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觀看《楊善洲》電影觀後感5篇

黨員教師觀看楊善洲電影觀後感

教師觀看《楊善洲》電影觀後感5篇

觀看《楊善洲》電影后,我心潮澎湃,深受教育與鼓舞。該片講述了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一心爲民的感人事蹟,電影的一些情景現在仍記憶猶新。

楊善洲在當地委書記的時候,常拄着棍子,提着一個小黑包,行走在田間。當時正在推廣一種“雙龍出海”的水稻插秧法。他來到一個村裏,見大家對這種插秧法並不接受,自己脫掉鞋子下到田裏作起示範。

還有一次,保山遭遇大旱,百姓面臨作物絕收的困境,楊善洲帶領幹部挖水井。但很快困難隨之而來:經費不夠!他果斷召集現場的地委委員開臨時會議,舉手表決將修建辦公樓的經費挪作打井費,工程得以繼續進行。

“如果說共產黨人有職業病,這個病就是自討苦吃”,楊善洲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楊善洲退休了,上級關心他,讓他到昆明的幹休所安度晚年,他放棄了組織安排的大家所羨慕的生活,退休後紮根大亮山。當時,大亮山周邊十幾個村寨缺樹、缺水、缺糧、缺電、缺錢,缺水的問題特別突出,村民要到十里外去找水,然後人背馬馱地運回來。一盆水,早上洗臉,晚上洗腳,最後還要澆菜、餵豬。村裏哪一家遇上紅白喜事,做客的人不僅要送禮,而且還要提上一桶水,掛在禮單上,而主人不但要建一個“禮簿”,還要建一個“水簿”。當別人家請客的時候,不但要還禮,特別是要足額歸還“水賬”。楊善洲在大亮山上義務植樹造林22個春秋,使昔日山禿水枯的大亮山重披綠裝,80個大山頭、180個小山頭,全部被鬱鬱蔥蔥的森林覆蓋。在這個期間,他還把植樹造林與造福羣衆結合起來,每年無償爲村民提供林柴,爲4個村解決人畜飲水問題,爲6個村修通公路交通,爲8個村解決生活用電問題,使大亮山地區的人民實現了脫貧致富。2009年4月,82歲的楊善洲把辛勞建成的面積8萬畝,價值3億多元的大亮山林場無償移交給國家,縣政府獎勵他10萬元,他謝絕了,市政府獎勵他20萬元,他捐助公益事業16萬元,只把4萬元留給一生支持他爲公無私、艱苦創業,從不計較、無怨無悔的老伴。

楊善洲是一位地廳級領導幹部,可以說是有權有勢的,很多事他一個口頭指示甚至一個電話都能搞定,但是我們看到楊善洲的老母親和妻子一直生活的農村。忙不完的家務農活致使大女兒早早輟學幫助妻子料理家務。但是退休後的楊善洲發現很多孩子因爲民辦老師流失沒學可上時,輕而易舉得解決了好多代課老師轉正的問題。二女兒也是偏遠山寨的老師,從結婚到生子,一直爲兩地分居煩憂,本來通過考試本早都可以調到中心小學,但因爲缺少一個蓋章,一直沒有調走。所以女兒哭着請求父親幫幫她,把這個章蓋了,但楊書記就是不同意。父親解決了七十個民辦老師的指標卻不肯爲自己打一個電話,二女兒與父親之間越發不可調和。在我們平常人看來,女兒的請求合情、合理,畢竟他女兒也是有真才實學的。只要楊善洲張口,我想地方部門肯定會賣他一個面子,可他卻從來沒想過運用自己的關係辦私事。

楊善洲同志的先進事蹟感動着我們,讓我們心靈受到震撼、精神得到洗禮,是我們每一位黨員學習的榜樣。我們應該以楊善洲同志爲榜樣,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利益觀,能夠真正用一顆赤誠的心投入到火熱的事業中去,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更加紮實的工作作風,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教師觀看《楊善洲》觀後感

當頭戴斗笠、斜背挎包、手拄木棍的農民模樣的人出現在寸草不生的大亮山上時,誰都不會想到這樣的人是一個地委書記?當他奔波在各個村莊、田間、山地上時,誰能從中認出他是地委書記?他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他就是農民書記——楊善洲。每每聽到有人提起這位老人,一種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敬意不由然地從心底慢慢升騰,一份發自內心的感動在腦海裏無限擴展。什麼叫幾十年如一日,什麼叫默默奉獻不求索取,什麼叫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我們在這位老人身上找到了答案。

作爲一名新時期的共產黨員,應該追求怎樣的理想信念?爲黨和人民奉獻點什麼?年逾古稀之時,回頭望望,纔不枉虛度此生。

楊善洲用自己的行爲對“公僕”兩個字作出了最好的詮釋。同許多領導幹部一樣,楊善洲在任時也要參加各種各樣的會議、作報告、講話、下指示。但他留給老百姓最深刻的印象,不是主席臺上的身影,不是報紙電視中的排名座次,而是身邊經常帶的那把小鋤頭,高高挽起的褲腿,草帽下黝黑的臉龐,以及生活中的那份平淡。他沒有爲自己的女兒循過私,哪怕女兒哭哭滴滴請求他,只要他一句話就能解決夫妻常年兩地分居的問題,他給女兒的答案永遠是“不”。卻在面對山上的孩子因爲代課老師走了沒有書讀的情況下,他請來了所有相關部門的領導,解決了長期以來的代課老師轉正問題。爲了一直跟隨他植樹造林的周波的婚姻問題,他開了一次後門,將他調到了林業局,解決了即將分手的困境。對照極少數慣於頤指氣使、高高在上的官員,他的形象是那樣的高大親切。

從楊善洲身上,我們領會了“餘熱”的深刻含義。作爲地委書記,卸任退休後完全可以好好休養享受生活,但他卻把自己的最後幾十年交給大亮山,交給青山綠水。與個別利用“餘威”爲自己謀利的人相比,他更如無言的青松,讓人敬仰。

楊善洲精神告誡我們,無論在什麼時候、何種環境中,我們都不能忘了黨的根本宗旨,都應該把堅持黨的宗旨作爲一切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一位地委書記,退休之後爲何放棄在城市安享晚年的優厚待遇,一頭扎進家鄉的荒山去種樹?艱辛付出20餘年,在荒山重披綠裝之後,他爲何選擇將價值3億的林場經營管理權無償移交給政府?一個黨齡接近50年的老黨員,如何理解黨員的信仰和使命、人生的追求和價值?電影《楊善洲》生動地作了回答:楊善洲同志懷揣爲民之心,爲人民羣衆辦實事、辦好事;講求奉獻精神,把一生的熱血獻給祖國和人民;牢記黨的宗旨,用行動把黨的光輝形象樹立在老百姓的心坎上。他經常這樣說:黨員就應該爲社會主義事業奮鬥終生。不管什麼時候,都不能脫離羣衆,都不能損害人民的利益,要多爲老百姓辦實事。

楊善洲同志是農民出身的幹部,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從哪裏來,根在何處。保持農民本色,並不是要固守農民的思維和行爲方式,而是用淳樸的感情對待羣衆,對待腳下這片土地,以艱苦奮鬥爲樂,遠離奢華侈糜。不因權重位高而迷失自我,永遠植根於老百姓當中,把黨員領導幹部的理想信念和民族的傳統道德操守完美結合在一起,一輩子做的事情,就是如何讓老百姓生活提高,讓農村改變落後面貌。

教師觀看楊善洲電影觀後感

坐在並不算大的影院裏,首先想到了小時候看電影的情景,心生一種感動,爲自己的人生,也爲黨的良苦用心,同時也不禁自問:爲什麼這麼優秀的影片要用這種形式組織觀看?

中國是一個有着近四分之一世界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中華民族有着五、六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也正因如此,中國人比起東西方那些發達國界,思考問題要複雜得多,有時是對的,有時卻在阻礙社會的進步。楊善洲——一個地委書記,說話像一個莊稼漢,開會像一個村支書,處事像一個哲學家,如果我們的領導都像他那樣開展工作,還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中途停電,無人解釋,問影院負責人,態度很不耐煩。大約三分鐘,有一半觀衆等待着來電,大約又過了三分鐘,來電了,出去的觀衆又返回影院觀看。人們被楊善洲的精神感動,更重要的是,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人們從心底呼喚像楊善洲這樣的黨的好乾部,猶如沙漠中的跋涉者渴望水源的出現!

焦裕祿、孔繁森、楊善洲……人民呼喚這樣的好乾部,因爲他們是人民羣衆的知己,是真正的.人民公僕,艱苦樸素、克己奉公,敬業務實,不求索取。楊善洲,女兒結婚他沒有到場,因爲他有更重要的工作,女兒工作調動他不肯出面蓋章,他理解女兒對他的不理解,因爲他是羣衆的父母官,不單單是女兒的父親。

我也捫心自問:我是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嗎?與楊善洲相比,我還有那些工作作風需要改進?也許有人會說:你算老幾,充其量也不過是個黨務工作者,什麼級別也不是,別在那兒自作多情了。我想說,不,其實黨風的純潔靠我們大家共同的努力。我們不是領導,沒有決策的權力,但是我們有辨別是非的權利,有區分真善美與假惡醜的權利。其實老百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土壤,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利益觀對於社會的進步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願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能認清自己的使命,用我們的共同努力爲我們的黨旗添彩,願我們的領導幹部都能像楊善洲老人那樣踏實工作,做人民羣衆的知己,當人民公僕的楷模!

觀看電影《楊善洲》有感

3月7日晚,我從電影頻道收看了紅色電影《楊善洲》,影片主要講述了雲南省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同志退休不退志,堅持22年如一日守候家鄉植樹造林的感人事蹟。

楊善洲是我黨培養的一位地廳級領導幹部,在位時視百姓爲親人,一心爲民辦事;退休後放棄舒適的城市生活紮根大山植樹造林,兌現爲當地羣衆做一點實事不要任何報酬的承諾,主動發揮餘熱,爲地方和國家創造出寶貴財富。他一生兩袖清風、清正廉潔,不爲妻子轉城鎮戶口,不讓女兒進城工作,退休時幾乎沒有存款,並且把自已所有的積蓄、工資都投入到林場建設中去。林場見效後,他不要一分工資,還將自己親手建設價值3億元的林場無償上交國家,其高尚品質打動了在場的每一位觀衆,許多人流下了感動的熱淚。

電影中的兩個情節尤其使我感動。一是楊書記的女兒結婚後和丈夫因爲工作單位不同,兩地分居,已有七年之久,他的女兒是一名老師,通過考試本早都可以調到中心小學,但因爲缺少一個蓋章,一直沒有調走。所以女兒哭着請求父親幫幫她,把這個章蓋了,但楊書記就是不同意。於是,女兒對他說:“你造林都可以,爲什麼我不可以?”“造林是市裏已經批准了的,是公事!公是公,私是私,二者就是不同的概念嘛!”楊書記心平氣和地說。女兒見說不動父親,只好生氣地走了!

另一個是在植樹造林剛開始時,欠了政府幾萬元錢,楊書記爲儘快還上這筆錢,就對一同上山的幾位工友說:“咱們一起去大街上撿果核吧,賣了可以換些錢。”“啊!太丟人了,何況您還是老書記。”“我是書記那是我說的,如果我不說誰知道我是書記,一點都不丟人,這件事自願。”楊書記說完便扭頭走了。

其實,楊書記並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他也有常人的情感,也非常愛自己的家人,也有自己的榮辱觀,只不過當這一切與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一起時,他的選擇有別於常人,也把感動留給了我們。

楊善洲同志將功德碑立在大亮山7.3萬畝的翠山峻嶺之中,植在保山人民心中,立在全國人民心中。在大山深處爲人們建起有林、有水、有糧、有路的美好家園的同時,也以共產黨員就是要自找苦吃這種崇高的、爲民的精神詮釋,在人們心中樹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這部片子不只值得領導幹部、共產黨員深思,也值得每個人深思。我們有必要再一次正視自己的人生,撥一撥自己的理想與信念的指南針,理一理對人生追求的信念,很好的繼承這種精神,讓這種精神在我們心中發揚光大,做一個無愧於黨、無愧於人民的人!

《楊善洲》電影觀後感

電影《楊善洲》深情講述了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的故事,塑造了一個永遠把人民羣衆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前的領導幹部形象。在任上,他狠抓農業,專注民生;退休後,他綠化荒山,造福子孫。他一心爲民,兩袖清風,鞠躬盡瘁。青山作證,他六十年堅守共產黨員的精神家園,他用一生踐行着入黨時的誓言:做一個永不退休的共產黨員!

盛年時期,他廢寢忘食,夙興夜寐,忘我工作;年事已高仍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退休後把植樹造林作爲爲黨爲人民服務的又一新起點。出於對他幾十年卓著成績的褒獎和關心,省委曾讓他到昆明居住,併到省人大常委會工作,但他婉言謝絕,把“我要回家鄉施甸種樹,爲家鄉百姓造一片綠”。在擔任保山地、縣主要領導長達三十餘年,但從未爲妻子孩子撈上一冊“農轉非”的戶口本,沒有給家裏蓋上一間像樣的房子。他常對家裏人說:過日子,吃處有個鍋,睡處有個“窩”就行。楊善洲同志1953年入黨,1988年4月從保山地委書記的崗位上退下來後,主動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紮根施甸大亮山艱苦創業,義務植樹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積8萬畝、價值1億多元、完全成材後價值可達3億元的林場,並將林場無償移交國家。他把價值3億元的林場無償移交給施甸縣政府,縣裏獎勵他十萬塊錢,他說縣裏太窮他不能要這錢,市裏獎勵他二十萬,他大部分捐給了學校,只留了四萬。他對女兒們說,這錢是留給你媽的,這輩子我對不起她。等我死後,骨灰分成三份。一份埋在我革命的起點,一份埋在大亮山雪松下,那我革命的終點,還有一份你們幫着好好保存,到時候和你媽埋在一起,好好陪陪她。

他是地委書記,也是一位父親。對於女兒,他鐵石心腸,沒有利用職權順手解決女兒的兩地分居問題。更絕情的是,當女兒知道他解決了70個民辦教師轉正指標後,拿着還差最後一個公章的審批表,哭泣着請他幫忙獲取轉正指標,他居然拒絕了。楊善洲無情嗎?當我們看到他在老母親仙去時的悲涼,他臨終前對妻子的愧疚,尤其看到他無言以對女兒的複雜心情,我們很難作出這樣的回答。他可以爲跟自己在山上幹了十幾年的護林員去林業局打個招呼弄個職位,只爲這個與他無任何血緣關係的年輕人能有個家能娶上媳婦。他卻一再拒絕自己的二女兒流着眼淚走了幾十里路來苦苦哀求自己在調令上簡單的簽上個字。他說女兒啊,這個字爹不能籤,真的不能籤。女兒再一次氣憤的走了,甚至怨恨這個父親。父親卻也走了幾十里路從山上挖了自己栽種的一顆樹苗背了千里來給女兒送來,女兒躲在家裏故意不開門。父親只好默默地將這顆帶來的樹苗栽進女兒的花壇裏,揹着揹簍悄悄地離去。看到這裏。我內心被深深觸動了。我的爸爸何嘗不是這樣用愛承託着我的一生,我也會怪爸爸對我的不認可,我也會怪爸爸爲什麼寧願我多走彎路多摔跟頭也不願意託關係幫我找捷徑。而今,我明白了,真切的明白了,爸爸是在教會我如何承受挫折,如何建立強大的內心。他寧願我錯怪他,也不願給我投機取巧的機會,他想給我磨礪使我真正的成長。父愛重如山,當我們長大了,父親已老去。楊善洲書記,還有我的爸爸,他用他們一世的風華澆築了那一腔熱血,那一份堅定的信仰。

楊善洲同志用奉獻書寫了生命的價值,他的精神讓我們每個黨員幹部敬仰和懷念。學習楊善洲同志,就是要學習他牢記宗旨,鞠躬盡瘁的公僕情懷;學習他一心爲民、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學習他兩袖清風、清正廉潔的高尚品德。

對於共產黨人來說,要牢記的宗旨就是全心權益爲人民服務,作爲一名人民公僕來說,首先要具有的基本素質就是公僕情懷。楊善洲始終堅持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用實際行動完美詮釋了共產黨員和人民公僕的深刻含義。他光明磊落,心裏裝滿黨和人民的利益,唯獨沒有自己,就像一滴平凡的水,卻折射出萬丈光芒。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一名人民公僕,在工作中認認真真的爲人民羣衆服好務。

我真誠的推薦大家看看這部電影。當我們看完那些拼票房拼投入拼導演的商業好萊塢大片,當我們從虛擬的幻境中走出,好好的看看這部影片吧,能給予心靈洗禮的好電影。他不是被神化的人,他是一個真實的人,是精神財富不朽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