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奏者》觀後感

影片的豐富性,有時候會使得影片的層次得到提升,但有時候掌控和設置不當,往往會成爲電影的敗筆所在,以至於太過豐富而不得要點。我下面的想法只是我淺薄的分析。並不一定是準確的。我只是想用文字記錄出我的觀感。

《獨奏者》觀後感

影片對於納撒尼爾角色的設置很容易讓人想起以前的那部美麗心靈,在音樂學院裏年輕的納撒尼爾崩潰的那場戲在某些角度上來說的張力不亞於納什癲狂的感覺。

以前在上心理學課程的時候,老師將美麗心靈作爲教學案例讓我們討論和分析,印象深刻。因此這次在看的時候,我受了那堂課的影響,很想竭力去了解納撒尼爾的症狀以便我能夠更深刻的去理解這樣一個人,所以我很變態的將他的臺詞記錄下來,臺詞中有些囈語大概是可以反映出納撒尼爾內心世界的。我的想法是他太早就將自己封閉起來了,他將音樂當做了觀看整個世界的方式,甚至可以直接的說他將貝多芬和莫扎特等人的音樂看做了看待世界的方式,我沒有仔細聽過貝多芬所有的作品,但是怎麼說,貝多芬的一生就如同納撒尼爾腦海中的那團紅色的火球,一直在燃燒,燃燒。他的曲子他的部分作品,始終就像一條長長的黑暗的隧道,你要走到最後才能看到光芒。同樣對於納撒尼爾所選擇的大提琴,我一直覺得有種低沉哀傷,質樸的優雅感,我記得我第一次聽到大提琴的演奏的時候,竟然流下了眼淚。

電影中,孩提時的納撒尼爾已經呈現出入了魔的狀態,他赤着膊瘋狂地拉着大提琴。而當他第一次洞察自己內心的恐懼之後,那種恐慌充分的發揮在音樂上——那首曲子的結尾有種被火淬的灼熱感,看着他冒着汗驚恐掙扎的表情,我不得不相信幼小的他已經體察到了貝多芬歌曲的黑暗氣質,這其實是種天賦,對於樂曲理解的天賦。只可惜他着迷太深,以至於他後來在音樂學院的羣居生活很快就開始不適應,具體表現在那段雜亂的旁白:爲我跑吧納撒尼爾......跑吧……我會保護你不受別人眼光的干擾…。白色…。白色。這一系列的話象徵了他內心的自卑與純潔意識,他渴望得到別人認同,但卻無法做到適應羣體生活,他適應得了音樂中的痛苦,卻適應不了俗世的歡樂。在他的心中,世界似乎是個虛無的空白的所在,也理應是這樣的所在。

唯有音樂,唯有內心獨自歡暢的曲目,纔是世界的真諦。納撒尼爾的這一矛盾的性格,在對上帝的態度上,表現得尤爲強烈。有關於上帝方面,他一方面承認大家都是天堂裏那個父的孩子,卻在轉身之後,一舉將那個遙遠天際的上帝掀翻在地,將史蒂夫視爲他的上帝。他對上帝的矛盾態度也表現了他的孤獨和掙扎狀態。在對上帝的闡述上,有一段充滿神聖意味和悲憫氣質的場景和臺詞(是不是出於聖經我不得知)。納撒尼爾和史蒂夫夜宿街頭,納撒尼爾睜着雙眼祈禱:our father,who art in the heaven ,hallowed by thy kimdong come,thy will be done,on earth as it is in the heaven,give us this day our daily bread,just keep it everyday ,there’s plenty,and the forgive our trepasses,as we forgive those who trepasses against us.在納撒尼爾祈禱的時候,畫面從聚焦納撒尼爾那雙虔誠孤苦的雙眼逐步入黑,轉爲呈現出貧民窟的場景,夜色之下,無家可歸的人羣,或三兩聚衆吸毒,或彼此廝打扯皮,或呆呆的吃着救濟的食物,或昏昏的入眠。在瑟瑟冷風中,漫天的垃圾飛舞,蜷縮着的軀體就那樣整齊或零散的癱倒在大街上,一切陰暗無比唯有牆上的字燈閃耀着光芒,像極了教堂裏的明燈,那是一句引導之語:原罪的代價是死亡,但是上帝的禮物是永恆的生命。影片在這裏有一個高空俯拍的鏡頭,鏡頭下是睡得一個緊挨着一個的流浪漢,這個畫面和之前的高空俯拍的排列整齊的汽車,之後高空俯拍的鱗次櫛比的豪華別墅,形成鮮明對比。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那就是畫面總是有意無意的掃到黑夜中飄揚的,有些破敗的美國國旗,在那一刻,和着低沉的絃樂,連我都想說一句,GOD BLESS AMERICA。更何況正在忍受着金融危機傷痛的美國民衆?這怎麼可能不讓一看見美國國旗就情緒高漲的美國人民得到共鳴,所以片子在普通民衆中評價較高是有道理的。

納撒尼爾到底是不是精神分裂症不可而知,影片從頭到尾都沒說清楚,只是呈現出了一些病症而已供人們自己去判斷。確實,當你看到他對音樂的癡狂和執着的時候,你會忍不住和史蒂夫有一樣的感覺,你會說這哪裏是個瘋子,我分明看到了一個對音樂執着對理想執着對音樂有極強的感知力的天才,他是那麼的優雅的,他是那麼的真實和純真,從他雙手裏發出的音樂那麼觸動人心。影片在這一方面對納撒尼爾的塑造,我想得歸功於福克斯的演技以及配樂,在影片沒有給予納撒尼爾演奏天分充分表現的基礎上,這兩者爲觀者的感知貢獻了較大的力量。其實我在第一遍看的時候,並沒有看到納撒尼爾的天賦,因爲一開始當做劇情片來看,奔着情節去,而表現他那部分又太少(這也是導致影片主旨有些混亂的原因)。

剛剛說到影片在人物塑造上有美麗心靈的感覺,事實上,對於後來逐筆對洛杉磯的呈現,又讓我想起那部費城故事,就是湯姆漢克斯版的片頭(那部片頭一開始就吸引了我)。再如他孩童時就着火焰拼命拉奏的那段又讓我想起湯姆漢克斯在闇火中對着華盛頓的那段獨白(實在太深刻了,記憶)。諸如此類的很多鏡頭以方面體現了導演的才華的同時,也呈現了導演的野心,他既想通過影片表現出一個地域的另類氣質,又想表現出人的某種極致狀態,人和地域文化交織在一起,使得影片磁場不小,這一點上又讓我想起那部港片甜蜜蜜。

角色上,不得不說小羅真是天生就應該做演員的人。影片中小羅伯特唐尼簡直就是在演他自己,小羅本身所具備的頹靡氣質,坎坷的經歷和正在困境中的史蒂夫那種不得志,鬆散,頹廢契合得相當好,史蒂夫自身所處的境地讓史蒂夫和納撒尼爾的友情發展有了另外一層涵義,那就是,史蒂夫在幫助納撒尼爾的過程中,也在重新認識這個世界,認識他自己,正如結尾那段冗長感人的臺詞(其實挺牽強的):有人說我幫到了他,精神病專家說成爲他的朋友這一簡單的行爲能夠讓他的大腦產生化學反應,提高他的某些應對世界的能力。我不能代表納撒尼爾說什麼,我們之間的友情幫到了他,也可能沒有。然而不管怎樣,我對我自己說,我可以告訴你通過見證納撒尼爾的勇氣和意志,他的謙遜,他對於音樂的信仰,從他對於他的音樂的執着和堅定上我學到了我們一直堅信不疑的東西,那就是緊握夢想,超越所有。心懷信念,無疑會讓你最終找到你的歸屬之地。這段臺詞,不得不說,太奧斯卡了。說實在的,史蒂夫在此刻說到的東西,作爲觀者,我沒有從影片中看到多少,影片實際上一直有遊離於這一主旨的感覺。就好像是之前一直是在表現邊緣化的東西,很豐富的東西。最後卻只擰成一股乾巴巴的繩,勒着你脖子。這種強硬的總結,無疑等於是要把觀者上綱上線:知道這部影片表現的是什麼麼,就是這個,OK?

我相信聰明的有領悟能力的觀者是不會上當的。只能說結尾太敗了,儘管樂隊演奏看起來很不錯,很有宏大的主旨味道。

老實說,寫到這裏,看着這麼多字,我覺得自己有點變態了。不過還是要說,這部影片中出現的很多東西是很值得去搜索,看看的。你可以瞭解到好多東西,人文地理,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等等,比如洛杉磯城,洛杉磯城一直是個爭議不斷的地方。比如一些人名他們背後的故事,路德維希。馮。貝多芬。喬安。塞巴斯提安。史蒂夫。路德。旺。尼爾。戴夢得。比如LAMP,作爲一個收容之地,我想看看現實生活中到底是怎樣的,於是我去了LAMP網站,LAMP因爲這部影片,知名度得到了提升,我看了上面的介紹得知,LAMP參與此類的題材不止一部,而且比較讓我amzaing的一點是其中好多患有精神病的藝術家的作品,還被展出過,這或許可以相信一個說法,精神病患者是被上帝特別照顧的一羣人,他們能看到我們不能看到的世界,他們更能夠超越自身。另外LAMP裏很多人當過羣衆演員(在影片中也是)。我留心到網站上的一副畫就在影片中出現過,只不過是畫在牆上,旁邊還寫着NO SMOKING。總的來說影片中對於lamp的表現和貧民窟的表現是很寫實的,幾乎是真實的寫照。

對於精神病人,流浪漢和乞丐。我有我自己的態度,但我也說不清,沒有太多的攻擊意味,大多時候表示同情,但是反正沒有像史蒂夫那樣和那些人成爲朋友,好像也不太可能。這部影片對我的啓發是,每個生命都它運行的獨特方式,我們所走是一條不同的路,對於這世界你所遇到的,不管他是怎樣的.,只要有機會遇到他們,請把他們當人看,就像史蒂夫那樣,不要選擇做他們的上帝,或者唯一的拯救者,你要做的,只是儘量去理解,並且在必要時伸出一隻手,或者給他一個擁抱,象對待正常人一樣對待他們,對待他們的喜怒哀樂。這個世界,需要回應,獨奏者固然是一種生存的形態,但是我相信上帝創造如此多的子民,並不是讓我們獨自前行,我們終將共同走向死亡的道路,在這條人越來越多的道路上,如果我們不牽着手,那麼當黑暗來臨的時候,我們或許會慌亂的互相踐踏。相反如果我們牽着手,我們就能站立起來,撐起整片天空,所以還是要盡力去活着,盡力和周圍的人和世界產生共鳴。這樣你纔會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一個豐富的愉悅的生命。

影片最後一段,合着音樂,我是很感動的,脫離電影之外,咋看這段不需要,可實際上也是對影片中貫穿人文精神的總結,看着在片中憂鬱頹靡的人們在此刻展開笑顏,聚在一起,手舞足蹈,在相信這可能是影片花絮,並且很有可能是導演大受感動而硬是搬上來的同時,我衷心的給出了自己的微笑。這個世界,人還是可愛的,周遭還是很美好的,哪怕只有片刻的歡愉。

影片的質感由畫面和絃樂得到了提升,其中也還穿插了一些暗示性的富有哲理的場景。這部影片硬要說給個分的話,我願意給八分,設置上的瑕疵並不能掩蓋影片本身的力量。在如今哈六當道,金剛橫行的熒幕上,美國人民需要這樣一部影片來清洗自己佈滿塵埃和銅臭的心靈,而我們則需要這樣一部影片來打開一個認識美國人民的窗口來修築一個普世美好人性的石碑,去相信我們所相信的,又其實無論這個世界發展成什麼樣子,都是需要我們有穿越痛苦承接愉悅的力量。

這部充滿野心的作品,能不能在明年斬獲獎項,只能看命運之神的安排,但是演員的表演我想絕對是要給滿分的。對於喬懷特,這位年紀輕輕的導演來說,這無疑是一部重要的作品,是否代表着他將衝擊更爲廣闊的市場,或者將要轉型,現在下判斷還爲時過早。

文字在此刻是無法更與影像媲美的,再加上我的文字只是淺薄的敘述自我觀感遠比不上臺詞的深刻。所以還是請觀者好好體驗吧。這部電影,有很多地方,細細地看,你會覺得很有味道。原聲帶值得一聽,白鴿飛起那段的交響樂和最後的那段很有穿透力,另外推薦一首流行歌曲,尼爾·戴夢得的MR·Bojang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