轉向多元化、交互化,繼續堅持擴大評價主體,引導學生正確客觀地評價自己,對待他人,培養學生的責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長。

新課標的實施又爲我們搭建了一個更高更新的學習平臺,對於已和課程改革一起走過十年的我,更需要不斷的學習,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育方式,提升自身業務能力,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12

通過對新課程改革的學習,本人對新課改有了更深的認識,體會到新課程是社會發展和改革的需要,它爲我們教育工作指明瞭方向。課改是一次對傳統教育的革命,它打破傳統教育原有的單一、教條的教學模式,構建以人爲本,百花齊放的新型教學體系,它讓沉悶、閉塞的課堂充滿歡聲笑語。新一輪課程改革以“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爲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學科本位的觀念,真正把學生作爲主體確立起來。

面對新課程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教師要成爲學生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教師作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爲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時間與空間。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爲學生活動的參與者。教師勇於蹲下來看學生,這是一種人文關懷。不僅是身體蹲下來,心靈也要蹲下來,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間去,與學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於個性發展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有效地獲取新的知識和能力。只有師生平等,才能調動起師生合作的積極性,纔有利於師生的交流。

在新課標下教師要構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某些做法,但並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學習,否定教師的講解。教和學的方式受多種因素制約,有些很難理解的問題,限於學生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即使討論也不會有什麼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靈活處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教學的外在形式,把課堂教學版式化。教學中只要能讓學生動起來,積極思考、交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就是我們的教學目的。

課程資源需要教師去組織、去開發、去利用,教師應當學會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資源,爲教育教學服務。教師還應該成爲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種資源,在社會的大環境裏學習和探索。總之,只要用心去想去做,豐富的課程資源可以給課堂帶來無窮的樂趣。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13

今年我有幸成爲了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知道要想成爲一名合格的小學數學老師,就必須對數學的課程標準完全瞭解。於是我認真學習了20xx年的小學數學新課標,在現在的教學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的新課標有了巨大的變化,對於學生來說,到底是一門怎樣的課程呢?在這一輪小學數學遠程培訓中,通過學習小學數學新課標,再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我有了如下幾點體會:

一、教師要成爲終身學習者。

教師要走進新課程,實現課程目標,其自身必須有先進的、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理念。爲達成這一目標,教師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學習者”。教師要在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基礎上,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識,還要學習與提高對人的認識,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識,構建多元化的知識結構,使自己不僅會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與風格。

二、注重生活數學,切實提高數學素養。

在應試教育面前,我們的數學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視“學困生”的現象,這即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嚴重影響着整體數學素養提高,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重心下移,從最後一名學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漲船高”,學生智力存在着差異這是客觀的,我們要分層要求,使每位學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礎上提高,獲得成功。新課標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強調了大衆數學學習的內容的應用價值——能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需要。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應用。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生產實踐,所以數學教學除了系統的數學知識的教學外,還應密切聯繫生活實際,調整相應的數學內容,做到生活需要什麼樣的數學內容,就教學什麼樣的數學知識,讓生活中學生所必須的知識與技能成爲數學教學的目標與追求,使學生感悟到數學就在日常生活中。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14

本人看了《小學數學新課標》之後,感覺它在舊版的課標基礎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原來是一些基礎性的內容,主要是向學生們傳授知識,讓學生們能夠掌握好就可以了,現在並不只是這樣,而是重視培養學生們的創新意識,讓他們在實際生活情境中感受數學,數學學以致用,而且是快樂地學習數學。我膚淺地總結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原來小學數學中的“兩基”變成了現在的“四基”。多出的兩個方面是“基礎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新課標在以前要求的僅僅是小學數學基礎性的掌握,而現在卻是把小學數學的要求提高了層次,要求把數學的基本思想也要貫穿於數學教學中,同時要讓學生們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數學的學習,這樣也就從小學階段開始培養學生們的數學素養,並讓學生們在快樂中學習數學,確實這樣一種的教學方式可以給學生們更好地學習數學的環境,對於學生們今後的數學學習打下了深厚的獨立探究潛在習慣,也體現了新課標在指導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精益求精的態度。

其次,對比新舊課標的基本理念,我發現兩者都強調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但是新版注重的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態度和數學思想的培養。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羣體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差不多是“因材施教”的意思,但是並不是個別教學法,而是根據班級來衡量,這樣我們就可以讓不同的學習能力的學生在數學上有着不同的發展;另外,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應該把數學上一下數學思想融於學習數學之中,這樣從學生的小學階段就開始瞭解一些經典的數學思想,那麼對於學生今後數學的學習會有莫大的幫助。

再次,新課標中的應用意識,讓我們看到在數學教學應該去引導學生通過一些實踐活動來發現數學、應用數學,培養良好的學習數學的習慣。因爲大家都知道,不要做書呆子,應該儘可能地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樣既可以爲生活提供便利,也可以讓自己在知識的掌握過程中能夠更好地積累知識,那麼對於學生來說,這樣的一種通過在生活中來學習數學知識和運用數學知識是很好的掌握數學的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對數學產生強烈的求知慾,也可以培養他們的通過實際生活來探索數學的興趣,對於以後的數學學習有着更好地獨立思考素養,更能在將來數學學習和進入社會都有着有益的助力。

以上,就是本人學習小學數學新課標的一些淺薄的心得體會,我想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應該把這些體會浸潤其中。當然,無論如何,作爲教師要不斷探究數學教學,讓學生在高效學習數學過程中享受數學帶來的樂趣。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15

通過學習,不僅使我對新課標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教學片段及專家的講解給了我極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課程洋溢着時代的氣息,體現着素質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而這次教育課程的改革,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讓學生享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因此,本人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就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了如下幾方面的思考。

一、教材內容呈現的方式更符合兒童的特點

新教材圖文並茂,以圖爲主,生動有趣,呈現方式豐富而開放。由原來教師的教本轉變爲學生的學本,更似兒童喜愛的課外讀物,深受小朋友的喜歡。如:開篇的篇首語以往純粹是用文字的形式來介紹內容,是寫給成人和教師看的。而新教材是採用了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人物“淘氣”、“笑笑”、“智慧老人”及“機靈狗”的對話,提出第一冊的學習主題“數學就在你的身邊”。使小朋友對教材產生了親切感。再如:本冊教材分爲9個單元,單元的標題明示了所學的知識內容,如:“生活中的數”、“加減法”、“分類”、“位置與順序”、“認識鐘錶”等。各單元中每一節的標題都具有情境性與活動性,如:“快樂的家園”、“玩具”、“小貓釣魚”、“飛行表演”、“搭積木”、“分蘋果”、“乘車”等。同時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配以各種活潑、精美的插圖。小朋友們被這些有趣的課題和漂亮的插圖深深吸引着,對數學書簡直是愛不釋手。

新教材突破了以往的教材以例題爲中心的呈現方式,在教材中不安排例題,而只是提供一定的情境圖,通過說一說、做一做、數一數、比一比等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和體驗數學,體現了數學學習是學生經歷數學活動過程的課程新理念。

二、計算教學體現算法多樣化

提倡算法多樣化是《課程標準》關於計算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課程標準》認爲:“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化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新教材無論是10以內的加減法還是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教材都沒有明顯的算法傾向,主張各種算法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體現了算法多樣化的思想。例如:第七單元中的“有幾瓶牛奶”,教材提供了情境圖:一隻牛奶箱裏裝有5瓶牛奶,另一隻牛奶箱裏裝有9瓶牛奶。在解決兩隻牛奶箱裏共有幾瓶牛奶時,教材沒有用一種統一的模式,而是安排了三種思考方法:

1、一瓶一瓶地加……,9,10,11,12,13,14;

2、把5分成1和4,9+1=10,10+4=14;

3、把9分成4和5,5+5=10,10+4=14。再如“有幾棵樹”、“買鉛筆”等教材都安排了不同的思考方法。

教材安排同一問題不同的算法,並不是倡導學生去掌握每一種算法,它是指羣體算法的多樣化。同時它也不代表解決這些問題就只有這幾種算法,而是通過這些算法的展示,說明在解決問題時,存在着各種不同的算法,學生通過互相交流、比較出各種算法的特點,並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

三、教材重新整合知識內容,體現數學學習內容之間、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以及學科之間的聯繫

過去的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缺乏整合。新教材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對學習內容進行重新研究和整合。如新教材整合了加減法的關係,在教材中做到有合有分:5以內的加減法是分開安排的,6到10的加減法是合起來安排的,這樣的“合”有助於學生對同一個情境提出不同的加減問題,感受加減法之間的聯繫。又如:學生生活在三維空間,所以新教材幾何內容從“認識物體”開始,而不是先認識“平面圖形”,這也有利於學生利用生活經驗來建立空間觀念。再如:統計的重心放在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體驗統計的必要性,加強了數學知識與社會生活的聯繫。教材在創設數學活動的主題或情境時,非常注意滲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歡迎新同學”、“給在田間勞動的叔叔、阿姨送水”、“送盲人過街”、“修理椅子”等。教材還設計了“數學故事”、“數學遊戲”、“小調查”、“實踐活動”等小欄目,這些小欄目既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可讓學生通過講數學故事、玩數學遊戲等,增強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繫與綜合。

四、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體現了這一課標,教材除了安排一些必要的陳述性的學習內容外,創設了許多以學生所經歷的事例爲情境。如:踢足球、乘車、送水、跳繩、分蘋果、踢毽子、搭積木、買鉛筆等,這些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從而爲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同時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於學生開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的素材。通過數學問題的探索性、題材形式的多樣性、信息呈現的選擇性與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以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