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教育綜合心得體會(精選8篇)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裏,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學生教育綜合心得體會(精選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學生教育綜合心得體會(精選8篇)

學生教育綜合心得體會1

在“問題學生”的轉化教育工作中,要依據教育本質,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使性情各異的中學生按照自身的本面目投入到中學校園生活中,去體味中學生生活的多姿多彩,全方位的參與校園實踐鍛鍊活動,實現“問題學生”與校園環境和諧相處,並健康成長。

1. 加強“問題學生”的個性教育,實現“問題學生”個性和諧發展。中學裏的“問題學生”在其成長過程中,由於家庭教育小學教育都或多或少的忽視了對其個性完善和提升,這部分學生的個性能力的發揮受到壓抑和阻礙,因此,在中學教育環境應該從促進“問題學生”的個性完善和提高爲工作的切入點,在充分肯定其優勢方面,從他們的性格、氣質、情感控制等方面開展循序漸進的訓導工作,糾正“問題學生”身上存在的不利用因素,提高“問題學生”的基本素質,讓“問題學生”走出自己與家庭、學校、自身不和諧的環境,幫助“問題學生”找到自信,樹立人生目標。

2. 爲“問題學生”營造一個寬鬆的轉化環境。在中學教育過程中,爲“問題學生”創造和諧、寬鬆、民主的教育環境,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各種教育活動,培養他們的主體意識、主體能力、和主體人格,使他們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的能力,那就要做到“以人爲本”的觀念,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尊嚴,幫助他們尋找解決和克服其內心矛盾,開啓他們心智,完善他們的人格,在轉化教育過程中融入道德情感和人文關懷,關心和愛護“問題學生”,使他們有時間、有機會、有空間順利迴歸到和諧校園中。

學生教育綜合心得體會2

衆所周知,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嚴格,社會對教育也是越來越重視,但是有的學生家長和老師卻片面的理解了對教育的重視,並沒有把孩子進行全面的培養,而是單單抓住了一方面,從而起到了適當其反的作用,從而影響了孩子的全面發展,那麼下面就來談談關於孩子的教育心得體會。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更是祖國的明天,梁啓超說過“少年強則中國強”,但是現在的老師和家長雖然也是非常的重視孩子的發展,但是卻是有很大的片面性,單純的重視孩子的學業教育,從而忽視了孩子的素質教育,從而讓孩子不能真正的成爲祖國的棟樑之才。學業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卻不該忽視孩子的素質教育。

現在有許許多多的老師都是把孩子的課餘時間安排的非常緊密,有非常多的作業,總之孩子就是一直沉浸在無盡的作業之中,但是孩子的自立性,對社會的關注性在家長和老師看來都是沒有必要的,家長更是對孩子非常的溺愛,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造成了孩子冷漠的心理,進而造成社會責任感的缺失,這樣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是非常不利的,也不符合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雖然這只是我對部分的教育心得體會,但是我相信這樣的問題在社會上卻普遍的存在着。

孩子是我們的未來,也是社會的未來,也許簡單的教育心得體會不足以全面的展示體現的問題,但是我希望這個問題能得到全社會的認可,這樣纔是對我們的孩子負責。

學生教育綜合心得體會3

冬至前後,即使是處於北緯大約27度的湘西南,北京時間早上7點鐘的時候,天也算不上是全亮。所以這段日子我每天早上趕到教室裏去的時候,早到的學生還只有一半。大概也是因爲——比較其他事情而言——喜歡的緣故,一到學校我就愛往教室裏跑,並且要讓早到的學生一齊朗讀語文課本上規定要背誦的東西,除了以備考試,也謂之做晨課。這樣讀一陣子書,就又進來一個背書包的學生。這個學生一進教室就加快了腳步,書包也不會被甩到桌子上弄出很大的聲響,並且很快他就能夠找到語文書,翻到同學正在讀的那段內容,加入到做晨課的行列中來。後來的學生又依樣畫葫蘆地加入進去,一直到最後一個學生進來,這個時候早讀課的上課鈴聲大概也就要響起來了。

這些時間裏我在幹什麼呢,我就一直在感受這種讀書的氣氛與味道。它與教室外面幾堆小朋友打打鬧鬧的氣氛不同,也和別的教室裏小組長檢查家庭作業或者教師在趕早講課的味道不同。在早晨的教室裏,這種讀書的氣氛與味道還是比較討人喜歡。何況在學生讀的東西里面,偶爾還有像“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願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以及“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這樣的好東西。

平心而論,學生們的書是讀得越來越好,因爲有一個書讀百遍的道理在那裏。書讀多了,不僅其義自現,其味也自現。而對於這樣的一種氣氛與味道,據我所感受到的一些東西來看,學生們也還是比較喜歡的。這裏面除去朗讀本身的一些樂趣,以及如同佛門弟子做早課或者尋常百姓做晨練的氣氛,一場書讀下來,大概也就相當於做了一次有關口、舌、眼、耳、腦以及五臟六腑的徒手操。更何況對於小學生來講,在幾種讀書的方式裏,他們對朗讀特別是集體的齊讀還情有獨鍾。對於很多小學生來說,背誦課文是他們所不喜歡的,但是每個早上一遍的集體朗讀下來,結果要背的東西也就不經意地背下來了。

而因爲大家都還算比較喜歡,我也就不至於因爲要做這件事情而落到只顧自得其樂的地步。譬如一些老師說,他是很樂意教學生做題,給學生補課的,對於這樣的說法,我當然可以接受。我不能接受的是他們又說學生的學習本來就是不快樂的。做一件事情,學生們都感覺不快樂,只有教師和學校是很快樂的,這算怎麼一回事呢。

在學習的問題上,喜歡與快樂是最高的境界,這個意思並不是我說的,是孔子說的。我是一個不大喜歡孔子的人,但是因爲他說的這個意思,我很佩服他。一個把知書識禮擺在無上位置的老先生,都會承認喜歡與快樂是做學問的最高境界,——不像今天的一些先生,動不動就說學習是很苦的,快樂教育是沒有的。——我只能說,他實在是情不自禁地說了一句發自內心的好話。除此之外,我想強調的是——

第一,能夠把一些事情做得更好特別是能夠維持一些事情長久地做下去的,是對這些事情的喜歡。

第二,在制度、法規、責任、道德、權力、政績、利益等東西之外的一些事情,只能憑對這些事情的喜歡去做。而就一所學校來看,需要這樣憑喜歡去做的事情會有很多。

第三,雖然說做喜歡的事情也不一定就能做得很有成就,但我想猶太人肯定不是衝着諾貝爾獎去讀書的,同時也不見得是爲了要拯救他們的民族而讀書,而是他們喜歡讀書,覺得讀書這件事還算比較快樂,就像一些人覺得打麻將這件事情還算比較快樂一樣。雖然就喜歡的東西來看,兩者之間有等級差別,但裏面的道理是一樣的。總而言之,對於每一個人的每一件事來講,喜歡總是最高的境界。

學生教育綜合心得體會4

“感恩”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裏解釋爲“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類生活的重要情感行爲,這種情感和行爲包含着尊敬師長、關愛他人、回報祖國、珍愛生命、追求和諧等倫理價值。一顆顆感恩的心,組合成社會的良心、善心與愛心。加強感恩教育,就是要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爲社會培養出健康和高尚的人。

感恩教育是培養傳承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的基本要求。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曆來就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感恩思想,魯迅先生則要求人民要“感謝命運,感謝人民,感謝思想,感謝一切我要感謝的人”。加強感恩教育就是要培養健康的學生,讓他們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做品德高尚的人。

感恩教育是培養健康心理的基本要求。感恩之心是一個人幸福的源泉,一個心存感激的人,往往就是最快樂的人。在感恩的氛圍中,人們面對很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靜氣;在感恩的環境裏,人們可以認真、務實地從最細小的事情從容做起;在感恩的空氣中,人們自發地真正做到嚴於律已寬以待人;在感恩的氣氛中,我們將不會感到自己的孤獨……加強感恩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讓他們擁有一顆陽光的心靈、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感恩社會、感恩父母、感恩老師和同學,從而與人與社會和諧相處。

首先,要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學會感知他人對自己的幫助。巴爾扎克說:“驕傲的人,很少感恩,因爲他永遠不會認爲自己已得到他應得的一切”。處於成長階段的學生,尤其是部分獨生子女身上存在的自我中心意識,使他們很容易形成“成皆由我,敗皆由人”的思維習慣,總是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努力,而看不到別人的付出。因此,要有意識地逐步引導學生用辯證的方法多角度地分析問題,在看到自己努力的同時,也要看到他人對自己的幫助,養成謙虛進取的心態,由此知道感恩、學會感恩。

其次,要培養學生的權責意識。如盧梭所言“當舒適地享受一旦成爲習慣,便使人幾乎感覺不到樂趣”。當外來的幫助和關懷成爲習慣時,人便容易變得漠然。在日常生活中,師長們更多的只是履行了自己的“責”,而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師生關係、長幼關係中理應享有的“權”,亦即忽略了孩子的責任和義務。由此,孩子因沒有付出的體驗,久而久之,老師、父母的付出在孩子眼裏就會變得理所當然了。長此以往,又何談對師長的體諒和感恩呢?因此,要培養孩子正確的權責觀。師長在付出努力的同時,要有意識地讓學生看到和感覺到,讓他們理解師長的艱辛與付出,進而要求他們也要盡相應的責任和義務,逐步讓他們在享受擁有的同時懂得回報,養成感恩的心態和習慣。

加強和改進學生感恩教育,提高實效性。要使感恩意識成爲學生的一種思維習慣,成爲他們的品德中的組成部分,無疑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引導和薰陶,找到正確的學校途徑。

感恩教育心得體會,要充分發揮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學生的必修課,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體現了社會主義學校的本質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用身邊的實例教育學生,要觸及學生的靈魂。要防止感恩教育平淡化、平凡化以及過分理論化,收不到實際效果。

其次,要充分發揮教師的言傳身教作用。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如此。教師的模範榜樣作用早已爲人們所共識,要引導學生學會感恩,教師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感恩教育心得體會,感謝學生的配合和幫忙、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鄰里的互助和照顧……學生從老師日常生活的點滴言行中,最能夠學會知恩和感恩。

學生教育綜合心得體會5

“只要人人付出一點愛,時間將會變得更美好。”不管何時、何處、何事,都可以看見愛與感恩。聽完老師的演講後,大家紛紛流下淚,我受益匪淺,懂得了感恩。

在生活中,在學習中,無論是誰,都十分心我。我不得不感恩。感恩像天邊的彩虹繽紛;向紅紅的晚霞豔麗;像火熱的太陽熱情。

老師講了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一位母親爲了自己的女兒可以從燒傷中治好病,請求醫生治好自己的女兒。她忍着痛,讓醫生把自己大腿上內部的皮膚割下來,給了女兒。聽完這個故事,大家紛紛掉下眼淚。

每當父母嘮叨:“做完作業嗎?快去洗澡”。每當老師嚴厲地說:“作業馬馬虎虎地寫,不可以養成這個壞習慣”。每當同學說:“這次分數低沒系,下次努力。”我就覺得:哼!爲什麼聽你們。現在我錯了,大家時時刻刻心着我。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老師是春蠶,是蠟燭,更是我們的恩人。母親像夏天的冰塊,同學更是學習中的好夥伴、好幫手。

感恩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本性,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假如一個人感恩也不知曉,那麼他必定擁有一顆冷酷無情的心。

學生教育綜合心得體會6

我們身爲教師,我們的根本任務就是教書育人,對於把懵懵懂懂的他們帶向這個社會,成長成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都是有意義的人。

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生命篆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了我們的不朽,我們的墓誌銘。而這個不朽,你是希望鐫刻着好的還是不好的,也全是看你生前的所作所爲。

什麼是生活?說的通俗點,就是生下來,活下去。在這個基礎上,再去追求理想,享受情調,努力過着自己理想中的日子。若只是爲生存而活的話,拋棄了理想,放棄了朋友,埋沒的親情,忘卻了情懷,那自問和那些茹毛飲血的禽獸有什麼區別呢?

聽完老師的課程,讓我領悟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融入生活中的一種道德,更是追求自我完善,通向自我幸福的路。

在這個物慾橫流,信仰缺失的年代,每個人的一生中都充斥着各種誘惑困擾,不是想要的太多,而是看清的太少。激烈的競爭不僅提升着每個人的能力,同時還改變着大家的心態。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家國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無數先哲們的智慧告訴我們,在人生的各個時期都要學會自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缺點和弱勢,而後慢慢地去學習,去完善。待到機會來時,才能厚積薄發,展翅鵬飛。當理想得到放飛,價值達到昇華,才能真正體會到生活的真諦。

同時,我們還要學會寬容,寬容是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寬恕自己,學會放棄,坦然與淡定地面對這個大千世界,可以化解心中很多的遺憾。寬恕他人,更需要一種無畏的胸懷。這時,你會發現,身邊充滿了真誠、熱情和信賴。

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實只要我們從中尋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就能終身享用。

也要知道“知恩圖報”這一個優良的品德。當我們得到他人的幫助,我們要想着去回報別人,這就是知恩圖報。而人活着更不能因爲自己的原因,拋棄身邊的人,對你好的人,也不能拋棄那些優良的品德。

人的一生中如果不知道感恩,那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終將是冷漠的,你冷眼旁觀他人的苦難,他日別人也會冷眼旁觀你的苦難。而若是知恩圖報的人,終究會成爲一個良性的報恩循環,你不可能這一輩子不會遇上困難,所以幫助在你需要的時候就是格外注意的,而知恩圖報在很多時候就是一個幫助他人的'具體的表現。

學生教育綜合心得體會7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去的儘管去了,來的儘管來着;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沈老師的一堂“時間的測量”勾起了我對這近兩個月教育實習的無限回憶。

在這近兩個月的時間裏,我們經歷了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在這近兩個月的時間裏,我初嚐了身爲一名教師的酸甜苦辣。在這近兩個月的時間裏,我漸漸領悟了教書育人的真正含義,確切的來說應是先育人再教書。兩個月的時間不長,但感受卻填滿的我的心房。

一、爲人師表是前提條件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作爲一名教師,若你播下的是文明的種子,開的也必將是文明之花,收穫的也必定是文明之果。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楷模。平日裏的點點滴滴都被學生看在眼裏記在心頭。在不經意間,我們從小帶來的不好習慣就如同種子般,悄無聲息的種在學生的心田,隨之發芽。一想到我們的陋習將被無數的學生放大千百倍,然後再去影響他們周邊的人,這該是多麼恐怖的一件事情。所以,教師因以身作則,不僅在教學上要這樣,在平時的生活中亦是如此。

二、教師的管理、教學工作要從學生出發

班主任對班級的管理工作主要從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起,只有讓他們的思想態度擺正了,班級管理的工作才能水到渠成。這實質上是一個與學生進行心理溝通的過程,只有真正的解了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在這一方面上,就要求班主任充分展現自己的風采。千篇一律的管理模式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因爲我們每一次面對的主體是不同的。我想這就是大教育家孔子爲何要倡導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的原因吧。

不僅班級管理工作要以學生爲出發點,教學工作更應如此。每一位家長都滿懷希望的把孩子送到學校來,作爲人民教師,我們有義務也有必要要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來進行教學,儘量發揮其長處,發展他們的才能。爲了全面提高每個人的科學素養這個總目標而不懈努力。

三、用寬容的心去包容

實習的過程是一個摸索、探究的過程,每一天我都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穫。在教學過程中,我深深的感受到理論知識與實際教學中還是有一段差距的。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去積累經驗,用實踐這個武器去裝備完善自我。另外,我還覺得聽課這個環節對於教學經驗的積累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師範生應該儘早的開始聽課這一教學活動。

初爲人師的滋味澀中帶甜,甜中又夾雜這那麼些奇特的酸。從短短一個多月的酸甜苦中,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同時也發覺到自己的不足。回頭看看自己留下的腳印,對於如何走好未來之路,我又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學生教育綜合心得體會8

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我的中心思想是學生還小,在這個年齡階段,貪玩、惰性大、調皮都是正常的,他們還沒有深入思考一些問題,也沒養成一些好的習慣,這需要老師進行耐心的教導。

學生犯錯讓我生氣時,我首先做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緒,分析或詢問他犯錯的思想根源,然後採取適當的思路、方法進行教育,給他講明道理,讓他換位思考,最終得到他在思想上、情感上的認同。

我相信“好學生是誇出來的”。誇獎可以讓學生產生自信,獲得快樂,也是一種心理暗示,讓他覺得這樣做能得到他人的認可、肯定和讚賞,從而他會繼續這種好表現。

前幾天我上課時發現一位同學沒有按要求完成練習,那是前一週專門強調要完成的,內容並不多。我想了想,沒有批評他,只是語氣平和地問:“內容並不多,怎麼沒做呢?”他坐着不說話。我以爲他生病了或是沒反應過來,就又問:“回家很忙,還是生病了?”沒想到他依然坐着不說話,我有些生氣了,比之前嚴肅些,讓他站起來,問他打算補上還是不做了,他還是不說話,我當時真想嚴厲的批評他甚至進行一些體罰,但我控制了一下情緒,心理告訴自己:換個教育方法。於是我爲自己撲了個臺階而下,說:“那你坐下吧,好好想想自己做的對不對。”下課後,我想班主任問起這個學生,得知他不想上學了,於是我就沒再深究這個問題,少給他些壓力。前兩天衛生大檢查,我到班裏找學生幫打掃多功能教室,沒想到他主動舉手要來。在勞動過程中,我發現他很勤快,而且操心、能幹。這再一次印證了“每個孩子身上都有閃光點”這句話。當時我就再想,這個學生雖然不想學習,但他的勤勞能幹一定會讓他將來的日子過的很不錯。

通過這件事讓我更加覺得對待學生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去了解他們,理解他們。我們不能指望學生能有多聽話、多懂事,他們不會以我們的意志轉移,成爲我們所想的那樣,我們能做的是引導他們,教育他們,讓他們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