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開發學習心得體會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啓發後,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課程開發學習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課程開發學習心得體會

課程開發學習心得體會1

爲期兩天的課程開發第一階段培訓雖短暫但富有實效,這要感謝紹興市教育教學研究院的精心組織。

以下幾點是我不成熟的學習體會:

一、明確了課程開發的意義

校本課程是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延續和補充,是學校及教師根據學生需求,發揮地方資源優勢,自行設計和研究、量身定做的個性化課程;是開發本校師生潛能、發展師生個性的以人爲本、以校爲本的課程;是一種提升學校品位的新型課程。

二、打破了校本課程的神祕感

影響校本課程實施的因素是衆多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校本課程本身的因素;學校內部因素;學校外部因素。以前對在校本課程開發方面存在的最大的疑惑是:當學校現有的利於校本開發的資源與學生的興趣愛好相沖突時,作爲開發者我們該怎麼辦,側重於哪方面比較合適?校本課程是開放的、多種多樣的。因此我們說,校本課程就在我們身邊,它並不神祕,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而且校本課程開發並不具有侷限性,沒有條件的限制。只要老師有興趣愛好,他的興趣愛好就可以開設一門校本課程。教師正確的課程價值觀,教師與新課程的理念相適合的角色觀,鑽研的精神,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及行動研究的自覺性和行動研究的能力等都是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必備的素質。

二、校本課程開發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提高職業道德水準,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質和高尚的職業道德,要充分認識校本課程對於學生個人發展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充分認識基礎教育階段各科教學的水平對於提高全體國民素質的重要性,充分認識教書育的神聖職責,要以強烈的責任心愛生、敬業、爲人師表。努力營造民主、和諧、合作的良好氛圍。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創建有利條件。

其次要轉變觀念,轉變角色,課程理念的重新定位,對長期以來習慣於接受教材的法定地位、維護教材的權威性的中小學教師而言,是一種思想觀念層面上的革命。這要求教師不能再僅僅滿足於知識的傳授,而必須轉變角色意識,從教材的使用者轉爲課程的開發者和研究者。

第三要轉變教學方式,在轉變教學觀念的同時,必須轉變教學方式、更新教學方法,面向課程改革。開展理論學習和實踐研究,使教師們對課程價值的認識,由關注知識向關注人的發展轉變;對課程功能的認識,由給出結論向引出活動轉變;對課程資源的探討,要求老師們告別僅僅依靠教科書教學的歷史,充分利用和廣泛開發新的課程資源。

第四要提高素養形成研究意識: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鑽研教育理論,積累課程資源,挖掘自身潛能,努力學會並運用教研方法,培養探究意識,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做個有心人。通過對課程的開發與研究,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教科研水平,開設滿足學生需要、激發學習興趣、提高素養、培養完滿人格的課程,使每個學生都成功,使每位教師都幸福!

課程開發學習心得體會2

近兩年,在課程改革深化中,有一個概念比較流行,不少研究機構和學校、不少校長和教師都在對其進行探索,這個概念就是班本課程。應當承認,班本課程還沒有在課程理論中“登堂入室”,其科學性還沒有得到論證;在課堂實踐中,其規範性還沒有被真正建立起來,一系列問題尚處在探索階段。用朦朦朧朧、若明若暗來描述它是比較恰切的。因此,班本課程常常被質疑,使用者、實踐者也往往很困惑,會產生一些疑慮。有質疑是正常的,問題在於如果質疑和疑慮不解決,班本課程的探索就難以深入。經過合理的研究,筆者認爲:班本課程有其存在的必然價值,我們應該對班本課程進行準確定位與有效開發。

一、在質疑與困惑中,確立班本課程的存在價值

如果我們作些概括的話,那麼可以看出目前人們對班本課程的質疑與困惑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已明確寫進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順着國家——地方——校本這樣的思路,再往下延伸,再往下推,提出班本課程,難免有爲拓展而拓展、趕時髦的嫌疑,這是課改的創新嗎?第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概念是成立的,班本課程的概念成立嗎?有必要嗎?第三,當下學校課程已經比較“滿”,即使班本課程的概念是成立的,但學校究竟有多少空間是留給它的?教師的工作也已經很“滿”,他們究竟有多少時間、多大能力去開發它?班本課程開發可行嗎?以上三個問題,涉及班本課程的合理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顯然,這樣的質疑和疑慮有助於班本課程的研究與實踐,也有助於讓研究者,尤其是讓實踐者持更加科學的態度,更腳踏實地地去探索。只有逐步消除疑慮,探索者纔會更有自信地進行改革、實驗。對班本課程我也有一個學習、思考的過程。經過持續的研究,我對以上一些質疑和疑慮形成了一些基本判斷,結論是:班本課程的存在是必要的,有其存在的價值。

1.從課程政策的角度看,賦權成爲課改的重點之一

我們簡要回顧一下我國第八次課程改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其意義是課程權利的分享,以調動各方尤其是學校的積極性。這一賦權的理念在第七次課改時就開始顯現,當時就提出“國家安排課程”、“地方安排課程”。顯然,賦權成爲課改的重點之一。放眼世界,我們不難發現,賦權成爲世界各國課程改革的重要思想,成爲世界各國課程政策的共同主題。美國一直致力於建立“分權化的課程體系”,其中特別重視學生的作用,提出“學生是課程政策影響的對象,學生團體屬弱勢人羣,但他們對課程決策在某種程度上也能產生一定影響”。

[1]世界各國課改的這一賦權的共同趨勢,極大地調動了教師和學生開發課程的積極性,也給他們留下了開發的空間。班本課程的出現是政策賦予教師的權利,教師開發班本課程是享受、使用權利的體現。

2.從課改的領導路徑看,自下而上的路徑更受關注

隨着課改政策的調整,課改的領導路徑也在調整,即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路徑的結合,隨着課改的深入,自下而上的路徑更受重視,其根本原因就在於,自下而上更重視基層的力量,更重視校長和教師的參與,充分發揮他們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正是在自下而上路徑的引領下,草根不僅不是沉默的,而且會發出富有創造性的聲音,課程纔會真正成爲希望的田野。因此,我們不妨這麼去理解,班本課程是自下而上生長起來的,它印證了斯騰豪斯“教師作爲課程研究者”、施瓦布“教師作爲課程實踐者”、吉魯“教師作爲課程批判者”[2]的課程理念,並使之得以逐步實現。

3.從課程開發的主體看,凸顯了班級的主體作用

課程開發及其命名有不同維度,開發主體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維度。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正是從開發主體這一維度來研究和命名的,開發的主體分別是國家、地方、學校。於是,與國家、地方、學校相對而言屬同一個維度的班級,也可以成爲開發主體,用“班級”來命名“班本課程”是順其自然的,也是無可非議的。班本課程凸顯了班級的主體作用,讓班級在課程的開發和管理中有了自己應有的位置。這樣,從開發主體出發,形成了課程開發的系列,也形成了課程管理鏈條,這有利於課程開發的系統思考和整體設計,也有利於課程的綜合管理。

4.從國外課程改革的趨勢看,班級設計、落實課程方案成爲趨勢

1998年6月,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總結報告發表,該報告展示了21世紀日本新的教育課程構想,其一大特點就是新設“綜合學習時間”。新設“綜合學習時間”的主旨是各學校需要創造性地展開適合地區和學校的、有特色的教育活動,其主要目標是“通過學校創造性地展開??橫向的、綜合的學習。基於學生的關注、興趣的學習,培養自己發現課題、自己學習、自己思考、主體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這種新設的“綜合學習”,不僅由學校設計,也讓班級設計,即使是學校設計的,也往往落實在班級中。我以爲,這其實就是一種班本課程。

基於以上四個角度的討論,我們可以初步得出這樣的結論:儘管當前還沒有爲班本課程命名,但班本課程卻是課程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一種自然存在;班本課程是課程深化中教師們的一種創造,表現了他們對課程開發的願望,體現了他們的創造精神和能力;儘管其合理性、必要性、可行性仍需深入和具體討論,不過它已經顯現出其存在的價值。因此,我們應當去除疑慮,在質疑中不斷完善,滿懷信心去開發班本課程。

二、在學校課程體系中,逐步明晰班本課程的定位

對班本課程的探索尚處在初始階段,有不少問題尤其是班本課程在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定位,還不是十分明晰。爲此,我們需要在研究和實踐中使之逐步明晰起來。

1.班本課程性質的.準確定位

課程理論與實踐都告訴我們,所有課程來到學校,都會經歷校本化的過程,成爲學校課程的一部分,因而都會擁有一個新的共同的名稱:學校課程。毋庸置疑,班本課程也應是學校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部分、一種課程形態。我始終堅持認爲,學校中所有的課程都是課程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都應是平等的,都很重要,“一個都不能少”,因爲評判其地位不是以課時的多少和課程形態來決定的,所有課程都應是等值的,它們各有各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班本課程與學校課程的關係是明確的,問題是班本課程與校本課程的關係還不明晰。它們的關係不外乎是兩種。其一,班本課程是校本課程的一個部分、一種形態,是“父子”關係。理由很簡單,班級是學校的一個組成部分,學校作爲課程開發的主體,自然包括班級,班本課程也應屬於校本課程。其二,班本課程與校本課程是並列的關係,是“兄弟”關係。理由也很簡單,校本課程往往由校長主持開發,嚴格地說,其開發主體是學校,這裏的學校並不包括班級。班本課程卻由班主任和任課教師主持開發。以上兩種關係劃分都可以,不過,爲了突出班級開發課程的重要性,我以爲應以第二種關係爲更好。班本課程與校本課程並列,帶來的一個問題是,班本課程是校本課程的補充抑或是拓展嗎?這裏暗含着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因爲我們不能將校本課程看作是爲國家課程服務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已明確這一點),所以照理也不能將班本課程看作是爲校本課程服務的。但實事求是地從另一個角度說,班本課程,無論是可開發的空間,還是開發的能力,與校本課程還是存在差異和差距的。

課程開發學習心得體會3

新課程實施以來,以校爲本的理念深入每個校長和教師的心田,校本研修、校本管理、校本教研、校本課程、校本開發等字眼時常見諸報端,應該說,這是新課程的貢獻之一。我深深感受到,以校爲本的理念是對學校、對教師、對同學作爲教育主體的尊重,是對學校特色、對教師權利、對同學個性的尊重。

一提到校本開發,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開發某種校本課程。其實,校本開發是指一整套以校爲本的課程開發理念、戰略和技術。即使是像語文、數學等國家課程,也需要學校進行校本開發,綜合實踐活動也是一門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中小學在實施的過程中,同樣需要具有校本開發的理念、戰略和技術。其次,校本開發具有不同的層次,我認爲至少具有三個層次:一是基於課程研製的校本開發,二是基於課程管理的校本開發,三是基於課程實施的校本開發。第一個層次需要學校管理者具有課程領導能力,第二個層次要求學校具有課程制度建設能力,第三個層次則對教師提出了課程意識的要求。相比較於其他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最能夠體現校本開發功能,也是最需要依賴校本開發的課程,從而對學校管理者、學校組織和教師提出了以上三個方面的要求。這也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之所以成爲新課程實施難點之一的重要原因。

校本開發,作爲一整套課程開發的理念、戰略和技術,不能僅僅指向某種開發的結果,即不能僅僅想到要開發出某一具體的課程門類或課程形態,我認爲要從課程的內在要素和其整體關係的角度來構設。具體來說,校本開發必需從如下課程要素入手來展開。

第一,課程理解的確立與課程目標的開發。要有效地進行課程的校本開發,首先必需明白這是一門什麼樣的課程,以和同學爲什麼必需要經歷這門課程的學習,即形成課程理解。我以爲這是提升學校的課程建設能力和提高教師課程意識的起點。包括語文、數學、英語等國家課程的實施,教師必需能夠明確回答這些課程究竟是一門什麼樣的課程、同學爲什麼必需要學習這門課程以和同學學習這門課程究竟要獲得什麼等有關課程理解的問題。假如教師不能形成正確的課程理解,他的課程實施往往就缺乏明確的方向。

課程理解一旦形成,就要進入目標設定階段,即通過同學研究,結合學校實際,將國家規定的“普遍取向”的課程目標具體化。課程目標的具體化,也就是課程目標的校本化,是對課程目標的“二度開發”。課程目標的開發不只學校需要進行,教師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也需要進行。當前,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學校需要明確課程實施的具體目標,需要分學段、分年級、分專題地研製學校層面的課程目標,把“普遍取向”的課程目標變成“行爲取向”、“表示取向”和“生成取向”的課程目標。需要明確同學所要獲得的在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知識與技能等方面的具體目標和其達成的程度。

第二,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嚴格意義上的課程必定擁有特定的課程內容,沒有課程內容的課程是不存在的。課程內容開發的核心工作是內容的選擇和組織。對於國家課程而言,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由課程專家經過科學研究的過程完成了內容選擇和組織的基本工作,但這一工作是針對全體同學的一般狀況來完成的,且以靜態的形式來出現,它往往表示在具有綱領性的課程規範和具有可替換性的教材之中。對學校和教師而言,課程實施過程還需要進行動態的內容選擇和組織,即對預設的課程內容進行整合、拓展、延伸、補充、替換、修正等加工工作。這些工作可以看作是學校對國家課程進行內容開發的過程。而對諸如綜合實踐活動等開放性課程而言,學校和教師所要做的工作則遠遠不止於此,還需要將同學納入內容的選擇、確定和組織之中。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角度來看,還要進行活動主題的提出、選擇和確定,活動主題內容的分解與描述。

第三,設計學習活動方式。只有學習活動方式的參與,課程開發才幹由靜態的設計真正走向動態的實施。學習活動方式和其活動程序、基本規範和方法論的設計,實際上是除課程理解和目標設計之外的又一重要環節。學習方式的經歷過程,是同學發展最真實的過程,也是體現課程價值的過程。任何一門課程的實施,都需要學校和教師進行學習方式的開發。學習方式的開發,不只僅是一個優秀教案的過程,更不是僅僅指備課或寫教學設計。我認爲應該把重點放在學習活動方式的程序、方法規範和過程價值的落實上,要保證讓同學完整地經歷學習活動的過程。學習方式的設計並不要求一節課、一個活動主題在實施過程中教學方法或活動方式越多越好,學習方式的設計要克服這一誤區。

第四,課程資源的開發。這是人們在課程開發上最容易考慮到的一點。其實這一工作是課程開發的一個方面。課程資源開發,主要目的是爲課程的實施、同學的學習活動提供支持條件。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來說,課程資源的開發一方面是由同學來完成的,即同學自主地蒐集、整理與分析資料、素材。另一方面是由學校和指導教師來完成的。對每一個具體的活動主題來說,指導教師需要爲同學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識、方法引導、程序性知識的指導,學校應有意識地組織相關的環境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