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改革心得體會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啓發時,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教育教學改革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育教學改革心得體會

教育教學改革心得體會1

通過自學,我進一步瞭解和掌握了新課改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爲一名教師,我深知自己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太多的問題,但是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我相信自己是有所收穫的。這本書集對教育教學工作很有見解的專家以鮮活的案例和豐富的知識內涵,給了我具體的操作指導,使我們的教育觀念進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淺。

教師的課程觀不能停留在“課程即教材”這一層面上,課程也是師生共同構建學習經驗的過程。課程不再是由專家編制、教師執行的,物化的、靜止的、僵化的文本形態,課程也是師生在教學中共同創制的、鮮活的、過程性的、發展着的活動形態。課程不是一種結果,而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意識。

正如著名課程專家斯騰豪斯所說,課程本質上是一種藝術,藝術的本質是一種探究。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具有探究、創新的精神。課程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建構的一個藝術品。其次,課程是開放的、民主的 科學的。所謂開放,是指課程的開發要全社會關心教育事業的人共同參與;課程要在實施過程中不斷修改,不斷趨向完善;課程的設計要爲孩子個性的發展留有一定的空間。所謂民主,就是課程決策、課程編制的過程應該是對話式的;課程實施的過程也應該是師生交互並生成意義的過程。所謂科學,是指課程是孩子的課程,課程必須迴歸孩子世界、適應不同孩子的發展需要,使不同層次的孩子都能獲得成功感。

教師要充分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完全有學習的能力。把機會交給孩子,俯下身子看孩子的生活,平等參與孩子的研究。教師把探究的機會交給孩子,孩子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學習的過程,教師也就可以自如開展教學活動。新課程實施的靈活性大,讓教師覺的難以駕馭教學行爲,課堂教學中表現爲過多的焦慮和不安。那麼,怎樣調動孩子的“思維參與”呢?專家認爲,應當創設情景,巧妙地提出問題,引發孩子心理上的認知衝突,使孩子處與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

同時,教師要放手給孩子,給他們想、做、說的機會,讓他們討論、質疑、交流,圍繞某一個問題展開辯論。教師應當讓孩子充分思考,給孩子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說,並且讓儘可能多的孩子說。這樣,孩子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就會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個體才能得到發展。

教育教學改革心得體會2

寒假讀了《新基礎教育語文教學改革指導綱要》,發現它並不像以前的一些理論書籍一樣高深難懂。書中結合很多我們教學中的一些實例進行分析和解讀,使自己對“新基礎”的'一些專業詞彙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還給了我新的啓發和認識,讀了以後,我將平時自己的教學過程和新基礎理念相聯繫,還頗有收穫。

“新基礎教育”的宗旨是:從生命和基礎教育的整體性出發,喚醒教育活動的每一個生命,讓每一個生命真正“活”起來。新基礎教育有“四個還給”:

1、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

2、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

3、把創造還給老師,讓教育充滿智慧挑戰;

4、把精神煥發的主動權還給師生,讓學校充滿勃勃生機。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是“新教育基礎”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華內容,是現階段素質教育下課堂改革的方向。“新基礎教育”的課堂教學七條:

1、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自主學習的時間不得少於1/3,學習空間的結構要體現開放性、多樣性與靈活性);

2、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況;

3、實現師生之間的民主與平等;

4、培養學生的質疑問難;

5、促進師生的有效互動;

6、實現學生的“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溝通;

7、注意教學行爲的反思與重建。

這些理念怎麼很好地體現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學會的,需要首先改變自己的觀念,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探索。

過去我執教過三年級,發現自己對三年級學生的語文學習要求沒有明確把握,尤其是閱讀能力,不知道該如何培養。我發現“新基礎”提出了“能級”的概念,也就是“能力”的層次級別,並就基礎教育階段九個年級的不同語文能力提出了層次性非常強的能級要求。每一年級細細讀來,都能找到在整體性思維關照下年段能力培養目標,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通過閱讀,我知道三年級是語言發展三個“低潮期”之一,要求過高、過低都脫離學生的發展需要,壓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有適度的、具有挑戰意義的要求才能促進學生髮展,避免三年級出現“低潮”現象。書中對“識字教學”“閱讀教學”“聽說教學”“寫作教學”“課外閱讀”都提出了明確的任務和教學建議。

三年級識字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加強識字教學精細化程度,提高學生運用漢字的正確率。有了一二年級的識字基礎,到了三年級能放手讓學生自學生字,可是由於識字量越來越大,用錯寫錯的現象也就多,所以要重視易錯、常錯字的複習,並採用多種形式複習,不斷增強學生的“放錯”意識。這是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沒有重視的。三年級要重視詞義的確切理解,我平時也教給學生一些常用解詞方法:分解組合法、近義詞反義詞、結合上下文理解,但是我忽視了讓學生通過勤查字典、詞典來理解,以後應該讓學生多用工具書,尤其是預習時,應要求學生查詞典理解自己不理解的詞語,並學會聯繫上下文選擇確切義項。

三年級閱讀教學的核心任務是:找準閱讀理解中的過渡點,順利實現低高過渡。

1、找準過渡的關節點,提升閱讀理解力。

要從關注文章中的字、詞、句到同時關注文章整體,要從關注單句、複句到同時關注句與句之間的關係,關注句羣和自然段的結構。

2、從較多關注故事情節到關注思維能力發展。

要加強歸納自然段意思的指導,梳理文章思路指導,簡要複述指導,整理知識指導,提高質疑水平指導,書中有具體方法指導和舉例,讓我收穫頗多。我一定要在今後的教學中加強這些方面的指導。

3、從較多體悟詞語、句子的含義、情感擴大到學習段的體悟。

在教學中,用“學結構、用結構”長程兩段式策略,給學生充分實踐的時間、空間,提高學生體悟段的水平,爲以後提高篇的體悟水平打基礎。這一點在以前的教學中我做得很不好,我想要做到這點,首先得提高自身的教材分析能力,並不斷完善現在教學設計,把課堂還給學生,不斷提高學生體悟層次。

4、把握介紹性說明短文特點和學習方法策略。

在書中舉例了類單元組合教學方法,給我們以很好的借鑑和啓發。一篇篇散點的課文在類結構的大網上找到了結構的教學點,也就有整體中的具體,語文也就變得更有邏輯了。這樣的結構性思維,亦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結構意識,從而達到“教結構、用結構”的理想課堂。

5、默讀、速讀能力的培養。

要想提高默讀速度並不難,關鍵是日常化和持之以恆。以後不管是在課內還是課外,都要注重默讀、速度能力的培養。

最後我再說說寫作教學,學生普遍不高興寫作,遇到寫作文,有的同學“不會寫”,有的同學覺得沒什麼好寫,幾句話就寫完了,有的同學的習作呢,沒有條理,東拉西扯,句子不通順也是普遍現象。“新基礎教育”實驗針對三年級學生的困惑,提出了改革措施。老師要幫助學生髮現寫作素材,首先可以從課文學習中發現寫作素材,第二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教師應指導並組織學生觀察周圍生活世界,提高觀察的敏銳度和能力。第三爲學生創作寫作情景。豐富、充滿情趣的活動能提供寫作素材,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寫出的文字纔會活潑。老師要提供可效仿的寫作方法。三年級以寫作段爲主,到三年級下學期,適當寫點記敘性短文,寫學生熟悉的人和事,逐步向四年級過渡。對比自己的習作教學,不管是對寫作素材的積累,還是觀察方法的指導都做得很不到位,以後在習作方面應加強指導,並多開展一些學生喜歡的活動,讓學生有親身體驗,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全身心去感受,並加以一定的指導,相信學生一定會有話可寫,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從而讓他們覺得寫作並不是一件難事。

在今後的教育工作中,我要以開放的心態來學習,來改變,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步伐,真正與孩子們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