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生命如歌》觀後感

話劇《生命如歌》,編劇王元平是一位部隊的優秀劇作家,寫過不少的劇本,可惜都沒有看過。但是從看到的《生命如歌》想象,他的其他作品也不會遜色,因爲從這個劇本已經看出了作者的功力不淺。當然,導演和舞美也爲劇目增色不少,使全劇的藝術性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值得我省戲劇同行學習和借鑑。

話劇《生命如歌》觀後感

《生命如歌》是表現老一代革命軍人如何紮根邊疆,將自己的青春歲月、後代子孫以至生命都奉獻給邊疆的故事,可以說是完整體現主旋律的話劇。但是這部體現主旋律的話劇卻一反常態的不是帶有政治味很濃的劇目,而是有非常感人和吸引人的藝術魅力,可以說是一部思想性、藝術性都非常優秀的作品,看起來給觀衆一種迥然不同的不一樣的感覺。全劇圍繞兵團老戰士、年屆九十高齡的陳旭剛的家事展開,但是沒有把一些標語口號式的“豪言壯語”做爲正面道理展示給我們,而是用充滿激情的兒女情長和樸素的家庭成員之間的喜怒哀樂爲我們表現了中國幾代人之間的差距和代溝,既充滿矛盾衝突,又有許多共同的思想感情,看起來令人感觸頗深。劇目從一開始就爲我們敞開了一位戰士對黨、對國家和人民的忠誠,但是也深刻揭示了每個人都不會排除的對自己的親人、對自己的子女的疼愛,更忘不了從小自己成長的家鄉和故土。正因爲他們能夠捨棄自己的家鄉故土,爲國家和黨的事業做出忘我的奉獻,他們的所作所爲才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無論陳旭剛還是他的老伴劉玉風包括他的兒子保國、衛國等子孫,儘管和父輩們有不同的社會理念和人生道路,但是我們都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在他們身上獲得的繼承和發展。就連在美國長大的重孫子陳帥,雖說受的教育不同,但是也同樣具有人類共同的、積極的思想觀念,同樣是中華優秀傳統在不同文化中的體現,同樣也預示着中華民族遲早要在世界產生影響的未來。正如陳旭剛同自己已經去世的兒子在冥冥之中的對話那樣,對國家、對事業的忠誠是建立在對人的基本尊嚴和自由的基礎之上的。陳旭剛的堅守和陳保國的離開都是爲了追求更加美好的未來,他們之間很難評價對與錯,但是他們的理想和信念卻始終沒有分離,這也是《生命如歌》告訴我們的真諦。戲的結尾,爲了給陳旭剛過九十歲的生日,大家把老爺子過去獲得的獎章一個一個的掛在他的胸前,但是老爺子把最後一個獎章摘下來,別在了死去的兒子保國的遺物上,使觀衆禁不住流下眼淚。這枚獎章是他自己的,更是給自己兒子的,是對兒子爲了家鄉、爲了國家的無私奉獻的肯定和獎勵,也是表現陳旭剛人生昇華的表現。

該劇從頭到尾充滿了戲劇矛盾和戲劇衝突,但是又很難找到矛盾的對立雙方,戲劇性完全依靠人物的性格和內心的追求表現,包括劉玉鳳的扮演者李坤棉在內的幾位演員表演都非常出色,都給觀衆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隨着劇情的發展,幾乎都是用富有個性的語言、內心的糾結而產生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臺詞,使人物性格昇華並發展變化的。主要人物陳旭剛從開頭對兒子離去的怨恨到對兒子的諒解,不是依靠什麼冠冕堂皇的說教表現,而是內心激烈鬥爭的覺醒,這樣就使人物的藝術震撼力發展到了極致。當我們看到陳旭剛面對當年拿走的那件羊皮襖發出自己內心對先自己而死去的兒子的埋怨時,何嘗不是對他自己的悔恨和自責呢?這樣塑造的人物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富有強烈人情味的父親形象,而又沒有絲毫損壞共產黨員的英雄形象,這樣的共產黨員纔是觀衆心目中、接地氣的真正可親可敬的形象,而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虛假的英雄形象。我們的舞臺藝術需要的就是這樣的人物,這樣的藝術典型。

全劇的演出節奏也非常緊湊,編導用保國的死訊,恰到好處的把全劇的懸念感和觀衆的心緊緊的抓住了;保國的死訊被孫子揭穿之後又沒有讓觀衆把心放下,而是引起更大的擔心和緊迫,這些都是該劇的藝術創作魅力所在。不過這個懸念感讓一個孩子揭穿似乎輕了些,如果把規定情境鋪墊的更紮實、更完善些,估計藝術效果會更好一些。我想作者在這裏是想通過陳帥的行動表現我們同西方文化之間不同的地方,甚至是批評中國文化中不是那麼積極的、開放的弱點,倒也情有可原,但是從全劇的戲劇性角度看,這個懸念讓孩子來做,畢竟分量輕了些。如果這段情節是讓陳旭剛先發現了那件羊皮大衣,自己出面讓兒子出來揭穿懸念,是否戲劇性會更強,震撼力會更強烈些?當然,這僅是一點不成熟的看法,未必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