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馬克思電影觀後感

正值馬克思誕辰200週年之際,觀看了《青年馬克思》影片,115分鐘,爲我們能講訴了1843年《萊茵報》被查到1848年《共產黨宣言》問世的短暫青春故事。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青年馬克思電影觀後感,歡迎閱讀參考~

青年馬克思電影觀後感

青年馬克思電影觀後感1

不知道最後放的紀錄片什麼意思,是爲了平衡一下嗎?

不過其他部分還是不錯的。

我是不懂電影,單純以馬克思主義者的觀點說一下。

早期的馬克思是一個哲人,自由主義者和人道主義者。但是當馬克思轉向政治經濟學批判時,我們知道,一切問題的焦點都在所有制結構和生產關係。電影正是展現了這個過程。

開篇是非常棒的,林木盜竊案,它好就好在一下子就暴露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視角。林木盜竊案問題在於,習慣了中世紀傳統的農民並不知道他們現在面對的不再是隻關心政治統治,戰爭和榮譽的封建領主,而是資產階級化了的地主。羅馬法賦予資產階級明晰的,絕對的財產觀念。產權既然歸我,你就不能動分毫。既然我控制了整個社會的經濟權力,王朝也需要爲我說話。

緊接着是歐門-恩格斯工廠,工人階級破壞機器的反抗和資本對他們生殺予奪的權力。私有制當然不是資本主義的特產,但是私有制依然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礎。私有制決定了無產者-私有制的局外人,只在純粹理論上擁有和私有者同樣的權利-隨時有可能被從生產資料旁邊拉開,拋到街上去。

私有制是一切商品交換的基礎。

私有制是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核心,如果不談這個,政治經濟學批判就毫無意義。

因此,電影一開始就擊中了全部問題的核心,只是不清楚這是有心還是無意。

接下去就是一段在多數人看起來可能很平淡乏味,但的確可以看到馬克思思想軌跡轉移的過程,從一個批評家轉爲革命家,從一個哲學轉變爲經濟學家(但絕不是研究大家該怎麼賺錢的那種經濟學家,直到今天,資產階級經濟學依然在按自己的庸俗標準去衡量馬克思)。

電影在細節上力圖充填更多內容,燕妮和恩格斯的女伴,一個是有偉大精神的貴族,一個是覺醒的無產階級。鮑威爾,巴枯寧,魏特林,蒲魯東。。。。一整幅歷史畫卷,同時馬克思在與這些人決裂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對自己舊思想的告別。不過遺憾的是對每一種思想電影介紹都很不到位。

最重要的當然是恩格斯和馬克思的友誼,就我個人看來,恩格斯的確缺乏馬克思那種卓越的天才,但是在1845-1848年這段時間,恩格斯卻由於自身經歷具有比馬克思更高的認識,可以說這時候,他是馬克思的引路人,當然,同時也是互補。

青年馬克思電影觀後感2

影片從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的相遇開始講起,到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成立和共產黨宣言的寫作。作爲一部傳記電影,沒有、也不可能有跌宕起伏的情節,關鍵是如何於枯燥窘迫的生活中表現人物澎湃高亢熱血沸騰的內心。二人初相識,猶如故人歸,簡短的談話如破冰之刃打破原先對對方的偏見,深夜暢談,舉杯相慶,躊躇滿志,敬那真正思考的靈魂。

在紛亂時局中被驅逐,起紛爭,受輕視,但當共產主義者同盟的鮮紅旗幟被掛起,工人階級聯合起來的口號響起,spectre這個詞被推敲,還是能感受到一個不屈的、志在改變世界的靈魂。

哲學家的任務不在於解釋世界,而在於改變世界。馬克思的偉大之處,在於他不是單純去煽動,不用激情去煽動**,也不用感情去煽動眼淚,而是用哲學用經濟學用思想去建立一個全新的體系,正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改變了我們看待自然世界的方式,馬克思的這個體系也改變了我們看到人類社會的方式。他不是爲了建立一個崇尚博愛的世俗化的基督教理想世界,而是直面問題,迎着最尖銳的矛盾奮勇而上,提出了一套系統的思想綱領和理論武器。

也許是馬克思的照片被放得太大,被掛得太高,被印在課本上次數太多,我們小時候把他神話,長大後又努力通過貶低他、迴避他來彰顯自我,但我們應該意識到,他是一個人,一個帶領被壓迫的工人階級對抗資產階級和貴族的human or humanist,意識到這一點後再來看馬克思及恩格斯,會清醒冷峻很多。

另外,前兩天看到一條微博,大意是說以舉國之力崇拜一個崇尚暴力的人是畸形的。不考慮彼時彼刻的社會形勢和工人生存狀況,不考慮工人運動的複雜性,而僅僅給馬恩扣上“崇尚暴力”這個大帽子,和魏特琳一味宣揚博愛也沒什麼本質區別吧。

青年馬克思電影觀後感3

這部電影我以爲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首先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各自經歷與相互友誼的建立:借恩格斯的周遭反映出當時工人的悲慘處境;通過馬克思的生活、社交——《萊茵報》、《德法年鑑》、蒲魯東和燕妮,一是將思想家馬克思人格立體化,一是顯出當時社會主義運動背後理論的空虛。

接着馬克思恩格斯相遇後的情節,彰示了理論的破與立。一是反對蒲魯東與魏特琳,一是建立以分析生產關係爲首的一套社會理論。同時主要人物的性格在此更加豐富化。

最後一部分可以算是二人扛起左圈大旗。講了馬恩參加正義者同盟,於1847年倫敦會議上將之正名爲共產主義者同盟與起早《共產黨宣言》的事蹟,以《共產黨宣言》作結。情節中恩格斯讓馬克思認識到了若不通過宣言這種簡單的讀本將思想傳播到工人羣衆中去,寫再多的哲學也是徒勞的。

大部分人應該不會否認,拍一部卡爾·馬克思的傳記片是尤爲困難的。究竟該側重人物的何種方面、如何表達其思想理論、當時左圈中各種人物的形象如何塑造,這都是會令編劇和導演感到棘手的問題。於是這部電影也僅僅選了馬克思的一段青年時期——從《萊茵報》被查封的1843年到共產黨宣言出版的1848年。儘管如此,電影中還是牽涉到了許多人物與派別,不能留出篇幅專門解釋,因此這部電影對觀衆的理論基礎是有一定要求的。若觀賞前對青年黑格爾派、蒲魯東主義、威廉·魏特琳、正義者同盟和後來的巴枯寧主義能有一定了解的話,看得會相對輕鬆一些。

一個朋友在QQ空間以一句話概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道:“以生產關係爲首的社會關係生長於物質生產之上”,這部電影恰恰鮮明體現了這一論述。馬克思在電影中多次提到要解釋現象背後的原因,就是要解釋生產關係的不斷變動。在我所劃分的第二部分裏,恩格斯帶着馬克思去見一位僱傭童工的資本家,資本家能用供求關係、市場效率解釋自己爲什麼僱童工,爲什麼付不了高薪,馬克思隨後用這只是當前社會下生產關係反駁之,但當然資本家是聽不進去的,那個時代這樣的理論也還尚未爲大衆所知。這是瓊·羅賓遜提出不完全競爭市場之前的古典經濟學之殤,亞當·斯密企圖通過人類道德情操彌補之,馬克思則通過分析生產關係變動的理論透析殘酷的資本主義社會背後的本質。馬克思與資本家的對話,形象地表現了當時古典經濟學理論的缺憾、馬克思由生產關係的變化之切入角度的新穎、馬克思理論與未來的「正統」經濟學演進軌道的註定不同。

電影情節有致,按時間展開歷史但顯然並不流水賬,因而是非常可觀的。美中不足的是,同時期的社會主義理論家們的形象在電影中大多透過一場場演說給臉譜化了,但考慮到時間限制與傳主是馬克思,透過幾句演講像觀衆展示一個人的大致思想主張也無可厚非了。

電影在語言上應當是比較考據的。知識分子公開討論時用法語,馬恩私下聊友情用德語,書信中多法語,馬克思與燕妮講法語(日耳曼地區方言內部差異過大?燕妮貴族緣故?)跟英國的工人們用英語……聽到影院裏坐我後面的一位臺灣觀衆說,他們的德語用詞跟今天有很多不一樣,想必電影是顧及日耳曼各邦間方言差異的。

謝幕過程中,用《Like a Rolling Stone》的背景音樂配上當代諸多遊行、抗議、華爾街的畫面,似乎是在告訴我們非正義非公平的世界依舊存在,剝削的方式在有的地方改變了,有的地方沒改變,資本主義也已經進化出了新的面貌……

青年馬克思電影觀後感4

前幾天,跟我的一位同學去看了這部《青年馬克思》的電影,因爲我本科專業是思想政治教育,直接隸屬於馬克思主義學院,就是學馬克思的,所以,對於馬克思算是比一般人瞭解一點了。

但是,去到電影院,卻發現除了我跟我同學之外,就只有一個人在電影院坐着,我們三個人包場了。在我看來,馬克思真的是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但是,好多人好像對他不是蠻感興趣,也不是蠻瞭解他的。

今年是馬克思誕辰200週年,他是1818年5月5日生的呀。所以爲了紀念這位偉人,德國及法國的電影製片公司聯合創作了這部影片。

電影是以馬克思、恩格斯從相遇開始一直到他們最終創立《共產黨宣言》,推動全球社會主義運動的過程,主要寫的是馬克思24歲之後一段時間的'故事。

馬克思24歲時,由於沒有當成大學教授,只能去《萊茵報》當主編,可是他的觀點才激烈了,受到當朝政府的抵押,最終《萊茵報》各個成員都解散了。

恩格斯比馬克思小兩歲,其父親是大資本家,使用的管理工人的方式就是去剝削、壓榨工人。恩格斯非常不同意他父親的這種管理工人的方式,並與一位很有個性的在其父親工廠工作的反動派女性相戀了。恩格斯會經常去探訪工人的情況。

沒有工作的馬克思境況非常窘迫。他的妻子燕妮與他非常相愛。燕妮出身於大戶人家,長得非常漂亮,比馬克思大四歲。不過在她的骨子裏不喜歡大戶人家中被束縛的生活,還是非常崇拜馬克思的,覺得他是位非常有思想的人。燕妮爲馬克思生了幾個女兒,這位馬克思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後來,他遇到了恩格斯。恩格斯可以說是位非常好的朋友。他本來是不喜歡從事他父親給他的所謂資本家的工作的。但是爲了支持馬克思的工作,他竟然還是當了很多年的資本家,只是幫助馬克思解決經濟上的困難。

在他們爲工人發言的過程中,當然遇到了非常多的阻力。當時工人運動中支持力度最大的兩個戰線都認爲把工人組織起來,只要他們力量足夠大,就足以推翻當時的反動政府,然後建立工人階級的世界。而馬克思、恩格斯不這樣認爲,他們認爲必須要爲工人樹立一個綱領,讓他們能夠內心非常服從地去參與到工人運動中去,這個綱領自然就是《共產黨宣言》。

整個影片看下來,可能就是覺得在很平淡的描寫馬克思的傳記。但是這部影片也能夠引發我們當代青年人的一些思考。馬克思、恩格斯這些人物在很年輕的時候就非常有自己的思想,其實馬克思的很多著作的思想在其三十歲之前都已經基本形成了,無疑他們都很聰明。但是他們爲工人階級發聲,寫出了非常多的在哲學界、經濟界、社會界都非常有影響力的著作,他們的思想是顛覆性的,這是值得我們當代青年人去學習的。就像馬克思的墓誌銘所寫的,馬克思之前的哲學家都是在解決怎麼認識世界的問題,而馬克思則解決了如何改造世界的問題,這無疑是非常具有創見性的。

青年馬克思電影觀後感5

通過觀看《青年馬克思》,讓馬克思主義這個名詞漸漸在我的腦海裏清晰起來,對馬克思主義也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和體會。馬克思主義我認爲就是爲人類求解放。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是不斷髮展的開放理論。馬克思主義不僅深刻的改變了世界,也深刻的改變了中國,是我們立黨建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我們青年一代最鮮亮的底色。我們要在不斷髮展的進程中不斷證明其正確性和指導意義。

馬克思的一生,是胸懷崇高理想、爲人類解放不懈奮鬥的一生;是不畏艱難險阻、爲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峯的一生。馬克思一生縱使顛沛流離、貧病交加,他仍是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爲人類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奮鬥。馬克思是頂天立地的偉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他熱愛生活,真誠樸實,重情重義。馬克思爲我們留下了具有非常價值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體系,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如果給每個人都貼上標籤,馬克思一定是多彩的一個。他立足當時所處時代,站在廣大人民羣衆的立場,放眼整個人類發展規律,提出了剩餘價值學說,不斷在實踐與思考中形成馬克思主義,這推動了整個人類世界的發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不斷學習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豐富自己的思想,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所取得的成就,從“兩半”社會到近代到改革開放再到新時代,都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下發展的,新時代面對新情況仍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我國重大問題,最終實現我國偉大夢想!

馬克思給我們留下最有價值、最具影響力的精神財富——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理論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第一次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讓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人類社會美好前景不斷在中國大地上生動展現。我們紀念馬克思是爲了向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致敬,宣誓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信念。

身爲當代青年,我們被寄予了更多的希望與期許,也面臨着更多的挑戰與機遇,但我們的優勢就在於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即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新時代,我們仍然要學習並實踐馬克思主義,不斷從中汲取科學智慧和理論力量,成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接班人。

青年馬克思電影觀後感6

正值馬克思誕辰200週年之際,觀看了《青年馬克思》影片,115分鐘,爲我們能講訴了1843年《萊茵報》被查到1848年《共產黨宣言》問世的短暫青春故事。

影片開始爲我們講訴了萊茵省的林木盜竊案。萊茵省的窮人爲了生計不得已前往森林撿拾樹枝,而萊茵省議會認定樹枝屬於國有財產,頒佈了相關議會法令,窮人撿拾樹枝的行爲被判定爲偷竊。衆多老人婦女兒童死在貴族的權利下,鋪墊出後文的背景。緊接着《萊茵報》在科隆被查封,言論自由被普魯士君主鉗制,馬克思被驅逐出境,被盧格帶往巴黎,創辦了《德法年鑑》;恩格斯在英國的曼徹斯特紡織廠目睹了工人的反抗,爲研究英國工人階級現狀,深入貧民窟,並愛上了女工瑪麗,開始瞭解的貧富雙重狀態,完成了關於《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的調查。

影片剛開始是雙線敘述,從馬克思恩格斯見面開始併線。在盧格的家中,恩格斯與馬克思再次相逢,被生活所困、脾氣暴躁的馬克思與貴族出生、沉靜如水的恩格斯在爭鋒相對後志趣相投,暢飲到深夜,並對蒲魯東的青年黑格爾派進行了批判,燕妮取名爲《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可以看出這位出身於德國貴族"特里爾舞會皇后"的非凡之處。電影中後續的點滴也說明馬克思的成功,與背後妻子的支持和理解是分不開的。

恩格斯的另一半瑪麗,是工人活動家,剛開始做爲恩格斯家的紡織工人抗議資本主義,後續幫助恩格斯瞭解工人階級狀況,引薦恩格斯和馬克思與正義者聯盟的領袖見面,對後續將"正義者同盟"改名爲"共產主義者同盟",用"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口號取代"人人皆兄弟"的口號的實現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

布魯塞爾,作爲比利時的首都,歐盟的主要行政機構所在地,是馬克思驅逐出巴黎的逃難地,在這裏因爲自己潦草無法獲得工作時的失落,體現出貧困無法支撐妻兒生活的無奈,在收到恩格斯的救濟時對付完上門討債的人後的喜悅,使恩格斯的形象更加普通化、立體化。

知識界永遠都會有爭論,魏特林、蒲魯東和巴枯寧,這些角色各自代表的政治流派和立場,與馬克思恩格斯的激烈爭執,《貧窮的哲學》和《哲學的貧窮》,透漏着唯物主義辯證思維,以及對於自我觀點的勇敢表達。在恩格斯在酒吧中提議馬克思去讀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如李嘉圖等,也是爲最終《資本論》在1968年的出現埋下了伏筆。

影片最終以1848年油燈下創作《共產黨宣言》爲結尾,整個影片講述了青年馬克思、恩格斯的愛情和偉大友情,他們的革命友情創造了歷史,啓發了人類的思考,爲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青年馬克思電影觀後感7

《青年馬克思》講述偉人卡爾·馬克思在過去爲了實現共產主義而艱苦奮鬥經歷的電影在影院播出。爲深度貫徹落實馬克思主義精神,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我院全體師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校學生會組織幹部,幹事作爲代表參與觀影。

首先這部電影中的青年馬克思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堅持不放棄,對事業、生活、朋友的熱情,看準目標,砥礪前行,鍥而不捨。其次這部電影十分真實,不是將馬克思恩格斯推上神壇,而且從一個近乎平凡人的視角去講述了最樸實的馬克思和恩格斯。

片中的青年馬克思積極奮鬥,與資本主義勢力對抗到底即使受到資本階級的迫害,也不改初心。馬克思也曾叛逆過、迷惘過、苦惱過,但他勤於讀書、善於思考、堅持夢想、敢於批評、勇於實踐、不畏苦難,一步一步朝着那個最初的夢想靠近。我想在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更需要這種爲幸福努力奮鬥的精神。

而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理解馬克思主義,不僅有利於我們用科學的方法認識事物,更可以提高邏輯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辯能力,且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是認清當今形勢和理解各項政策制定的基礎。

我們青年大學生應該有自己想法,提出自己的主張。前方儘管佈滿荊棘,但我們也要勇往直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一名合格的青年大學生。爲了真理付出自己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