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得之成長教育應先於成才教育

知名教育專家心得:成長教育應先於成才教育

教育心得之成長教育應先於成才教育

上週五,沙區教師進修學校請來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社區與家庭教育研究所副所長金琰,與全區數百名優秀教師對話,主題是:幸福,從回家開始。

“校長們的手機24小時開機,生怕學生出意外、家長告狀;很多學校已經拆掉的圍牆又建起了,一所小學竟然有5名保安守着;豆瓣網上,‘父母皆禍害’的討論組聲勢浩大;我的工作組在山東濰坊對2.5萬名老師做過家庭諮詢,發現大量的親子關係問題都來自於教師家庭……”

是什麼讓教育如此劍拔弩張?是什麼讓老師、家長、學校、學生統統繃緊神經不敢放鬆絲毫?是什麼讓教育成爲整個社會關注的核心問題?所以,沙區“陽光幸福和諧”工程之“家庭教育專業化”培訓項目啓動之時,記者對話金琰,試圖尋找我們想要的答案。

教育專家也遺憾忽略了女兒的青春期

去年,金琰的女兒以優異成績考上英國一所著名高中,半年後,卻非要休學,這一度成爲金琰心裏的疙瘩。“很難想象吧,有人說,你是教育專家啊,怎麼也會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我想說的是,我的確忽略了孩子成長過程裏很多珍貴的時段,現在說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5年前,金琰開始做課題研究,每年在家的時間不超過50天,這正是女兒的.青春期階段,女兒1.70米的個子,170斤的體重,幾乎是以每年20斤的重量往上長。“後來,她告訴我,自從肥胖以來,她一直沒有擡起過頭。而我看到的是,一個始終梗着脖子的驕傲女孩。我去和別人的家長溝通,卻沒有人和我的女兒溝通,的確是忽略了!”

曾經一度,金琰以爲這種忽略是尊重的表現。“女兒告訴我想出國,我說,想好了你就去做,於是女兒籌備起考取國外的高中,並且順利考上了;辦護照時出了點問題,一個多月後纔去報到,耽誤了課程,孩子由此開始了極其不適應的異域生活。”過了一陣子,女兒鼓起勇氣和金琰說:“我思前想後,決定休學一段,實在受不了這裏的日子,等我準備好了再來。”聽了這句話,金琰心頭一抖,和女兒談了一次:“出國這件事情是你選的,媽媽尊重你嗎?”“尊重,但是太尊重了!”金琰的高血壓當場發作,“太尊重了也是問題?當媽媽有多難?管多了被稱爲約束,管少了被稱爲缺失?這個度,多難把握?”

孩子常說“煩死了”家長就該警惕了

“提起家教,大家能想到什麼?”在沙區教師進修學校,金琰拋出這個問題,儘管臺下坐着的是沙區各學校的優秀教師,但大家的回答仍沒有什麼新意——“補課”。

“是啊。”金琰感慨,“多年以來,我們習慣了把家教定義爲學習。”研究了一輩子教育,她卻說,到了42歲這一年,她發現越來越不懂教育了。“比如,青春期是很美好的時期,但是家長統統把它定義爲叛逆期。越來越多的初中孩子回到家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別惹我,煩死了!”如果這樣的話常常被孩子掛在嘴邊,家長們就要警惕了,你和孩子的交流夠嗎?金琰說,她最大的感觸是給初中生家長做報告時,臺下都是愁眉苦臉,家長抱怨:“孩子真不聽話,你讓他往東,他一定會往西!”而金琰認爲:“因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判斷,而你卻一定要讓他幹這幹那。試問,到底是誰叛逆了誰?”

金琰有一位朋友,致力於在學生中推廣公益的青春期教育課程。有一次,家長們帶着孩子來了,但聽到老師講的是青春期心理,一半人離開了,因爲他們覺得“這課沒用”。後來,老師圖示生理器官,家長們馬上起身抗議,認爲不能給孩子傳授這些東西,甚至現場發生了衝突。

金琰感慨,儘管父母們包辦了一切優越的物質環境,卻無法彌補心靈溝通的缺失。她舉了個例子,一對碩士學歷夫婦把孩子送到老家讓父母幫忙撫養,等到孩子會說話了,第一句是:“碰!槓!”因爲耳濡目染了爺爺奶奶太多的麻將局,這成了自然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