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故事改編《忠犬八公的故事》觀後感

《忠犬八公的故事》影片取材於發生在日本真實事件:一條秋田犬在主人去世後,連續12年堅守在車站等候他回家。至今東京澀谷車站還有狗狗八公的銅像,而它的遺體也被國立上野科學博物館保存。

真實故事改編《忠犬八公的故事》觀後感

真實故事改編《忠犬八公的故事》觀後感一:

影片的開始是一條小狗被運送到了一個陌生的車站,它無助的看着過往的行人,直到主人公帕克先生看到了它並帶回了家。帕克先生收養了這隻小狗並叫他“八公”。前半段是帕克和八公溫情的日常點滴,每天早上八公送他上班,五點準時在車站等他出來,帕克先生爲小八按摩、刷毛,這一切都這麼開心。然而,就在小八第一次撿起球時,劇情大轉折。正如劇中所鋪墊的“如果它撿球了,那就一定有撿球的原因,秋田犬是不輕易去做這種事情的”,本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卻不曾想這是他們倆最後的暖心互動。是的,帕克先生就這樣突然去世了,然而八公並不知道,它依舊每天去等,凝視着那扇門,期待聽見一聲“Hachi”。寒冷的大雪天它是臥在車底的,吃喝是小販們提供的,多少次的失望都沒有打擊它的意志,記者和小販都是對比,浮躁的人心抵不過忠犬堅定的內心。日本人對八公講:”八公,我知道你的感受 ,但是, 我們的朋友不會回來了, 如果你要等他, 就應該一直等下去 ,你想等他麼 ? 人生還很漫長啊。“的話+四季變換+堅定的眼神+失落的背影,每次看都哭的不行,太戳淚點。

任何人或是事物都不能阻止八公,唯有死亡。

結局八公終於“見到了”那位久別的故人,然後靜靜的閉上了雙眼,這樣昇華的一筆,賺足了觀衆的眼淚。

“是它選擇了他”,小八和教授都是幸運的,教授心地善良,性格溫和,八公忠誠陪伴如友,彼此的相遇是最好的。

八公是日本的“秋田犬”,你或許很難想象這是有真實存在的故事,但是我們可以知道的是,日本人的武術道精神是深入骨髓的,像是把忠誠刻在日本人的心上,他們永遠效忠於自己的天皇,甚至有時候是不明是非對錯的盲從。寧死都不會背叛天皇和國家。或許這就是八公如此堅持的原因之一吧。

借用影片的一句臺詞:“忠誠的意義在於我們不應該忘記愛過的每一個人。”願所有人共勉。

真實故事改編《忠犬八公的故事》觀後感二:

《忠犬八公》:我就在你身邊 看過《忠犬八公》以後,腦中不由冒出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的墓誌銘,上面寫道:“我就站在你的身邊像你一樣地活着。把眼睛閉上,目視你的內心,然後轉過臉,我的身體與你同在。”我想這一段人狗奇緣大抵也可以用這樣的碑銘做個紀念吧。 八公的故事原型來自日本,它是日本歷史上極富傳奇色彩的忠犬,它由東京帝國大學教授上野英三郎馴養,每天八公都會接送教授上下班,1925年5月,上野教授去世,八公依然每天去車站等候主人的歸來,直到它死去,“忠犬”的美譽名不虛傳。也曾有人提出八公去車站僅僅是爲了獲取食物,但是更多的人都寧願去相信美好,即使這份美好並不完美。 1983年,日本以八公的故事爲原型拍出《八公犬物語》,09年美國翻拍爲 《忠犬八公的故事》,兩部影片的編劇都是新藤兼人。新舊兩部片子拿來比較,老版的顯然更加舒緩、沉靜,但在某些情節處理上並不圓滿;新版的則在溫情的同時更多份活潑,而且在細節的處理上更勝一籌。

舊版更加註重對家庭、人際關係以及日常生活的呈現,比如拜年時的說唱、教授的葬禮等。在八公與教授的關係處理上,並沒有用兩者的動作上的親密來表現,而是更多地將兩者的關係融化在日常的生活中,比如教授帶上八公去逛街,在這條街上,商鋪的叫賣、鄰里們互相的問候等對日常生活的呈現都符合現實生活的真實與平凡,而且符合東方含蓄的審美習慣。又如教授爲八公捉蝨子,而後與它共浴,極富生活情趣。舊版中,有教授去世後八公在靈堂上哀號以及拉斷鎖鏈追逐靈車的情節。這一情節可以理解爲八公對它與教授間的情感的釋放,場面感人至深,但問題是這一情節顯得僅僅爲煽情而刻意爲之,從劇情結構來看它失去了合理性,因爲既然八公已經知道教授去世並被埋葬了,那它也就沒有了守候火車站的必要,爲了顯示它的忠誠,它完全可以去守陵墓。這一情節並沒有出現在新版中,所以新版中爲顯示八公忠誠而設置的等候就顯得合情合理,而且使感情慢慢積澱,最終在八公在等待中死去的而達到高潮。 新版有突出的幾點變化,這些變化使得八公具備了更多的人性色彩,同時也展現了西方人將狗作爲家庭一員的普遍看法。首先是,用黑白影像展現八公的視角,這些部分並不多,但是卻爲影片的風格和八公的塑造增色不少。主人生前,八公的視角活潑可愛,而且黑白與彩色相得益彰,將生活中的情趣完整的展現出來;主人去世後,八公眼中黑白的世界則增添了幾分悲情,也契合了後半部分深情沉的風格。其次,增多了人狗之間動作的交流。理查·基爾每一次出現,八公都會興奮地撲向他,相比之下,舊版裏的八公沉靜的'多。

人狗之間動作的交流,使得影片在前半部分更加活潑,這與後半部分的深沉形成對比,使前後劇情更具張力。而且這樣的處理也符合好萊塢動物題材影片一貫的傳統,諸如《馬利與我》、《101真犬》、《貓狗大戰》、《我爲瑪麗狂》、《超狗任務》等等影片中,狗都那麼愛折騰,這也反映了好萊塢此類影片活潑的風格。更值得注意的是新版增加了狗狗撿球的情節設置,這個細節設計的相當好。開始時八公從來不去撿球,一則表現了它與生俱來的特殊性,二來展現了教授將八公看作是家人而非搖尾討食的寵物,這樣使得兩者間無法言說的感人關係具備了合理性。而且,並不單單侷限於此,這一情節的設置還爲八公的“預感”作足了鋪墊。教授臨死前準備去上班,而八公彷彿預感到了什麼,它表現異常,叼起小球要與教授玩自己不感興趣的撿球遊戲。當我們看到教授去世才猛然發現,八公異常的舉動背後是不捨的至深情感。 類似於《忠犬八公的故事》這樣表現人與動物間情感的電影有很多,比如《人狗奇緣》《導盲犬小Q》《狗狗和我的十個約定》《心動奇蹟》《小貓奇緣》《狐狸與孩子》《馬利和我》等等,提到諸如此類表現狗、貓等動物的電影,我們通常直接想到的是日本、韓國、法國、美國這些國家的電影。總結這些國家的動物電影我們會發現一些特點。日本的此類電影通常會注重表現人與動物的親密的關係,而這種關係的呈現主要來自於對日常生活的表現。

法國的一些電影更加註重對動物本身的表現,人往往處於輔助的次要地位甚至不會出現,影片會通過極其簡單的故事,借對動物種種生活場景的表現,展現動物富有人性的情感。美國的此類影片常常活潑熱鬧,側重去表現貓、狗等作爲動物的可愛的一面,所以常常會發現在美國的這類影片中,動物完全可以置換爲一個年幼的孩子,比如《馬利與我》,把馬利置換成一個年幼的搗蛋鬼也非不可,同樣,《小鬼當家》也可以成爲《小狗/小貓當家》,因爲這些影片所遵循的通過一系列的誤會、巧合製造娛樂性的方式是相同的。

反觀中國在此類題材上的創造,顯然存在一些差距,甚至可以說在中國完全就沒有成熟的動物題材影片。記憶中的有《犬王》、《狼牙歷險記》、《賽虎》,而且都是80年代的老片子,且都是一些將嚴肅的鬥爭甚至戰爭加在本應有更多溫情的動物身上的電影。通過這幾部電影可以發現,中國的狗狗十足的可敬,但完全不可愛,因爲它們被過多的加載了道德感。可敬而不可愛可以說是中國此類電影的寫照。比如《賽虎》裏跟地主惡勢力鬥爭,《狼牙歷險記》裏與犯罪分子周旋,《犬王》更使直接參與抗日,我們覺得這些狗並不可愛,而更像是英雄人物的化身,或者說而更像是二郎神的哮天犬下凡,它們永遠神勇無敵,嫉惡如仇。我們過多的將道德感賦予它們,甚至將正義與非正義的問題讓他們選擇。當然,這並不是要否定這幾部作品,而是說在當今中國電影缺乏新的類型的情況下,應當出現一些具備商業性、娛樂元素的動物電影。 我在想我們是否有太長的時間被日本、韓國、美國的貓貓狗狗感動、逗笑,何時我們可以抱着自己的狗哭一場。進來,關於《反虐待動物法》討論正酣,希望這樣一個關於動物的全社會的討論可以對電影中動物的展現有所啓示,希望中國可以誕生動物題材的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