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作業批改的心得體會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使我們今後少走彎路。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數學作業批改的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數學作業批改的心得體會

數學作業批改的心得體會1

數學作業批改的幾點心得土主中學:閔俊凡作爲一名數學教師,最大的感受莫過於作業批改的頻繁與枯燥,在傳統的應試教學模式的影響下,老師上課教,課下批改作業;學生上課聽,課下做作業。在當今素質教育的大旗下,教學改革的熱門課題是如何改進課堂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分析、辨別能力等;其實數學教學的改革應包括作業批改的改革。因爲批改作業是教學環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

一、“全批全改”存在的問題

1、工作強度大,事倍功半:教師花費在評改作業上的時間過多。初中數學作業天天有,學生天天做,教師天天改。如果一個教師任兩個班,每班按50人計算,每次要批改100本作業;若每次留4個題,一次要批改400道題,若每本作業平均用2分鐘,就要花去3個多小時的時間。尤其是批改幾何作業,還要花費更多的一些時間。而真正用於課堂結構設計的時間就相應地減少了,再加上平時小測驗、單元測驗、班主任工作、備課……忙得團團轉。探索教學改革的時間難以保證,當然教學改革也難以付諸實施。

2、學生完全處於被動地位,素質教育下突出的特點是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可是作業的“全批全改”是在學生頭上的“緊箍咒”。使他們天天忙於按時完成作業,不管對與錯。學生主動思考,自我檢查的積極性受到壓抑。

3、師生雙方獲得的信息失真度很大。學生做作業,教師批改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師生雙方獲得信息的重要通道。可是我們經常發現有些學生作業很不錯,但一考試成績很差,因爲學生爲了老師“批改”只好抄襲作業,教師也只好“上當受騙”。由於時間緊,教師批改作業常用“”、“”、“”等簡當符號,學生由這些符號只能知道哪個題錯了,但不知道錯在哪裏?得到的只是百思不解的信息。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作業的“全批全改”教師很辛苦,但束縛了教改的手腳,又束縛了學生生動活潑的學習。所以,改革數學作業批改方法應當受到應有的重視。

二、批改作業方法的幾點嘗試

佈置作業,批改作業不僅僅是教學的重要環節,還是師生雙方獲得信息的重要窗口。精心設計,佈置作業,認真批改作業。能使師生雙方及時接受正確的信息,加快信息反饋的速度。只有師生共同配合,才能真正達到做作業和批改作業的目的,批改作業的方法應多樣化。但關鍵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師生活動緊密結合爲一個整體。爲此做了以下嘗試:

1、隨堂批改作業。新課後,簡當的作業可當堂完成,採用集體討論答案,當堂集中統一批改。

2、小組批改作業。把不同水平的學生安排成前後兩桌,每四人組成一個小組。每次上課前5分鐘由教師提供參考答案,小組內互相批改,並把批改的情況向老師或信息小組彙報典型範例及錯題情況。

3、教師抽查和麪批。教師對小組批改後的作業要進行抽查,瞭解作業和批改的情況,對作業中存在的明顯問題要復批或面批。

4、信息小組及時做好信息交流。由科代表和幾名同學組成信息小組,其主要任務是:

(1)彙集班上作業中出現的典型錯題進行“會診”,分析錯誤原因,提出正確答案供學生參閱。

(2)收集作業中做題方法新穎巧妙、思路簡捷、一題多解等典型範例,及時向全班進行交流。

(3)每一單元教後,在教師的指導下,信息小組總結正、反兩種典型,向全班同學作交流。以達到消除錯誤,開闊眼界,鞏固知識,掌握方法的目的。

上述幾點嘗試,使學生變被動爲主動,使教師變獨角演員爲導演,充分發揮了教與學雙方的積極性。也使自己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讓自己有了更的時間去思考課堂教學與結構的設計。

數學作業批改的`心得體會2

課堂教學需要改革創新,作業批改的方法也同樣需要改革創新。

下面談幾點體會。

一、從學生訂正作業失誤引發的思考

學生訂正作業往往會一錯再錯。若再令其訂正,就會產生厭煩情緒,乾脆抄襲,應付了事。結果,使訂正作業失去了訂正的意義。究其原因,原來學生只知道見“×”訂正,但又往往找不到錯誤所在,更不知道用學過的知識去分析產生錯誤原因。特別是差生就更加束手無策。這正說明了傳統的對“√”、錯“×”的批改方法並不是完善的,其最大的缺陷是缺乏指導性。因此作業的批改方法需要改革。

二、改革作業批改的嘗試

在改革批改作業的探索中,採取有批有改,批發結合,立足指導,培養能力的方法較好。

用符號標出錯誤所在,使學生一目瞭然。學生作業中出現的錯誤,無論是應用題還是計算題,基本分爲兩種情況。一種是全局性錯誤。如應用題的列式錯誤,主牌題中的法則性錯誤等;另一種是局部性錯誤,如應用題中解題思路基本準確,只是某一步的失誤而導致產生錯誤。在計算題中,某一步的失誤而導致計算結果錯誤。對全局性的錯誤,我在打“×”的同時,並在算式的下方畫出“ ”符號。對局部性錯誤,我在打“×”的同時,並在錯誤的地方用“?”或“○”符號把錯誤標出來。由於明確地指出了錯誤所在,學生就能集中精力思考問題,訂正錯誤,節省時間。

用批語評析產生錯誤的原因,使其認識到產生錯誤的根源。採取根據錯題,對“症”寫批語,使批語和批改符號相輔相成。所寫的批語應掌握兩點:一是根據“因村施教”的原則力爭做到“因人施批”。二是時刻注意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提高計算水平。主要是說算理和用算理的能力,如錯題:

477+(261-18)÷9

=477+243÷9

=720÷9

=80。

批語:

優等生:請看看例題,想想錯在哪裏?是什麼原因?

中等生:請讀課本上的有關運算順序,想想自己是否按要求進行計算的?

後進生:你的第一步脫式計算很好,但當展開括號後,算式477+243÷9是一道加除混合運算,能先算加法嗎?請看看課本上的運算順序,再訂正。

採用“推遲判斷”的方法,提高學生訂正的興趣。

傳統的批發方法,對做錯的打“×”後,再亮一個“訂正”,學生一看到“訂正”二字,沒勁了,有的垂頭喪氣,有的黙默無言,尤其是差生他們麻木了。乾脆無所謂,把作業本一下子塞進了書包。我採取的是“推遲判斷”的方法,對做錯的同學允許他們認真訂正後再寫等級,現時寫上鼓勵性的評語:如“你真棒”等。這種方法既淡化了評價的甑別功能,又突出反映了學生的縱向發展,特別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而言,這種推遲判斷的方法,讓他們看到了自己的進步,感受到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了他們新的學習動力,故而能自覺主動地訂正錯誤。

實踐證明,改革了作業的批改方法後,對學生的錯題,不僅治了“表”,也治了“本”,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養成說算理用算理的良好習慣。起了積極引導的作用,當然,把這種方法再和適當的面批結合起,效果就會更好,而這種方法對中高年級學生是確實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