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的心得體會

孝經的心得體會1

首先我們來看看“孝”這個字,上面是“老”字的頭,下面是“子”體現了孩子應對父母的恭敬。

孝經的心得體會

《孝經》雲“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漢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國,國家也都非常強大。自古以來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孝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愛的基礎。孝經雲“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古人還有一句話,“百善孝爲先”,幾乎所有的祠堂都上書“入孝”和“出悌”,門口還刻有二十四孝。

一個人不愛自己的父母,怎麼可能愛他人,愛國家呢孝經雲“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弟子規》說“首孝悌,次謹信”。《論語》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爲人之本與。”

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父母是我們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的眼睛時刻關注着我們,父母對孩子是無微不至,勞而無怨。

誰請我們吃一頓飯,或者我們飢餓時,別人給我們一杯水或一塊麪包,我們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給我們做過多少頓飯,給與我們多少吃的,用的,給我們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給孩子。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麼能不孝。

孝經的心得體會2

在《孝經》中,孔子認爲,對國家,對社會做出貢獻的,能光宗耀祖的,纔是大孝在書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級的人應該向父母履行的各種不同的孝道,表現出了明顯的等級觀念,然而,孔子說的孝並不是對父母的一味順從,而是當父母行爲不正時,勇於提出,這與後來封建社會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經》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對中國的政治、歷史、文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在《孝經》中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這句話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爲尊,還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爲先還要先其兄。對待兄弟們都以理對待。這也就是孔子的理論不同於其他的地方吧。《孝經》提出要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其宗法等級關係和道德秩序,它還主張把“孝”貫串於人的一切行爲之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係與爲君主服務聯繫起來,主張“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並按照父親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學校爲我們推薦《孝經》這本書,就是想讓我們對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時候才後悔。其實,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愛你,只是方式會有些特殊,我們都要理解父母,記住一個字—孝!

孝經的心得體會3

俗話說:“百善孝爲先”。古人說的“孝、悌、忠、義、禮、義、廉、恥”這八德,孝排在第一位,可見“孝”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東西,所以,“孝”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必須做到的。

《孝經》,通過孔子和弟子曾參之間的對話,精要地闡述了儒家對孝道的見解,認爲孝纔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得以推行的關鍵。

《孝經》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讓我知道一個人的軀體、四肢、毛髮,皮膚,都繼承父母,要好好愛惜,不要隨意毀傷,這是孝行的起點。這句話令我感動。還記得在我我四歲的時候,有一次我玩喜洋洋(就是一元一次的那種搖搖車),一不小心從一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來,我一直哭,媽媽問我是不是很疼啊。我說:“媽媽,胳膊刷壞了,讓您擔心,我才哭的呢。”媽媽摟着我直說我是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

對啊!爸爸媽媽把我養大,費了多少心血啊,我們要是不孝順父母的話,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我出去吃飯的時候,總是給媽媽碗裏夾肉,媽媽直說我長大了;平時,我也做家務,去買早餐讓大人吃,晚上放學去買饅頭。讓爸爸媽媽多休息;我還早起晚睡,好好學習,不要因爲貪玩耽誤功課讓父母擔心。

《孝經》是孔老夫子留給我們的瑰寶,從《開宗名義章》起,共18章,講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質、孝的內容,講了從天子到庶人盡孝的標準,講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我喜歡孔子,孔子的覺悟很高,我也想穿越到孔子時代,過一把當孔子弟子的癮。我的好朋友AI博士有一臺時空機,我請求他讓我穿越到孔子時代,AI博士二話不說就同意啦!孔子弟子三千,有七十二位傑出的弟子,我拜孔子爲師後,老夫子把我收爲他的第521位弟子。之後,我刻苦鑽研《孝經》,成了他得意弟子的第73名,叫小白。在當時,我是世界第二孝。(因爲閔子騫比我還孝順)。但是,好景不常。AI博士的時空機只能在時空隧道里呆一天(相當於24年)。所以,我又穿越回來了。但是孝道已經在我的心中生根發芽了,直到今天,我在生活中還是很孝順父母。

總之,孝是德行根本,我們一定要孝順父母,做善事,才能做大事。

百善孝爲先,是中華民族下五千年的優良傳統,我們要讓孝道走遍中國,傳遍世界。

孝經的心得體會4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爲先。孝就像一縷陽光,照射在心田,永遠讓人感到溫暖與幸福。讀完這本《孝經》後,我有了很深很深的感悟……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所謂:百善孝爲先,百行孝爲本。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不就是我們這些晚輩需要做的嗎?如果孝敬父母都做不到,那麼你的一切品行該從何談起?

孝就是在心裏的愛嗎?不,這還不夠,孝還需要在行動上來證明。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孝子敬奉他的父母,平常在家的時候要儘自己的一切對父母恭敬;奉養飲食的時候則想盡辦法使父母快樂;在父母有病時,要爲父母擔憂並細心照料。記得有一次,媽媽吃飯的時候突然說她肚子痛,吃了兩三口飯就不吃了,看媽媽在沙發上難受的樣子,我擔心極了,連連問媽媽用不用去醫院。媽媽說:“不用管我,寫你的作業。”我寫作業時心都定不下來,寫完作業,我又給媽媽端來一杯熱水,媽媽誇我是個好孩子。

接着,我又讀到了“鹿乳奉親”的故事,寫的是一個人的父母患了嚴重的眼疾,需要用新鮮的鹿乳來治。他裝扮成一隻活蹦亂跳的小鹿,來到林中,取到了新鮮的鹿乳。有一次,他差一點被獵人當做真鹿射死,獵人瞭解了事情的原委後,被他的孝心感動,併發誓以後再也不射殺鹿了。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情。大自然中的動物們也懷着一顆孝心,那我們呢?是不是應該更盡心盡力地孝敬父母?孝是我們對父母最真切、真實的的報答,一種最樸實的表現。孝,是不求回報的,因爲父母爲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

孝敬你的父母吧,這是我們用畢生經歷去完成的一項任務,更是一種使命。“人之行,莫大於孝”,讓這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孝經的心得體會5

通過參加由東方智慧研究學院董老師主講的“孝立人生”專題巡講的學習,以及公司組織的“學國學,訪書院,登麓山,較力量”的戶外活動,我個人對“孝”有了全新的理解認識,並更深一層次的體悟“感恩”。

孝,是我們中華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是中國傳統“家、國、天下”的一種延續了數千年下來的言行與禮儀,“忠、孝、節、義”向來被認爲是中華傳統美德,其中的“孝”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在我以前的認知裏,感覺孝與順是連接在一起的,簡單地認爲孝只是孝順自己的父母長輩,平時注意與父母長輩的溝通,即使有些事明顯不那麼合理,基本上凡事都是儘可能的“順”着他們的意思來,而不是先用心去幫忙分析後再提出更合理建議。通過這幾次對孝文化的學習,我重新認識到,孝並不意味着萬事“順”,而是要“敬”。

以前聽過個故事:據說古時候有個國家有個習俗,當人老了就要被遺棄到深山裏去,任其自生自滅,有個大臣不忍心這樣遺棄自己的老父親,在自家挖了一個地道,把老父親藏在裏面。後來,這個國家被另外一個國家打敗了。戰勝國的國王對這個國家的國王說:“我有兩個問題,如果你們能回答出來,我們就撤兵;如果答得不好,我就把你們全國的人都殺掉!第一個問題是,怎麼區分兩隻蛇的性別?第二個問題是,兩匹長着同樣顏色、一樣大小的馬,哪一匹是母馬,哪一匹是小馬?”失敗的國王答不上來,就在全國懸賞徵答,可是也沒人能夠答得上來。這時,那個大臣問他的老父親,老父親說:“這不難回答。把兩條蛇放在柔軟的地毯上,四處爬動的是雄性,靜止不動的是雌性。給兩匹馬喂點草料,母馬會把草料推向小馬。”於是,大臣把答案稟告給國王,兩個問題得到了圓滿的解答,這個國家因此得救了。當得知這些答案都是出自大臣的老父親時,國王非常震驚,爲

了感謝這位大臣的老父親,國王下令撤消了遺棄老人的習俗,命令從此以後所有的人都要尊敬和善待老年人。

“天

下重孝孝當先,一個孝字全家安,孝是人道第一步,孝順子弟必明賢,諸事不順因不孝,怎知孝能感動天”。 “孝”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內容,是天地大道的直接體現。《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於孝”,“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而“教”字就是由“孝”和“文”組成的,說明一切教育都要從孝開始。“孝”不僅是中國基本文化和傳統文化的核心,而且也是現行文化的靈魂,企業文化建設同樣離不開孝道。正所謂“小孝可治家、中孝可治企業、大孝可治國平天下”。

企業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以人爲本”,做企業實際上也是在做人。企業的各項制度固然重要,但是制度都是由人定的,而且每個制度本身沒有完善的,都需要人去不斷地改進,需要人去具體執行,需要與時俱進。只有在企業中的每個人都自覺、自願地遵守和執行制度的時候,制度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應有的作用。如果一個人執意要違犯制度,制度本身並不能夠阻止或制止他,只能通過事後對人的懲罰處理來體現制度的存在。所以,在企業發展前期,在企業的體制、機制和制度尚不健全和完善的情況下,人就成爲企業成敗的決定性因素。企業文化的終極目標就是引導人的這種自發性,充分發揮每個人的自覺性,形成一種自我約束的企業氛圍。而“孝”文化的深刻內涵能夠引導、規範每個人的自覺性和自我約束的問題,教育企業員工從德的方面去規範、要求自己。因此,企業文化建設要從做人的最基本品德——孝開始。

我們金光華正處在企業發展和定型中,常言道“小企業要發展靠老闆頭腦,中等企業發展靠制度保證,大型企業的發展是靠文化傳承引導”。一直以來,公司都非常注重企業文化的沉澱積累。到如今我們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基礎,比如要求做事精益求精的工作文化、再教育再培訓的學習文化等等。

在現階段,我們金光華的企業孝文化已經基本成雛形,包括去年年會時的主題之一“感恩”,其實正是孝文化的重要內涵部分!

人們常說“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這即是一種美德,一種感恩的心態!更是爲作社會成員之一的我們爲人處事的基本道德尺度,是提升人格魅力、昇華思想境界的內在動力,是增強凝聚力、促進和諧環境的必要條件!“不養兒,不知報母恩”,作爲子女,我們首先要學會感恩我們的父母,是她們含辛茹苦把我們培育成人。同樣作爲一名企業的員工,對誰負責,感誰的恩,絕不是個人之間的禮尚往來,必須站在公司這個層面來思考和回答。我們在“孝立人生”學習到的感恩詞“感謝天地的恩賜,感謝父母的養育,感謝領導的栽培,感謝老師的教誨”。毋庸置疑,感恩公司、報效公司,忠誠履行責任,同心同德,全心全意,這是永遠不變的公司魂魄,是公司傳承發展的血脈,也是做爲企業一員的我們的處事根本。因爲個人的進步、理想願望的實現,並不只是單獨依靠個人努力或是某一個人的幫助就能成功,這一切的關鍵離不開組織的培養與信任。

感恩於組織,是一種大恩回報。“知大恩者,纔有大境界,纔不會忘其根本;知大恩者,纔有大作爲,必以其堅韌不拔之志畢其一生幹事業,纔會作出大貢獻;知大恩者,纔有大智慧,纔會在危急緊要關頭多一些正氣,多一些責任,多一些慷慨,少一些依賴,少一些顧慮,少一些羈絆”。在現實生活中,不論是什麼時候,也不論做什麼工作,我們都要始終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那就是我們爲之奮鬥的工作平臺是公司提供的,工作責任是公司賦予的,對外所展現的一言一行其所代表的是企業,而不是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都更需要“謹言慎行”!以當得起企業對自我的信任。

在實際工作中,在現實生活中常常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們都會或多或少的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難、問題,如遭受挫折,被人誤解,受到批評等等,當時是滿腹的委屈,很多時候會心情煩躁、抱怨、甚至怨恨,糾結成一小段暫時無法逾越的障礙。而解決這些問題,離不開領導教誨、同事們的互相支持與配合,離不開身邊親人們的支持與理解。學會心懷感恩,就會減少很多憤怒,也只有心懷感恩,人才會真正快樂起來;若一個人就只有怨恨,心情自然好不起來,而心情不好的情況下,工作的推進及完成相信也很難達到滿意效果。人只有在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後纔會逐漸的走向成熟睿智。

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造,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來滋養。常懷感恩心,一生無憾事。

感謝公司給了我們一個提升自我思想、拓展思路的機會。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孝與感恩,讓我們一起用孝心與感恩之心,收穫別樣的人生!

孝經的心得體會6

本週聆聽了王寶寨老師開解的《孝經》的《天子章第二》,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雲:‘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天子是高高在上的,所以他很容易有傲慢心、好惡心,孔子就用一個“孝”字來幫助天子格除這種不好的習氣。因爲一個好皇帝必須是和百姓心連心的,如果有了傲慢心、好惡心,怎麼心連心?那天子是九五之尊,誰有本事讓他格除這樣的習氣?就只有用他與父母的這種關係來喚醒他的愛、敬之心,去掉他的傲慢心、好惡心。父親是天,母親是地,天子跟母親的關係沒有距離,是“親”,很親切,跟與大地的關係一樣;但是跟父親是有距離的,那是“敬”,跟與天的關係一樣。如果一個天子的孝心一開,百善皆開,那跟百姓就相親相愛了。第二個,天子這樣做,爲全國人民做出榜樣。上行下效,全國人民就都會效仿。那樣人民的良心都打開了,不就是萬衆一心了嗎?

末學覺得王老師的智慧開解妙就妙在無論你是一個什麼層次的人,你都能從中獲得智慧。你看,這裏的表面上是在說天子,好像與一般的老百姓無關。其實,老師一推展開來,就什麼人都可以用得上這把鑰匙了。怎麼說呢?因爲王老師在講解《開宗明義章第一》的時候就說了,“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這裏的“天下”就可以推展到任何一個團隊、一個集體、如一社區、一個家庭、一個學校、一個市、一個省。那這裏的“天子”當然就可以推展到任何一個團隊、一個集體的一把手了。是不是當一把手的人都容易有跟天子一樣的習性?有傲慢心、好惡心?這麼一來,我們就很容易對照自己了。

比如一個班主任,回到家還像班主任一樣教訓丈夫,這是傲慢心。看孩子呢?這個不順眼,那個很可愛,這就是好惡心。那如何去掉這兩種心呢?還是得回到根本,要培養自己的“孝心”。“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沒有以親愛、恭敬的心情盡心盡力地侍奉雙親,在和學生、家長打交道的時候,就不可能有“愛、敬”之心,所以處理問題往往就不順利。因爲“悌道”是從“孝道”延伸出來的,找到了“孝道與悌道”,纔有可能“泛愛衆”。纔有可能愛護、恭敬一切生命。

我以前做事情,常常生煩惱,只能處順境,不能處逆境。這其實呀都是孝心還沒有完全打開的原因。怎麼這麼說呢?如果真正懂得“孝”了,應該是“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那麼對應過來,做爲班主任,應該是“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家長、學生,刑于班級”。那爲什麼我現在對自己的父母懂得愛敬了,還是無法完全刑于班級呢?那我覺得就是因爲“親愛我,孝何難?”我父母都那麼愛我,我孝敬他有什麼難的呢?所以影響力就不那麼強了呀。你看舜帝,他的後母想方設法地想害死他,他不但不怨恨母親,還總是反省自己,是不是哪裏做得不夠,而讓母親如此恨自己。他的這種孝纔是“親憎我,孝方賢”,所以舜帝能感化天下人民啊。而我如果是真正把孝領悟透徹了,就應該是從孝敬自己的父母,到孝敬別人的父母,這纔是真正的拓寬心量。那教學生與別人的父母有什麼關係?把學生教好了,學生的父母不是就安心放心了嘛?學生的父母的父母不是也安心放心了嘛?那學生不好教,怎麼辦?我就抱怨他們的父母嗎?那如果學生都好端端的,他父母把孩子都培養得品德優秀,那還要我們老師幹嘛呢?老師不就可以下崗了麼?你會說,我們在學校教給孩子很多知識啊。在這個全球信息化的時代,如果我們只是教孩子知識技能,那不用我們教師,電腦就行了。而我們教師最關鍵的使命是什麼?是“傳道、授業、解惑”,我們如果不傳道,不解惑,光是授業,那就有辱教師這門神聖的職業了。那即便這此道理都懂了,我也願意好好去傳道了,學生還是難教,怎麼辦?那還是我們的德行不夠,感動不了別人,這時候就想想“親憎我,孝方賢”。給孩子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孩子還是不聽話,家長也不理解,那這個時候,就是提升自己最好的境緣了。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我們還能一如既往地愛孩子,想盡一切辦法去幫助他,而不是厭惡他,也沒有絲毫地怨恨家長,那我們的心就真的是“慈悲心”了,也就是真正地放下了自我,放下了名利,就有一顆清淨心了,這樣煩惱也就隨之消失了。

所以,我總結,要想斷除自己的煩惱,第一是要從孝道入手,完全打開自己的良知,同時也打開學生的良知、家長的良知;第二就是要明白自己做爲教師的本分,就是要敦倫盡分。不然總覺得自己做的努力好像是額外多做的事情,於是就想着回報,得不到回報就生怨恨。第三是要明因果。我所存的一切善念與所做的一切好事都不會白廢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嘛。關鍵是不能是假善,不能是爲了名利去行善。不能是爲了別人說你的好你才行善,這樣的果報會完全不一樣的。同時,明因果還有一層意思就是,你所有遭遇的逆境都不是偶然的,你應該心平氣和地去接受,一旦抱怨命運不公,抱怨老天爺,老天爺就可能還要給你點顏色看看,因爲如果不這樣,你還是意識不到自己身上的問題嘛。

很長一段時間,我帶着孩子們學習《孝經》的同時,一邊在聽着《太上感應篇》的講解,如今大德老師建議我多讀讀《了凡四訓》,我覺得這些學習對自己真的起了很大的作用。我感覺我的心真的就慢慢平靜下來了,看到不聽話的孩子,沒有以前那麼急躁了,目光柔和了很多,我的心也漸漸更加柔軟起來。我想真正清淨心現前,智慧也就會現前了。這些先賢的教誨真的是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我生命的旅程,讓我少了很多迷茫、很多糾結、很多掙扎,我發願我會一直當個好學生,老老實實地一直學下去,做下去。

以上是末學本週學習《孝經》第二章的心得體會,領悟不當之處,敬請大德們批評指正,慚愧末學鞠躬感恩!

孝經的心得體會7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這是當孔子把孝經,講解給曾子時,曾子發出的感嘆,同時,也是我學習孝經的最大感受。孝經包含的內容太多了,太偉大了。在如何處理與家人關係、處理與同事關係、教育教學方面,都給了我們很多啓示。

它讓我們懂得了孝敬父母,要“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謹身節用,立身行道”。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就是孝敬父母,不讓父母擔心受怕,不讓父母因自己不良行爲受侮,要努力學習工作,讓父母因自己的成功而驕傲、自豪。

讓我們懂得了爲人處世,要“忠順不失,以事其上”。對待長輩、上級要敬,對待上級要順,也就是要服從工作安排,認真做好本職工作,只有做好本職工作,在哪裏都能紮實有效地完成相關任務,纔會被上級認可,被大家所認可。

更讓我們懂得了教育引導學生要“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教育學生要因勢利導,順應天道,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聖人“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道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和禁”如果要教育好自己的學生,管理好一個班級,一個團隊,要順勢而爲,讓學生學會愛父母,就要先去愛學生,給學生做出愛的榜樣。要想讓學生講道德,講道義,就要先讓學生明白德的意義和內涵。要讓學生不爭,就要先教導學生學地禮讓。要讓學生有禮貌,就要先教會學生禮節,以及各種場合應該用什麼樣的音樂。要想讓學生不違法犯罪,就要先教導學生哪些是不法行爲,會給大家帶來傷害。總之,“教之可以化民”,更可以“化學生”。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學生,就一定會彬彬有禮,有修養、有氣質。這本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幾千年積澱的精華,我們丟掉了他則多麼的可惜。

這本孝經,應該自己學,家人學,學生學,以至於全社會都來學。家人學有利於家庭和睦,學生學可以諦造學生的幸福人生,全社會 都 來學,建設和諧社會就一定會變爲現實。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就是精僻、經典。

當我把孝經通讀了一遍後。感慨萬千,哎呀!這的確是一本好書,學好它,人生會少走多少彎路啊!太應該讓兒子學了。於是,我以讓兒子幫我背誦爲名,和兒子一起學習,討論、背誦。每天一章,半個月全部背完。“四十不惑”,可是,我卻覺得仍有許多迷惑糾結着自己,學習了孝經,確實讓人對人生看得更清楚了,多了幾分淡定,少了幾分焦躁不安; 多了幾分睿智,少了幾分魯莽。

好東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新學期,和孩子們一起再學習,相信一定會有更多新的收穫!並努力把傳統文化的精神植入學生的心中,讓學生從小具有君子風範:“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爲培養出有修養、思維活躍的學生而努力!

孝經的心得體會8

學習“孝經、新24孝行動標準”心得體會

本月爲我院孝文化月,我科於20xx年3月10日組織學習並討論了《孝經》、《新24孝行動標準》,感觸很深,通過學習與討論使我深刻領悟到“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於孝”的真正內涵,它是個人心靈和諧的最基本元素,是家庭和諧、社會和諧的基礎和起點。

《孝經》全文不到二千字卻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一部真正的經典。在過去受人推崇,到今天依然讓人接受;《孝經》首次將孝親與忠君聯繫起來,認爲“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並把“孝”的社會作用推而廣之,認爲“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它主張把“孝”貫串於人的一切行爲之中。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使我們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在家庭,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係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必須遵守的行爲規範。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範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在單位,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社會,孝道的思想可以規範社會的行爲,建立禮儀制度,調節人際關係,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因此,孝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有着豐富的哲學和倫理內涵,深刻地影響着世代中國人的道德思維和行爲實踐。

瞭解《孝經》的內涵並對照《新24孝行動標準》,自己感到慚愧無比,感到自己是個不孝之女,無論在家庭中、社會上還是工作中自己相差還很多,尤其是爲父母做的`太少了,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父母是我們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的眼睛時刻關注着我們,父母對孩子是無微不至,勞而無怨。烏

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而我們又怎麼能不孝?孔子說∶“孝子對父母親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時候,要竭盡對父母的恭敬,在飲食生活的奉養時,要保持和悅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帶着憂慮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盡悲哀之情料理後事;對先人的祭祀,要嚴肅對待,禮法不亂。這幾方面做得完備周到了,方可稱爲對父母盡到了子女的責任,所以那種不敬愛自己的父母卻去愛敬別人的行爲,叫做違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別人的行爲,叫做違背禮法。“夫孝,始於事親,忠於事君,終於立身。”在這裏,既有家庭觀,又有理想觀。能仁愛他人,忠於事業,熱愛國家,通過努力,成就圓滿人生,實現人生目標就是我們今天要倡導的道德觀。

然而,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孝的迴歸,是歷史的必然。我們應當有所繼承孔孟儒學提倡的合理孝道,借鑑古代的孝悌思想,用以諧調、親和家庭成員的血親關係,促進家庭的和睦與穩定,進而在社會上形成尊老愛幼、互助友愛的風尚,促進精神文明的建設。讓我們一起來營造一個敬老養老的社會氛圍,讓中華民族敬老養老的優良傳統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得到發揚光大!

孝經的心得體會9

《孝經?開宗明義章》:“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聖人告訴我們行孝悌之道從愛護自己的身體做起。一個人如果不愛護自己的身體,使身體有絲毫損傷,就是不孝。自殺就更是極端不孝之舉了。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這句話從時間角度和空間角度闡述了踐行孝道各個方面的內容及順序。時間上說到了“事親”“事君”“立身”幾件事情的前後的順序。從空間上有事情要有時須兼顧去做。把《孝經》裏這兩句話聯繫起來,可以做如下理解:愛護自己的身體是踐行孝道的基礎部分,又兼具四種孝道(孝父母之身、之心、之志、之慧)的意義。“事親”則是孝道的初始部分,是孩提時,還沒有直接涉及到“事君”“立身”的時候首先要做好的事情。“事親”也是孝道的核心內容,人生至始至終都要做好這件事情。《弟子規?入則孝》中詳細列出了“事親”的29件事——養父母身體:冬溫、夏凊、嘗藥、侍牀。養父母精神:呼應、命行、教聽、責承、晨省、昏定、出告、反面 、愛孝、憎孝。養父母心願:居常、業常、謹爲、慎藏、具好、去惡、惜身、養德、喪悲、居變、食簡、喪禮、祭誠。養父母智慧:諫過、復諫。而“事君”“立身”則是成人之後在“事親”的基礎上進一步去做的兩件事情。“事君”是“事親”的遷移,“立身”即立身於社會,則是踐行孝道的最後一件大事。“立身”所要做好的事情還是“事親”“事君”,而所須品質則是“仁”“勇”“智”。這是從《孝經》裏涉及到的人生的四件大事(“愛身”“事親”“事君”“立身”)從哪件事情做起的角度談的“首孝悌”的意思。 我認爲,要讓中國成爲真正的大國,那麼就應該從孩子們的教育抓起,而孩子們的教育,應是以道德爲基礎的。《弟子規》應該重新回到教育的基礎中來,讓未成年人懵懂之時,就開始習讀《弟子規》,踐行《弟子規》,做有素質的國人,民衆素質高,不愁國不強。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爲中心。分爲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主要記載了聖人對學生的訓示,是啓蒙養正,

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讓我們體會先人智慧的同時,不僅可以瞭解古文化知識,還教育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爲人處事……

這本書大概是說了:我們要關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關心自己的長輩,還要懂得該怎樣做人

弟子,就是學生;規,就是規範;合在一起就是:學生的規範。中國古籍《禮記?學記》有云:“建國君民,教學爲先!”因爲教育是國富民強的基礎,所以要想使國家繁榮富強,就要先教學。所謂年齡越小的兒童越容易教好,基本不會走上邪道,所以教育應該先從兒童着手。我非常贊成以道德爲基礎的教育方式。因爲你做人首先得講道理,要文明要有修養,這樣纔是一個真正的人。在這個基礎上,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學識素養,若是你能掌握得很好很深,那麼你就是一個優秀的人了。

畢竟人的智商,人的接受能力等總是會有差異的,這樣導致人的成績有高低,但是,道德這方面,就拿《弟子規》來說,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到,但每時每刻都做到,那需要時間,需要毅力。古時候,孩子們都學習儒家思想,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那纔會受人尊重與敬愛。那時,除了貧窮和不愛學習的孩子,大多數孩子們都努力學習,特別是隋朝開始了科舉制度,“學而優則仕”,有志之士就通過科舉,考取進士後就可以做官,爲百姓造福。因此,歷史上自從儒家思想佔據統治地位的時期,除戰爭時期外,神州大地都很先進,很繁榮。而中國,作爲一個有着五千年曆史的大國,部分人民的素質卻是有些低,導致一些人去日韓和東南亞等地旅遊時,由於行爲不雅爲外國人恥笑,有傷中國國體,大丟顏面。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衆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天地有道爲善,人身是(儒家稱爲“仁”)。善道之要爲敬,人心是(重在發心,謙在敬中)。敬道之要爲愛,手足是(重在行動,懺悔在其中)。愛道之要爲孝,人首是(愛人從愛父母做起,親仁親師在其中)。以此論,孝爲善道之首。所以古人云,百善孝爲先。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又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兩句皆引自《孝經》)這裏的天地乃指自然,天經地義就是自然之道,“民”就是“人”的意思。“德”是按自然規律去做的意思。概括兩句話的意思,就是孝是自然規律,人要按自然規律去生活,

行孝道是根本。人則必有父母,爲人子是確定的,但倘爲長子,則不能爲人弟,所以悌道隨附在孝道之後,而合說成“孝悌”。在各種人倫之關係網中,孝是兩輩人之間的道,自下而上;悌是同輩人之間的道,由此及彼。再將孝悌推而廣之——“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爲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爲人兄者也。”(《孝經?廣至德章第十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這樣就有了一縱一橫兩種愛,一張網絡了所有人的仁愛之網就織就了。孝悌之道是天地之道之首,這就是“首孝悌”的根本意思。

孝經的心得體會10

百善孝爲先”, 孝,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近期,有幸作爲公司代表參加了上海東方智慧研究院在揚州瓊都賓館舉辦的一場爲期兩天的“孝立人生”公益專題課,劉碧英老師以中國十三經之首的《孝經》爲基礎教材,帶領大家領略孝的真諦。培訓會結束後,大家感想頗多。感謝公司又給了我們一次洗滌自己靈魂的機會。

孝,是我們中華文化的重要思想之一,是中國傳統“家、國、天下”的一種延續。“忠、孝、節、義”向來被認爲是中華傳統美德,其中的“孝”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孝”是中國儒家文化的靈魂,是天地大道的直接體現。《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於孝”,“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而“教”字就是由“孝”和“文”組成的,說明一切教育都要從孝開始。“孝”不僅是中國基本文化和傳統文化的核心,而且也是現行文化的靈魂,企業文化建設同樣離不開孝道。正所謂“小孝可治家、中孝可治企業、大孝可治國平天下”。 小羊跪乳,烏鴉反哺,何況人乎?我們要盡全力做好“父母四養”:

養父母之身:要侍養父母的身體,讓父母的吃飯、穿衣、住宿、醫療都能得到有效的保障。養父母之心:對於年老的雙親而言,孝不光是物質的滿足,更是精神的支柱,身爲兒

女,應該時刻關注父母所憂及所慮,並儘可能的去做一些事情解除他們心中的憂慮;養父母之志: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盡力的去完成父母沒有完成的志向和心願,節假日有空常帶父母外出旅遊,完成他們心中年輕時的夢想;養父母之慧:工作之餘,盡力抽出時間,與父母聊聊自己的工作,說說最近發生的社會事件,讓父母學習明白更多的現代知識,增長父母的智慧。 十八章經典內容,一天的時間,大家跟隨老師逐句拜讀,既領悟了聖賢、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不同孝的內涵,又感受到忠順、愛敬在職場、人際關係中的現實教益。 在實際工作、生活中,我們都會或多或少的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難、問題,如遭受挫折,被人誤解,受到批評等等,當時是滿腹的委屈,很多時候會心情煩躁、抱怨。而解決這些問題,離不開領導教誨、同事們的互相支持與配合,離不開身邊親人們的支持與理解。因此,學會心懷愛,就會減少很多憤怒,也只有心懷敬,自身才會真正快樂起來

在培訓最後,大家結合自己的所學所感,交流了各自內心的深切感受,並表示將永遠懷有一顆感恩的心,爲建設文明企業,創建公司和諧文化、推動公司創新發展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