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二十二》觀後感900字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千萬不能認爲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電影《二十二》觀後感9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電影《二十二》觀後感900字

電影《二十二》觀後感 篇1

如果沒有看到你,"二十二"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數字。而現在,這個數字串起了一段段許多人不願回憶的往事。歷史不能遺忘,或許仇恨可以放下,而那些滿是傷痛的坑坑窪窪也應該被歲月撫平,因爲生活還在繼續。而我也相信,你應該有着更深的含義。

沒有酷炫的特效,沒有如何跌宕起伏的情節,只是簡簡單單的敘述:從過去到現在。有人說,這對於受難的老人及其親人來說就是一種折磨;也有人說,這也許是一種解脫,讓羈絆的受傷的心靈得以釋懷。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許不是所有老人都能做到真正的放下,惟願這能減輕她們些許的傷痛。這一次,我不說歷史,歷史就在那裏。不說仇恨,也許仇恨早已不復存在,紮在老人們心裏的到底是什麼?歲月走到這裏,更多的是滄桑啊!

幾乎所有的畫面都是在紀錄老人們的日常生活,在說起過去的時候,有的老人哭着說不想提了,顯然可以看出那段屈辱的往事給她們帶來了極深的傷害,這也深深地刺痛了我們的心。同時,我也看到了她們的孤獨與無助。中國現在可以說是正在步入老齡化社會了,這個羣體需要的關愛與陪伴,我們應該如何去守護,這需要我們深思。其實,人生就是一個輪迴,從呱呱墜地到摸爬滾打,到最後的返老還童。老人和孩子一樣,需要的更多是陪伴。無奈的是,我們很多時候都是背井離鄉,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他鄉買房置地,更多的是漂泊。不是所有老人都願意遷徙,或是因爲想着"落葉歸根"。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故鄉的大樹已不再茂盛,而那個"巢"則日漸空虛了,"呱呱墜地"和"返老還童"變成了"留守"。片中老人喂流浪貓的那一幕是我想起了奶奶,還有被我奶奶餵過的流浪貓……

生活不易,但我們可以讓心態變得簡單。海南的那幾位老人令我心生敬佩之意:耄耋之年,生活還能自理,洗衣做飯。我想,這必然離不開樂觀開朗的態度,離不開對生命的熱愛,離不開對生活的嚮往。其中有一位老人這樣說:"這世界真好,吃野東西都要留着這條命來看。"願你我都能以感恩之心去對待這個世界的每一份恩賜。"希望中國和日本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以爲一旦打仗,會有許多人死去。"這也是一位倖存老人的心聲。是啊,仇恨不能永久,希望和平長存。社會還是那個社會,愛的旋律不會消逝。"治國、平天下"也許有點泛,"修身,齊家"不應該遙遠,踐行在點滴上。

世界很美好,一呼一吸都能感受到。玫瑰也帶着刺,但這絲毫掩蓋不了它迷人的容顏。生活不曾想過傷害你,那些你遇過的荊棘,都是它與生俱來的,我們理應包容對待,就像生活包容你我的任性一樣,陪着我們慢慢成長。漫漫歲月,常回家看看,那個"生根發芽"的地方,那裏有期待已久的陪伴!

電影《二十二》觀後感 篇2

今天,自己去看了電影,就是最近宣傳力度比較大的《二十二》,沒有邀請朋友一起,因爲慰安婦這個題材,已然足夠沉重,我覺得應該是用一種崇敬、嚴肅的心情去了解這些老婆婆們的經歷,走近那段帶給她們一生傷痛,甚至影響到他們子孫後代正常生活的回憶。

以爲紀錄片題材應該不會太有看頭,觀衆應該不會很多,但出乎意料,放映廳幾乎坐滿了,而且,大家都是差不多沉重和嚴肅的心情,沒有遲到入場,全程沒有大聲接打電話,沒有唾沫橫飛的議論,有的只是安安靜靜的聽這些老婆婆們敘述自己的故事,不加評論的瞭解她們現在的生活狀況,還有無聲的淚水滑落和擦拭眼淚。

不得不說,這是我在電影院觀影秩序最好的一次,從一開場,一位老婆婆的葬禮場景開始,這種接地氣的記錄方式,就擊中了觀衆內心,沒有大段大段的回憶當初老婆婆們年輕時候遭受到的慘痛經歷,僅僅是有三段,三個不同的婆婆,說起來年輕時候,被日本人抓走,自己紛紛止住,不繼續說下去了,有的'說忘記了,記不得了,有的說我都這把年紀了,還說這些做什麼,有的眼淚涌上眼眶,大段回憶在心底呈現,但是到了嘴邊,什麼都沒有說。這種老人們自然感情的流露,其實更容易讓觀衆引起共鳴,因爲回憶太痛苦了,所以選擇性忘記;因爲等待太久,看不到希望了,所以不再說出來增加旁人的心理負擔了;因爲那些場景太真實,伴隨一生都忘不掉,所以一開始回憶,就像過電影一樣,傷口又一次被撕開,傷太深,痛太重,所以,最終什麼都說不出來了

電影主題很鮮明,但是看上去還是有一些亂的,可能是導演有意想要讓這個話題不那麼沉重,不至於激發出觀衆盲目的對那個時候侵略者們的痛恨,所以紀錄片並不是一位婆婆一位婆婆的故事講述,而是打亂,這位婆婆故事沒有說完,過一會兒,鏡頭會回來;那位婆婆說得有些傷心難過了,鏡頭移開,拍一拍婆婆現在生活的村莊,拍一拍婆婆養老院的老夥伴們,採訪一下現在還在堅持關心婆婆們、想要爲婆婆們爭取公道的志願者們。全程我沒有淚點,但是全程心裏又一直都有鈍鈍的痛感和沉重感。

婆婆們沒有過埋怨,至少鏡頭中,沒有呈現出婆婆們消極的一面,她們樂觀,眼裏有光,對未來還充滿希望;她們感恩,感激毛主席,甚至有一位婆婆自己給自己改姓毛;她們善良,看不得流浪貓捱餓,有好東西先盡着這些小生靈吃;她們安詳,大部分鏡頭中記錄的都是婆婆們慢慢走動,或者坐在炕上、牀上,看着光亮的方向;她們知足,她們還活着,還有親人,還有人關心她們;她們寬容,她們所爭取的,僅僅是要那個造成她們及子孫後代終生傷痛的國家,承認歷史,尊重歷史,一句道歉的話;她們勇敢,有一位婆婆曾經在日軍根據地裏偷日軍的子彈出來給軍隊,還獲得了榮譽獎章。但是她們無奈,有人邀請韓國婆婆回故土看一看,婆婆說不回去了,老了,回去也沒有一個親人了,都不在了;她們辛酸,一位婆婆親眼看到自己的母親被日軍綁住雙手雙腳扔進河裏,說起這一幕,婆婆忍不住眼淚縱橫,皮膚鬆弛的手捂住眼睛的一剎那,我們知道,婆婆們心裏還有太多的苦,但是她們選擇自己承受了,讓眼淚流回心底。

那個年代,婆婆們受到了身心的傷害,終於回到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卻再也回不去曾經的生活。是身邊,同樣在侵略戰爭中受過傷害的,同樣善良的父老鄉親們,帶來的另類眼光和另類傷害吧。同樣是善良的人們,同樣是受傷的一方,有些傷害時光會減輕痛苦,只留下一道淡淡的傷疤,提醒着傷害發生過;有些傷害卻只是停留在那裏,長出荒草,可是撥開荒草,傷害從未減輕、從未改變。

影片本身非常客觀,就是攝像機擺在那裏,婆婆們想說什麼,就記錄下,婆婆們不想回憶,導演也不會去挖掘、引導,但是,影片背後帶來的思考卻很多,只是這些思考會由於大家閱歷不同,感受有深淺,而帶來一千個觀衆,一千種觀後感的結果了。

有一位婆婆,在慰安所逃出後,發現懷孕,由於自己的孩子夭折,害怕將來無法生育,所以生下了這個中日混血的兒子,可是兒子從小被人看不起,身份原因,直到現在,70歲了,依舊單身,和母親相依爲命;他同母異父的兄弟,甚至想過要花錢僱人殺了這個混血的兄弟,覺得這是一家人的恥辱。這說明什麼,說明這位婆婆雖然人是迴歸正常生活了,可是鄉親們看待她是存在過偏見的,這種偏見延續到了她的兒子們身上,兒子會覺得丟臉、覺得自卑,這影響到了兄弟情深,更是影響到了混血兒子一生的幸福。爲什麼做錯事的是侵略者,阿婆和她的兒子們明明是受害者,可是現在,她們卻似乎承擔着做錯事的後果?善良的人們,難道不應該有一個好的結局?我們的社會,難道不應該給她們多些關懷,多些關愛,彌補之前命運對她們造成的創傷?

影片中還有一個細節很觸動我,每一位出場的人物,導演都會細心的打上他的或者她的名字,而很多婆婆們的名字上,已經圍上了那個白色的方框,也就是意味着,那位婆婆已經離世,紀錄片開拍時,有22位婆婆健在,而影片製作完成時,只有9位婆婆健在,就在電影公映前兩天,又一位婆婆去世,越來越多的名字,只能以被方框框住的形式呈現,這提醒着我們,爲這些善良的人們爭取公道的日子,越來越少了,歷史無法被修改,無法被抹去,但是,婆婆們不一定能等到親耳聽到、親眼見到公道的那一天了。我們能做的,也似乎只有多關注婆婆們,關注她們的健康,關注她們的生活,讓她們晚年不孤單而已了。

影片的最後,導演用非常直白且樸素的方式,感謝對片子拍攝有過幫助的人,片子是衆籌拍攝完成,所以結尾,導演把爲片子拍攝捐過錢的人名,一一列出,滿屏滿眼的人名,似乎又在告訴觀衆們,還有很多人關心着這些婆婆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些人的存在,就是爭取公道的力量,就是爭取公道的希望。通常電影散場,出現演職人員名單的時候,大家就開始紛紛退場,只有零星幾個可能會等到屏幕徹底黑下去,但是,這一場,有20多位觀衆,坐在座位上,同樣認真、虔誠的看衆籌名單,一直到屏幕完全黑掉,這也是我不曾遇到過的。

電影院出來,看到陰陰的天空,開始有陽光努力鑽出雲縫、灑向大地,覺得生活很真實,感恩自己生在這個時代,生在這個國家。

電影《二十二》觀後感 篇3

電影《二十二》是一部講述抗日戰爭時期被迫成爲“慰安婦”而如今僅存的22個老人的紀錄片。這部影片沒有賣悲慘,以平淡敘述的方式展現了老人們現在的生活。每個老人都是那樣樂觀晴朗,積極向上的生活着,她們平凡得就像我們身邊的鄰居奶奶。鏡頭靜靜地記錄着她們平淡如水的生活,她們對來看望的人們說,阿婆很高興你們來看我,就連是對日韓的年輕志願者們也非常友善。 當她們回憶起那段痛苦的往事時,儘管數十年過去亦是痛苦非常,隔着熒幕的我們也不敢想象,更可想親身經歷過之人的感受!也許有一天,隨着老人們的離開,會有更多人淡忘這段歷史。 “慰安婦”是個沉重的話題,讓很多人不忍不敢去觸碰,但是希望中國新一代的年輕人們能多一點去了解,畢竟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段屈辱史,只有直面它正視它我們才能更加感受到現在我們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老人們的存在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鐵證,民間組織曾替她們奔走多年遠赴日本狀告維權,要求日本官方的道歉和賠償,但是她們很多人至死都沒有等到日本的道歉和一分錢的賠償,卻反而備受周圍人的指點。

電影中有兩個畫面令人印象深刻,第一個是一位老婆婆在看到鏡頭時,十分着急地叫身邊人去她的牀底下找當年組織爲表彰她而授予的獎章,那着急的神情像極了個幼童。或許還有人對她指指點點,或許她也會感到自卑,但當她拿着獎章對着鏡頭微笑時,她找到了存在的意義,她也曾經在絕望中尋找光明。而另一個是一位老婆婆和他的家人坐在家門口乘涼,門就像一道不可分割的界限,門的這頭是兒孫們在互相嬉戲打鬧,門的那頭是阿婆拿這個小孫子玩具沉默地坐着,但我分明從她的眼中看到了溫情。還有老婆婆笑着說“你們看那些日本人也都老的沒有鬍子了”,一切苦難都該過去,但那些不爲自己的過錯承擔責任的人絕不能輕易饒恕。

慰安婦像是一個貶義詞,人人都覺得它是污濁的。而影片的最後,那些爲這些老婆婆們四處奔走,試圖找回公道的人們也說其實他們也很後悔,爲老人們帶來了第二次傷害。當初只是一腔熱血,想要幫助這些老人們。但我覺得他們也沒有錯,若是不能爲老人們討回公道,那她們只能在歷史長河中一直蒙羞下去。我們得感謝那30299個愛心人士爲這部影片衆籌,是他們讓我們瞭解到了這些可愛老婆婆們心中的苦痛。

願溫柔的人都被溫柔相待。

電影《二十二》觀後感 篇4

《二十二》是一部關於慰安婦的紀錄片電影,今年暑假上映。我跟朋友一起在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沒有什麼很大的情緒上的起伏,但是餘溫悠長,一直回味到了現在。

其實就純技術性上來說,這並不能算是一部非常優秀的紀錄片,鏡頭有些散亂,空鏡頭比較多,敘事性比較差,節奏也有些亂。但我不想談技術,這部電影本身也不是靠技術來取勝的,重要的它存在的意義,是它所做的,記錄慰安婦生存狀態這件事情的意義所在。電影裏的老人平均年齡都在九十多歲,身軀佝僂,面容枯槁,話語不清。我們很難把這樣的形象與幾十年前的她們聯繫在一起,她們也並不願意過多地談起那段歲月。只能從偶爾的隻言片語和眼角偶爾泛起的淚光裏,想象那是怎樣一段風雨飄搖不堪回首的過往。

其實我們很難對這樣的歷史受害者產生非常強烈的共鳴,和平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們,是很難想象戰火紛飛的年代裏漂泊無依的弱女子是如何求得基本的生存的。我們其實也並不太願意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非要站在道德高地上把全人類的苦難都捆綁在自己身上。我們在網上看到社會新聞會習慣性地跳過,對幽默搞笑的博主趨之若鶩。

但是,我們不關心,並不代表這不存在。我們必須知道,曾有人在那樣的環境下生存,曾有人經歷過那種我們今時今日甚至連想象都無法想象的苦難。這不是爲了讓我們掬兩把同情淚然後發個充滿感情的朋友圈之後就把這件事拋在腦後。而是爲了讓我們,在如今和平的生活中,保有一份危機與謹慎,謙卑與尊重。觀影過程中有一個細節我非常感動,片尾是很長的感謝衆籌者的名單,大概有十分鐘左右的時間。

但是,幾乎坐滿的觀影廳裏,沒有人說話,也沒有人退場,大家靜靜地,看完了這段長長的字幕。來看電影的全部都是年輕人,女孩子居多。你看,我們年輕人,還是很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