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範文1000字(精選5篇)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爲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範文1000字(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範文1000字(精選5篇)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

晚上,校長給我們文禮班觀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講述的是一位山區教師,爲了班裏因輟學走失的孩子張惠科,而想盡辦法去城裏找尋的故事。令我感觸頗多。

首先,山區非常貧困。高老師爲了節省粉筆,連快拿不住的小粉筆頭都不捨得丟,還要用來寫多一個字,甚至手指上殘留的粉筆灰都可以寫一個筆劃。而我們現在的孩子們上課用的都是計算機、投影儀等,到了2020年,因特殊原因直接成了網課。就算偶爾需要粉筆,那粉筆也大多是用了一半就可以丟棄的。粉筆頭什麼的更是不用說,垃圾桶裏一大堆。

記得之前班裏做黑板報,爲了畫出粗的線條,還特意將粉筆掰斷。畫完後,那截粉筆就被隨意的丟棄了。或許會有人說浪費一點沒所謂,可是,沒有經歷過山區貧困生活的城市裏的孩子們,又如何知道什麼叫節約,什麼叫“儉以養德”呢?在我們嫌棄粉筆傷手時,那些山區的老師或許還在爲缺少粉筆而憂愁焦慮呢!

其次,學習環境艱難,書本稀缺。學生每天只上一節課,那一節課就只是抄抄課本,就算他們再努力,老師佈置的所有任務都完成,所有字都認會,最終也不過一個小學的學歷。那裏沒有初中,只有小學。離他們最近的初中也是十幾裏外纔有,走路dou要走上兩三天。就算學習好,能吃苦,最後也會因爲家裏沒有錢,交不起學費而輟學。

或許是生不逢時,如果那些孩子出生在現在的2020年,就憑學習委員的認真、刻苦;明行光同學的堅持;以及水泉小學的孩子們的努力,想必未來清華、北大都會有一席之地。

生在了這個時代,是我們的幸運,因爲我們不用11歲就輟學;不用打工補貼家用。可這也是我們的不幸,因爲安逸的環境,使我們永遠都不會懂得生活的艱苦;永遠都不懂得父母的辛勞;永遠都不知道,對於我們來說可以隨意丟棄的書本,可以隨意浪費的紙筆,在有些地方是多麼珍貴。可能有人會說:“知道呀,不管是學校的老師還是父母都經常講給我們聽。”可我想說:“不,你們只是聽過而已,不能真切的知道,因爲針不紮在身上,就永遠不知道疼。”

其三,魏老師在知道張惠科同學輟學去打工後,就堅持要將其帶回。期間幾經周折,找過村長、搬過磚、逃過票、寫過啓事、等過電視臺臺長……那一件件的事,都伴隨着艱辛、淚水、汗水,可那位魏老師依然沒有放棄。或許是她的毅力感動了臺長,最終經臺長的幫助,魏老師找到了張惠科。

電影的結局很美,水泉小學經各方社會人士的捐助,獲得了足夠的書本,有了更好的學習環境。張惠科同學帶回了錢,還了債,明行光同學參加了比賽,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

一個都沒有少,一個都不能少。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2

最近學校組織我們利用週五的學習時間觀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經典的電影,再次加深了我對這部電影的印象,覺得感慨頗多。

我還記得最開始觀看《一個都不能少》還是在師範學校讀書時學校特意放給我們這些師範生的,當時操場上除了送給傻乎乎的魏敏芝的鬨笑聲,還有高談闊論聲,甚至有的男同學實在懶得看悄悄的溜回宿舍睡覺去了。看完之後,影片留給我們的印象並不深刻。

參加工作已有13年,當了鄉村教師的我再次觀看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後,感同身受,心潮起伏,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當今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而且奧運會的成功召開讓世界認識了日益蓬勃發展的中國,但是,中國農村、山區教育的落後是不可迴避的事實。資源短缺、經濟落後是基礎教育遲遲未能在貧困山區中普及起來的最主要原因。大部分居於窮鄉僻壤適齡孩兒仍沒有入學讀書的機會,有幸入學的卻又每一刻也在求學和生計間作拉鋸式的取捨。在日益重視教育發展的今天,我想這也是我國政府一直關注也會最終得以解決的問題。

水泉小學有一位鞠躬盡瘁,滿心熱摯的高老師,他成爲了黑夜中的一線曙光。在數月沒有發工資,沒有錢買粉筆,把僅有資源耗盡的情況下也對二十多個學生不離不棄;即使面對老母病危在牀不得不趕回家探望的情況下,他仍對學生放心不下,依然想過不回家探病。但現實卻不容許這事發生,唯有叮囑魏敏芝好好看管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即使在極度貧困的情況下仍然願意付出五十塊作爲魏敏芝的代課酬勞。高老師工作態度之認真,對學生就學的堅持,對山區教育的不離不棄,令所有觀衆無不動容。

魏敏芝爲了遵守對高老師的承諾,她竭力的保持着集體的完整,不讓學生去縣城上學,把輟學的學生追回,所以同學們愛她,當同學們分喝那兩瓶3元錢的汽水,他們都想到了小魏老師,都異口同聲地說要給老師喝。當小魏老師做了好多徒勞而得不到結果的事,我們往往認爲她很傻,但事實卻不是如此,傻有時候就是崇高。

想想,有多少像高老師、魏敏芝那樣的老師都甘心奉獻於我國的教育事業,他們都是我學習的榜樣。但我也希望能儘快提高教師的待遇,我想這樣一定能使我們農村、山區老師安心於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使教育教學質量得以提高。

校長在這段時間安排全體師生觀看《一個都不能少》,所有老師都明白校長的良苦用心。

我校近年來正在經受嚴峻的考驗:學生厭學情緒嚴重,教學質量不高,中考成績滑坡……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作爲一名鄉村老師,我也意識到自己責任的重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增強自己的責任意識,爲提高成績甘於奉獻。

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以及與同行老師的協作能夠完成學校交給我們的工作任務。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3

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反映貧困山區師生學習、生活的故事片後,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劇中講的是水泉小學高老師的媽媽病了,他要回家探望,於是便請年僅十三歲的魏敏芝做代課老師,高老師臨走前再三叮囑她班裏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 ,但她毫無教學經驗,不但不知如何教起,甚至受到學生的欺負。但她給校長的保證是,她會在原老師回來後把班級交還給她,“一個學生都不會少”。當班上一名學生因家計困難而必須放棄學業到城市中打工,這名代課老師想起她“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費盡千辛萬苦要將他找回。她沒有錢,沒有社會資源,卻必須在複雜的大城市中找尋一名小孩。尤其是當小魏老師面對着鏡頭,流着淚說:“張慧科,你跑到哪裏去了。”的時候,我的眼淚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

小魏老師其實只有十三歲,如果換在我們這兒,她應該上小學六年級。但爲了那五十塊錢的代課金,爲了多地老師說的“這些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她歷盡艱辛。

爲了能籌集到去縣城的車費,她帶着學生去搬磚;車費不夠,她就步行去城裏,在城裏她更是一分錢也捨不得亂花,餓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飯,渴了就喝自來水。爲了省錢,她寫了一個晚上的尋人啓事,聽說上電視找人最快,她竟在電視臺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裏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多地老師臨走時的叮囑“一個都不能少”。

小魏代課的水泉小學,只有一位老師,兩間破舊的教室,卻有大小四個年級的三十多名學生,這也能算學校?難怪同學們會發出驚訝的聲音。這那像我們學校,全部是寬敞明亮的樓房,還有許多現代化的教學設施。那兒的條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師連粉筆頭也捨不得丟掉,爲了掙錢,象張巧珍小學還沒畢業就得進城打工。想想我們有好多同學平時卻不懂得節約,亂用零花錢,真是不應該。

水泉小學的教室那麼破舊 ,文具那麼少 ,家境又那麼貧寒,可是不管教室多麼破舊,文具多麼少,家境多麼貧寒,他們仍然堅持學習,我們現在的環境 不知比他們好多少倍,所以我們更應該更加努力的學習。

影片最後,水泉小學在許多好心人的幫助下,條件有了明顯的好轉,張巧珍這隻“小鳥”也已經歸林,重新回到了學校。但全國象水泉小學這樣的學校肯定還有許多,象張巧珍這樣的學生一定爲數不少。想到我們國家還有那麼多不幸的同齡人,如果我們的每一位同學都能想到那些貧困山區的同齡人,把零花錢節約下來獻給希望工程,就會使更多的象“張慧科”這樣的學生重新回到學校。

劇中的魏老師對學生那麼好,我們的凌老師對我們也一樣的好,同學生病了老師會去關心同學,爲同學補課。同學犯錯誤了,老師會耐心地批評教育,幫助同學改正錯誤。老師這樣的關心我們,愛護我們,我們要以優異的成績報答老師。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4

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反映貧困山區師生學習、生活的故事片後,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劇中講的是水泉小學高教師的媽媽病了,他要回家探望,於是便請年僅十三歲的魏敏芝做代課教師,高教師臨走前再三叮囑她班裏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 ,但她毫無教學經驗,不但不知如何教起,甚至受到學生的欺負。但她給校長的保證是,她會在原教師回來後把班級交還給她,“一個學生都不會少”。當班上一名學生因家計困難而必須放棄學業到城市中打工,這名代課教師想起她“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費盡千辛萬苦要將他找回。她沒有錢,沒有社會資源,卻必須在複雜的大城市中找尋一名小孩。尤其是當小魏教師面對着鏡頭,流着淚說:“張慧科,你跑到哪裏去了……”的時候,我的眼淚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

小魏教師其實只有十三歲,如果換在我們這兒,她應該上小學六年級。但爲了那五十塊錢的代課金,爲了多地教師說的“這些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她歷盡艱辛。

爲了能籌集到去縣城的車費,她帶着學生去搬磚;車費不夠,她就步行去城裏,在城裏她更是一分錢也捨不得亂花,餓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飯,渴了就喝自來水。爲了省錢,她寫了一個晚上的尋人啓事,聽說上電視找人最快,她竟在電視臺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裏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多地教師臨走時的叮囑——“一個都不能少”。

小魏代課的水泉小學,只有一位教師,兩間破舊的教室,卻有大小四個年級的三十多名學生,這也能算學校?難怪同學們會發出驚訝的聲音。這那像我們學校,全部是寬敞明亮的樓房,還有許多現代化的教學設施。那兒的條件真是太差了,多地教師連粉筆頭也捨不得丟掉,爲了掙錢,象張巧珍小學還沒畢業就得進城打工。想想我們有好多同學平時卻不懂得節約,亂用零花錢,真是不應該。

水泉小學的教室那麼破舊 ,文具那麼少 ,家境又那麼貧寒,可是不管教室多麼破舊,文具多麼少,家境多麼貧寒,他們仍然堅持學習,我們現在的環境 不知比他們好多少倍,所以我們更應該更加努力的學習。

影片最後,水泉小學在許多好心人的幫助下,條件有了明顯的好轉,張巧珍這隻“小鳥”也已經歸林,重新回到了學校。但全國象水泉小學這樣的學校肯定還有許多,象張巧珍這樣的學生一定爲數不少。想到我們國家還有那麼多不幸的同齡人,如果我們的每一位同學都能想到那些貧困山區的同齡人,把零花錢節約下來獻給希望工程,就會使更多的象“張慧科”這樣的學生重新回到學校。

劇中的魏教師對學生那麼好,我們的凌教師對我們也一樣的好,同學生病了教師會去關心同學,爲同學補課。同學犯錯誤了,教師會耐心地批評教育,幫助同學改正錯誤。教師這樣的關心我們,愛護我們,我們要以優異的成績報答教師。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5

記得上初中的時候,英語課本上有一篇文章叫《not one less》,老師講譯成中文叫《一個都不能少》。當時讀了感覺挺感動的,但故事主人公叫誰卻忘記了。許多年後的今天,在網上看央視崔永元主持的節目《小崔說事》採訪張藝謀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中代課教師魏敏芝的扮演者魏敏芝後,纔在網上找到該電影又看了幾遍。就電影的故事情節及拍攝效果方面,我一無所知更不敢做任何的評價,但就幾個特別的鏡頭對我頗有感觸,下面具體談談我的感受。

“說說城裏有什麼好的?”“城裏有擺這擺那的',比這裏好多了。”主演之一的張慧科在接受採訪說這句話的時候臉上還充滿着笑容。“城裏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麼?”“就是我去要飯,印象最深。”當他說這句話時一臉的凝重表情。“城裏留給我的最深的印象就是我去要飯,印象最深”,這就是美麗的城市留給一個第一次進城的農村孩子最深的印象,不知道那種感覺會在他心裏停留多久?同樣作爲偏遠山村長大的我,從整個電影中不知一次的感受到了人間的冷暖:汽車售票員、電視臺臺上、電視臺接待員、飯店老闆……我時常在想,如果張慧科碰不到飯店老闆,魏敏芝遇不到那麼好的電視臺臺長,故事將會怎樣發展?雖然是電影不乏虛構的成分,但我卻感同深受。同樣,當來自農村的魏敏芝(演員)談到她當時的學生現在的狀況時說在照顧孩子。是的,她們的人生早就是被命運安排好的,長到一定的年齡便早早結婚生子,照顧孩子,幹繁重的家務活,殘酷的現實綁架了她的理想。

在農村,直到今天,此現象還普遍存在,生活的壓力使孩子們早早便輟學打工,沒有接受更多教育的機會,沒有用以生計的一技之能,只能用體力換取一點少的可憐的血汗錢。特別是男孩子,現實更加殘酷。他們生存的模式隨着時代的發展從“放牛——換錢——娶老婆——生孩子——再放牛”成功轉型到“打工——掙錢娶老婆——生孩子——打工”,也算是與時俱進吧!由於沒有接受更多的教育,她們的思想得不到更高的提升,認識還停留在很早以前,沒有理想,安於現狀,更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長遠事業。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徘徊於城市邊緣的他們,由於種種原因無法享受到和城市人同樣的待遇,幹着最髒最重的活,拿着最低的工資,城市留給他們最深的同印象是“我要去要飯”有何差別呢?

社會在發展,人總是會變的。但願隨着社會的發展,各項關注農民工、留守兒童的政策的出臺以及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能改變當前許多農村的生活面貌。給她們美好的生活,有朝一日城市留給他們的印象是城市美好的、現代化的場景,不在是“我要去要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