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老師讀書心得體會3篇_讀書心得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物理老師讀書心得體會3篇_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理老師讀書心得體會3篇_讀書心得

物理老師讀書心得體會3篇_讀書心得1

今天,有空靜下心來細讀《中學物理教學參考》第10期。讀完之後,發現很多文章都跟課堂教學密切相關,很是受益。

最欣賞戴金平老師的《關注物理概念教學的盲區》,戴老師的研究方法很是獨特,但非常具有說服力。他給上完課後的學生進行無記名的調查問卷,從數據中看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從一系列的調查數據反思概念教學。第一次看完,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好的研究方法,也是一種非常需要進行的研究。之所以是一種非常好的研究方法,是因爲他關注了課堂,關注了學生,而這正是新課程理念的體現。細想,往常我們覺得課上得好不好,大多都是看老師的。之所以是一種非常需要進行的研究,是因爲我們日常給學生上完課後,靠的是作業反饋學生掌握情況的好壞,而很少反饋教師教學的好壞。我們太多時候關注學生學習的好壞,而忽視了教師自己教學的好壞,忽視了教師自身的成長!

張主方老師的《課堂實驗探究有效性的思考和實踐》寫得非常詳細,一看就是來自與真實的課堂觀察,其中有非常多課堂案例,值得我們一線教師好好研讀。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發現,張老師的案例來自於平時的積累。可見,一線教師課後做好教學反思,多寫寫成功的或是失敗的案例,那麼遲早可以寫出一篇有着豐富案例支撐的好文章。

張曦老師的《新課程背景下物理教學的“3I”原則》頗有新意,內容非常精細,特別欣賞他的觀點:物理教學中倡導提高趣味性、拓展信息量和增強影響力。其中,他提到拓展信息量,讓我產生了共鳴,因爲我最近一直在寫一篇關於這方面的文章。可見,好文章可以使自己的想法更成熟。

司德平老師擅長於比較研究,我看過一些他的比較研究的文章。這次他寫的是《高中物理人教版課標教材與大綱教材內容的比較研究》。一看到這個題目,我就在想,身處河南的他是從20xx年才實施新課程的。而有些省從20xx年就實施新課程了,但關於這兩套教材的對比研究的文章爲什麼那麼少。可見,好的文章立意到處都是,只是我們缺少發現的眼光!

雖然我喜歡解題,但我更喜歡課堂和學生。非常喜歡《中學物理教學參考》關注課堂和學生的文章!希望《中學物理教學參考》越辦越好!

物理老師讀書心得體會3篇_讀書心得2

久沒讀教育經典。偶然在書架上發現一本塵封已久的書籍,拿來或粗或細的閱讀,卻也能或多或少的明悟書中的道理,結合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這是一本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的書,名叫《物理教育通論》,分爲十八個章節闡述了作者在物理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我個人比較關注的是前面部分章節內容。自古以來,人們在教學實踐中都在探討學習問題。早在紀元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學者如孔子、荀子等就探討過學與教的規律,形成了一定的學習理論。後來,西方心理學家紛紛以動物或人爲對象,探討學習過程,發現了一些學習的規律與特點,從而各樹一幟,自成流派,創立了多種學習理論。書中對“學習”進行了最一般的定義——主體在生活過程中與環境相互作用獲得個體經驗而產生的行爲比較持久變化的過程。上述是一個廣義的學習定義,教育情境中的學習與它不完全相同。

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它是按照教育目標來改變學生心理和行爲的過程。因此,教育情境中的學習可以定義爲:憑藉經驗產生的、按照教育目標要求的比較持久的能力或傾向的變化。其實,通俗來講,就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技能技巧以及培養正確世界觀的過程。書中還介紹了學習的分類:美國的布魯姆、奧蘇泊爾、蘇聯的彼得羅夫、我國的潘菽等都對學習進行了各種分類,結合中學物理的學習特點和我國的`實際情況,可把中學物理的學習分爲以下幾種:1。物理知識的學習:指對物理學系統知識的學習,並瞭解其實際應用。2。物理技能的學習:主要是物理實驗的操作技能。3。能力發展的學習:主要指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4。物理學方法的學習:主要指觀察方法、實驗方法、理想化方法、物理模型方法、等效方法、類比方法、數學方法、美學方法等。5。科學態度的學習:主要指尊重事實、嚴肅認真、實事求是、按科學規律辦事的態度。另外還有愛國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等方面的學習。學習理論是物理學的基礎。學習理論爲我們提供了可行的起點,從而發現一般的教學原理。故此,書中接着介紹了古今中西的代表性的學習理論。中國可以說是學習心理學思想的發源地。遠在紀元前的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形成了較系統和完整的理論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孔子。孔子在長期的教學教育實踐中提出了許多學習理論。他認爲,學習是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培養道德的重要途徑。學習的心理條件有:“志”和“信”的學習信念、動機;“好”與“樂”的學習興趣、愛好;“學貴有恆”的學習毅力,“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等。總結的學習方法有:以學爲主,學、思、習、行相結合;學而時習、溫故知新;多聞、多問、多見、多識;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從博返約,一以貫之;告知往來,叩其兩端;先做好學習準備。

每天檢查學習結果等。美國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了發現學習理論,他認爲,所謂發現學習,就是讓學生獨立思考,改組材料,自行發現知識,掌握原理原則。發現學習理論結合中學生物理的學習,其學習過程可分爲以下五個過程:掌握學習課題,提出假說,推敲假說,驗證假說,發現與歸納。從學習理論來講,學生的一切學習心理活動都是以感知覺爲先導。可以說,感知是一切物理知識的來源,是認識物理世界的開始,是一切學習心理活動的基礎。所謂感知,在心理學上是指感覺和知覺而言。感覺是人們對當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如學生對物理現象或物理過程中產生的光聲、機械運動、溫度變化、氣體性質等個別屬性的反映,就是對這一物理現象或物理過程的感覺活動。知覺是指人對當前客觀事物整體及其相互聯繫的反映,如雷雨天、觀察者通過眼看到閃光、耳朵聽到雷聲就可形成這是大氣中放電現象的概念。學生學習物理過程中的感知活動有一定的規律和特點,教學中遵循這些規律,有利於提高感知的效果,培養感知能力。首先從被感知的物理現象來說,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被學生清晰的感知(強度律)。如演示實驗中採用大型演示電流計,某些演示實驗採用投影儀投影,講解重點語句時提高聲音等。第二,被感知的對象必須與它的背景有所差異,差異越大,越易感知(差異律)。如採用試管盛水做有關的實驗時,試管內的水一般染成紅色,以區別試管的玻璃。第三,在靜止的背景上恰當地使觀察對象呈現着運動的狀態,可以增強感知效果(活動律)。

第四,兩種不同的對象同時或先後出現,可以增強感知效果(對比律)。如顏色對比,形狀對比,聲音對比等。第五,凡是空間上接近,時間上連續、形狀上相同或顏色上一致的事物易於構成一個系統或一個整體,而爲學生清晰感知(組合律)。第六,在學生感知物理現象的過程中,必須注意變換物理現象呈現的形式(變化律)。第七,多種感官同時參加的感知活動的效果好(協同律)。那麼根據感知的特點,教師在教學中要把形象與言語結合起來。在學生感知物理現象過程中,引導學生言語參加活動,讓學生說出所感知的現象,變化以及作必要的文字記錄,都可以達到提高感知的效果。

物理老師讀書心得體會3篇_讀書心得3

在波普爾《科學發現的邏輯》那裏受阻之後,想找本輕鬆點的書看看,噹噹網一搜,科普類的熱門書就這本,於是找來一看。

作者神祕,據稱現居香港。

全書用80後、非常網絡化的語言,描述了量子物理史近100年來的波瀾壯闊、刀光劍影,使我這個門外漢讀起來竟也津津有味,竟在昨晚欲罷不能,堅持到今天凌晨讀完全書。尤其是在讀到薛定諤的貓,讀到量子自殺的章節時,我竟忍不住笑出聲來。也瞭解了爲什麼二戰德國不能先於盟軍制造出原子彈,難道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天意......

量子物理髮展到現在,許多東西竟然都是假說,那個該死的討厭的電子,究竟是粒子還是波,折騰了物理學家300年,沒辦法,因爲沒搞清楚的話,那麼你和我是粒子還是波、這個世界是粒子還是波,就不清不楚了。後來的結論竟然是:那個客觀存在不知道是啥、不管它是粒子還是波,反正是一團迷霧,當觀測者用各種手段去觀測時,它就隨機地現出原形(塌陷)了,有時表現爲粒子,有時表現爲波。天啦,這跟幽靈差不多,後來,物理學家確實一路追蹤到了幽靈——人類的意識,是人類的意識測量並解讀時,影響了客觀的東西。人類意識裏面都是主觀的東西,而且無法獲得真實的客觀。

當然,這個結論只是暫時的結論,按照波普爾的講法(書中又出現了他的名字,唉,還是沒逃過他),科學就是用來證僞的,所以這個結論也只是用來證僞的。——太TMD唯心了,馬克思肯定會說只是科學還沒發展到人類搞清本質而已,本質或科學客觀是真實存在的,可認知的。

可就是這個唯心的量子論,竟然想進一步發展,以超弦的名義,讓不確定性充斥世界,佔領引力領域,搞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統宇宙。愛因斯坦生前就對量子論進行了幾番攻擊,都被量子論的掌門人玻爾以高明的手段化解,弄得站在經典物理一方的愛因斯坦鬱悶地向玻爾發問:你真的認爲因果論不存在,老頭子(上帝)也擲骰子嗎?

是的,現在我們就生活在這個測不準、不確定、隨機的世界!

物理是什麼,物理就是假想,做實驗,符合就成功,不符合再假想,人類社會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發展到今天。一切所謂科學、客觀都是用來證僞的!

呵呵,轉回來,一定要轉回來,否則要神經病了,我認爲,不確定性確實難解,滿世界的人們錯把主觀當客觀,但我還是裝糊塗吧,中庸一點吧,中庸,這是我最後的哲學堡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