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啓發後,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1

20xx年3月9日,我去參加德順小學教研室開展的《中華頌、國學經典誦讀》教師培訓活動。聽了許老師和王老師的二節國學公開課,使我感受很多,也令我受益匪淺,更讓我明白了國學課應如何上。以下是我這次參加聽課的一些體會。

許老師和王老師的這二節課是截然不同的。許老師是用多媒體電腦來上,而王老師是不用多媒體電腦上,二位老師上的都非常精彩。

首先是許老師上第一節課,她在這堂課中共教了三首詩歌,許老師把重點放在第一首《敕勒歌》,播放精美的畫面陶冶學生的情操,開闊學生的視野,採用分組比賽的方式開展詩歌頌誦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最吸引我的是許老師一邊讀也哪句詩的意思,學生看着畫面一邊讀出相對的詩句,這有助於學生的記憶,這個方法值得我學習,我認爲這也是教學的一大亮點。

而王老師的課使大家的眼球一亮,令我感到課堂很真實、親切、自然,使我明白了沒有多媒體電腦同樣能上好國學課。而更讓我欽佩的是王老師的課堂充分體現出人文性,也體現出教師的機智和幽默。王老師尊重學生的選擇,能學多少就學多少,她採用了搜籤比賽誦讀的方法開展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讓我學到很多技巧和方法。比如:有快讀,慢讀,拍節奏讀等,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好方法,它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效果也很好。總之,此次活動讓我明白了國學教學學生能學多少就學多少,能背熟很重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讀出詩歌的情感,讀出詩歌的韻味。??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2

談到國學經典,我心十分澎湃,所謂國學,就是一國之所術也,這也必然與我們的古聖先賢緊密相關。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華永遠值得我們發揚。“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精神,“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等等,這些凝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是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國學經典,只有接續國學薪火,才能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這是一件大好事。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從做人開始。如果沒有做人的基礎,那就既不會有民族精神,更不會有革命精神。做人從哪裏開始?從灑掃庭除,應對進退開始;從國學啓蒙的“三百千”開始。這種學習不光是識字和道德思想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作爲一種文化的傳承來對待。

國學聖賢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把它稱之爲“國學”。以國學啓蒙的範本“三百千弟”爲例。《三字經》最重要的特點是條理清楚、文理明暢、概括精闢地傳授歷史文化知識,倫理道德知識,團結友愛的重要性,以及學習應當刻苦等等,被譽爲“袖裏通鑑”。且反覆勸勉學童勤學,敦促家長、老師認真對待對子弟、學生的教育。誦《百家姓》使我瞭解了中華民族姓氏的淵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遠,使用人數最多的兒童國學啓蒙讀本,在中國教育史、文化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文化的小百科全書。《弟子規》是關於品德修養、行爲規範的國學啓蒙讀本,將中華文化所倡導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語言,淺近的歷史典故講述清楚。所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揚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從國學啓蒙開始。回溯源頭,傳承命脈,“國學”是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

以上是我對國學經典一點感悟,希望對國學愛好者學習國學經典和國學聖賢文化有一定的幫助!同時我也希望國學經典能成爲世人的千古國學,讓我們的名族精神永傳下去。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3

常言道:要育兒,先育己。我們給了孩子生命,但不能替孩子去生活。我們寄予孩子夢想,但不能替孩子去實現。我們爲了孩子做了很多的事情,但對孩子最有價值的是我們選擇的教育方式。家長的教育直接決定了孩子的未來。可是作爲家長,如何進行家庭教育,如何正確培養孩子呢?這個問題困惑了我好久。我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教育好孩子呢?

20xx年接觸到國學經典,才明白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化中最優秀、最有價值的典範性著作。誦讀國學經典,相當於和一位充滿智慧的老人交朋友,輕鬆的接受他的教誨、吸取他的智慧。讀經典一部,勝雜書萬卷。在孩子年齡還小的時候,熟讀一些有高度價值的書,可以終身受益。

藉助中心校“讓孩子們海量閱讀”的活動,我就開始和孩子們一起學習。到目前爲至,我和孩子們已經讀完了《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弟子規》等。和兒子兵兵讀完了《易經》、《大學中庸》、《老子》、《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笠翁對韻》、《朱子治家格言》、《少年兒童詩詞啓蒙》,現在正在讀《孟子》、《黃帝內經》、《詩經》。

在誦讀中孩子變得有愛心了。每當我在家裏蹲下摘菜的時候,兵兵就會邊搬來一個板凳邊說:“媽媽,你辛苦了,請坐。”每當我在教室掃地時,總有孩子說:“老師辛苦了,我們會自己掃。”每當我聲音沙啞時,總會有孩子給我倒杯水。

在誦讀中孩子們變得講禮儀。一天早上,看到郭煜鑫,喊他,可他沒答應,邊上的同學們都說他不愛說話。針對此種情況,我及時教孩子們誦讀《弟子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下午,在校門口又見到郭煜鑫,再次喊他,他馬上站好,說:“老師好。”我欣慰的笑了。

在誦讀中孩子的想象力豐富了。一次我在切土豆,兵兵走過來,看着土豆就說:“土豆,土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聽到兵兵讀詩,心裏很驚訝,從土豆都能想到《七步詩》真是太棒了。我就問他:“你看到土豆,是怎麼想到《七步詩》的?”他說土豆,煮豆,都有一個豆字。看到大風他會脫口而出:“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定四方。”

清明節前一天,我問同學們明天是什麼節日,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是清明節,一說清明孩子們就爭先恐後的背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又背魏野的《清明》: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薪火,曉窗分與讀書燈。看到孩子們能由節日想到古詩,心裏真是樂開了花。看來誦讀對孩子們的影響挺大的。

在誦讀中孩子的識字量增加了,興趣提高了。一次課堂上,我讓同學們預習《陽光》,同學們一下就讀出來了:陽光像金子,灑遍田野,高山和小河。“陽,像,金,野這幾個字都還沒學,你們是怎麼認識的?”同學們七嘴八舌的說:“老師,看看《格林童話》就認識了。”“是在讀書的時候認識的,我還認識好多字呢!”我故作驚訝的感嘆道:原來讀書有認識生字的好處呀!這是孩子們又接上了:讀書還可以知道好多的事,認識好多的朋友,明白好多的道理,遊玩沒去過的地方呢!我趁熱打鐵,既然書有這麼神奇的力量,那就讓我們多讀書,讀好書!我的孩子們真的迷上了讀書,每天午飯、晚飯後總能看到他們癡迷在書中的身影。

經常誦讀國學經典,孩子不僅變得孝順父母,懂禮貌,知禮儀,性格也開朗了,在學習上奮發向上、在做事中互幫互學,爲以後做人做事打下良好的基礎,並且還能從中培養孩子愛上閱讀的好習慣。我發現經常讀書的孩子,注意力集中,記憶力和理解力也有大大的提升。

我結合自己誦讀國學經典的親身體驗,想給在座的各位說和孩子們一起讀國學經典吧,在傳承中國文化中,在誦讀經典中,不僅可以看到秦朝的短暫,唐朝的繁榮,宋元文化的燦爛,明清文化的鮮明特點,更可以欣慰的看到孩子們成長的點滴,成長的快樂。

國學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我們應該多學國學,多讀經典,瞭解歷史。在中心校倡導的海量閱讀中,和孩子們一同暢遊在書的海洋中,與書爲伴,與書爲友,讓經典一代代傳承下去,使中國國學文化得到永生!各位同仁,作爲一名教育者,深知“腹有詩書氣自華”,讓我們引導孩子愛上讀書,愛上經典,與孩子們一同行走在誦讀經典的路上,使中國國學文化得到永生!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4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以禮儀之邦聞名於世,我國人民從來就有知書達禮的傳統美德。“虛席以待”“程門立雪”“三顧茅廬”等等以禮相待的成語和典故,在歷史上廣爲傳誦。知禮,講禮,對人彬彬有禮,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們正常關係的準則。知禮講禮的人大多以他人爲重,以社會爲重。能真誠待人也正是一個人高尚情操的表現。試問那些對長輩出言不遜,對朋友態度粗暴,公共場所橫衝直撞的人,能體現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養,懂禮貌,講文明的人嗎?當今社會,文明禮貌、文化素養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物質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卻衰退,與一個有“禮儀之邦”之稱的民族,與一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民族相容嗎?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是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質的關鍵在於一個國家必須要有自己的國魂,一個民族必須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來,形成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中華民族幾千年延續下來的愛國、氣節,奮發、立志,改革、創新,勤學、好問,勤儉、廉正,敬長、知禮等傳統美德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國魂和精神。

國學的東西,太多太多,慢慢品味,其樂無窮。學生們誦讀,可以從中懂得爲人處世的道理,使學生更加懂禮貌,更加愛學習……國學經典在誦的過程中深入了學生們的心靈,爲學生們儲存了文化的養料,等他長大的時候慢慢吸收。

國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經典的底蘊厚重。走近國學經典,我認爲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寧靜、潛心。只有靜得下來的人、潛得下來的人,纔有可能從內心中容下國學經典。當我們被現代社會許多時尚的、流行的、快餐的文化捆住自己的手腳以至心靈的時候,當我們內心深處的小農意識、急功近利的心態沒有消除的時候,我們不可能在自己的心中留住國學經典的腳步,更不可能在自己的生命中延續國學經典的精髓。

我校積極倡導讀誦國學經典在我看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讓學生們瞭解中國的過去,瞭解中國的文化,瞭解中國的思想。在讀誦中,強化記憶力,在學生記憶的黃金時期,爲他們補充大量有益的讓他們受益終生的東西。最爲重要的是:讓學生們汲取千年文化中的營養,讓他們在今後的成長中不斷體會、反芻,用正確的思想指引他們的生活,帶他們找到幸福生活的真諦!

朋友們,潛下心來,靜下氣來,與學生們一道走近國學經典,和學生們一起體會和感悟!用國學指導自己的.言行舉止,在與學生們一起學習的過程中一同快樂收穫與成長。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5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但是,孔子本人並沒有提出這一名稱,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學經驗時,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於是,纔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稱。實施因材施教原則的關鍵在於對學生要有深刻、全面的瞭解,正確把握學生的特點。孔子十分留意觀察、瞭解學生,對學生的個性、特長、優缺點了如指掌。然後,從學生的具體實際出發進行教育和教學,對於學生所問的同一題目,常因發問者的個性、需要而給予不同的問答。如《論語?先進》載: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另外,孔子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孔子還答應或鼓勵學生有不同的專長。在他 的學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但孔子在培養學生個性方面,還是傾向於培養恭敬,溫順的個性。

二、啓發誘導

孔子教學的基本方法是啓發誘導,他以爲把握知識應該是一個主動探索領會的過程,因此他在教學實踐中特別重視學生的主動性題目。他說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啓發一詞也由此而來。宋代朱熹對這句話做了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啓,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就是說只有當學生進進積極思維狀態時教師才適時地誘導、引發,開其意,達其辭。憤、悱站在教師的角度講是啓發的契機條件,舉一反三是啓發的結果。站在學生角度看憤、悱是能思,舉一反三是能悟。善教者啓之待時,因勢而利導,引而不發,躍如也。啓發式教學的核心是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孔子以爲,要調動學生的

積極性,必須瞭解學生的熟悉規律,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他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教師要做不失言的智者,這樣才能使學生聞一知二,聞一知十,既能主動獲取知識,又能發展思維能力。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講究教育教學方法,這是教師必備的一種品質。正如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遂欲從之,末由也已(《論語?子罕》)。善於啓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在學習上有欲罷不能之勢,說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

三、學思結合

孔子一向誇大學思結合,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爲政》)只學習不加思考就會迷亂而不明,只思考不學習就會空泛而不實。這種見解符合人的熟悉規律,已初步揭示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孔子誇大學的重要性,反對思而不學。他以自己的親身體會告誡學生: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這說明學習是思考的基礎,離開學習往思考,其結果必然徒勞無得。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調思考的重要性,反對學而不思。他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主張事事處處都應運用思考,極力反對饜飫終日,無所專心(《論語?陽貨》)。孔子的學有方向,先是學德,次是學文。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思與行結合,思與社會生活結合。學,不是漫無邊際的學;思,不是漫無邊際的思。學有方向,思有目的。如此,才能領悟孔子學思結合的真諦。

四、學以致用

孔子很誇大學用結合,學以致用。他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論語?子路》)。也就是說,儘管熟讀了《詩經》三百篇,但叫他往處理政務,卻行不通;派他往出使外國,卻不能獨立應對。書讀得雖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孔子主張學而優則仕。據《雍也》載,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孔子說: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季康子又問:賜也可使從政也與?孔子說: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季康子再問:求也可使從政也與?孔子說: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意思是說他的學生有的果斷,有的通達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藝,這對於治理政事會有什麼困難呢?孔子培養學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爲了推行其政治抱負,練習學生能夠出仕爲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十分留意學用結合、言行相符。

五、學而時習

孔子在《論語》的第一句話即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論語?學而》)意思是說,學習了,然後再經常溫習、練習、實習,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爲技能,獲得了成果,內心感到快樂與滿足,不也令人喜悅麼?孔子還說溫故而知新。意思是說,溫習舊的知識而從中獲得新的體會、新的見解。這涉及到新舊知識關係的看法,是符合教學規律的。孔子以爲學習靠多聞多見,往僞存真。他說: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論語?述而》),多聽多看,廣於見聞,即認真學習,對於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往做,只是謹慎地說已經明白的道理,做已經明白的事情,就可以減少怨尤和造成遺憾。學習本身是不斷實踐的過程,要反覆地學習實踐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學的知識。對所學的知識熟練了,融會貫通了,便可舉一反三,告諸往而知來,從已知探未知。故,學而時習之。

讓我們一起爲弘揚國學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