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感恩講座觀後感

孝,是做人的本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法律規定子女應盡的義務。

于丹感恩講座觀後感

于丹感恩講座觀後感-第1篇

今天上午八點,我和孩子一同觀看了于丹老師主講的《中小學生人格教育》, 于丹老師的講述有理論闡述、有故事啓迪、有古語名句,旁徵博引、令人深省。于丹老師的演講分爲幾個主題,分別是:1.父母應怎樣認識孩子,如何擬定合理的人生目標。2.孩子不聽話,愛發脾氣,作爲家長應如何正確引導教育。3.怎樣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義。

第一講是:擬定合理的人生目標,首先人生目標必須是長期的,沒有長期的目標,你也許就會被短期的種種挫折所擊倒。設定了長期的目標後,起初不要試圖去克服所有的阻礙。其次你的目標必須是特定的。然後目標一定要遠大,沒有遠大的目標就會被微小的成績衝的昏昏然,不思進取最終一事無成。最後自己的的人生目標必須由自己來實踐。

第二講是:孩子不聽話,愛發脾氣。作爲家長我認爲孩子的性格與家庭環境、教育方式、生活環境、社會實踐等方面息息相關。首先有認識到孩子發脾氣的緣由,不外乎不受重視、不受理解、意願得不到滿足和因知識量的原因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學科的認識缺陷和片面造成的理解誤區,另外家長不能以孩子的視角去看問題,常以自己的角度看孩子的問題並伴以粗暴的教育方法造成溝通出現與孩子之間的所謂“代溝”也是造成孩子脾氣暴躁的原因。記得有一個實例是一位媽媽帶着自己的孩子去逛商場,孩子莫名去秒的發脾氣,媽媽蹲下去哄孩子時發現孩子看到的不是色彩斑斕商品而是晃來晃去的人腿。通過該實例我們要以孩子的視角去讀懂孩子的內心,再做出合適的教育方法。

第三講講了家長怎樣教導孩子學會感恩, 記得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其中有幾句印象深刻: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種種失敗、無奈都需要我們勇敢地面對、豁達地處理。如何讓孩子學會感恩是一項比較困難的課題,讓孩子學會感恩,作爲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首先應該是懂得感恩的人。因爲,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對孩子產生影響,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言傳身教”。教育孩子在學校應當感謝老師的批評,因爲正是這些批評,你的人生纔會減少遺憾和後悔。對於老師無私的幫助,利用點滴時間輔導你,應當用實際行動來對老師感恩,老師從早到晚,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你們身上,無非是讓你們能夠成人、成才,能夠自立於社會,能夠擁有一個美好的前程。通過自己對老師的關愛言行,在不知不覺地中慢慢影響着、感染着孩子,這些關愛的言行舉止也深深地印刻在孩子的心靈中。

第四講講了抵抗挫折的重要意義,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種種失敗、無奈都需要我們勇敢地面對、豁達地處理。這時,是一味地埋怨生活,從此變得消沉、萎靡不振?還是跌倒了再爬起來?英國作家薩克雷說:“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在孩子的教育上一定要讓孩子有挫折意識和百折不撓的意識,讓孩子認識到生活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只要付出了努力就會距離成功更近了一步,一個成功的人必定有很多次的挫折作爲基礎的,挫折也是孩子今後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財富。

通過和孩子一同觀看于丹老師的講座我也深受教育給孩子一個健全的心靈恰似給孩子創造了一個步入快車道工具,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是給孩子最好的財富。

于丹感恩講座觀後感-第2篇

早上八點,我早早的從牀上爬起來,打開電視,收看于丹老師講的《中小學生人格教育》專題講座。

于丹老師這一堂課,分了四個部分:1、怎樣擬定合理的人生目標;2、孩子不聽話,愛發脾氣,應如何引導;3、怎樣理解父母,尊重父母,懂得感恩;4、抵抗挫折的重要意義。

其中,令我感觸最深的是第二個主題:學會感恩。

在一開始,于丹老師先講了一個小故事——《男孩與蘋果樹》。雖然這已不是第一次聽這個故事,可這卻是第一次在聽完後有如此之深的感受。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無論怎樣,父母永遠會在那裏,盡一切力量爲我們提供我們所需要的一切,卻無他求,唯一的希望,就是看到我們快樂。文中的蘋果樹,就如同現實生活中我們各位父母的一個化形:當我們年幼時,只喜歡和爸爸媽媽黏在一起,可等我們長大了,我們就離開了父母,只在有需要或遇到麻煩時纔回到他們身邊,而他們則會不惜一切代價幫助我們,直至像蘋果樹一樣,只剩下一個木樁。雖然如此,他們卻也心甘情願。

在中小學生的必修課中,學習其實並不是重要的,在學習之上,還有人格。古人曾說過:“百善孝爲先”,在衆多道德品行中,我們首先要做到的便是懂得孝敬父母。

父母是我們生命的本源,沒有當年含辛茹苦將我們養大的父母,也就不會有如今的我們。俗語講“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而我們人類呢?難道我們還不如這些自然界的動物嗎?但反過來想一想,我們都做了什麼?是在父母下班後泡上一杯濃濃的熱茶,還是在與父母有爭端時先聽聽他們的意見再做決定,或者是在他們生病時,如同他們照顧我們一般用自己的`心去照顧臥病在牀的他們?細細回想,其實我們做到的很少很少,如今父母將我們視爲掌上明珠,嬌生加慣養的呵護着我們,而我們真心爲父母換位思考的太少太少,以至於我們自己都難以回憶。在腦海中浮現的,只有與父母無休止的爭吵,望着父母無奈眼神的快感,而這些,應該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曾經有意的頂撞,如今細品淚卻千行。年少的我們未免輕狂,望着父母逐漸衰老的容顏,愧疚,以無處可藏;感恩,應由心底綻放。

“孝”只是感恩中的一小部分,這大千世界中,感恩無處不在,從感恩父母到感恩世界,我們還有很長很廣的漫漫人生路要去獨自品味。

今天,于丹老師無疑是給我上了一堂令我感觸頗深的一課,感恩,是要從小事做起,懷着一顆感恩的心,會使我們更好的融入社會,看遍人間體會真情,珍惜生活。正如同那首歌“感恩的心,感謝有你,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

于丹感恩講座觀後感-第3篇

週六上午,我看了于丹教授的教育講座,這個講座讓我們這些做家長的,在教育孩子的方面給了許多的啓示。

她主要講了四個方面的內容:1,父母應怎樣認識孩子,如何擬定合理的人生目標。2,孩子不聽話,亂髮脾氣,作爲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引導教育。3,怎樣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4,培養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的重要意義。

本來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些迷茫的我,在聽了于丹教授的講座後,明白了一個道理:孩子學習文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

節目中講到如何培養孩子們的孝心、愛心;如何培養孩子們自立自強自信。想到家庭教育的問題,的確,現在是獨生子女的年代,我們的孩子就是“掌上明珠”,在我們家長得小心呵護下,體力勞動不用做,自己的事更是家長代勞,同學有什麼,他們也要有什麼......久而久之,孩子們只知道索取而不懂得回報。

前段時間,新聞報道一個孩子只因沒有從父母那裏得到物質滿足,離家出走。而那山區裏的孩子,用着破舊的桌椅,在昏暗的燈光下學習,卻從沒有怨言。爲什麼富足的物質生活,卻讓他們在精神上差的越來越遠?

除了孩子的教育,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就更大了。一個教養好的家庭,必然有素質高的孩子。有些家長嘴裏說一套,自己卻做另一套,這樣將如何教育孩子呢?

我深深感到孩子的教育是一個長遠的課題,這不僅是學校的任務,更離不開家長的支持配合。針對自己的孩子,我想應該做到以下幾點:1.細心和耐心地觀察和培養孩子的興趣:2.尊重孩子多和孩子交流,認真對待孩子的要求,與學校老師常聯繫,積極配合教育好孩子;3.多讓孩子與社會接觸,懂得感恩,培養孩子正確的道德觀;4.培養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

在物質生活富足的今天,孩子們得到了許多物質的東西,但是他們卻缺少了最應該得到的東西。讓我們攜起手來給孩子們創造一個健康、快樂、向上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