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觀後感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十八洞村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十八洞村觀後感

《十八洞村》講述了軍人楊英俊在退伍後沒有和戰友一起出去打拼,也沒有像村裏其他人一樣外出打工,而是緊緊守護着自己家鄉的那片故土,守護着自己的妻子和智障的孫女小南瓜,用祖輩留下來的田地和插秧經驗,在家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務農的故事

楊英俊爲了給孫女治病而返貧,當被識別爲貧困戶時,相比於其他人的開心,他卻顯得格外的焦慮,他回到家中重新認識自己,不甘心當貧困戶,甚至想把貧困戶的牌子摘掉,認爲自己務農一輩子,最終還被識別爲貧困戶,這是一件可恥的事。秋林鎮顯頭村第一書記張少華說:“當我看到這裏時,由衷的欽佩這位老戰士,因爲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甘願做貧困戶等待國家的救濟而不願自己去努力,甚至把黨的好政策錯誤的.當成了養懶人的政策,爭着當貧困戶、低保戶等,但是國家的幫助只是暫時的,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認爲楊英俊的這種精神是難能可貴的,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雖然貧困、艱苦,但他不甘落後,不想拖國家的後腿。”“扶貧先扶志”,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幫助困難羣衆樹立起擺脫困境的鬥志和勇氣。爲此,扶貧工作隊的小王認爲楊英俊正是有這種鬥志和勇氣,讓他當他們楊家族的班長,帶領楊家班立志、立身、立行,一起與“窮”打一場脫貧攻堅戰。

在與楊家班一起商討下,找到了真正貧窮的首要原因是沒有土地。於是,扶貧工作的小王在網上找到了一片上百畝的煤礦地,這讓扶貧工作隊看到了希望,讓楊家班看到了希望,因爲很少人會覺得礦地可以用來種地,即使知道能作爲耕地的時候,也很少有人願意去利用它,但是楊家班的人做到了,他們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楊英俊帶領楊家班在荒地上一起填土造田,改造尾礦,解決了地少人多的矛盾,人工造出大片人工田,吸引了外出務工的年輕人員都回家,造福家鄉。他既改變了自己的境遇,更改變了楊懶、楊三金的精神面貌,讓他們當回了"農民的樣子"。

不管是貧困戶還是我們任何一個人,首先要重視的是精神脫貧,沒有誰生下來就要不如別人,不要放棄向上的希望,使貧困戶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摘掉貧困的帽子,創造幸福生活。我們作爲基層工作者也應當像小王一樣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工作,爲社會創造價值,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要和片中的主人公一樣有不懼怕任何問題的決心和毅力,要像影片中多次出現的雄雞一樣,永遠志氣高昂,永遠朝氣蓬勃,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奮進、奮勇向前,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