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牀醫學導論的學習心得

篇一:臨牀醫學導論心得

爲期5周的《臨牀醫學導論》課就這樣結束了,雖然只有短短的30節課,但老師們豐富的專業知識,嚴謹求實的態度,以及對臨牀事業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奉獻精神都深深的打動了我,對我產生了深遠的啓迪??

臨牀醫學導論的學習心得

《臨牀醫學導論》是一門過度課程,是連接醫學基礎知識與臨牀專業知識的橋樑。雖然當初讀着“健康所繫、性命相托。當我步入神聖醫學學府??”的豪壯醫學生誓言時我爲之動容,但臨牀醫學,是研究診斷、治療疾病和醫患關係的學科羣,他作爲一種應用科學,是建立在生物學、物理學、化學、數學、基礎醫學等學科基礎上的。《臨牀醫學導論》這門課程讓醫學生早期接觸臨牀,早期對臨牀醫學有全面的瞭解,初步進入醫生角色,提高對醫學的學習興趣,是連接醫學基礎課程和臨牀課程的一條紐帶,一座橋樑。這門課程猶如一劑強心劑,使我們迸發出學習的動力,幫我們擺正了自己的位置,認清自己的目標,那就是努力完成醫學生向醫生角色的轉化,做一名合格的醫生。

首先《臨牀醫學導論》給我們介紹醫學發展史,作爲一名醫學生,瞭解醫學起源、發展以及醫學模式是首要任務。通過學習這門課程我瞭解了原始社會的原始醫學、古代奴隸社會的東方醫學、古希臘醫學。還有中世紀以防治疫病爲主的歐洲醫學,以及日新月異發展的當代醫學。這些都讓我感到了醫學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也讓我爲人類祖先在過去的歲月中與疾病的鬥爭中所表現出來的勇敢和智慧而自豪。同時我認識到了醫學模式的重要性,作爲醫學科學和衛生髮展的歷史總結,它必然隨着人們對醫學與健康及其影響因素認識的深化不斷的發展和變,對今後的臨牀指導和相關總結有重要的意義。

老師們還教導我們,作爲一名醫學生,知識要廣,專業要精。所謂知識廣是指要對醫學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了解,因爲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能只瞭解局部而忽略整體;而專業要精則是指要對你將來從事的專科有深入的瞭解和認識,所謂術業有專攻。還要做到理論知識與臨牀實踐兩手抓兩手硬,他說曾經我們過去只重視臨牀技能培養而忽略理論知識的學習,結果培養出來的卻是“殺人機器”。聶正懷等老師用他們的一個個真實的病例告訴我們有許多方面是要多加註意的,要如何成爲嚴謹求實的合格醫生。因此爲了掌握精湛的醫術,我們應該做到:重視理論課的學習,踏踏實實地學好每一門基礎課,掌握紮實的基礎理論知識;重視實驗課的學習,培養醫學生的動手能力,達到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培養科學精神和嚴謹的科研態度;重視實習,加深理解和鞏固理論知識,並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提高綜合實踐能力。

李小安、常山等老師教導我們要善於觀察病人,他們說在不同的時間段裏,病人可能有不同的狀況出現,因爲機體是動態的,對於不同的病人,我們也要有不同的看法。常山老師還說一個病症我們要有多種看法。這些話對我們以後很有幫助和啓發。

最後我們還要注意培養自己的情商,態度決定一切,這不僅指對待學習和知識的態度,還指對待病人及患者家屬的態度。智商決定你是否能看好“疾病” 而情商才決定你是否能看好“病人”, 因此只有紮實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還是不夠的',醫學的目標不應當是狹義的健康,而應該定位於人的尊嚴。醫生應當維護患者要求生命尊嚴的權利和能力。醫生不但是要讓人體面地活,更要對無力救治的患者細心照顧,讓患者體面地離開。能不能與病人的相處的好這也是判斷是否是優秀醫生的重要標準之一,這也是醫患關係得以緩解的手段之一。只有更多的減少醫療糾紛,才能使我們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來照顧需要照顧的病人,從而避免醫療資源的浪費。因此,我們要從現在開始培養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對待職業上要真情、熱情、全心全意;對待病人上細心、精心、耐心、誠心 ;對待病情上要科學、客觀、公平、公正。

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我清楚了醫生的使命,必有的素質,培養過程以及醫生的標準是根本要求。懂得了醫務工作的責任是神聖而偉大的,正如老師教導的那樣我們應爲精湛醫術和高尚醫德的具備打下堅實的基礎,努力完成醫學生向醫生角色的轉化,做一名合格的醫生。

篇二:《臨牀醫學導論》學習心得

經過臨牀醫學導論課的學習,使我對於臨牀醫學這門學科有了一個整體上的認識,也讓我對於未來將從事的醫生職業有了一些瞭解。

關於醫患關係,導論課上的一張圖片使我印象深刻。一名醫生跪在一個坐在輪椅的小男孩邊詢問病情,男孩的臉上充滿了陽光的笑容。這又關係到了醫生的職業素養問題。正如照片中所示,如果每個醫生都能夠溫柔的、體貼的關心病人,我想病人也是會體諒醫生的,這樣醫患關係就能朝着正常的方向轉變。醫生需要提高自身修養,用恬然淡靜的微笑去面對病人,讓病人信賴你,冷靜下來仔細的敘述病情病史;而不是面無表情,冷漠的例行公事式的檢查,這樣就丟失了第一印象,在病人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形象。禮遇他人,他人也會尊重你。想要改變全國人對醫生的看法是很困難的,所以不如改變醫生給的職業素養,善待病人,以解決醫患關係緊張的關係,共同促進和諧社會,迎接美好的明天。

關於醫學教育,我認爲醫學生課業繁重,需要學習的東西又多,如果能夠減輕課業,讓學生有時間進行復習與總結,建立起整個人體的體系,包括哪個部位有什麼結構什麼神經肌肉細胞以及相對位置,會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及未來醫生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由於現在課程較多,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人體這一寶庫展開探尋,因而就會有交叉,不同學科間所學知識會有些重合。這些重合有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所學知識,融會貫通,但是由於不同學科側重點不同,導致交叉知識點的側重不同,複習與整理時便會產生時間上的些許浪費。如果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我相信醫學生一定就能有更多的空餘時間來整理知識以及形成體系。 經過將近一年的學習,我也算初步跨入醫學的大門了。越是學習,心中對於醫學的敬仰就越是濃厚。學習瞭解剖,體會到極其複雜人體結構是多麼難以記憶,但醫生依然能夠從容下刀,避開血管神經,直達患處,不可謂之不神奇。而且,前人到底經過了多久的努力纔將如同浩瀚星海般複雜而玄奇的人體結構搞清楚,讓我們能夠快捷便利的瞭解人體這個寶庫。學習了組織學,體會到前人一個個構思精巧的發明和實驗方法,將肉眼不可見的微觀世界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能從極細微的方面去感嘆生命的神奇,那麼多各種各樣的不可見的微小細胞是如何組成一個龐大的、能夠做很多事情的身體,人類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細細端詳自己的掌心,似乎可見那一道道似乎隱藏着人生命運的掌紋下的表皮真皮,神經血管。讓思緒隨着一個個紅細胞走遍全身大小循環,就好像自身化作一個細小的宇宙塵埃,飄蕩在無垠的星河中,這種感覺玄妙而又令人敬畏。今後,我便會帶着這份玄妙與敬畏投身臨牀醫學的學習中,敬畏人體,敬畏人,敬畏醫學。

篇三:臨牀醫學導論心得

在很多人眼裏,醫生是救死扶傷,懸壺濟世的白衣天使。然而在我看來,醫生只是芸芸衆生,萬千職業中的選項之一罷了。

“臨牀醫學導論課”的第一節課,老師不能免俗地問:“你爲何學醫?”就算不是幾十年前那個容易做夢的年代,“夢想”仍是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主題。《好聲音》的學員自我介紹時總要回答“你的夢想是什麼?”彷彿站上那個舞臺需要天大的勇氣,不得不靠夢想來支持。而現在,我成爲一名醫學生,對這方面感興趣的人通常會問:“你很喜歡學醫吧?”或者,“是不是你父母讓你去學醫?”在他們眼裏,醫學是個佈滿荊棘的道路,所以我做出這個選擇的前提,無非“喜愛”,“逼迫”。小區裏經常在一起聊天的大媽們,從未近距離接觸過醫學,她們一邊在自己病痛時對醫生崇敬有加,一邊又將學醫視爲洪水猛獸,爲踏入其中的後輩默默擔憂。

然而,爲我們上課的老師,有些穿上白大褂已數十載,在將我們引向“臨牀”的殿堂之時,問了和那些不瞭解醫學的人一模一樣的問題——“你爲何學醫?夢想還是‘現實’?”

“當醫生”並不是我的夢想。我的父母確實希望我學醫,但他們也沒有逼迫我。 我看中的,是“醫學—醫生”這條專業性的筆直道路,醫生的穩定收入,社會地位,比較單純的人際往來,以及,“治癒了一個病人”這個確實可得的成就感??而爲了得到這些所需要付出的學習上的努力,我覺得值得。我的父母在其中只有過一次推波助瀾,那就是我母親說我的性格適合學醫。綜上,理性的角度考慮,“醫學”這條路就算不是我人生的最優解,也依舊可以算一個明智的選擇。

然而,人在選擇職業,職業也在選擇人。往往,那些對一個崗位擁有“喜愛”的人總是能獲得一些加分,因爲人類爲自己“喜愛的事”付出的努力看上去更加可靠。這是完全正確的。然而,前提是,那個“喜愛”得是穩定的,不會被枯燥歲月磨滅掉。萬一有一天,“喜愛”的火焰熄滅了,新的火焰又沒能及時點燃,職業道路上一片漆黑,他只能退出,否則只能原地踏步,甚至誤入歧途。

單純的“喜愛”在醫學上擁有更大的隱患。因爲醫學是與生命息息相關的職業,若從業者不能時刻保持正確的態度,耽誤的可能就是一條人命。多少醫療事故,是因爲當年的激情減退,耐心細心不再而引發的呢?

比起“喜愛”,我認爲,醫生更應“膽小”。換句話說,不管最終你的技術達到何種程度,不管來求醫的人的病情看上去何等無傷大雅,在施行救治時最好能保有當年還是實習生時候的謹慎。在我的理解中,就算不去提那些“救死扶傷”的高尚論調,醫生通過醫好病人獲得報酬,那麼,就算是爲了活下去的口糧,這份“膽小”也不能丟。我母親所謂的“適合學醫的性格”,就是指的這份“膽小”。

因爲我“膽小”,所以我在學習時便不敢有所遺漏;因爲我“膽小”,所以我在診斷病情時便不敢輕易下定義;因爲我“膽小”,所以我在用藥時會充分了解病人身體再開處方;因爲我“膽小”,每次治療過程中(包括手術)都會再三檢查,以免節外生枝??

所以我覺得,比起“喜愛”,“膽小”才更適合一名醫生應有的覺悟。

當然也有人會說:“醫生不僅僅是要在生理上治癒病人,醫患之間,也應有心理上的交流。若是喜愛這個行業,就能待病人更加耐心,細心,何愁不能做到你說的那些?”

但是“喜愛”是有疏漏的。“喜愛”本就是私人心情,帶着這種心情工作,工作上的行爲都是以滿足“喜愛”的心情爲先。這樣說有點消極陰謀主義。但是心情這種東西是瞬息萬變的,就比如小時候喜歡的超級英雄動畫,現在看來只覺得索然無味。“喜愛”醫學的人,在日復一日的與病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在可能是千篇一律的病情報告中,又將如何保持自己的本心,始終寬厚和藹?更別提,被生活中的瑣事煩擾的日子,當真還想得起自己那份“喜愛”的心情嗎?

終究,與人打交道的方法就不該與醫生的本職混爲一談。若是良好的心情對病情好轉有幫助,或是和藹寬厚的話語更能使病人配合,那就帶着這個觀點去安撫病人就行了。其他時候,不需要刻意迎合病人。將工作與情緒分隔開,不對病人產生感情,就能不讓病人的感情影響到自己,反過來,就可以不讓生活中自己的感情影響到工作。這叫“他人視界”。

“他人視界”並不會導致嚴峻“醫患關係”,雖然它看上去確實有點不近人情。但是,“醫患關係”惡化的根本原因,只是醫生沒有盡到自己的職責。一個醫生應該做到,細緻診斷,深入瞭解,謹慎治療,以及良好溝通。良好溝通的缺失往往會成爲直接原因。

而“不存感情”並不代表“與病人缺乏溝通”。相反,客觀全面的“醫囑”纔是病人所需要的,也是碰到無理取鬧的患者家屬時最好的擋箭牌。

比較之下,高下立分。

說到底,想做好一個醫生,不在於你希望爲這個職業付出多少,而在於他人(尤其是患者)對於處於這個職業的你有多大要求。大多數人求醫,藥到病除是最終目的,那麼我們便給他們這個結果。自以爲是的“心靈雞湯”確實能滿足一下虛榮心,但那對治療無多大裨益,還不如用這點時間,反省自己是否缺漏。

所以我說,“膽小”比“喜愛”更適合一名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