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教師學習心得體會集合五篇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學習心得體會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教師學習心得體會集合五篇

教師學習心得體會 篇1

透過本學年的教育實踐和政治思想品德的學習體會,我進一步瞭解到教師職業的神聖,使命的崇高,職責的重大。下方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對本階段政治學習的心得體會。

一、教師要具有無限的愛生之心。

沒有水就不成爲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熱愛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把實際行動落實到“教書育人”這一歷史使命上去,只有在自己的崗位上把本職工作做好,才能爲培養更多的有素養的人才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幹一行,愛一行”。嚴格要求學生是教師道德威信構成的根本保證,教師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關愛學生,纔會激發學生用心向上的力量,受到學生的尊敬與愛戴。如果教學中忽略了這種情感的關愛,就等於抽掉了教學的靈魂。教師在授課中的情感以及伴隨而發的語言,不僅僅能激活學生聽課的情緒,而且能增強說理性,能夠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只有用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去打動學生,感染學生。學生纔會在情感上與教師產生共鳴,纔會“親其師,信其道”。

二、對待學生要溫和、微笑、多讚揚。

微笑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熱忱、關心和愛護,是“愛”的一種表現。實踐也證明,教師的微笑,能取得多方面的教育效應,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說,凡是教師寄予期望的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愛護和鼓勵,他們就常常以用心的態度對待老師,對待學習和對待自己,但如果被教師冷淡或厭惡的學生,則勢必走向反面。

三、要以情動心,與學生心與心的交流。

情通才能理達,情不通則理不達。如果教師不講情,就會把課講得乾乾巴巴,枯燥無味,影響教學效果。一位心理學家說,青少年的心靈像一架多絃琴,其中有一根弦是和音,只要找到它彈一下,就會使其它弦一齊振動,發生共鳴,協奏起來產生美妙的音樂。如果教師能用真情撥動這根弦,使它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教學就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教師在教育學生時要講實話、真話、要理論聯繫實際,這樣學生就會感到親切,不知不覺地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從而受到生動深刻的思想教育。未來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這已經成爲人們的共識。

四、更新育人觀念,引導學生把做人放在首位。只有學生的禮貌習慣構成了,精神面貌改變了,學習的用心性也就調動起來了,做人的問題解決好了,學生自然會有求知的渴望和內驅力。

五、更新教育方法,讓人人獲得成功。應對後進的學生,老師要關心和愛護,要當作一種教育資源來加以開發和利用,從改善教學形式和方法入手,實行分層教學,分層達標,使每個學生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從而獲得成功的滿足,取得不斷進取的力量。

六、加強自身學習、自我修養。一學來,我們不怕吃苦,不懈發奮,爭做模範,起好帶頭作用,發揚了奉獻精神。

“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發奮踐行誠信教育,終身學習的要求,堅信教育的明天會更好!

教師學習心得體會 篇2

這段時間,我很榮幸地參加了20xx察右中旗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學習。這次培訓,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專題講座,實踐模擬等。在培訓學習期間,我聆聽了老師.專家與名師的報告,他們以鮮活的案例和豐富的知識內涵及精湛的理論闡述,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論引領,每一次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衝擊;在一次次的感悟中,頗感自己的責任重大、知識貧乏。通過這次培訓,收穫頗豐、感想頗深:眼界開闊了、思考問題能站在更高的境界,許多疑問得到了解決或者啓發。對我們的教育與新課程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通過這段時間的專業發展學習,我們不僅學到了豐富的知識,還進一步提高了業務素質,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對本階段學習的心得:

一、專業化發展全面爲我們講述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相關知識,共分十個章節。

包含了以下十個方面:一是解讀教師角色;二是教師專業化理念與實踐;三是教師專業發展的規律;四是初任教師的成長;五是反思—從自己的教學中學習;六是合作----向同事學習;七是教學相長---與學生共同發展;八是教師的教育教學研究;九是新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十是教師評價。從這些資料中讓我對教師專業化有了全面的瞭解。

二、通過學習使我瞭解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理念與內容。教師專業發展的理念主要包含如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專業發展首先強調教師是潛力無窮、持續發展的個體;

(二)教師的專業發展要求把教師視爲“專業人員”;

(三)教師的專業發展要求教師成爲學習者、研究者和合作者;

(四)教師的專業發展要求教師發展的自主性。

三、通過學習讓我更進一步地瞭解了教師的職業倦怠現象、形成根源及緩解對策。通過這次的學習我知道了什麼叫教師的職業倦怠,也知道了教師的職業倦怠的表現有:

(一)長期的情緒上的倦怠感。

(二)人格的解體。

(三)較低的成就感。

四、通過學習我明白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的幾個有效途徑。這包括從自己的反思中去進行提高;與同事的合作中去進行提高;在與學生的交流與學習中去得到提高。

通過這次專業化發展的學習,讓我提高了自己不少的理論知識,我認爲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嘗試:

第一我們要學會多讀書、樂讀書、善讀書,這樣纔會有知識的源泉。過去我們總把學習看作是工作之外的一種負擔,實際上結合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

展開有效的學習,對教學案例的研究,這些並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業務學習與專業發展是同步一體、互動生成的。要讓“一桶水”變成“長流水”,就要學會自己給自己充電,學會終身學習。

第二,我們可以藉助網絡,感受最前沿的教育理念,捕獲最豐富的信息。工作中我們面對的只是一個學校的學生,對其它學校以及國內外的教育諮詢和理念瞭解比較匱乏,我們可以藉助實現最廣泛的交流,在網絡學習的背景中,教師完全能夠體驗實現專業發展的空間之廣闊。

第三、教育是一門科學,教師應具備良好的教學能力,能獨立進行教學設計,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因材施教,運用各種教學技巧的能力並有一定的教學機智。在教學實踐中親近學生、走進課堂尋求教學對策。在集體化情境中的個別化學習,鼓勵學生寫作業,定期評價學生的進步,課後還要經常進行自我反思與探究。

第四,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中,教師組織學生觀察和討論,給學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和鼓舞。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和組織者,從不同的角度肯定孩子們的答案,激勵孩子們去探索,分享着孩子們成長的快樂。讓學生敢說“不”,敢問“爲什麼”。

總之,現在的教師不應該是手持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的“老夫子”。要做的更多是:學習、實踐、研究、創造,做一位能帶領學生不斷成長的發展者.

教師學習心得體會 篇3

今年暑假7月我非常榮幸地參加了骨幹教師上海培訓。在這裏我首先非常感謝區教育局、學校領導給我這麼寶貴的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其次感謝上海銘師培訓中心一個星期以來對我們無微不至的照顧和精心的安排。短短的7天的培訓學習,令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可以說是我近15年來的教學生涯中,目前最難忘的學習交流。7月的上海酷熱難忍,但我們累卻快樂着。我們天天聆聽不同的教育專家和領導的講座,每天都過得幸福而充實,因爲都能聽到不同類型的講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新的前沿的知識。我珍惜這次學習的每一天,不放過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無論是有關教育教學理念的講座,還是文化考察??自始至終,我都在努力地學習,力爭做到不辜負領導的期望。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培訓的內容:

年逾八十的於漪老師精神矍鑠,絲毫不見老態,兩個多小時的講座在她精練、行雲流水般的語言中不知不覺度過。漪老師從自我認識、自我挑戰、自我超越三個方面回顧了從教六十年的一線教學生涯,每一個字符都體現着她對教書育人的深刻理解,每一個音節都飽含着她對教育事業的滿腔熱情,儘管取得了卓越的成績,但於老師仍然謙遜地說 “ 做了一輩子教師,但一輩子還在學做教師! ”

於漪老師語重心長道出了教師的身教重於言教,因爲 “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教師是育人的人,要做 ‘ 人師 ’ ,首先是要完善自己的人格。 ” 於漪老師認爲 “ 學做人師 ” 有三點很重要:

一是自我認識 ——“ 兩把尺子 ” 追求人格的完美。

於漪老師心中長存兩把尺子,一把尺子是量別人的長處,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不足。畢竟學歷水平不等於崗位水平,學歷只說明受教育程度,能力需要在崗位上跌打摸爬熬煉,教師的治學態度要嚴謹,課堂上的一個常識、一個環節都可能對孩子生命的培養起着重要影響。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點,自身才有驅動力;只有學會 ‘ 借腦袋 ’ ,找到學科教學的大門,才能 “ 登堂入室 ” 。

二是自我挑戰 ——“ 兩個支柱、一個聚焦點 ” 激勵自己追求高尚人格。

於漪老師一輩子做教師有兩個支柱,就是學而不厭和勇於實踐,這兩者的聚焦點是反思,不斷反思。教育本身是一個過程,學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良好職業素養的培養、樂觀寬容人生態度的養成,都需要教師滴水穿石、百折不回的辛勤耕耘,今天的教育質量就是明天的國民素質,教師有經久不衰的內驅力,才能始終精神振奮,誨人不倦。

三是自我超越 —— 學做人師更須拓展視野。

於漪老師把自我教育當成終身任務,教師一個肩膀挑着學生的現在,一個肩膀挑着國家的未來,這份沉甸甸的責任需要教師拓寬視野、廣泛汲取,憑藉韌勁毅力不斷自我教育、自我否定、自我超越,上下求索,找準每次教學的核心價值,在舉一反三的 “ 一 ” 上下功夫。 正如於漪老師所講 “ 好的老師,魅力不僅僅在學問 ” ,令我們震撼的也不僅僅是於漪先生精湛的教育藝術,她那份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的高尚情操和師愛超越親子之愛的崇高精神境界更是深深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經久不息的掌聲表達了在場每一個人的尊重和敬意。

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的劉良華教授主講的是教師專業成長。什麼是有效教學?“有效教學”意味着教師能夠有效“講授”、有效“提問”(並“傾聽”)學生、有效地“激勵”學生。

一、 有效“講授”

無論教學如何改革,“講授”仍然作爲“有效教學”的一條有意義的教學方式顯得卓爾不凡。它以它的“優勢”使之在長久的教學實踐中延續下來,並形成了自己的傳統。

課程改革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似乎不那麼強調教師的“講授”。其實,好老師總是那些善於“講授”的老師,是那些“能說會道”的老師。傳統的條件下如此,有了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之後,好老師的“要素”也大體如此。只是在有了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之後,教師“講授”的時間會有所變化而已。

好的“講授”總是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這意味着學生喜歡這個老師,至少喜歡這個老師的講課方式、風格或某種講課的細節。

二、 有效“提問”並“傾聽”

有效教學基本狀態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在這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講授,但不能總是隻有一個聲音。而教學是否出現和維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狀態,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提問”。

有效“提問”意味着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迴應或回答,且這種迴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有效提問是一個很微妙的教學技藝(技術與藝術兼而有之)。“問題”的有效性不僅僅在於詞句,其有效性還在於音調的變化、重讀、詞的選擇及問題的語境。“提問”有很多方式,每種方式都能決定它是否會被學生理解爲一個問題,會被理解成一個怎樣的問題。

“提問”作爲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或生生互動的主要形式,可以使教師將關注的焦點從教師轉移到學生身上。有效“提問”需要使問題保持一定的開放性。遺憾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恰恰是“封閉”的問題最常見而氾濫成災,特別是在以教師講授爲主的課堂教學中。有關研究表明,這類問題佔提問總數的80%。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當教師的提問缺乏基本的開放性時,教師的“提問”不僅不能給教學帶來生機,反而對課堂教學帶來“滿堂問”的干擾。糟糕的是,這種“滿堂問”的干擾常常是以“提問”、“啓發”、“對話教學”、“互動教學”的名義,堂而皇之。當教育界屢次倡導“對話教學”、“互動教學”之後,依然保持“一言堂”、“滿堂灌”教學習慣的教師似乎不再多見。但教師從“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習慣走出來之後,不期又遇到了“滿堂問”的尷尬。 “滿堂問”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幾乎成爲普遍的現象,教師的新習慣是用自己設定的“問題”領着學生去找尋系列“標準答案”。滿堂問與滿堂灌相比,雖然形式上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但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認學生是可以自主學習的人,沒有從根本上變革學生被動接受的傳

統教學模式。在這種“滿堂問”的課堂裏,教學氣氛是活躍了,甚至顯得有些熱鬧,但學生受益不多。

課堂提問本來是一種基本的課堂教學活動,問題設計的好,可以引導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學習。但如果用一些過於瑣碎的無意義的問題牽着學生的鼻子走,如果用一些只有唯一答案的問題領着學生朝着同一個方向邁進,學生就沒有了自己,沒有了自己的方向。這樣的學生從小學就會揣摩、猜測他人的意圖,學會察言觀色。這種滿堂問、串講串問的教學,淹沒了教學重點,擠佔了學生讀書、思考、練習的時間,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滿堂問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教師表面上似乎時時在關注學生,提問學生,但教師並沒有“領會”學生,沒有領會是因爲沒有傾聽。很少人會想到:真正有效的提問,原來只是“傾聽”。 破壞談話的人總是喋喋不休,善於談話的人只是提問,並傾聽。學生一旦主動學習,教師的責任就由講授、提問轉換爲“傾聽”。善於傾聽的教師總是能夠將學生的“聲音”轉化爲有效教學的資源。傾聽是一種對話,好的對話者總善於傾聽。這需要教師在“提問”之後,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等待”時間;爲學生的回答提供及時的反饋;關鍵的策略是,要讓學生感覺教師在等待和傾聽。

三、 有效“激勵”

在有效教師的所有行爲中,最重要的是教師是否具有“激勵性人格”,比如熱情、期望和可信任感。

教師學習心得體會 篇4

“小組合作學習”這一名詞被廣泛應用,它好像是能適應任何一門學科的一種學習風格,能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一種既流行又有效的學習方法。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爲小組合作學習確實有着自身的優點。

一、分組學習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時間內,讓每一個學生都主動參與學習,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得到發展樹立信心,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我認爲,小組學習最大的優點在於,培養了學生們的合作精神,使他們學會了與他人合作,具備了合作完成問題的能力。合作是人類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在人的發展中沒有一種發展是與別人無關的。從小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能力是老師義不容辭的職責。分組之後任何一位組內成員都有責任掌握教學內容,只有每位成員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學生之間才能互相幫助,互相合作。比如 我們的綜合實踐活動課需要大量的實際數據,如此大的工作量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只有分組,各負其責然後交流分享成果,才能共贏。這種合作的意義遠遠超過了學習本身。另外,小組合作學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每一位學生都有了主動學習和創新的機會。由於學生的好勝心理和集體榮譽感,所以在分配到任務後,他們都自發的積極的去完成。在這期間,學生始終處於一種主動、積極的心態,使學生有原來的被動聽講變成了主動學習者、研究者、參與者,從而有了“我要學”的強烈願望。小組合作學習給他們提供了一個獨立思考發現和解決問題的空間,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題地位。

小組合作學習固然有很多優點,然而在平時實際運用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問題,如果我們不能及時處理,找出對策勢必會影響到教學效果甚至有負面的影響。

二、我們的學生學習能力不均勻,這樣,在一個組裏學習水平勢必參差不齊,學習水平高的學生髮言的機會要多,部分學習水平低的學生不敢輕易發表自己的見解,怕出錯讓同學笑話,長此以往學生的發展會極不平衡,出現社會上的貧富差距,而且會越來越大,逐漸產生厭學情緒。還有的同學會出現盲從,迷信學習好的學生,認爲,他學習成績好分析的肯定是對的,人云亦云。另爲。由於分組教學廣泛流行,被很多教師當作每一節課的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無論需要不需要,都要討論,片面追求熱鬧的課堂氣氛,這樣有些不自律的學生藉機玩耍,沒有養成動腦思考的.好習慣反而學會了課堂起鬨,降低了學生對討論的興趣,更會影響學生思維的深度。時間一長會給學生的發展帶來消極的影響,難以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創新的能力。如果這樣就失去了分組學習的初衷,我們本來想的是要“1+1”大於2,出現了上述問題,我們的分組合作學習就流於形式,浮於表面了。

因此,分組合作學習,既有優點也存在不足之處,如何運用這一新興的學習形式創造出最優的學習效果,使我們教師當前最應當思考的問題。

教師學習心得體會 篇5

我校開展了學習《國學經典與教育》這門課,它分爲四個教學視頻。原來我對國學僅僅是知道而已,經過此次的學習,讓我對國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感受到國學中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細細的反省一下,我感覺確實受益匪淺。

經典是漢語言文字的典範和精華,而且更蘊含着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髮的深厚土壤,對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學習《論語》的收穫是有的,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而且樂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還刻苦鑽研非常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孔子認爲,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爲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是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意思是讀書的人要立志於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爲世俗所累。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說明學無常師,作爲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麼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

《論語》反映了孔子的師德涵養,孔子被後世尊爲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將畢生精神貢獻於教育工作,敏而勤學,具有豐碩的實踐經驗,注重道德涵養,是一位盡職的好教師,成爲後世教師學習的表率。《論語》中良多篇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對師德涵養的相關闡述,帶給後世爲師者莫大的啓迪。

1.立志有恆,加強涵養。

孔子強調立志在道德涵養中的主要感化。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成奪志也。(《論語?子罕》)。因此,教師不只要本身,還要教育學生確立高尚志向,樹立人生理想,作爲個人勤懇的標的目標。

2.自省自克,悔改遷善。

孔子從意遇事要長於進行自我省察,這是道德涵養的主要方式。孔子教育學生隨時對本人的行爲進行檢查,以便及時發覺問題,避免繼續犯錯誤,這樣就起到了自我監視的感化。孔子認爲,道德準繩和規範是公共好處的表現,對個人起束縛感化,因此,需要剋制自我。長於自克是道德涵養的標識表記標幟。

孔子認爲,現實中不具有不犯錯的聖人,環節是看待錯誤的立場。他說,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他承認本人犯過錯,並認爲,過錯被別人發覺,是本人的幸運。孔子要求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見賢思齊,從善如流,知錯即改,不竭地完善自我,昇華自我。

3.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教師要盡本人的社會職責,應注重本身的學習涵養,節制博識的知識,具有高貴的道德,這是教人的前提前提。

4.身先士卒,言傳身教。

孔子對學生的教育,不只要言教,更注重身教。他通過嚴以責己,身先士卒來傳染打動學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充實說了然身教的主要性。簡直,如果教師能做到以身示範,雖沒有言語的說教,仍然能對學出發生潛移默化的感化。

5.愛護學生,無私無隱。

愛護學生、關懷學生是一個教師成功的必需具備的前提。孔子說:仁者愛人、智者知人。孔子關懷學生道德、學業的促進以及學生們的餬口與健康環境,他和學生有深厚的交誼。孔子對學生傳授知識毫無保留,做到了無私無隱。

6.相信學生,激勵學生。

孔子對學生充滿期望,他說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者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子罕》)這裏包含了青年人跨越老年人、學生跨越教師、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成長概念。

7.不竭學習,勤懇立異。

國學經典培訓孔子認爲教師要講究教學方式,長於啓發學生的心智。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論語?爲政》)。教師必需本人經常複習故業,暢通領悟貫通,做到有新的領悟、新的體會、新的發覺,才能勝任教學工作。教師不只給學生以知識,還要使學生獨立求知,獨立思考,並能做一個有道德涵養的人,這樣纔算是好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