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國慶國旗下講話心得體會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慶國慶國旗下講話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慶國慶國旗下講話心得體會

慶國慶國旗下講話心得體會1

中國是一個文化的古國,也是一幅迷人的畫卷。

中國是一個芬芳撲鼻的花園,有嬌嫩的花骨朵嬰兒們,給新婚夫婦帶來甜蜜;有可愛開朗的太陽花孩子們,帶來快樂;有勤勞樸實的月季花媽媽們,帶來充實……中國是一杯苦盡甘來的綠茶,把人們的生活寫藝得淋漓盡致。中國是一面鮮紅的國旗,他聚集了所有革命戰士的鮮血,是歷史的見證。

在中國的每一個角落,你總會看見勤奮的學生們手捧着書,手不釋卷地看着。還有人看書到了忘我的境界,廢寢忘食,把書看成了身體的一部分,想要從書中獲取廣博的知識,將來以好成績報答父母。

祖國的山水更爲美妙,有怪石嶙峋的黃山;美得讓人陶醉的桂林;還有雄偉的黃果樹瀑布……這些美麗的景色一定會讓你讚不絕口。

啊!祖國,我讚美你!讚美你的美,讚美你的文化和勤勞的炎黃子孫們。你擁有秀麗的大好河山,勤勞的炎黃子孫,我敬仰你,我羨慕你,我羨慕你的美,敬仰你的高貴。祖國!我讚美你!

慶國慶國旗下講話心得體會2

“喂,媽啊,是我,今年國慶節不回家了,你和爸都還好吧?”我強忍着眼淚撥通千里之外的電話。“哦,中,離家遠回不來就算了,在那邊和小張(我女友)出去走走,我和你爸都好好的,甭操心,你們在那邊好好幹,給自個兒爭口氣啊”電話那頭老媽壓低着聲音說,似乎害怕讓我爸聽見。

畢業一年多了,至今只回家過一次,所以每次假期前給家裏打電話,內心總有一種莫名酸楚,它像是沉積了很多天,就等着與家人電話聯繫那天迸裂出來一樣。有時靜下心來,站在時光的十字路口思索過往、思考人生的時候,總會有一種顫動和傷感。白駒過隙,一眨眼,愣個神遐想下,青春就如同流沙般從指縫溜走,自己卻已成大齡未婚青年。不覺間梳理下,那青春的朝氣早已煙消雲散、湮滅殆盡,留下的只剩這責任重擔下死拼硬闖的膽氣。想着,被歲月刻錄條條皺紋的父母孤苦伶仃地在家農忙,孩子們一個個遠離家鄉,家變得越來越淒涼,心裏那莫名的酸楚的滋味和無畏的膽氣越發的強烈起來。

記得上學那會,每到月底或逢年過節學校放假,我都會提前整理收拾東西,等待着下課鈴聲的.響起,興沖沖的第一個奔出學校。那時候回家對於我來說,沒有什麼理由可以阻擋,沒有人能夠攔得住。而現在,回家似乎變成了一種奢望,成爲了我用任何東西都無法換取的禮物,離家遠、路費貴、工作忙等等這些牽強的理由也都成了我回家的攔路虎。

男人三十而立,雖然自己還有幾年的光景,可對着鏡中的自己,除了那爬滿臉頰的鬍鬚外,眼神中映射出來的滿是瑕疵與遺憾。面對這個多變的世界,身處這個一日千里,不進則退的時代,爲了心中那模糊的夢想充滿激情持續打拼的人們匆匆行走的歲月長河中,生活節奏快的已經失去了掌控,思想也氾濫的讓人難以揣摩,回家成爲了我們唯一放鬆自己,倒掉內心苦悶的方法。也的確,家無論何時都是那麼的溫暖,父母似乎每天都站在村口那棵楊柳下期盼兒女的歸來。但是物慾橫流,成家立業終是囚禁自己回家的枷鎖,我們也一直期待能夠用這流水的時光和與家人聚少離多的感傷換來自我的成熟和成長,爲逝去的年華點綴一些色彩,爲迷茫青春的綻放耀眼光芒。

“低頭愧人子,不敢嘆風塵。”爸媽習慣性的理解終成爲自我原諒的最大藉口和託詞,雖然心裏明鏡似的知道那是善意的謊言,甚至是麻木的等待。可憐天下父母心,看着別人家兒女陸續回家,孩子般的圍坐在父母身旁談心生活、傾訴委屈時,父母只能選擇別過頭去,眼裏溢滿了淚水,心裏塞滿了委屈。然而,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兒女能夠事業有成、出人頭地,爲此他們選擇“固執”的默默忍受着孤獨。

在這舉國歡慶的日子,獨自飲酒,舉首對月,思與愁,人不同,思則同。帶上一顆晶瑩剔透的心,拂去滿身的蒼涼,仔細聆聽內心熟悉的聲音,備齊行囊,懷揣一抹柳色,踏着夢想的節拍登上中國鐵建這座航母,載滿希望和夢想,楊帆再航,只希望有天能小有成就依偎在父母身旁。

慶國慶國旗下講話心得體會3

每過兩三天,我總要和住在城裏不習慣、執意要住在鄉下老家的母親用手機視頻一次。雖然我們相隔近千里,但每次和母親說起話來,我就像在她的身邊一樣。放在幾十年前,這是想也不敢想的。

小的時候,父親是村(那時叫大隊)幹部,加之我家又在村中心,爲了聯絡方便,村裏的手搖電話機就放在了我家。那時沒有電視,雖說有廣播,可大山裏信號不好,一下雨線路就壞,有時一壞就是幾個月,就算好的時候聲音也聽不太清楚。報紙幾乎沒有,偶爾送些報紙來,新聞早已變成了舊聞。所以,聽到國務院的“聲音”的惟一渠道就是這部電話機了,只要它一響,就一定是有相當重要的方針政策要學習傳達。一旦接到這樣的重要通知,村裏的電話員就馬上把通知送到各小隊和其他村幹部手裏。要是村裏有重要或緊急的事情向公社彙報,也要用電話。改革開放、農村土地承包等重大改革政策,村裏都是通過電話得到的消息。

當時,這部電話機用的是兩節硫酸電池,電池用久了,打電話時就要狠狠地用勁兒搖,然後必須拖着很長的“喂”音,對方纔聽得見。儘管這樣,村裏的小夥伴也十分羨慕我。有人接、打電話時,小夥伴們就會趴在我家的窗戶上看。有時父親不在家,我也會把小夥伴們帶到家裏來,讓他們圍着電話機看,特別有優越感。

那時公社有個電影放映隊,每過一兩個月,村裏就能輪到放一次電影,這時,放映隊就會通過電話通知。所以,村裏的小孩子們特別希望能經常接到這樣的電話,只要電話機一響,他們就會問是不是放映隊打來的。

後來,我離開了村子去外地上學。村裏有了辦公的地方後,那部電話機就搬走了。聽說,它繼續“服役”了很長時間,直到上世紀80年代後期有了撥號電話後,才完成光榮使命,退出了歷史舞臺。

參加工作後來到城裏,再沒見過這種電話機。單位裏用的都是撥號、數字按鍵電話機。但這隻有單位的辦公室裏纔有,除了領導外,幾乎沒有人可以自己獨佔一部。那時就算有錢,也不是想安電話就能安的。

慢慢地,有了程控電話後,電話就不再是身份和權力的象徵,如果經濟條件允許,也可以託人裝電話,要**元左右。但大家都感覺這錢花得值,因爲有了電話,印名片時就可以印上,給別人名片時,還特意交代:“那上面有我家電話號碼。”這不僅是一種優越感,更多的是享受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

電話的飛躍發展應該是BP機(傳呼機)、“大哥大”出現之後。BP機出現後,電話就漸漸成了一種大衆消費品。很多人買了BP機後,還會專門配個小皮套,將其小心翼翼地裝進皮套掛在腰間,偶爾聽到電子提示音,還要急匆匆地到處找公用電話回覆。我那時也買了一個BP機掛在腰間,只不過設置了振動提示。有一次開會,正在聚精會神地聽領導講話,突然腰間振動起來,嚇了我一跳,以爲是小老鼠或爬蟲之類的東西鑽進了腰間。晚上和妻子說起這事,她說:“那你就別掛了,等條件好點兒買個‘大哥大’吧,反正傳呼機也不能接打電話。”雖然BP機不太方便,但我依然感覺,它的出現是電話普及化、大衆化時代到來的標誌。

“大哥大”在當時可是有錢和有身份的象徵。一些持有“大哥大”的人,常常把它帶到街上,不僅不嫌棄它的笨重,還專門要找人多的地方上演“通話大戲”。隨着這些“通話大戲”的增多,手機的知識也在很短的時間內普及了,並將模糊的概念和實物實現了無縫對接,大大縮短了現代電話的宣傳週期,也爲電子產品商節省了大量的廣告費用。隨着“大哥大”的笨重、價格高等缺點的顯現,它像傳呼機一樣,逐漸被一些功率小、輕質美觀的手機替代了。

再看今天的電話功能,多得已經無法用詞語來概括了。過去的電話僅僅有傳遞聲音的單一功能,如今的電話又增加了購物、看書、炒股、看電影、看電視、看視頻等各種以前難以想像的功能,爲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電話變遷的過程,也是我們的偉大祖國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作爲一名中國人,我倍感自豪和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