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先做人後做事心得體會(精選7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先做人後做事心得體會(精選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先做人後做事心得體會(精選7篇)

先做人後做事心得體會1

做人有做人的法則和技巧,做事有做事的規律和竅門。作爲一個現代人,在商業社會裏打拼,僅有熟練掌握這些法則、規律、技巧和竅門,才能步入成功者的行列。

天下最難的是做人,不會做人的人,就不可能贏得人生勝局。這不是大話,而是實話。對於現代人而言,“會做人”講的是要有好的人品,有敬業精神,有協作精神,有情義,有擔當。做人的成敗與做事成敗密切相關。美國哈佛大學著名行爲學家皮魯克斯曾有一句名言:“做人是做事的開始,做事是做人的結果。把握不住這兩點的人,永久都是邊緣人!”的確,僅有精通做人的道理,經受做人的歷練,才能胸懷大智、心裝大事,才能透過健全的心智、充沛的精力、正確的行動,求得事業的成功。

成功之道,在以德而不以術,以道而不以謀,以禮而不以權。成大事的人往往都有一顆謙虛謹慎的心,都是不把自我的真正實力暴露出來的人。做人做事不鋒芒畢露,不狂妄,不驕不躁,韜光養晦,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俗話說,飯要一口一口地吃,事要一件一件地做。做人踏實本分,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自我也能夠問心無愧。所謂成就感並非是一步登天,而是在一步一步走過後,回頭再看來路時那發自內心的欣慰與愉悅之情。一步步走來,切勿急切行事,用心急躁,急功近利的人是做不了什麼大事的。

你種下什麼,收穫的就是什麼。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在於做人的成功!

失敗者之所以失敗,在於做人的失敗!

無論如今你的人生事業處在什麼階段,本書對你都有着無與倫比的價值。用心研讀和遵循本書給你的忠告,你將受益終身;無視這些忠告,你將自蹈危機,永久成不了贏家。

先做人後做事心得體會2

有人總結李嘉誠爲人處事的態度和觀點,概括爲一句話,即先做人,後做事。做人成功了,事業自然就會好起來。我理解的“做人”有下頭幾個要點:

首先,是要能夠給別人帶來價值,幫忙別人成功。作爲企業家,對於員工,要爲他們創造實現職業夢想、提升自我專業本事的環境,這樣大家纔會樂意爲企業進取效力,使個人和企業都有正向的發展。對於客戶,我們作爲管理諮詢的服務商,要始終從客戶的需求出發,努力幫忙他們實現戰略,把生意做得更好。對於合作伙伴,我們要能夠在合作的過程中努力實現雙方共贏,而不是僅僅侷限於自我的利益。所以,不管是應對企業還是個人,從對方的角度去研究,能夠爲對方做什麼,帶來什麼價值?我們是否能夠幫忙他實現他想要的成功?這往往是開始一個良好合作的前提。

其次,要捨得、並樂於分享。AMT的企業文化的核心即什享,我們在企業內部創造共享的平臺,員工們藉此實現知識、經驗的共享和交流,每個人的智慧所以得以展現,並在討論和交流的過程中昇華、提高,正向的結果帶來更進取的分享。我們應對客戶、企業界的朋友也從不吝惜分享,經過AMT《前沿論叢》這本雜誌不斷地在推進管理知識和創新實踐的分享,在與各行業朋友交流的過程中,不但共享了知識,也獲得了更爲豐富和寶貴的意見與提議。“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分享的結果不是失去,而是更加豐富的回報。

第三,是心中始終想着別人。真正能夠成就大事業的人,往往都是視野宏大、心胸寬廣、懂得爲別人着想的人。在與人打交道時,能夠懂得從對方的利益去研究問題,換位思考,尊重對方的想法和需求,懂得傾聽,這些,從小的方面說,能夠令我們贏得更多的朋友,而這些都會幫忙我們成就更多的事業。從做企業的層面上講,這是一種慣性和素養,而絕非只是說說的口號。如果從小處都不能夠爲人着想,從大處上怎樣能時時裝着客戶的需求呢?

最終,是樂於助人。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受的教育就是“學雷鋒做好事”,樂於助人。這是一個樸素的道理,不管時代的標準如何變化,尤其是在誠信問題層出不窮的當下,願意並且能夠真誠助人的人,必須會贏利更多的尊重和信任。

總之,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說,而”立德“又爲大上,所以,先立德做人,才立功成事,這實在是一個顛撲不破的道理。

先做人後做事心得體會3

一、做個善良的人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性光輝中最溫暖、最秀麗、最讓人感動的一縷。人生不必須人人都很成功,不必須人人都能成爲英雄豪傑,但必須要善良仁慈。善良是和諧、完美之道,心中充滿慈悲、善良,才能感動、溫暖人間。沒有善良,就不可能有內心的平和,就不可能有世界的祥和與完美。愛是基本的善良情感,遇到乞討者,我們就施捨他點錢,遇到老弱病殘、孕婦,我們就主動讓座,遇到迷路的小孩,我們就把他送回家,爲他指點方向。一個微笑,一個簡單的動作,一句發自內心的問候,這對我們並不難做到,卻可能所以幫忙別人走出困境。一切人,一切事物都是相連的,在施予他人的時候,你實在是利益自我,當傷害另一個生命時,實質是在傷害自我。所謂善良,無非就是擁有一顆大愛心、同情心,不害人、不吭人、不騙人。有了善良的品性,就有真心愛父母、愛他人、愛自然的基礎和可能。一個善良的人,就象一盞明燈,既照亮了周遭的人,也溫暖了自我,善良無須灌輸和強迫,只會相互感染和傳播。所以,做人不必須要頂天立地,轟轟烈烈,但必須要善良真誠。所以,做人得要問問你想不想善良。

二、做個有志向的人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拿破崙也以前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些名言就是告訴我們,做人就應有信仰,就應有信心。信仰是引導我們走向成功的航燈,自信是到達人生頂峯的動力。完美的前途來自於自強、自立、自信,不達目的不罷休,咬定青山不放鬆,打跨自我的往往不是別人而是自我,不要把一次的失敗看成是人生的終審。逃是懦弱的,避是消極的,退就顯得更加無能。成功的道路得靠自我闖,做人有困惑,做事有困境,世上沒有一帆風順的事,僅有堅強不倒的信心與毅力。男兒立世,自我拍板,不怕失敗,不言放棄。

成功時,不要醉倒,失敗時,不要灰心喪氣,不要怨天憂人,應對“山重水複”之關卡,唯有勇往直前,持之以恆,用信心去克服一切困難。想成就一番事業,就要甘於幹大事,攬難事,立個志向,樹個目標,人生纔有行走的方向。心在那裏,路就在那裏。有了志向,纔有做人的本事、氣魄和膽略。所以,做人需要問問你的志向在那裏,要問問你是否有信心。

三、做個樂觀的人

人到世間,不是爲苦惱而來,所以不能天天板着面孔,整日憂愁、悲傷、苦惱、失意,這樣的人生沒有樂趣,世上沒有絕對幸福的人,僅有不肯歡樂的心,這世界像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也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你心平氣和,它就還你一個心平氣和;你氣勢洶洶,它也還你一個橫眉冷對。樂聽讚美,不喜他人的批評,心欲名利,不欲失去它們,這種心態只會像鎖鏈一樣囚住自我。僅有超越它們,纔可體驗自在與歡樂。擁有一顆歡樂之心,見到的就是一個值得歡欣的世界,心中滿是憂傷,見到的則只是一個充滿悲哀的世界,與其對不能得到的耿耿於懷,倒不如對你已經擁有的滿足感恩。歡樂不在心外尋求,只能在心內尋得,心中若然滿足歡樂,哪怕身在牢獄茅廁,一樣能夠悠然自在。存好心,做好人,歡喜充心,愉悅映臉,樂觀向上,這樣就能站成一座豐碑,走出一道亮麗的風景。人生苦短,與其事事張弓拔弩,不如學着“幽它一默”。所以,做人得要問問自我樂觀了沒有。

四、做個有教養的人

中國是一個十分講究修身養性、崇尚道德的民族。五千年來,無論世事如何變化,勤儉、忠義、謙讓、孝順都是恆古不衰的美德,多少古聖先賢更是視之爲傳家寶。小事業的成功靠機遇,中事業的成功靠潛力,大事業的成功就完全靠品格、看操守。大凡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德行高尚的人。所謂教養,就是就應知深淺、明尊卑、懂高低,識輕重,就應是講規矩、守道義。有教養的人,往往不以術而以德,往往不以謀而以道,往往不以權而以禮。有教養的人在自我獨處時,超脫自然,會管好自我的心,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則爲他人着想,與人爲善,淡然從容,管好自我的口。方圓做人,圓通做事,寧靜致遠,自我反思,則事事放心、順心。所以,做人得要問問自我是否有教養。

先做人後做事心得體會4

雜交水稻之父科學家袁隆平說:“做事先做人,這是老生常談,也是我這一輩子最深刻的感悟。”自古以來,我們祖先就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古訓,把修身放在第一位,講的就是,不論做什麼事,做人是前提。

如果一個人不會做人,無論他有多淵博的知識,多強的本事,多高的水平,都不能稱得上是一個完善的人。修身就是要人品正直,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真真誠誠交友,這樣的人生就會順利許多。這就是我讀這本書的初步感受。

從書中的幾個章節:“上帝偏愛他,讓他洗馬桶”、“努力讓自我做到不可替代”、“每一天多做一點,結果大不一樣”等等理念,能夠看出,一個人想在單位立足,想取得事業的提高,就必須經過意志的磨練、具備精湛的技能、勤奮的品質、盡職盡責的工作態度。著名的成功學家拿破崙·希爾說過一名話:“供給超出你所得酬勞的服務,很快,酬勞就將反超你所供給的服務。”它提醒我們不要僅僅爲了薪水而工作,工作是個人的立身之本。今年是“xx”開局之年,黨的事業正站在新的起跑點上,作爲邊防的一名幹部我們要走在時代的前列,大力支持地方建設。要樹立具有創新意識、大局意識,爲地方經濟建設和發展包好加護好行。所以,我認爲在做人做事上首先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是涵養品格,以德修身。要做一個誠信的人。對於一名黨的幹部,就是對同志要負責,不欺騙,不講空話,忠於職守。對領導要忠誠,講實話、不虛報、不瞞報。要做一個謙虛的人。謙虛不僅僅是美德,更是一種付出。要有平和的心態,對榮耀、成績與提高能堅持一種平常心;要坦蕩,不驕傲不氣餒,不妒忌別人的優點,也不嘲笑別人的缺點。要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時刻懷有一顆感恩的心,珍惜自我的崗位,增強社會職責感,以真心應對他人、應對社會,感恩他人,感恩社會。要做一個勤學的人。學習是提高的階梯。要發揮參謀助手作用,把學習當成一種職責,從書本、實踐中學習,做到學與思相結合,學以致用。

二是要愛崗敬業,以幹立身。要愛民、愛崗位。崗位不僅僅給了我們幹事創業的舞臺,還給了我們養家餬口的工資。我認爲每一個邊防官兵都要對自我從事的工作充滿熱情,僅有這樣,工作起來纔有幹勁、有盼頭。要踏實敬業。敬業的人是不甘於在平庸中虛度歲月、勇於探索的拓荒者,是敢於創新、不斷奮進的奉獻者。“莫斯科不相信眼淚”。一個不能做事辦事的人最終是得不到領導同志們信任的,也決不會是成功者。當然,在幹事創業的過程中也會歷經各種磨練。孟子云“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所以,做事的過程就是磨練的過程、成長的過程。作爲黨的幹部要有善謀之心、創新之膽、創優之勁、擔當之責,像曾國藩低調做人,像胡雪巖高調做事,把職責擔起來,把職責盡到底,用滿腔熱情投身到工作中去,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成一行。

三是堅持清正,以廉潔身。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要以廉律已,以廉潔身。也就是心術要正,做到權爲民所用,利爲民所謀,情爲民所繫。生活要儉,弘揚兩個務必,堅持和發揮好的傳統和作風,精打細算,不鋪張浪費。言行要慎,時刻自省自律,深思細抓,防患於小節,把好事辦好辦實情趣要高,淨化自我的社交圈,開闊自我的視野,培養健康的愛好,永保進取向上的生活態度。

先做人後做事心得體會5

古人云:開卷有益。這些先哲聖賢有價值的生活經驗是我們現代人構成健全人格的良藥,有時這劑良藥是大瀉之藥,瀉掉身上一些不良的東西。有時候則是大補之藥,補上身體一些不可或缺的人格根本要素,提升精神文化層次和素養。要想使自我具有深厚文化、想讓自我人格健全、想讓自我有所出息,就必須喝上這些大瀉藥和大補藥。僅有這樣,才能成爲一個不憂不惑不懼的君子,才能擔當創新創業創優的重任。

論語中告訴我們最簡單的道理就是做事首先要學會做人,“誠意、正心、修身”,尤其是當前社會變革時期,人心易浮躁,而我們青年人,在工作中往往容易急功近利,在金錢、榮譽、地位面前迷失自我,而僅有守住自我,戰勝自我,耐得住寂寞,才能真正承擔起家庭、單位和社會的職責。

天地之大,我們是如此的渺小,我們只能讓自我容入到天地之間。很多的時候我們忽略了幸福的真正含義!論語中說:幸福就是一中感受,與貧富沒有關係,同內心相通。幸福就是給自我一個簡單的理由。我們的眼睛,看外界的太多,看自我心靈太少。我們缺少一種對別人的欣賞,更缺少對自我的欣賞。有多少人認真的去看過自我的內心,去欣賞過自我及別人。所以,我認爲讀《論語》包括各式各樣的論語心得應主要關注其思想價值,汲取其思想的精髓,爲我們所用。

在實際工作中我深深的體會到學習的真諦。除了要學習業務方面的知識外,還應當學習、補充專業知識以外的東西。“良弓之子,必先爲萁;良冶之子,必先爲裘”。其隱含的道理是相互關聯的專業知識對其相鄰領域具有很好的借鑑作用。做到既來自專業又走出專業,唯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對事物的理解更全面,對問題的思考更關聯,對方法的借鑑更有啓發,從而更好地促進我們對業務知識的.理解、鞏固和運用

有才還應有德,學習《論語》,學習經典,就是盪滌我們的思想浮塵,昇華我們的道德因子。“做事先做人,這是最樸實而又最深邃的職業之道和人生之道”。一切從修身立德開始。確實,誠以爲人,誠以立業,誠以威國。誠實守信是禮貌社會不可缺少的道德規範,也是社會行爲導向和價值取向的重要體現。

要使自我學習後的藍天更加遼闊,還要及時總結,總結是提高的基礎。很多事僅有你真正的用心去做了,才能體會到做什麼都不是那麼容易的,無論在哪方應對自我都是一個較好的提高。在磨鍊的過程中隨時將自我對某一問題的感悟記錄下來,雖然有時只是隻言片語,但卻是有感而發,是自我對某一觀點的總結。眼前正是“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時期,藉着這次大好機會,經過認真查找問題,找出不足,制定相應的措施,爲以後遇到類似的事情應怎樣更好的去做好打下好的基礎。

總之,讀了這本書讓我體味人生要“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從容,要做到心靈的勇敢,要讓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手捧一顆心來,無愧於人、無愧於崗位,永遠堅持朝氣蓬勃、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牢記使命,不負重託,奮力拼搏,演繹精彩,歡樂生活。

先做人後做事心得體會6

有句流行話語叫“先做人後做事”。職場中,先要學會做人,有些人很有潛力,但發展不好,就是不會做人,經常得罪人,不討上層喜歡。所以,工作潛力固然重要,如何做人更是第一要事。

“做事不做人,做人不做事”,平時不太聽到,總覺得這個說法比較市儈,但的確比較現實。如果你想把事做好,有時就要放棄你做人的原則;如果你堅持你做人的方式,有些事你就根本沒法做。好比很多人不愛做假話,但有時又不得不說假話。

做事先做人,做人才是“立”人的魂。所謂做人要厚道,就是要容人、寬人,給人留退路和給臺階。不然,老想着自我佔便宜,不想吃虧,那這樣的人是很難立世的。給人以寬容,就是給自我一個空間。社會是由人組成的,爭取別人都成爲你的朋友和幫手,而不能自我孤立無援。做人是個大學問,有的人活了一輩子還不明白怎樣做人,有的人只活了十幾二十幾歲,卻給人無限的留戀和尊重。做人也是哲學,需要好好揣摩和借鑑。

“先做人後做事”。職場中,先要學會做人,有些人很有潛力,但發展不好,就是不會做人,經常得罪人,不討上層喜歡。所以,工作潛力固然重要,如何做人更是第一要事。

“做事不做人,做人不做事”,平時不太聽到,總覺得這個說法比較市儈,但的確比較現實。如果你想把事做好,有時就要放棄你做人的原則;如果你堅持你做人的方式,有些事你就根本沒法做。好比很多人不愛做假話,但有時又不得不說假話。

先做人,後做事。只要把人做好了,做起事來那自然就簡單了。

先做人後做事心得體會7

近段時間我讀了《做事先做人》這本書,讓我感觸很深。這本書的上篇“做人”有五章,分別寫了做人、溝通、性格、交友和品行五方面。下篇“做事”有六章,分別是合作、謀略、思考、目標、行動和成功。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做事的態度決定做人的態度,工作質量決定生活質量。

這本書資料簡單明瞭,利用許多的小故事穿插入每個話題中既形象有簡明命了地表達了其中的涵義,很容易讓人結合實例對照自我,回顧自我平時做事的態度和應對一些事情的心態,從而進行比較,很明顯地找出其中的錯誤,並能根據提示準確地改變心態,真正體會做事先做人。“工作是唯一能讓你致富的事”,這句看似很空洞的話其實並不空洞。讀了這本書後,讓我對工作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工作是不分高貴與卑微的,不管你是馬路旁邊的清潔工,或是某公司的白領對待工作都要有努力、負責、勤奮的態度。比爾蓋茨曾說過:“無論在什麼地方工作,員工與員工之間在競爭智慧和本事的同時,也在競爭態度。一個人的態度直接決定了他的行爲、決定了他對待工作時盡心盡力還是敷衍了事,是安於現狀還是進取進取。態度越進取,決心就越大,對工作投入的心血也越多,從工作中獲得的回報也就相應地越多。”

他的這一席話很好的詮釋了工作的意義,和對人對工作的態度。俗話說:“態度決定一切。”對工作有崇高態度的人能夠把“卑微”的工作做成偉大,同樣,缺乏事業心的人把崇高的工作做成卑下。可見態度對於每件事的重要性。作爲教師的我們,更要樹立好做人做事的態度和工作的態度,只要努力的、勤奮的、負職責的去工作,在工作中付出艱辛,獲得收穫,從而享受喜悅的過程去領略到真正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