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張桂梅事蹟觀後感範文(精選7篇)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有關張桂梅事蹟觀後感範文(精選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張桂梅事蹟觀後感範文(精選7篇)

張桂梅事蹟觀後感1

“每一個孤兒背後都有一個悲劇性的母親,有殺死家暴丈夫獲刑的母親,有因重男輕女陋習導致分娩死亡的母親,有與丈夫感情不和離家出走的母親。”在擔任“兒童之家”院長過程中,張桂梅對女孩接受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得愈發深刻。

這讓她意識到,貧困的女孩成爲貧困的母親,貧困的母親又將養育貧困的下一代,“惡性循環一直存在。”

班裏女孩本就不多,張桂梅發現,總有女孩讀着讀着就不見了,她去大山裏找,發現有的女孩十幾歲就嫁人了。

“只要母親的素質高,孩子的素質就高。要解決偏遠山區的貧困問題,就必須從提升婦女素質入手。”由此,張桂梅萌發了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想法。從2002年起,她開始爲這個看來“根本無法實現”的夢想而四處奔走。

“要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你是不是有神經病?”張桂梅的“宏偉藍圖”遭到不少人的質疑,但張桂梅沒有放棄,爲此飽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酸。

爲籌集資金辦學,張桂梅求過很多人。一次,張桂梅到昆明某企業尋求幫助,未等她把辦女子高中的構想說完,企業的領導就叫保安趕她走,“見我不走,保安就放狗咬我。”看着被狗撕破的褲腿和流血的腳,想到自己的委屈,張桂梅坐在地上放聲大哭。更多的時候,疲憊、無助的她坐在街頭,靠着牆根睡了過去,醒來時已是萬家燈火……

“2008年1月7日,姐姐從哈爾濱打來電話,說哥哥病危,一直喊着我的名字,盼着見我最後一面。恰好當時宣傳部通知我9日到中央電視臺錄製節目。我想北京離哈爾濱近,可以去看看哥哥了。”但到了中央電視臺後,熱情的編導找了位企業家和張桂梅對話,爭取幫她解決女子高中的困難。

一邊是山裏的娃,一邊是彌留的兄,張桂梅艱難抉擇。當她把節目錄完,等來這位企業家承諾給女子高中提供50~100萬元資助的同時,也等來了哥哥已經火化的消息……

那種錐心之痛,張桂梅至今難忘。

在省、市、縣各級黨委的支持和社會各界的捐助下,張桂梅的辦學夢想最終實現。2008年8月,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級中學建成。9月1日,來自麗江市華坪、永勝、寧蒗等深度貧困縣的94名貧困女孩走進了女子高中的校園。

張桂梅事蹟觀後感2

“爲了她們走出大山,吃什麼苦我都願意”在民族中學工作的時候,張桂梅就發現一個現象一-很多女生讀着讀着就不見了。“有的被叫回去幹農活、打工,有的是父母收了彩禮,就讓孩子輟學結婚。”張桂梅心痛地意識到,有些大山裏的女孩連站在教育公平起跑線上的機會都沒有。

“有知識、有文化、有責任感的`母親,是不會讓自己的孩子輟學的,也不會讓自己的孩子世世代代窩在大山之中,代代貧困下去。所以我就想讓山裏的女孩子受教育,讓她們全免費上高中,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要讓更多貧困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孩子走出大山,通過知識改變她們的命運。”

2002年,張桂梅決定辦一所免費的女子高中,併爲這個在別人看來根本無法實現的夢想四處奔走。爲了籌集辦學資金,張桂梅放下了全部自尊。從2002年起,她每年假期都跑去昆明募捐。她把自己獲得的各種榮譽複印了一大摞,在街上逢人便拿出來請求捐款。

“爲了她們走出大山,吃什麼苦我都願意。”執着的張桂梅沒有放棄,她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被罵騙子,被吐口水,被放狗...年下來,她只籌集到了一萬多元。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關心支持下,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在2008年8月建成了。這是一所沒有錄取分數線,只要初中畢業、只要願意讀高中、只要是貧困家庭的女孩子,學校都無條件接收,全免費就讀。當年9月1日,100名來自周邊地區的女孩子成爲女子高中首批學生。

那一束光照亮了更多的人華坪女高成立以來,張桂梅每天都會拿着小喇叭催促學生上課、吃飯、自習、做操。學生們跑步去晨讀、跑步去吃飯、跑步去睡覺-..每一件事情都被張桂梅嚴格限制在規定時間內,學生們開玩笑私下叫她“周扒皮”。理想很美好,但現實很嚴峻。學生來自大山,學習基礎差,理解能力也不強,教學難度很大。剛開始的幾屆學生,有些連中考錄取分數線都沒有過。

在張桂梅和同亭們堅持不懈的努力下,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的硬件條件不斷改善,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明顯提升。建校12年畢業10屆學生,上線率和升學率都是百分之百,綜合排名始終保持全市第一,社會認同度不斷提高。1800多名貧困女孩在這裏放飛了夢想、走進了大學,成就了大山裏的“教育奇蹟”。

人們都說,這所學校“低進高出”的背後,離不開學生的苦讀、教師的苦教,更離不開張桂梅不顧生死的奮鬥。

這些年來,張桂梅將自己的工資、各級政府發給她的獎金,甚至是大家籌集給她看病的錢全部捐給了華坪貧困山區的教育和社會事業,累計有上百萬元。她個人沒有任何財產,現在還住在女子高中的學生宿舍。但她卻說:“我什麼都有,我心裏有學校、有千千萬萬個孩子。”

張桂梅就像一束光,一束幫助大山女孩改變人生的希望之光,一束托起無數家庭和學生“知識改變命運”的夢想之光。她無私的大愛,也感染了身邊的同事和一屆屆學生。韋堂芸老師,左腳骨折拄着雙柺堅持爲學生,上課;勾學華老師,婚禮當天上午還在學校忙碌;楊曉春老師,長期資助學生卻從不說起....

周雲麗是華坪女高第一屆學生,大學畢業後考取一所中學的教師,聽說母校緊缺數學教師就放棄正式編制,回女子高中當了一名代課教師。大學畢業後在上海打拼的黃付豔,在華坪遭遇水災時,把自己積攢的錢首先捐給學校......

張桂梅事蹟觀後感3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爲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教育更是發揮了重要作用,教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對一一個國家來說教育是一件大事, 對-一個家庭來講更是一件大事。由於家庭因素及其他原因,一部吩適齡)兒童無法正常入學,對上學的渴望也只能是一種窖望, 但張桂梅,一個62歲的老太太,瘦弱多病、無家無子,卻用行動讓1645名貧困女孩邁向了大學之路,實現了華麗轉身,她就是人間的“天使”。

做好-件事情並不難,難得是輩子做好一 件事。 對張桂梅來說,她這一輩子都在爲貧困孩子的教育操心和操勞,爲建立一所免費女子高中,面對旁人的不解、質疑甚至是謾罵,她都不予理會,牢記自己的初心,勇挑教育的重擔,爲改變貧困山區教育落後面貌,尤其是女孩受教育程度低的現實情況,她四處奔走,拉贊助,搞募捐,最終在她的不懈努力之下免費女子高中成立了,這不僅是一所學校, 而是無數貧困女孩改變命運的希望之門,在她的辛勤付出之下,好學校取得了可喜成就。

張桂梅,由-名普通的中學老師,義務當政府新建的華坪縣兒童之家份的轉變和疊加,對她來說不僅僅是一個稱謂的改變, 更是-份沉甸甸的責任,身患疾病的她,面對當地組織的關心和照顧,都化作了她爲當地教育事業做努力貢獻的動力,她不爲名利,不圖回報,只爲讓每一位貧困的孩子能夠通過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她用一雙勤勞的雙手撐起了貧困孩子未來的天空。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張桂梅用自己的教育初心,通過19年的努力實踐創造了一個又-個教育奇蹟,她知行合- -,身體力行,用行動向我們廣大黨員幹部上了- -堂生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課,是用行動上貧困女孩華麗轉身的“天使”。

張桂梅事蹟觀後感4

飛鳥、游魚、走獸不同路,山水不相逢。思想境界不同,所做的事蹟就不相同。其中,我最敬佩的是張桂梅。

張桂梅同志是邊疆民族貧困地區教師的優秀代表。她的先進模範事蹟,充分體現了--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她對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和忠誠。

張桂梅同志參加工作30多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紮根於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臺上;憑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沒有子女,生活節儉。

我們學習她,學習她愛生如子。她雖然沒有孩子,可是她卻是許多孩子的媽媽。精心教育學生,輔導學生。她將愛播灑進孩子們的心田。

我們要認真學習張桂梅同志牢記宗旨、堅定信念、對黨忠誠的優秀品質;學習她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崇高境界;學習她熱愛生活、艱苦奮鬥、樂觀向.上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爲人師表的高尚品德。學習她熱愛生活、艱苦奮鬥、樂觀向上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爲人師表的高尚品德。作爲一名奮鬥在玉溪元江山區的教師,張桂梅是我學習的楷模,我將以她爲樣,努力做到努力工作,愛生如子,把一顆紅心貢獻給黨的教育事業。

張桂梅事蹟觀後感5

學習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蹟,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她是一個平凡的女人,膝下無子,但被評爲“全國百名優秀母親”、“中國好人”,被幾百個孩子親切的稱呼爲“媽媽”;她疾病纏身,但她誓死與病魔抗爭,堅持把畢業班的學生送進考場;她放棄優越環境,選擇了艱苦,因爲她覺得“艱苦的地方更需要我。”她爲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四處奔走,忍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酸……

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精神力量在支撐張桂梅同志爲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撐起了一片藍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我想是因爲她心中始終牢記“我是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正因爲如此,張桂梅同志對黨無限忠誠和熱愛,她牢記初心使命,心甘情願爲民奉獻一輩子。也正因爲如此,她毅然決然選擇了貧困山區教育事業,用她飽含深情的偉大的“愛”去幫助貧困山區女孩實現人生的夢想!張桂梅同志踐行初心使命,以責任擔當實現了人生的超越。正如張桂梅同志所說:“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我想,作爲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的張桂梅同志,她始終把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作爲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鬥目標。她心繫困難羣衆,投身教育扶貧,克服一切困難的精神,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是我們人民教師的驕傲;她信念堅定、對黨忠誠、在黨愛黨、在黨爲黨,是我們基層共產黨員的驕傲。

的確,我們要走羣衆路線,就必須情繫羣衆、 一心爲民;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爲中心,就要全心全意爲人民。落地落實、做事做實。張桂梅同志,始終衝在最前線,敢與時間賽跑,敢和病魔抗爭,竭盡全力幫助一批又一批貧困山區的孩子走出大山,託舉起他們的希望和夢想。

作爲新時代的人民教師,我們也一樣紮根山區農村,面對的一樣是貧困的孩子,他們也一樣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但唯一的出路就是學知識、學科學,我們一定要接過老教師們艱苦奮鬥優良傳統,用心來工作,用心來教書。記住,這裏—更需要我們!

張桂梅事蹟觀後感6

頭幾年,張桂梅自己走山路家訪,曾因過度勞累昏睡在路旁。她嘗試過自己租車,也騎過馬和摩托,肋骨斷了兩次。後來縣裏派車幫助她家訪,可幾乎每一個學生家裏都還有一段要步行的小路。“過去張老師能風風火火地走路,後來病越來越重,有些難走的路段需要攙扶。今年需要攙扶的時候就更多了。”一直跟隨張桂梅家訪的華坪縣融媒體中心記者王秀麗說。

今年10月2日至7日,張桂梅在6天裏走遍華坪縣榮將鎮、石龍壩鎮、興泉鎮、船房鄉的37個村小組,走訪了39個農村學生家庭,平均每天走訪六七個學生家庭。最遠的家訪路是去高三學生羅青青(化名)的家。乘車40多公里到達船房鄉華榮村後,張桂梅還要走半個多小時的上山小路到羅青青家。在同事和羅青青的攙扶下,張桂梅一步一步地爬山坡,走幾分鐘就停下來大口大口地喘氣。路過一條淺淺的小溪時,她已無法擡腿跨過,只能拖曳着雙腳劃過水面。

自2008年創辦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開始,12年來,每屆高三、每個農村學生,張桂梅都要利用假期儘量家訪一遍。她不是麗江人,卻已走遍麗江各地山山水水。她的足跡覆蓋約1552名學生的家庭,行程11萬餘公里。

張桂梅把1804個貧困山區女孩送出大山,送進大學。她創辦的女子高中歷屆高中畢業生升學率100%,今年高考又創最好成績,159個考生中70人上一本。然而,張桂梅仍不甘心,還沒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她仍舊拖着病體去家訪,她要去了解每個學生家庭的情況,去解除每個學生的後顧之憂,讓學生再加把勁,明年高考打個漂亮仗。

張桂梅事蹟觀後感7

“如果我是一條小溪,就要流向沙漠,去滋潤一片綠洲。”這句話出自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一位堅守滇西貧困地區40多年的鄉村教師。從照片看,她身軀瘦小,臉龐滄桑,但目光堅毅而執着。40多年來,她放棄了優越的工作條件,毅然投身深度貧困山區教育扶貧主戰場,用持之以恆的無私奉獻,幫助鄉村女孩走出大山,去追逐屬於自己的夢想。

鶴髮銀絲映日月,丹心熱血沃新花。作爲時代的“燃燈者”,張桂梅的故事讓許多網民熱淚盈眶。聖者渡人,40多年來,張桂梅笑對人生風雨坎坷,始終堅守在祖國西南邊陲的教師崗位上。從寸寸青絲到頭髮花白,未曾改變的是對山區學子的愛心,對教育事業的信仰。她幫助一個個孩子改變人生的軌跡,進而幫助一個個家庭改變困難的處境,這是何其崇高的事業啊!

張桂梅讓人熱淚盈眶,還因爲她激發了人們對教師特別是鄉村教師羣體的感懷。我們相信,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還有無數像張桂梅一樣的老師。他們終其一生或許默默無聞,用生命踐行使命,用情懷抒寫擔當,看似普通平凡,卻無比崇高。他們持之以恆的堅守和奉獻,溫暖了每一位學子的心靈。社會不該也不會忘記他們的貢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一位識文斷字的讀者心中都有一份師恩難忘的情愫。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張桂梅恰似一支蠟燭,雖然細弱,但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照亮了別人,耗盡了自己。這又何嘗不是教師羣體的寫照呢?致敬張桂梅,就是致敬每一位潤育桃李的教師。謝謝你們——讓知識傳承,讓青春激盪,讓學子成長,讓夢想飛揚!

致敬張桂梅,同時也表達了黨和國家尊師重教的一貫立場。事業發展,人才爲先。我們期待有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投身教育事業,紮根基層,紮根西部,紮根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爲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培養人才、積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