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心得體會及感受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啓發時,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設計師心得體會及感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設計師心得體會及感受

關於招貼。基本上,招貼(海報)有兩種類型,1)資料提供(informative),2)說服引導(persuasive)。資料提供式招貼協助觀衆獲得必要的知識。最好用獨特的方式,比如利用圖像或比喻來讓招貼裏的資料易懂易記。說服引導則是挑戰觀衆去在某個事物上有偏向某個方向的觀念,也可利用資料提供來達到這個目的。招貼是個獨特的東西,它給你非常大的面積與空間來發揮,但是很多人往往不去利用這一優勢,還按照設計書皮的思路來設計招貼,這樣的完成品最後看上去只會像一張放大了的書皮,失去了招貼應有的活力。一般來講,招貼有三個可讀入的層次。遠距離時,它應該有一定的特徵把你吸引過來,中距離時,你應該能夠了解這張招貼是關於什麼的,非常近距離時,則應該可以讀到其他的細節。招貼有它自己獨特的使命,把握好的話,發揮是無限的。

那天翻出最初學設計時的作品草稿,覺得那時候真的是什麼都不懂。現在回想起來,這一年來學到的最重要的有兩點。

一、每個設計構思都有適合它自己的語言。風格不應該只是一種死板的美觀的外表,而應該利用來表現思想。有的人偏愛數字化的效果,所以什麼東西都做成那種樣子,這種習慣性的東西使本來的特點麻木,喪失代表性與意義,成爲純裝飾的玩意兒。我以前一直以爲好的設計都有一個特定的所謂的樣子,比如很酷,很細的線條,模糊的文字等,其實如果這些東西沒有任何實際用途的話,濫用它們只不過會使你的作品降質。

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擅長,這才使設計作品豐富多彩。面對一個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尋找自己最能發揮的解決方法。而且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不能馬虎。有時候,有的想法最適合用影像合成來表現,但是如果自己沒有信心與能力做得像,做得有說服力的話,不如另找自己可以表現的想法。作爲學生,我們經常以爲把自己想要做的告訴老師就可以了,初學設計的學生經常會拿着一張潦草的手稿說到,"雖然你們看不太出來,但是我想的是這兒有一個跑步的人,後面有旋風,還有特別酷的色彩效果。"老師只好說,"你說的很好,爲什麼不做出來?"然後他才發現原來他沒有能力做出他想像的東西。設計並不只是一個想法的問題,也是一個製作的問題。有效的結合兩者,才能得出好作品。

這兩天都忙着印出最後的完成品,再貼到可以展示的板子上。我真是服了我自己了,都做過不知多少次了,還是會把板子裁歪,把表面弄髒,更笨的是,還又把手指頭削掉一點。我們班裏有少數的一兩個人每當做這些最後的完工時,都會到專業的印刷店讓那裏的人全包,印啊,帖板啊,裁剪啊,據說做兩張大海報一共要花約$60。在我們學校裏印才$10,當然還得自己買板子什麼的。她們覺得挺值得的,做出來都專業極了,亮亮的。可是我總覺得在學習作業最後加這麼道程序,有點。反正明年的展覽模型課要小心不要和她們一組。

去年夏天在北京買了一本非常好的書,“構思與創造—寫作技巧論”,潘大華著。本來是想用來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但是越讀發現書裏的許多內容其實對我學習設計也有不少幫助。通過不同的方式,設計與寫作都是在表達,在溝通。好的設計可以講一個故事,好的寫作可以讓人看到一幅畫不出來的畫。這本書講到很多非常有意思並且非常關鍵的概念,例如看見與發現的不同,獲得靈感的基礎是信息,知識,與經驗的積累,比喻與象徵,烘托和對比,如何觀察與表現生活的大角度和多角度,疏密與虛實的關係—主題和節奏的需要等等。雖然是一本關於寫作的書,但是我覺得任何做跟創作有關的人讀來都會受益。這讓我又意識到,這個世界上互通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幾乎什麼都可以和什麼聯繫起來,真是越想越有意思!回想起來,直到幾年前,我是完全不喜歡學習的。作業就是任務,做完做好就扔在腦後了,知識全部都是爲了應付考試,考完後什麼都記不起來了。不確定什麼時候開始,我對學習的看法好像完全改變了。我現在覺得學習就像在做遊戲,在解一個很大很大的迷。解不解開不是關鍵,關鍵是,只要我學習,往前走,我之前積攢的點點滴滴零零碎碎就會漸漸地自己拼湊起來,而我看着它們就會覺得非常有意思。而且學習再也不代表上課聽講,已經和生活混爲一體了。這個變化和我在日本的半年生活體驗有關,和大學裏的教育方式有關,和很多事情有關,而我看着它們就會覺得非常有意思。

這個變化和我在日本的半年生活體驗有關,和大學裏的教育方式有關,和很多事情有關,而且和我學習設計非常有關。說不太上來,但是這短短的幾個學期的設計課一定是影響了我很多,我開始學着去思考,去尋找,去理解,去欣賞,去評價,去表達。

做設計時,他人往往只能看到完成品,但是作品一般都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這中間有許多不同的過程,大部分都是在完成品上看不到的。這些過程相當的重要,因爲就連想法也是逐漸成熟的。

最近真忙啊。這學期我一共拿了三節課,一節是網絡設計,一節是形象設計,還有一節是一個特殊的與清華大學設計系交流文化的設計活動,主題是水意識。形象設計的課程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嘗試和挑戰。過去這節課的內容是研究各類企業形象,然後摹擬一套視覺系統。但是今年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狀況,正好我們大學裏的綜合學院需要一個新的'形象,而老師想,那來做設計的再好不過的人選就是我們這些設計系的本科學生啦!同學們都爲次感到很興奮,因爲這不但相當於一項真實的設計工作,而且如果成功的話,我們一起努力的成果將會出現在學校的信箋上,網站上,宣傳單上,紀念品上......真正設計形象標徵前,我們要做很多調查和研究,蒐集各類相關資料,再仔細分析它們。不但要準確理解這個新形象的需要,還要確定它所代表與能夠代表的特徵。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請來綜合學院的系主任,訪問他對這個新形象的期待與要求。我們當時問的主要問題包括,這個綜合學院是什麼?與其他學院或其他學校的綜合學院有什麼不同?如果它是一個人,是個什麼樣的人?它的觀衆都是誰?等等。在這裏斬時脫離一下設計,講一下當時系主任對我們學院的教育方針的形容,因爲我覺得很有意思,也很有價值。他說我們學院是學習學院,不是教學學院。所謂的教學學院就是老師主要負責傳授已有知識,而在學習學院裏,學生來學習如何學習,是一種積極探索的環境。在這種學習學院裏,很多課程的基礎是研究和試驗,沒有固定的課程內容,因爲新的理論和知識不斷地在被發現。據他說,學問也分兩種,一種是基本學問,還一種是應用學問我們學校大部分的分學院都是應用學問的學院,是相對更有目標的學習,比如醫學院是爲了醫治疾病,建築學院是爲了完善建築結構等。而綜合學院包涵很多以基本學問爲主的子學院,例如天文學院,美術學院,音樂學院。知道地球如何在宇宙裏運轉斬時並不會對我們有什麼直接的影響,做出各種獨特的藝術品也不會改變世界和人們的生活習慣。但是這種對基本知識的渴望來自於我們人類的好奇心本性,而我們的綜合學院非常鼓勵這種天生的好奇心,以及對學習和表達的熱愛。系主任最後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他說:如果你們畢業時發覺自己懂得更少了,對知識的渴望更強了,那我們的努力就沒有白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