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各地習俗大全

正月十六到了,春節就快結束了,你的家鄉正月十六有什麼習俗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正月十六各地習俗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正月十六各地習俗大全

正月十六各地習俗篇1

在中國的大部分地方,過完正月十六纔是真正過完了年,陰曆的正月十六是舊的一年的結束,也是新的一年的開始。正月十六是習俗非常多的一天,人們通過走百靈、跑百病、舞旗花、爬城頭、送牛樁、嫁鼠女、逛廟會等習俗,求取新的一年的健康快樂和幸福生活。

一、走百靈

這在魯西南一帶很盛行。年味已遠,早春來臨。莊稼人正處農忙咋閒時候,窩憋一冬的婦女兒童是該走出去踏踏青、健健身了。“走出門庭,心靈手靈”,在濟寧地區,早年她們多到孔廟、孟廟、曾廟去燒香許願,母親們祝願兒女成龍成鳳、心靈手巧。不過這是說在過去,現在這些景點收費了,老百姓改成了攀嶺登山望景了,走百靈實爲走百嶺了。更有人在這一天進行走親訪友,相互交流了。

在北方一些地方還有烤百靈的,家家戶戶都要準備好一些柴和柏樹枝,玉米桔梗,和百靈,等到晚飯之後,全家人便聚集在自家門前將物質點燃,家人圍在火堆前,老人們說一些吉利的話,然後讓全家都烤烤自己胳膊和腿,拍打拍打身體上不舒服的部位,最後全家人都邁過火堆,以求得來年的健康,每家每戶都燃放煙花爆竹,爆竹聲聲響徹大地,以求一個好的開始。還有的在火裏烤一些饅頭或年糕,烤過後分而食之。傳說吃過這種火裏烤過的饅頭或年糕,可以防百病。也有的燃起柏樹枝,在自家的竈臺上掃一下,意思是掃盡所有的蠍子和蚰蜒,不讓蠍子和蚰蜒進自家的竈臺。最後,每家留有一老人守着火堆,其他人便一家一戶之間川流不息地奔走着烤火。直到烤完百家爲止。

二、跑百病

中原地區有“正月十六跑百病”的傳說和傳統習慣,形式大抵和走百靈差不多,只是叫法不同。也就是說正月十六這一天,吃過早飯,幾乎是家家戶戶都大門掛鎖,全家出動,到四處去“跑百病”。在過去,老年人愛去逛廟會,參禪拜佛,祈佑福祥;年輕人也多會去盡情享受各種愉悅身心的遊藝活動。即便是那些平時不太愛遊逛,喜好清靜的老人,凡是能走動的,這一天也都不會呆在家裏,大多都會穿得暖暖和和,拄上柺杖去田地裏轉轉。據人們講:經過正月十六這一遊,就會使“百病”在舒心暢快的短距離旅遊過程中,全部“遺”在路上,“遺”在野外,使得“百病”全消;沒病沒災的會好上加好,更加健康;有病有災的正好“遺”掉,逢凶化吉,時來運轉!如此良好祝願,你能說它不對?因此,這一天的出遊,也有一個禁忌,許多地方人們都可以去,就是不能專門去串親訪友,到別人家去“遊百病”,你若貿然去了,人家會認爲你會將自己身上的災病“遺”在他們家裏,於他的家人不利。所以這種犯忌諱的事還是儘量不要乾的好!

從更深層次分析這項民俗,我們會發現,“跑百病”其實是一種可以起到協調、吻合、銜接、舒緩火紅的年節放浪與很快即將轉爲正常的春耕生產生活秩序的減壓閥與緩衝器。它是一項調養身心、振奮精神、恢復體力、以利再戰的年節良俗!對於信奉“天人感應”的中國人來說,在年節的熱鬧使人疲倦之餘,在冬去春來春耕生產即將開始之際,來“遊百病”,正是對“人身雖小,暗合天地”這一機理進行的民俗學解釋。

正月十六晚上,孩子們抓住最後的機會玩燈,他們以燈打燈,把燈碰碎、燒掉,不僅不惱怒,反而是無比開心,燈籠一着,吉利來到,預示着新的一年紅紅火火。

三、舞旗花

舞旗花的準備工作須提前幾天進行,到墳林山坡拾掃柏顆,尋找來廢鍋用石臼搗碎,選街面中央刨凍土、修地臼。做這幾樣很辛苦費力,此外,還要準備好麥秸、鋸末、旗杆、拴羊的鐵索和鑿好眼的廢鐵桶。

我小時候,來金是我們村的孩子頭。旗花的事都是他領着我們做。天不黑就鬧着叫大人燒湯,吃飽喝足了,拿着傢伙到寬闊點的街面上集合。旗型鐵桶裏表層裝的是豆秸,然後鋸末,靠中心和底部便是柏顆和鍋硝。旗杆約丈高,用鐵索把上頭和鐵桶連結實後,先將豆秸點着了,來金迅速把旗杆下頭插在地臼裏,開始轉動。隨着火勢,慢慢加快速度,一條吐着火舌的游龍便呈現在人們面前。隨着四周的人們的吶喊聲,轉動者越發賣力,直到汗流浹背被換掉爲止。當碎鍋硝燒紅之時,正是最精彩之處,火紅球變成了白熾球,四射的金星噼啪作響,漆黑的夜晚亮如白晝。速度再快點,鐵索拉平成水平狀,迸發出的鍋鐵打到石牆上,再反射回來,圍觀人羣生怕飛到自己身上,不由得往後撤了再撤。夥伴們不怕疲勞,輪番上陣,這一旗燒完了再裝第二桶,把舞旗的都熱成了光脊樑。一直把夥伴們累得不能再玩了爲止。

明末崇禎年間,我村有個叫張大力的,力大無窮,他年青時就舞過這個,傳說他一口氣就能把一旗舞完,而且把整個旗杆舉起來舞,拿在半空劃大圈,這是咱常人難做到的,幾百年了,人們只說他一人。

舞旗花,源於何年?大概是源於明朝洪永年間。大量的士兵轉業到蘇魯豫皖,墾農安家。爲增添節日喜慶氣氛,把軍隊的火藥成份改過了,裝在鐵桶裏搖,後來便演變成現在這個樣子。這在我們嘉祥農村,直到現在每年都有上演。這是一個充滿無限樂趣而又歡快的夜晚,是孩子們的天下。

四、爬城頭

是從明代興起的南京地區獨特的民俗活動,流行着“爬城頭,踏太平,走百病”的.說法。上世紀六十年代前後,由於城牆遭破壞等原因,這一民俗幾近消亡。現在,隨着臺城、石頭城、中華門、中山門、漢中門等段城牆陸續修復和向市民開放,這一活動又得以延續。現在可看到的是,登上城牆的主要是一些七八十歲的老年人,不少人費力地扶牆登臨後,只在上面走動一下就下去了。他們中多數人住在附近,也有的住在張府園等平日雖然也會來這裏轉轉,但今天卻是衝着“爬城頭”來的,有位奶奶還隨口說句“正月十六爬城頭腰不疼”。記者在現場看到,也有爲數不多的中年人此,借爬城頭來找回自己兒時的記憶。記者在中華門城堡看到,爬城頭的人明顯多了,絡繹不絕,但也以老人小孩爲多,大多數人表示,因爲是多年的風俗,所以一定要來爬一爬。但是登中華門城堡是要收費的,他們對此頗有看法。據中華門城堡一名負責人表示,收費的規定已沿襲了一段時間,不會因爲“正月十六爬城頭”這一風俗而改變。

五、送牛樁

正月十六送牛樁的習俗由來已久。那時,還不知道要計劃生育,好多人家,第一胎、第二胎生了女孩,總想再生個男孩,就邀請人家給自己送牛樁,以求生一帶把子的。很多時候,凡是送牛樁的,總能如願以償。所以,當時送樁子比較盛行。

送牛樁要八個男人蔘加,最好是不同姓,其中一定要有一個年輕的小夥子。這八個人是白天就約好了,晚上先到邀請的人家吃晚飯,酒足飯飽後,等大部分人家都睡覺時,這八個人就去偷牛樁了。偷的物品有磚頭、碗、鞋子等。被偷的人家一定要男孩多,還要在莊上有勢力,有人緣。東西偷好了用紅紙包好,交給其中最年輕的一個小夥子拿,這叫抱樁子。然後就一起到主人家。到了以後,年長的就開始喊好,後面的人就應和,當然全部是恭喜主人早生貴子之類的。抱樁子的小夥子就抱着偷來的物品,爬上主人睡的牀上,睡一會兒,最後還要撒一泡尿在牀上。再把樁子恭恭敬敬的交給主人保管。幾個人再次吃飯喝酒,一直到很晚才各自回家。各人要守口如瓶,在人家未生孩子之前,決不能提送樁子、偷樁子的事,否則就不靈驗了。

等到主人家生下男孩的時候,一定要到被偷物品的人家去報喜。雙方小孩互認對方爲乾爹,乾孃,結成親戚,這就是爲什麼要偷有勢力、有人緣人家東西的原因。小孩的名字也十分有趣,偷什麼叫什麼。如偷的是碗就叫碗兒,偷的鞋子就叫鞋兒,直到長大了才改用大名。等到小孩一週歲時,偷樁子的人家要回報被偷的人家,偷什麼還什麼,一還十或一還百。如偷人家一塊磚頭,就還人家一百塊磚頭;偷的是一雙鞋,就還人家十雙鞋。習俗充滿着迷信色彩,但這種習俗在偏遠地區還有流行。

六、鼠嫁女

“老鼠嫁女”的民間傳說,在我國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時日有所不同。上海郊區有些地方說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這天晚上,家家戶戶炒芝麻糖,就是爲老鼠成親準備的喜糖。

在老鼠嫁女夜晚,湖南資興一帶則在屋角、過道遍插蠟燭,意思是將老鼠娶親途經之路照得通亮。

“老鼠嫁女”、“老鼠娶親”的年畫和剪紙在我國民間視爲“吉祥物”,過年過節時貼在牆上和窗戶上。四川綿竹印製的《老鼠嫁女》年畫,表現一夥老鼠掮旗打傘,敲鑼吹喇叭,擡着花轎迎親。騎在癩蛤蟆背上的是“新郎”,頭戴清朝的官帽,手搖摺扇,雙目注視着一隻大金箱,顯出一副貪婪的樣子。正當這夥醜類大搖大擺,招搖過市之時,等待它們的卻是一頭大黃貓。前面鳴鑼開道的一對鼠兄鼠弟,其中之一已被貓的利爪抓住,另一隻則咬在貓的嘴上。此時,坐在花轎裏的“新娘”,自知末日來臨、淚流滿面。這幅年畫反映了人民鮮明的愛憎。

七、逛廟會

蓬萊當地舊傳,陰曆十六爲海神天后的生日,當地百姓當作節日慶祝。屆時,人們從四面八方趕往蓬萊閣天后宮,進香膜拜,求籤許願,捐香火錢,香火甚盛。當地百姓紛紛組織戲班、秧歌隊到天后宮對面的戲樓、廣場上給娘娘唱戲,獻演俚俗戲劇和大秧歌。人們給娘娘進香後,多與親朋好友在天后宮前看戲看秧歌,趁興遊覽蓬萊閣及其附近名勝,在閣下廣場購買個人喜愛的小商品,直至盡興而還,這一習俗沿襲至今。屆時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稱爲“廟會”。

實際上,逛廟會已在全國普及開了,也已不侷限在正月十六這一天了。

正月十六各地習俗篇2

在我們家鄉,有正月十六過大年的說法。整個正月過年就屬正月十六熱鬧和講究。十六的熱鬧和講究已遠遠高過正月十五元宵節。

正月十六這一天,家鄉人俗稱過年,或稱大正月十六。凡是在大年初一應講究的禮數這一天統統都講究。首先,要起大早添須號(字音)討個好彩頭。就是一大早到大街上往家裏挑一筐土、抱一捆柴禾或提一桶水等等,最不濟的也要拾回兩塊石頭來。寓意是添財進寶。當然更多的是頭天晚上準備好放在大門口的。其次,也有很多禁忌。出於對神靈的敬畏,在太陽未出來之前是不允許動笤帚、剪子不允許往地下潑水的。否則來年被咬、磕碰不斷。婦女在這一天被徹底放假,不允許幹活,尤其是不能動針線,動針視爲攮窮孔,幹活視爲來年會一年受累。

十六這一天,大門口要家家戶戶插柏靈辟邪,還要烤柏靈火。家家院子裏堆着一捆柏靈,在太陽未出來之前點燃,全家人都要出來烤柏靈火,俗稱去百病。有烤烤腿、筋骨壯;烤烤腰、腰不傷;烤臉、烤手烤烤背,一年幹活不覺累之說。

正月十六這三頓飯也有講究。三餐都得是正餐。早飯餃子,午飯8盤8碗,或12盤、16盤,但必定的是雙數和吉利數。晚飯和午飯一樣,也得上盤。吃飯前有講究,要把擺上桌的每樣不重樣菜和剛煮出鍋的頭一碗餃子,先得往祖宗牌位前上供。供香一會兒才能端上桌動筷子。

十六這一天,和過年一樣,吃罷早飯要換上過年穿的新衣服。然後攜妻帶子走出家門到大街上逛遊,俗稱遊百病。每到這一天,大街上溜溜行行、人來人往、絡繹不絕。有的人還騎着自行車溜,車把上插着柏靈枝。

游完百病已到上午時分,就聽鑼鼓傢伙社一響,人們又紛紛涌向正街,過會正式開始了。這一天,左鄰右村、和周邊三鄉五里的村落都會帶着特色節目來表演。那時北關的舞獅子、耍龍燈;東關的漁家樂;河東村的社火三節鞭還有踩高蹺、擡黃槓各個節目都表演的`精彩十分。過會要持續到下午2、3點左右才結束。下午6點夜場連本古裝戲又敲鑼開場了。那時候不論過會的小節目還是夜場的古裝戲都是村與村互換節目,禮尚往來,不用花錢圖的就是過年的熱鬧和喜慶。

正月十六各地習俗篇3

舞火把:在我國的一些農村,每逢正月十六就會點燃火把舞動,相傳如果火把的火焰越旺,代表着未來的日子也就越旺、越紅火,莊稼也會有很好的收成。舞完火把還有跳躍火把的活動,據說這麼做可以祛除晦氣,迎來好運。

走百病:在河北一帶有着正月十六走百病的習俗,每到正月十六,人們會結伴出行,出門賞燈、放煙花、丟藥渣,把一年中的百病都留在外面,俗稱“走百病”。傳統觀念認爲,正月十六走百病可以祛病消災,新的一年身體倍兒棒。

扛笆斗:笆斗原是一種用竹篾、藤條、柳條等編制的容器,正月十六習俗中的扛笆斗說的是人們用紗布袋子裝一些生石灰,綁在秤桿的一段,然後人們扛着笆斗不斷往地上丟,讓地上形成一個又一個白斑,從河邊碼頭出發一直回到家中,一路上白斑越多則預示着今年的收成越好。

炸麻花:正月十六有着炸麻花的習俗,炸麻花也說炒麻花,但是這裏的麻花可不是咱們認爲的.那種天津麻花,而說的是把玉米放進鍋裏用火燒了炒,也可以用稻穀代替。炒的過程中會發出噼裏啪啦的聲音,據說可以嚇跑家中的老鼠,也有一種說法是這樣做可以炸瞎老鼠的眼睛,總而言之都是要保護家中的糧食不被老鼠禍禍。

撩人罵:如果說正月裏不能罵人,那麼正月十六是個例外。老人們認爲正月十六被人罵最吉利,俗稱“罵晦氣”,在這一天敲窗戶、踢門、放鞭炮都可以幫助別人驅趕晦氣。

吃麪條:俗話說“上燈圓子下燈面”,說的就是正月十六要吃麪,寓意福氣連綿,健康長壽。這一天吃麪也可以搭配蒜瓣,不僅因爲“吃麪不吃蒜,味道少一半”,蒜瓣也與“算盤”諧音,寓意新的一年可以發大財。

正月十六各地習俗篇4

1落:正月十六要落燈

家裏的紅燈籠從除夕夜一直掛到正月十五,完成了接財、迎祥、納福的任務,到了正月十六這天,也該讓燈籠休息一下了。除了懸掛的燈籠,小孩子們玩的花燈也要“落燈”了,舊時候有“碰燈”的習俗,以前的燈籠裏面是點燃的蠟燭,兩個燈相互一碰,蠟燭傾倒,燈籠燃燒,喊着“燈籠一着,吉利來到”,預示着新的一年生活紅紅火火,大吉大利。

按照民間的老習俗,不管是懸掛的紅燈籠、花燈、走馬燈,過完了年都是要“燃燈”的,也就是燒掉,不能放在角落裏留在第二年繼續使用,以免把新年的福氣都“放陳”了,帶走了。

2走:走百病、走百靈

宋代蘇轍曾經寫過一首詩“上元已過欲收燈,城郭遊人一倍增”,說的就是元宵節過後,在街上走的人突然多了很多,這其實就是古代的習俗:“走百病”、“走百靈”。

“正月十六走百病”是正月十六的`傳統習俗,舊時候吃過早飯後,家家戶戶都會將大門掛鎖,到戶外四處去“走百病”,諺曰:“跑一跑,不見老”。古人認爲,春光乍泄,空氣清新,正是出遊好時節,正月十六這一遊,身心暢快,在遊玩的路上“百病”消散,時來運轉,日子越過越好人健康。

“走百靈”也是同樣的道理,主要是指婦女和兒童,此時農事還比較閒,走出去踏踏青是最佳的時候,也會四處結伴去遊玩,民俗說這天:“走出門庭,心靈手靈”,都是對生活美好的期盼。

3烤:烤百靈火。稱“烤柏齡,去百病”,可去災除病、延年益壽、長命百歲。烤百靈火時主要是用柏樹的樹枝點火。正月十五、十六兩天,家家戶戶開始準備柏樹枝,原來都是到墓地附近柏樹多的地方採折,現在一般是到集市上購買。正月十六晚飯後,家家戶戶都會在自家門前堆起柏樹枝,燃起熊熊的火焰。

4舞:舞火把。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正月十六舞火把的習俗,在這一天人們會用蘆葦或水稻秸稈等扎捆成火把的形狀,等到夜幕降臨後,人們就會將火把點燃,小孩子們還會手舉着火把在地裏舞起來,等舞完火把後,人們便會將火把放在一起跨火把,據說火把燃燒的越旺盛,就預示着當年的莊稼收成就會越好。

禁忌:

1、不借錢。如果在這一天把錢借出去,那就代表着“錢財外流”。

2、不吵架。如果你在這一天吵架,瘟神發現這樣的不和諧現象,就會常駐在你的家裏,來年的運氣當然也不會好。

3、忌剃頭。正月十六這天不要理髮剃鬚,雖然中國很多地方都有正月裏不理髮的習俗,但正月十六這天要尤爲注意,正值承前啓後時候,春節剛過,新的一年剛剛開始啓程,就把頭髮給剃了,如同大地上剛剛發芽的草木給除掉了,有不順利、不吉利的寓意。中國人講究好口彩,認爲“思舊”與“死舅”諧音,所以還是比較忌諱正月剃頭。

正月十六雖說是春節的收尾,但民俗活動還確實不少,除了上面提到的,各地還有其他不同的民俗,多彩的民俗活動也讓中國的年味有了傳承。

正月十六各地習俗篇5

風俗習慣一、正月十六走百靈

這在山東西南一帶很風靡。年味兒已遠,初春到來。莊稼漢正處農忙時節咋閒情況下,窩憋一冬的婦兒是該走向世界踏踏春、健運動健身了。“擺脫門楣,內心手靈”,在濟寧地區,早前他們多到孔子廟、孟廟、曾廟去上香祈願,媽媽們祝福子女成龍成鳳、聰明能幹。但是它是說過去,如今這種旅遊景點收費標準了,普通百姓改爲了攀嶺爬山望景了,走百靈實則走百嶺了。更有些人在這一天開展走親戚,互相溝通交流了。

在北方地區一些地區也有烤百靈的,每家每戶必須準備好一些柴和柏樹枝,苞米橘梗,和百靈,直到晚餐以後,一家人便集聚在自己門口將化學物質引燃,親人圍在篝火前,老大家說一些吉利的話,隨後讓全家人都烤烤自身手臂和腿,敲打敲打人體上難受的位置,最終一家人都跨出篝火,而求獲得年的身心健康,家家戶戶都燃放煙花爆竹,爆竹聲聲傳遍地面,而求一個完美的開端。也有的在火裏烤一些饃饃或綠豆糕,烤之後分而食之。傳說故事吃過這類火裏烤過的饃饃或綠豆糕,能夠防萬病。也是有的點燃柏樹枝,在自己的廚房竈臺上掃一下,意思是掃盡全部的蜈蚣和蚰蜒,不許蜈蚣和蚰蜒進自己的廚房竈臺。最終,各家留出一老年人守着篝火,別人便一家一戶中間穿流不息地奔波着烤火爐。直至烤後百易已經。

風俗習慣二、正月十六跑萬病

中部地區有“正月十六跑萬病”的傳說故事和傳統式習慣性,方式大多和走百靈類似,僅僅稱呼不一樣。換句話說正月十六這一天,吃過早餐,基本上是每家每戶都大門口執手鎖,全家人派出,到四處去“跑萬病”。過去,老人愛去逛廟會,參禪燒香拜佛,祈佑福祥;年青人也多會去暢快享有各種各樣愉快心身的遊藝活動。就算是這些平常不太愛瞎逛,愛好幽靜的老年人,但凡能行走的,這一天也都不容易呆在家裏,大多數都是會穿得暖暖和和,拄上柺棍去農田裏走走。據大家講:歷經正月十六這一遊,便會使“萬病”在溫馨盡情的短路線度假旅遊全過程中,所有“遺”走在路上,“遺”在野外,促使“萬病”全消;無病沒災的會好上加好,更爲身心健康;得病有災的恰好“遺”掉,遇難呈祥,扭轉乾坤!因而,這一天的出行,也有一個忌諱,很多地區大家都能夠去,便是不可以專業去串親訪友,到他人家去“遊百病”,倘若輕率來到,別人會覺得你能將自身的身上的災病“遺”在她們家中,於他的親人不好。

風俗習慣三、正月十六舞旗花

舞旗花的準備工作須提早幾日開展,到墳林小山坡拾掃柏顆,找尋來廢鍋用石臼搗爛,選延街中間刨凍土層、修地臼。做這幾種很艱辛費勁,除此之外,也要準備好秸稈、木屑、國旗杆、拴羊的鐵索和鑿好眼的廢不鏽鋼桶。旗型不鏽鋼桶裏表面裝的是豆秸,隨後木屑,靠管理中心和底端就是柏顆和鍋硝。國旗杆約丈高,用鐵索把上邊和不鏽鋼桶連牢固後,先將豆秸點燃了,快速把國旗杆底下插在地臼裏,剛開始旋轉。伴隨着火情,漸漸地提高速度,一條吐着火舌的飛龍便展現在大家眼前。伴隨着四周的大家的歡呼聲,旋轉者愈發拼命,直至大汗淋漓被更換已經。當碎鍋硝燒紅之時,更是最精彩紛呈之處,紅火球變成了白熾燈球,四射的金星噼噼啪啪直響,漆黑的夜晚亮如白天。速率再快點,鐵索弄平成水準狀,展現出的鍋鐵打到石板上,再反射面回家,看熱鬧羣體害怕飛到自身的身上,不由自主往回拉了再撤。

舞旗花,來源於何年?大約是來源於明代洪永年裏。很多的兵士復轉到蘇魯豫皖,墾農安家。爲增加傳統節日喜氣氛圍,把部隊的炸藥成分改了了,裝在不鏽鋼桶裏搖,之後便轉變成如今這一模樣。

風俗習慣四、正月十六爬城頭

是以明朝盛行的南京市地域與衆不同的民俗活動,時興着“爬城頭,踏安寧,走百病”的叫法。上世紀六十年代前後左右,因爲古城牆遭毀壞等緣故,這一民俗文化近乎衰落。如今,伴隨着臺城、石頭城、中華門、中山門、漢中門等段古城牆相繼恢復和向羣衆對外開放,這一主題活動又得到持續。如今可見到的是,走上古城牆的主要是一些七八十歲的老人,許多人費勁地扶牆登臨後,只在上面行走一下就下來了。她們中大部分人住在周邊,也是有的`住在張府園等平常儘管也會來這兒走走,但今日確是對着“爬城頭”來的,有一位姥姥還隨意說句“正月十六爬城頭腰不痛”。新聞記者在現場見到,也是有不可多得的成年人此,借爬城頭來找回自己兒時的味道。新聞記者在中華門古城堡見到,爬城頭的人顯著多了,紛至沓來,但也以老年人小孩子爲多,大部分人表明,由於是很多年的風俗習慣,因此一定要來爬一爬。可是登中華門古城堡是要收費標準的,她們對於此事頗有觀點。據中華門古城堡一名責任人表明,收費標準的要求已承襲了一段時間,不容易由於“正月十六爬城頭”這一風俗習慣而更改。

風俗習慣五、正月十六送牛樁

正月十六送牛樁的風俗習慣日益突出。那時候,還不知道要計劃生育政策,許多別人,第一胎、第二胎生了女孩兒,老想再造個男孩兒,就邀約別人爲自己送牛樁,以絕境求生一帶把頭的。許多情況下,但凡送牛樁的,常常得償所願。因此,那時候送樁子較爲風靡。

送牛樁要八個男生報名參加,最好不一樣姓,在其中一定要有一個年青的小夥兒。這八個人是大白天就約好啦,夜裏先去邀約的別人吃晚餐,吃飽喝足後,等絕大多數別人都晚上睡覺,這八個人就要偷牛樁了。偷的物件有磚塊、碗、鞋等。被偷的別人一定要男孩兒多,也要在莊上有陣營,有人緣人品。物品偷好啦用紅紙包裝好,交到在其中最年青的一個小夥兒拿,這叫抱樁子。隨後就一起到主人。來到之後,年老的就剛開始喊好,後邊的人就應該和,自然所有是恭賀主人家百年好合這類的。抱樁子的小夥兒就懷着偷回來的物件,爬上主人家睡的牀邊,睡一會兒,最終也要撒一泡尿躺在牀上。再把樁子畢恭畢敬的交到主人家存放。幾個人再度用餐飲酒,一直到很晚才分別回家了。每個人要三緘其口,在別人沒生小孩以前,絕不允許提送樁子、偷樁子的事,不然也不很靈了。

直到主人生下男孩兒的情況下,一定要到被偷物件的別人去道喜。彼此小孩子雙邊協定另一方爲乾爸,乾孃,結爲親朋好友,這就是爲何要偷有陣營、有人緣人品別人物品的緣故。小孩的名字也十分趣味,偷什麼叫什麼。如偷的是碗就叫碗兒,偷的鞋就叫鞋兒,直至長大以後才改成名字。直到小孩子一週歲時,偷樁子的別人要收益被偷的別人,偷哪些還哪些,一還十或一還百。如偷別人一塊磚塊,就還別人一百塊磚塊;偷的是一雙鞋,就還別人十雙鞋。風俗習慣填滿着封建迷信顏色,但這類風俗習慣在邊遠地區也有時興。

風俗習慣六、正月十六鼠女兒出嫁

“老鼠嫁女”的民間故事,在中國很時興。可是,全國各地“老鼠嫁女”的日子各有不同。上海郊區一些地區說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這一天夜裏,每家每戶炒芝麻糖,便是爲耗子結婚提前準備的結婚喜糖。在老鼠嫁女夜裏,湖南省資興一帶則在樓角、走廊遍插蠟燭,意思是將老鼠娶親經過之途照得通亮。

“老鼠嫁女”、“老鼠娶親”的民間年畫和剪紙畫在中國民俗視作“吉祥物設計”,新年逢年過節時貼在牆壁和窗上。四川綿竹印刷的《老鼠嫁女》民間年畫,主要表現一夥耗子掮旗撐傘,打鑼吹喇叭,擡着轎子接親。騎在蟾蜍身上的是“新郎官”,戴着清代的官帽核桃,手搖式扇子,雙眼凝視着一隻大金箱,凸顯一副貪慾的模樣。正當性這夥醜類昂首挺胸,趾高氣昂之時,等候他們的確是一頭大黃貓。前邊鳴鑼開道的一對鼠兄鼠弟,在其中之一已被貓的恐爪把握住,另一隻則咬在貓的嘴邊。這時,坐着轎子裏的“新娘子”,知道末日災難、淚如雨下。這幅民間年畫體現了老百姓獨特的愛憎。

風俗習慣七、正月十六逛廟會

蓬萊本地舊傳,農曆十六爲海神波塞冬天之後的生辰,本地老百姓作爲傳統節日慶賀。到時候,大家從四面八方趕赴蓬萊閣天后宮,進香崇拜,求籤祈願,捐香火錢,香燭甚盛。本地老百姓競相機構戲班子、秧歌隊到天后宮正對面的古戲樓、城市廣場上給皇后娘娘戲曲,獻演俚俗戲劇表演和大秧歌。大家給皇后娘娘進香後,多與親戚朋友在天后宮前聽戲看秧歌,趁興遊玩蓬萊閣以及周邊名勝古蹟,在諸位城市廣場選購本人鍾愛的小百貨,直到盡情而還,這一風俗習慣承襲迄今。到時候人潮人海,非常熱鬧,稱之爲“廟會圖片”。

正月十六各地習俗篇6

今天是正月十六,民間有着舞火把的習俗。所謂舞火把,就是將製作好的火把,由鄉中各家的大人或小孩點燃後,拿着在田野中奔跑。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民間習俗,雖不知起源於何時,依舊被部分地域保存了下來。

各個地區的火把材料不盡相同,有的是木質的,有的則是由蘆葦製成。對於孩子們來說,製作火把的過程是有趣的,將一捆捆蘆葦紮在一起,還可以往其中摻雜一些鞭炮。等到點燃後,便拿着火把在田野中奔跑,時不時地會有鞭炮聲響起。

火焰在田野間飛舞,在大人的照看下,也不會發生意外。偶爾響起的鞭炮聲也可以喜上加喜,在元宵節過後,進一步驅散各種不吉利的事。對老百姓來說,火苗就象徵着希望,飛躍的火苗就像來年茁壯成長的莊稼一樣,火苗不滅,那麼來年收成也會不錯。

有的地區還有着炸麻花的習俗,在這裏麻花指的.是玉米。大人們需要在家中炸玉米,也有的地區選擇用烤的方式,炸出來的玉米金燦燦的,據說這樣炒玉米時的爆裂聲可以嚇到老鼠,也象徵着來年的日子會越來越火爆。

在陝西、河南等中原地區,正月十六這天還要出門走走,這一天可以起到跑百病的奇效。這天的天氣非常不錯,適合出行。出行過程中,一家人開開心心,可以將所有煩惱都拋在身後,所有的黴運也會在遊玩過程中一一消散。

正月十六各地習俗篇7

彝族是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的,但在正月十六這一天卻格外的熱鬧,這一天除了要殺雞全家團圓吃湯圓吃好酒好菜和祭拜先祖之外最要說的就是嫁老鼠的姑娘了

這一天村裏的'男孩們女孩們(5歲-13歲長大了就不好意思去了)就要在白天約好晚上去嫁老鼠的姑娘並組隊,3人-15人(人數最少3個更多不限制),白天還要準備好晚上要敲的道具鑼,但是因爲小時候沒有鑼並是用爛鐵盆來代替的(若是想討家人暴打大可以偷家裏的洗臉鐵盆去敲,小時候偷過一次,吾差點卒,享年8歲)。

到了晚上,約好集合便在街上敲這些“鑼”,分出一個人一路放炮仗,一路敲進別家門,樓上樓下各個房間都要進去裏面敲喊(喊:用彝族話大喊,亂叫,怪叫,殺豬聲馬叫聲貓叫聲,隨意叫)【嫁老鼠的姑娘其實就是趕老鼠,嚇老鼠以便趕走老鼠不再來偷吃糧食】,也可以在主人家放炮仗(注意是每次放一個不是一串,也有主人家進門就吩咐好不得放炮仗),完了之後便等主人打賞,主人家會打賞些新鮮包好的香腸,臘肉,糖,錢,還有鞭炮,還有酒,一些主人摳門就然我們一人吃一塊主人家酒席上的肉(雞肉鴨肉大鵝肉都有),我們不高興了就不走了,直到打賞滿意才走。然後出發到下一家幹同樣的事;

還有些人家小氣捨不得給我們打賞,然後聽見附件有人敲着鑼放着鞭炮來了就趕緊把自家的拴上,我們來到敲門也不開,叫也叫不開只好作罷去下一家,於是我們這幫小鬼就學聰明瞭路上不放炮仗不敲鑼,(悄悄的進村放槍的不要)悄悄走到主人家門前把門踢開就進去進去之後就開始敲鑼大喊趕老鼠...完了等主人家打賞就又去下一家;

當然也有些人家即便我們已經進了門,也說什麼我家沒老鼠不用你們趕快出去,我們就不走了除非給了打賞才走,只要進了門就要打賞;應該一個村的小孩隊伍也多,也有2個或多個隊伍一起進了一家的,主人家就得打賞多份。

半夜大家都累了就分分打賞的這些東西便各自回家睡了,也有大家一起把這些東西拿到村井旁生火煮這些東西來吃,吃前要拜泉井,吃完再各自回家睡覺。

正月十六各地習俗篇8

我們通常認爲過完正月十五年味就遠了,但是在很多地方認爲“不出正月都是年”,正月十六還會有很多的習俗,老一輩人還是特別看重這一天的,並且正月十六有“上燈圓子,落燈面,接着拜來年”的說法。

這一天人們通過跑百病,吃燈盞,落燈等習俗,來祈求新的一年健康平安,順順利利,那麼正月十六這天具體的習俗都有哪些呢,今天和大家聊一聊,記住“做3事,吃2樣,忌2事”,順順利利迎接新年的到來。

做3事

1.跑百病

俗話說:正月十六遊了春,一年四季不害病。走百病,屬於古代婦女避災求福的一種民俗活動,又稱散百病、遊百病,正月十六這一天,人們吃過早飯,幾乎是家家戶戶都大門掛鎖,全家出動,到外面去走一走,這樣就把病災都留在了外面,尤其碰到了橋或者溝,一定要走過去,這樣的寓意是一年沒有坎坷,逢凶化吉,時來運轉!剛過了新年,結束了半個月的忙碌,這個時間也需要外出遊玩一天,活動活動筋骨,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看看鳥語花香,心情也會好很多。

2.送瘟神

老話說:“送瘟神,去瘟疫”。過去的人們把正月十六這天定爲“送瘟神”的日子,傳說中瘟神有五位,分別是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仁貴、總管中瘟史文業。常言道:“請神容易,送神難”,因爲是瘟神,所以更不能得罪,這一天老百姓用紙和竹子紮成船,裏面放上祭品,讓小船順着河飄走,意味着把瘟神送走了,有的地方也在十字路口點上元寶或者鞭炮把瘟神送走,因爲在古代比較迷信,以爲病災都是瘟神帶來的`,所以這樣也是盼望新的一年沒有病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3.落燈

很多地方過了十五,年就算過完了,爲了迎接新年和元宵節,每家每戶都會在門口掛上燈籠和彩燈,街上也是張燈結綵,正月十六就要把這些燈籠和裝飾摘下來,這就叫落燈,寓意接住新年的所有福氣,在古代,取下的紅燈籠一般都要銷燬,不能留着第二年使用,以爲已經納了福,下一年就不能用,但是現在是科學的社會,燈籠都比較結實,都是電的,彩燈和燈籠收起來之後,明年繼續使用。

吃2食

1.麪條

“上燈圓子,落燈面”,按照老傳統,正月十六這天晚上要把彩燈都落下來,然後一家人開始圍在一起吃麪條,因爲麪條順滑不斷,寓意新的一年好日子連綿不斷,下面條的時候中間不要剪開,麪條越長越好,也有長壽的意思,這一天的麪條要配着大蒜吃,大蒜有殺菌和驅病的作用,而且大蒜的諧音“算”,契合了民間俗語“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要受窮”,日子要學會精打細算。因此正月十六吃麪條記得要搭配大蒜,寓意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2.燈盞

我們老家這邊正月十六早上要吃燈盞的,就是用黃米麪做成燈盞,有的地方也叫年糕,有步步高昇的寓意,元宵節放在門口或者院子裏,裏面放上香油,紮上棉線,十五晚上點上慶祝元宵,十六早上在鍋裏蒸一蒸,就可以吃了,寓意一整年都步步高昇,平安順遂。

忌2事

1.不串門

“出門不爲尋親友,一走能將百病消”。說的就是正月十六這天出遊的禁忌,我們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外出遊玩,但是不能去別人家串門,因爲這一天是把自己的病災丟在外面,這一年就會身體健康,無病無災。如果你去串門,會被別人趕出來的,因爲這樣會把病災和黴運“留”在別人家裏,雖然是迷信的說法,我們最好也不要串門,以防觸碰了別人的忌諱。

2.不睡懶覺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正月十六可以說是新一年的開啓,並且今年的立春比較晚,正月十四才立春,新年的剛開頭,要給自己樹立新的目標,開始新的工作,現在應該是精力充沛的時候,這個時候最不好的就是睡懶覺,時間也特別的珍貴,我們應該早早起來,鍛鍊身體,好好工作,爲新一年的開啓博得個好彩頭。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各地都有不同的春節風俗,您那邊有什麼樣的習俗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感謝您的支持,我們下次見。

正月十六各地習俗篇9

老話說“不出十五還是年”,很多人覺得過完十五就算過完年了,然而在一些地方,不過完正月十六不算過完年。如同過年一樣,正月十六承正月之俗、啓春耕之季,講究的風俗與禁忌還是挺多的。在民間,素有“十六走、十七送,少生疾病得安寧”、“正月十六5不做,平安順遂禍不興”……之說,古人認爲這一天的行爲會影響新的一年裏的運勢與財福,因此總結了不少經驗。

“正月十六遊了春,一年四季不害病”,意思就是正月十六這一天,全家人吃完早飯,就出門走走,到處遊玩,這樣可以避免瘟神待在自己家裏。所以,到了這一天,人們要“走百靈”、“跑百病”、“爬城頭”、“逛廟會”、“嫁鼠女”、燒香祈福,以求新的一年裏平安順遂、富足家旺!

除此之外,老人也常說,“正月十六5不做,平安順遂禍不興”,明日就正月十六,“5不做”到底是些啥?不懂的多看看,老傳統別丟,說的還真有幾分道理。

5不做

1、家畜休息不幹活

農諺說“老驢老馬歇十六”,說的就是正月十六這一天,家裏的老牛老馬老驢都得休息休息,不僅如此,還得給它們做碗麪條吃,正所謂“打一千,罵一萬,正月十六吃頓面”。正月十六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天,春耕即將開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家畜和人都休息好了,養好精神了,才能更好的`耕作勞動,得到滿意的收成,從而富足順遂一整年。

2、不去串門

“出門不爲尋親友,一走能將百病消”,正月十六是爲了躲避瘟神,古人認爲這一天去走親訪友,會把“晦氣”留給別人,因此不能去別人家串門。

3、不晚起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正月十六是新的一年的開始,充滿希望,因此這一天一定要早起,“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這樣才能接財納福,一整年都充滿希望。

4、不罵人、吵架

“和氣生財”,正月十六是新年的起始,古人認爲要多說吉祥話,不罵人不吵架不說髒話,和和氣氣的,才能家和萬事興。此外,就是正月十六一過,很多人即將出門打工,發生口角可能會引來禍端,影響運勢,因此不能罵人吵架。

5、不吃剩飯剩菜

正月十六是一個新的開始,也叫“送年”,辭別過去迎接美好,這個時候如果吃剩菜剩飯反而會顯得格格不入,而且這天還有一個習俗,那就是送晦氣,把不好的東西,全部扔掉或者是燒掉。

像剩飯剩菜這些,都屬於一些就過去的東西,一提到這些總是會讓人想到窮苦的生活,所以在正月十六這個特殊的日子當中,人們不會吃剩菜剩飯,認爲這樣會把一年的福氣吃掉,從而財運也會大打折扣,所以在正月十六,記得元宵節的剩飯剩菜就不要去吃了,尤其是一些大雜燴。

正月十六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每個地方都流行各種各樣的習俗,像“正月十六5不做,平安順遂禍不興”,在某些方面也是有有一定道理的,比如要早起,就是告訴我們在新的一年要勤快一些,讓家畜休息不幹活,其實也是爲春耕做好準備。

正月十六各地習俗篇10

正月十六是好日子,也是小孩子的節日。在農村,這天所有的小孩要把家裏的燈籠拿出來,與別人的燈籠重重地撞一撞,然後看見自己的燈籠和別人家的燈籠一起着火,這叫碰燈,在農村這種做法是一種非常吉利的行爲。在老傳統中有這麼習俗,就是今年的燈籠不能留到明年,必須以碰燈的方式銷燬,寓意一年大發財,家人安康。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到正月十五就徹底過完年了,其實在國內很多地方,都是過完正月十六的。而且這天也有很多的習俗,比如這首民謠就唱出了正月十六這天要做的事情:“十六夜,炸麻花,扛笆斗,舞火把,撩人罵,送牛樁,老老少少樂哈哈。”

在老舊的風俗中,從正月初一至十五是有很多顧忌的,尤其是孩子這段時間可憋得夠嗆。到了正月十六,一切的禁忌對於小孩子來說就全都解除了,孩子們可以隨心所欲地玩,無憂無慮的玩。但是對於大人來說,還要記住3大習俗,2大禁忌,遵循祖宗老傳統,兔年才能一順百順!

“3大習俗”

1:遊百病,因爲從辭竈開始至春節結束,這段時間裏大家都很忙碌,又是置辦年貨,又是走親訪友,各種事情忙得不亦樂乎。終於,等到元宵節結束後就徹底忙完年了。這時候趁着地裏的農活還未正式忙活,所以這幾天還是比較有空的,正好可以登山玩水,踏青賞花。再就是,正月十六有遊百病的習俗,就是家中的婦女結伴出門,跑百病,走百靈,走百病,摸門釘等等,認爲這樣做,全家人可以幸福安康。

2:送祖歸墳,諸神歸位。按照農村的老傳統,正月十五過完就算是徹底過完年了,過年時請回家中的“老祖宗”就該送回墳塋了,大年三十請過來的諸神也該回到天上了。送祖的'活動,一般是在早飯完成後進行的,有的地方是在正月十五晚飯後進行的。上香祭拜,焚化紙馬,帶着冥錢供果再到墳前祭奠一番,就算送祖歸墳了。當然,有的地方習俗不同,所以送祖的方式也略有差異。

3:烤柏靈火,也叫烤百病,是正月十六晚飯後最重要的一項民俗活動。據記載,這項活動早在魏晉時期就有,百姓點燃柏樹枝烤火祈福。隨着社會的發展,這項習俗已經不多見了。但是,在舊時這可是相當受重視的。正月十六日晚飯後,家家戶戶都要在庭院中或大門口,燃起柴火堆,一家老幼圍坐一起,邊烤火邊唸叨,“烤烤腰,腰不疼;烤烤身子不生病。”孩子們還要吃掉正月十五送神用的“粘燈”(黏米麪做的燈)。百姓認爲,孩子吃完這些食物,可以確保一整年不生病,沒災沒禍。

“2大禁忌”

1:忌說不吉利的話,其實不只是正月十六這天忌說不吉利的話,在這個春節的系統中,不吉利的話,吵架,罵人,這些粗魯的行爲都是老祖宗明令禁止的。尤其是正月十六這天,因爲要送衆神歸位,要供奉,所以最忌諱的就是大聲說話,罵人,說不吉利的話。在舊時,當時的百姓認爲這是大不敬的行爲,容易衝撞神靈。

2:忌到別人家去,不管是親朋還是好友,正月十六這天都不要去。在舊的風俗中,這天是要走百病的,所謂的走百病就是到大街上去走,把病災都丟在大街上,這樣自己就能倖免。如果去親朋好友家,則是把病災留在了別人家,在古人的認知中,這對別人家不吉利,是遭人恨的行爲。

正月十六各地習俗篇11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過完十六從頭受”,雖然說“不出正月都是年”,但是隨着正月十五元宵節的結束,慶祝新年和迎春接福的也就算是告一段落,人們要迅速從過年的喜慶歡樂中走出來,投入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去,畢竟幸福的生活還是要靠辛苦付出才能得到,所以民間就有“過完十六從頭受”的說法,也就是過完正月十六就要回歸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正月十六的講究和習俗還是不少的,首先要做的就是“送年”,也就是要把一些過年用品開始收拾起來;其次正月十六按照民間傳統說法,這天是出門“走百病”的日子,因此正月十六記得:1要吃,2要過,做3事,寓意新的一年裏順心順意,百病不生人安康。

正月十六“送年”,記得“1要吃”

“上燈圓子落燈面”,正月十五吃湯圓或元宵,有着團團圓圓和甜甜蜜蜜的美好寓意,而到了正月十六就是要吃麪條的時候,因爲麪條代表着諸事順利,以及平安長久的寓意,民間就有“上車餃子下車面”的說法,以及各種喜慶宴席上,結尾的時候都是來上一碗麪,寓意事情的圓滿結束。

推薦菜譜:香菇鮮蝦雞蛋麪

1.蝦清洗乾淨去除蝦線,剪去蝦槍,西紅柿洗淨後去除根蒂切成片,香菇去除根蒂洗淨後切成片。

2.鍋中入油下入蝦煎出蝦油,下入蔥薑末爆出香味後烹入料酒,把西紅柿入鍋炒至起沙後添湯。

3.湯開後以後下入手擀麪,放入香菇片,煮至麪條成熟後下入羊肉片,雞蛋打入手勺中燙成荷包蛋入鍋,鍋中加入鹽和胡椒粉調味,撒入蔥花香菜即可出鍋。

正月十六“送年”,記得“2要過”

一,過橋

正月十六民間素有“走百病”的說法,也就是在正月十六這天出門多走走,畢竟從除夕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人們很少運動,這個時候開始“送年”恢復正常生活,多出來活動活動感受春天的氣息是非常有好處的。

其中正月十六找個小橋走過去,就有新的一年裏可以順順利利,而且沒有病疼的寓意,因此正月十六這天的早上,很多人都喜歡出門遛彎和過過橋。

二,過溝溝坎坎

正月十六“走百病”的時候,很多人講究遇到溝溝坎坎邁過去,寓意就是新的'一年裏遇到坎坷可以順利度過,這也算是正月十六的一個傳統習俗。

記得我小時候,那個時候講究把過年的年俗用品都給燒掉,大人和小孩跨火堆,寓意烤火不生病,以及日子越過越興旺,現在這個習俗已經越來越少見了。

正月十六“送年”,記得“做3事”

一,送祖先

從臘月二十九開始,人們講究把家裏的祖先接回來過年,而且開始請神祈願,希望新的一年裏能夠順順利利的,迎春接福和日子越過越紅火。

這個時候家裏都會擺上族譜或牌位,到了正月十六,年就算是過完了,這些牌位和族譜也就要收拾起來好好保管,這在民間叫做“送神”。

二,送黴運

過年期間會搭建燈棚,以及過年期間的各項慶祝和祭祀所用器具,到了正月十六這天,這些器具就該收拾起來,有用的會留存保管起來,一次性的就會給丟棄,民間管這叫“丟黴運”。

三,落燈

落燈是正月十六的傳統習俗,這天會把過年期間買的彩燈收拾起來,懸掛的大紅燈籠也開始收拾起來,如果外面是紙糊的,會把紙去掉骨架留下來,這燈一落也就算是把年送走了,開始正式迴歸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正月十六也是百無禁忌的一天,也開始正式迴歸正常的生活,記得:1要吃,2要過,做3事,開始“送年”,預祝新的一年裏能夠順心順意人安康。

正月十六各地習俗篇12

1、正月十六走百靈。

這在魯西南很流行。味道遠了,早春來了。“出門在外,靈魂和雙手是有靈性的。”在濟寧地區,早些年去夫子廟、孟廟、曾廟燒香許願。母親們祝願她們的孩子成功和聰明。有些人甚至在這一天走親訪友,互相交流。

2.正月十六運行所有疾病。

在中原地區,有“正月十六跑各種病”的傳說和傳統習慣。它的形態和走雲雀幾乎一樣,只是名字不同。也就是說,正月十六,吃完早飯,幾乎家家戶戶掛鎖大門,全家出門“跑各種病”。據人們說,正月十六參觀後,在一次愉快的短途旅行中,所有的“疾病”將留在路上和野外,所有的疾病將被消除。沒病沒災的人會更好更健康;如果有病,那只是“左”了,壞的時候是好運!所以這一天的郊遊也是有禁忌的。人可以去很多地方,但不能獨家走親訪友,去別人家“看各種病”。如果貿然去,人家會認爲你把自己的病“留”在家裏,對他家不利。所以這種禁忌的事情還是儘量不要做的好!

正月十六晚上,孩子們抓住最後的機會玩燈籠。他們用燈籠點燃它們,打碎它們,燒掉它們。他們不但沒有生氣,反而非常高興。燈籠點亮,吉了,預示着新的一年紅紅火火。

3.正月十六舞旗花。

國旗花舞的準備工作必須提前幾天進行。在粉林山的山坡上撿柏樹籽,找來廢鍋用臼搗碎,選街中心挖凍土,修臼。做這些事又辛苦又費力。除此之外,還要準備麥草、鋸末、旗杆、綁羊的鐵繩、好眼力的廢鐵桶。

4.正月十六爬城頭。

它是南京特有的民俗活動,興起於明代。流行“爬城頭,踩平安,走萬病”。現在,隨着臺城、石城、中華門、中山門、漢中門的城牆修復並對外開放,這一活動一直延續着。

5.正月十六送牛樁。

正月十六送牛樁是由來已久的習俗。那時候我還不知道計劃生育。很多家庭,第一胎和第二胎生了一個女孩,總想再要一個男孩,於是請別人給自己牛堆,以求生存。很多時候,誰給個牛股,總能如願以償。所以當時還挺流行送樁的。

6.正月十六,鼠娶女。

“老鼠娶女人”的民間傳說在我國非常流行。但各地“老鼠嫁女”的時間不盡相同。在上海郊區的一些地方,據說老鼠在正月十六和女兒結婚。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煎芝麻糖,這是爲老鼠結婚準備的喜糖。

在老鼠嫁女兒的夜晚,湖南資興的.角落和過道里都會插上蠟燭,這意味着老鼠結婚的道路是光明的。“老鼠嫁女兒”和“老鼠嫁婚禮”的年畫和剪紙被民間視爲“吉祥物”,在春節假期期間貼在牆上和窗戶上。

7.正月十六逛廟會。

根據蓬萊當地的古老傳說,農曆十六是波塞冬女王的生日,當地將其作爲節日來慶祝。屆時,人們會從四面八方涌向蓬萊閣的天后宮,進香、許願、捐錢燒香,香火會很旺。當地人組織了劇團和秧歌隊,在劇院和廣場爲皇后演唱歌劇

在白族人的舊曆新年,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六,所有的家庭都避免洗臉、掃地和梳頭。不然我以爲我會賠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