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常識的讀書心得

《管理的常識》讀書心得

管理常識的讀書心得

讀書有二種方式,一種起始於承認自己某方面的無知,抱着求知的心態;一種是對某個話題感興趣,同時自己也有心得,通過讀書梳理自己的認知。

公司發了本《管理的常識》給經理人。讀此書,以第二種方式。

自己對管理這個話題有自己見解。雖然通過項目實施灌輸給客戶,能讓客戶接受。但依然希望通過不斷的學習加以改善(談不上完善)。

《管理的常識》包括了7個主題,第一個是“什麼是管理”。本文的心得,針對這個主題。 管理到底是管人還是管事?作者的答案是: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她以海爾售後管理爲例,海爾的星級服務就是“三個一”(一雙拖鞋、一塊抹布、一張地毯) 可能有人對此有異議,覺得管理者如果管事,會沉浸在瑣事中。

我認可作者的觀點,我們也可以把它看作:管理既不是管人,也不是管事,而是管“人做事的方式”。

海爾的“三個一”,就是售後做事的方式。

之所以有些管理着被瑣事所累,因爲他們管的不是“做事的方式”,而是“做事的後果”或“具體事務”。

作者談到管理對績效負責,非常認同。我們很多項目團隊,做得很累,但是沒有客戶認可的成果出來。項目遲遲無法關閉。我對這類項目的項目經理非常不滿。做的東西客戶不認可;客戶不認可,項目無法推進;項目無法推進,公司無法收款。你不要說自己有多辛苦。寧可你偷懶在家,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也勝過天天泡客戶現場,蹭客戶的午飯,佔客戶的'網絡帶寬。世上最可怕的是勤奮的笨蛋,而且他的勤奮只在體力上,腦袋還是懶得很。

作者談到選材,在“德”和“材”之間的取捨。德才兼備的人,是可遇不可求的。作者對於這二者的取捨,觀點比較矛盾。一方面,說“才幹才產生績效,品德需要轉化爲才幹纔會產生績效”。另一方面,談到在招聘人員時,首先考慮品德,提拔人員時,也需要首先考量他的品德。以此觀點,我感覺作者是讓才幹的人去做事,好處卻都讓給了有品德的人。 怪不得中國人都喜歡披“德”的外衣,原來“德”能帶來實惠。

我對於人的衡量,“才幹”和“品德”是工作的輸入物,而我們管理關注的是“績效”,績效是輸出物。輸出物“績效”纔是我們真正關注的。

舉個例子:3*2=6

3是才幹,2是品德,6是績效。

有些人,才幹不足,只有2,品德尚好,是4,有團隊親和力,別人也願意幫他,他的績效就是8。比如孫權。

有些人,品德好得很,好好先生一個,大家都喜歡他,品德是5。能力實在不行,只有1,結果績效只有5。比如劉備。

有些人,才幹是有的,4;但是品德一般,缺乏團隊精神,自我中心,利益歸我,責任歸他,只有1,結果績效只有4。比如呂布。

更有甚者,才幹很強,達到了5,但是缺乏職業道德,品德甚至是-1。結果只有負績效。比如雷曼兄弟公司做花賬的高管。

片面談才幹或者品德都是無意義的,這是個乘積關係。但是,我不認爲“德才兼備”這種說法有意義。大而全,最終反而只會出庸人。

對於品德,必須承認,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沒有必要過度引申。

引用法理學的觀點:惡政出惡法,惡法出惡人。人無善惡,環境造人。品德,可以後天在環境中塑造。如果我們希望擁有有品德的員工,首先我們就要建設有品德的企業文化,制定防範錯誤的操作規範&流程&制度。就像之前所說,管理,是“管人做事的方式”,不是“管做事的後果”或者“管做事的人”。

員工的品德,具有共性,由環境決定。公司是染缸。

才幹,則具有個性,由個人的能力、潛力、驅力組成。

如果讓我選材,會關注具備個性的先天的“才幹”,而不考慮共性的後天的品德(除非該人有心理障礙)。如果有10個員工,會讓9個人去做事,展現他們的才幹;讓另外1個人不斷優化規範,保障9個人的品德。

作者還談到“管理”和“經營”的關係。經營是選擇正確的事情,管理是把事情做正確。經營是目標,管理是手段。用德魯克的話說,管理是正確地做事,經營是做正確的事。 作者提到“管理做什麼,必須由經營來決定。管理水平不能夠超越經營水平”。

作者談到權力,是個人的還是組織的。作者的觀點認爲權力是組織的。權力需要承擔組織職責。權力如果沒有責任,則權力變成了象徵和待遇。這種管理不是現代管理,而是封建管理。 從這裏,引申出去。和諧國,到底算不算一個現代國家?還是個封建餘孽?權力和組織掛鉤,和職位掛鉤。在這個職位上的,擁有這個權力,當時承擔權力背後的責任。離職後,空空如也。而不是弄個什麼X顧委的頭銜,沒事找事說風涼話,有利找利削尖腦袋。人去就應該茶涼。美國國務卿賴斯,卸任後,就是一個大學裏的研究員。對權力的定義,決定了管理的本質。

作者提到“職責清晰的分工,權力明確的分配,等級安排合理,組織結構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