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觀後感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啓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啓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下面是《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觀後感,請參考!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觀後感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觀後感

昨天晚上,我觀看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比賽十分激烈,有四個參賽隊,每隊按照順序上前答題,當主持人報完題,選手在規定時間內答題,答對者進入下一輪,答錯或未來得及答題者淘汰。

在比賽開始前,有一位點評嘉賓說:“漢字終又得到了重視,不僅僅是一個交流的載體更是中國在往名族復興的道路上走。”比賽開始了,只見甘肅隊的張瓊同學首先答題,主考官報出題目“意蘊”,而她卻寫成了“意韻”,很遺憾,她答錯了。比賽一開始就有人答錯題,我真爲其他人擔心。然後是江西隊的王雅芝,她的題是“扼腕”,回答完全正確。過了一會兒,是吉林省的宋佳麟答題,當主考官報出“渾天儀”時,我認爲挺簡單的。一開始她寫對了,卻又把“渾”給改了,真爲她感到可惜,她完全可以回答正確,卻因爲一個顧慮而寫錯了。我覺得我們在書寫漢字時,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覺,第一感覺往往是正確的,也要多讀,多練,多看一些書籍,遇上不會的要查字典理解,多讀幾遍,背出,這樣纔可以寫更多漢字!然後是甘肅隊的王偉廣,他的題是“蚯蚓”,當他寫完檢查一遍後,交了題目,完全正確。這給已經淘汰了一員的甘肅隊帶來一些信心,希望能他們走到最後。

要想學得更多字,光在課堂上學可不夠,要在課後積極的學習,多讀書籍,讓自己的知識面拓寬,認識這些別人不認識的字,當別人問你這字怎麼寫,怎麼讀時,你才能驕傲地回答出。也要去大自然中探索,有什麼好奇的,回家查閱,這樣也能學習更多漢字。

觀看一次《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不僅能學會一些詞語的寫法,更能知道人生學習道路上的道理,可謂是兩全其美。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觀後感

最近在鋪天蓋地的選秀活動中,有檔節目很有意思,叫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這乍一聽上去很容易,字誰不會寫啊,但就這簡簡單單的方塊字難倒了衆多英雄豪傑。

不過回想近幾年,自從進了大學,動筆寫東西的時間和機會越來越少,要麼是寫些公式或是劃重點,感覺考試周那麼短短几天,寫的字絕對超過了前幾月的字總和。有時侯上課記筆記突然又不會寫的字,輪廓就在腦海裏,但就是寫不出來,就直接掏出手機輸入法查得了,在平時也是打字居多,什麼難寫的字打下拼音就一目瞭然,字典什麼的早就積上一層灰了。有人說是因爲如今大量的錯別字充斥在網上,浮躁和草率,造成了這點;有人說這是鍵盤打字留下的後遺症,過度的依賴,字已無神。但我認爲是我們失去了對漢字的敬畏,不再去理解每個漢字的深層意思,而只是把其當成一個符號,一個用來溝通表達的工具。其實,漢字,在神話傳說中誕生,天神授意,倉頡造字。從遠古的大山裏走來,山河爲骨,日月爲魂。從那些穿越歷史長河的石頭,獸骨,彩陶之上,依稀可見當年古老的祭祀,頂天的英豪,遠古的傳說。

漢字,站着是一首首詩,躺着是一篇篇文。詩人填詞賦雅,歌以詠志;作家抒情詠志,揮斥方遒。漢字的美,醉倒了多少文人騷客,癡迷了多少紅粉知己。

詩情,書韻,文美,在漢字的承載上相互輝映,昇華了精神,開闊了視野,給人以美的享受。一個字一方天地,民族的精神,文化的源根,中華血脈的魂。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書寫文明的傳遞,民族的未雨綢繆。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觀後感

星期五晚上又播出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第三場複賽,這可是我最愛看的節目之一。參加本場比賽的有湖北省襄樊市第四中學代表隊、山西省實驗中學代表隊、青海省西寧市虎臺中學代表隊和廣東省惠州市第一中學代表隊。

參加本場比賽的小選手勢均力敵,比賽進行得很緊張,一個很小的失誤有可能就會引發場上比賽形勢的大反轉。襄樊四中代表隊的初賽成績名列前茅,他們的準備極充分。但就是因爲一些聽上去很簡單的詞彙,形勢發生了鉅變。其他三支隊伍穩紮穩打,但失誤還是不少。這場比賽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廣東隊的羅弋洋,他的爸爸是一位語文老師,每天都給他複習很多詞語。這次他一個人獨挑大樑,戰鬥到了最後,最終帶領着自己的隊伍殺出重圍闖進了半決賽。我真的很佩服他。

本場比賽跌宕起伏,有高手的精彩“表演”,也有反覆塗改但最後時刻寫對的幸運兒,還有寫不出字的淘汰者。每當聽到倒計時的聲音的時候,我就特別地緊張。至於本場聽寫的詞語,難度也比前幾次增加了,我一個也不會,哎!

這個節目太好了,我們可以學到更多的漢字和中國文化。我想以後也去參加比賽。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觀後感

在當今這個快節奏,創新層出不窮,信息瞬息萬變的年代,我們難免眼花繚亂。在快得心煩意亂時,不妨回頭看看,我們是否遺失、漏掉了什麼?

近期在中央電視臺週末黃金時間熱播的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吸引了我的目光,感觸頗深,一些以寫字爲基本功的中小學生對有的常用字,習慣用語不能正確書寫,試問這些孩子的父母又會正確書寫多少?相信有些父母還不如他們。隨着電腦、手機的全方位“吞噬”,人們有事打電話、發短信、發微博,方便、快捷、根本不用紙、不用筆、不用手寫、按按健全部搞定,而且還有一個好處,不用擔心漢字不會寫,認不清,又能擺脫手寫不堪的“尷尬”,何樂而不爲呢?所以大量的打印、印刷文本出現,雖乾淨、工整,但總給人生硬、呆板、程序化,沒有感情,沒有靈魂的感覺。我們早年寫信常說“見字如面”,說明寫的.漢字是一個人的載體,代表本人,字寫的清新雋永或渾厚圓潤抑或龍飛鳳舞,不管何種字體,字裏行間都包含本人待人的態度。

現代優秀通訊工具的大量使用,雖然讓撰寫文章、與人交流都變得更加快捷,但文字錄入形式的變化卻在一定程度上帶給漢字本身意蘊的湮滅,也養成了人們的懶惰和依賴的壞習慣。中國的方塊漢字是世界上最具東方神韻、意境最深遠的字體。當評委們將某個字的構成、來歷解析道來時,我們便意識到,這一筆一劃不僅是用於交流和記載的符號體系,更承載着中華文明的文化內涵和深厚底蘊,我國的漢字發展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甲骨文到金、隸、篆、楷、行,再從繁體到簡體,一路走來,五千多年的光輝燦爛史,沒有理由不珍惜。

看看我們古代的一些書法大家:王羲之、顏真卿、虞世南。他們用畢生的精力在書寫、研究漢字的精髓。元朝有個書法家叫康裏子山,蒙古族人,他爲了練好字,從小給自己規定,每天早晨必須寫完一千個字才能吃飯。幾十年過去了,子山一直保持着這個習慣,終於成爲當時有名的書法家。這些書法大家留給後人的墨寶在現在的名山大川、樓臺亭閣中可見一斑。

記得去過一個歷史文化古城河北正定縣,光塔寺就有七座,歷史名人手跡、碑刻比比皆是。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開元寺,裏面有一個唐代的巨型石碑,碑座是一個叫“贔屓”的大獸,碑身是一個殘存的斷碑,碑文的內容雖不明確,但碑文的刻字讓不懂書法的外行都歎爲觀止,字字蒼勁有力、飽滿,歷經唐代千年,“容顏”不變。

我們有責任繼承發揚中國的漢字,熱愛漢字,就是熱愛中華民族的文化與傳統,這是每一箇中國人應主動承擔起來的歷史使命。雖然在信息時代,幾乎所有社會生活都要通過電腦和手機終端來完成,但我們也要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要多讀書,多記筆記,感受筆在紙上飛馳,字在筆尖流淌的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