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高考1977觀後感

高考1977承載着一代人集體記憶的影片,讓人產生心靈的震撼。下面是電影高考1977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電影高考1977觀後感

  電影高考1977觀後感【篇一】

1977年,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轉折點,更是中國知識界的一個拐點。恢復高考,讓年輕一代站在相對公平、公正的舞臺上展現自我,決定命運,這是新中國教育史上最爲可貴的一筆。影片《高考1977》講述的正是特殊年代,那羣求索不歇的人,時刻等待着爲自己的命途做出傾力之搏。

一、燎原之火,點亮希望

影片開篇就是一個極爲珍貴的鏡頭:露天電影場上農墾三分場的上海知青在寒冷的黑夜中感受着銀幕帶給他們的希望:鄧小平復出了!儘管停電,但大家還是用自己的熱情——“人力發電”點燃了那一柱希望之火。就是這種衆人踩起的火焰,改變了中國青年的命運,,這然也是在改變中國這個國家的命運與歷史的進程。

再就是陳瓊帶領的知青在大雁窪工程即將開工時的那一把大火。幾十個火把順風投向那一片荒蕪的亂草,就像一個個知識的火把點亮了一片片荒蕪的心田。單獨的個人在宏大的政治與歷史面前是那麼的渺小無助,無論多麼強大,也會像那些知青一般牢困於那片荒蕪的土地,無能爲力。就在工程即將開工的時候,阿三顛簸送來的收音機傳出了一陣天籟:各行業的知識青年都可以報考大學了!這無疑是被耽擱了的一代人的最大福音,他們將有機會重新撿起書本,拾回屬於他們的夢想。這一把順風又遲來的大火,給了那一代人嶄新的希望。

二、兩枚公章,兩個父親

三分場的場長,農場革委會主任老遲,可愛可笑、暴戾而善良,卻有着一顆善良仁慈的心,同時他深信腰間橫跨的公章是掌握知青的生殺大權。他代表了那個時代的`農墾複員軍人,獨斷專橫但卻仁愛,無知但卻無私,他們將生命獻給了北大荒,也希望知青們能從一而終。因此,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力與即將到來的新時代抗爭。還好,一旦他們認識到自己的無知與蠻橫,又能知錯就改,成爲改變得最堅決、最具人性的、最偉大的父親。這是最樸素、最善良而又有些矇昧的人們那最真實的一面。

與老遲剛好相反,陳甫德是一個在特殊年代有“歷史問題”的知識分子。他重視知識、關注教育,且有着感人至深的沉沉父愛。獲知恢復高考的信息,他便不顧還是被管制的特殊身份,以身犯險偷偷打開學校的圖書館。他找尋複習資料千里迢迢去送給女兒,希望女兒能夠複習功課並參加高考改變命運,爲自己贖罪。爲了女兒能參加高考,甚至作出不惜冒充國家幹部,私刻公章的“瘋狂”行爲。或許這出於一種道德自信:當所有人都對他另眼相看的時候,他卻一如既往地堅信自己的清白,而且相信歷史會還自己清白。於是,他私刻公章就變得不再是一種簡單的“作奸犯科”,而成爲一種爲親情而不惜自我犧牲的偉大父愛,也寓意性的表徵了他試圖通過複製公章來“恢復”自己作爲“父親”的身份,並以此“證明”其作爲“父親”的權威。

兩枚公章,兩個父親,正是那個政治弄人的歷史時代兩類不同的政治身份與政治地位的人物的典型代表,一個歷史時代的政治生活的縮影。

三、結 語

把影片《高考1977作爲一個值得紀念的歷史事件來看的,更是作爲一代人的青春來看的。那一代人的青春史詩,交融了國家與歷史的重大轉型,而他們確實也付出了青春的代價,也爲自己的青春譜寫出了別樣的光彩。

  電影高考1977觀後感【篇二】

因爲這部電影是和同學們一起看的,所以讓我格外有感觸,我們一起感受了上世紀70年代青年人的親身經歷。影片中展示了潘志友、陳瓊等知識青年爲獲取知識、參加高考做了一系列努力並且最後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的青年人的風采。

1997年是高考恢復的一年,1977年的高考是改變個人和國家命運的考試。在1977年之前,有許多像潘志友、陳瓊一樣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當人們得知高考恢復時,所有的人都看到了希望。

在那種艱苦條件下,他們沒有任何的高考複習資料,但是他們的複習熱情沒有因此而減少,一邊工作一邊複習。這一代的青年人是艱苦奮鬥的一代,也是值得敬佩的一代。他們有着對知識的渴望,更有着爲祖國付出的勇氣和毅力。他們知道,一個人,不能沒有文化,沒有知識。一個民族,更需要文化、需要知識、需要科學。

一個國家的發展不能離開人才、知識、科學與文化的根本思想。他們是無畏的,他們的青春是值得的!

  電影高考1977觀後感【篇三】

6月8日晚上,在這930多萬學子正在參加一年一度的全國統一高考期間,看了一部本以爲只是上了年紀的人喜歡懷舊的電影說教片,但電影畫面的切換中帶來的是心情凝重。再回望現實,現實中有這麼多豐腴與滿足,也對父母輩曾經的生存、學習環境的展現有了更多的瞭解,也由此帶來更多的沉思……

恢復高考,比高考實質的意義更重大。

一句話點題,也貫穿了整個影片。中間有好幾處細節的處理確實是別有神韻,幾位有特點的人也勾勒了人的性格。也讓我感嘆性格即命運。

老遲——全劇的重要人物,喜歡把鋼印系在腰間,鋼印代表了權力,代表了不容置疑的權威,全劇以他爲挽留知情進而阻礙高考政策的落實作爲矛盾的引發點,隨着劇情的推進,老遲的思想也產生變化,到最後是贊同政策落實並參與送考,使得人物的形象得以昇華。幾個知青悄悄的潛入圖書館“盜借”學習資料被抓之後,老遲一邊說不管,卻又跑到公安局帶人。假公章證明文件的更改等情節,一個剛強、失落、耿直卻很善良可愛的老同志形象就活了。改革實際涉及自己利益,讓鋼印、證明、介紹信等不好使以後,扭曲的政策在被廢止,新興的選拔制度,平等參與權利的落實,可以看到老遲代表的落後的權力觀在被瓦解過程中的衝撞。

連長——爲愛情、爲友情有堅持有擔當的漢子。身上閃現的是理想主義的光芒,愛情面前沒有階級成分的分別,也婉拒老遲的忠告,堅守自己內心的愛情;珍惜友情願意與知青們打成一片,也願意爲小根寶背起300斤的麻包,去爲別人贏取一次推薦機會,也最終願意不辜負老遲的信任,留在了農場,自己交了一份白卷。雖然是演繹,卻也動人,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把友情、愛情、事業權衡清楚的。

陳甫德——漂亮女知青的父親,是個老派的知識分子,是“歷史反革命”身上處處顯現父愛的深沉與偉大,爲女兒不惜以身犯險,爲了女兒高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國家幹部。可以千里迢迢去隱晦探望女兒,爲女兒準備資料……冒充幹部被扭送招生辦路上時的大義凜然,這些都昭顯了一位迂腐卻又深藏愛的父親形象的高大。

小根寶這個徹底悲劇性的人物。他們從小學就開始拋開書本鬧革命,與真正的老三屆相比,他們的青春完全被政治動盪耗費殆盡,一俟高考恢復,命運的大門洞開之際,他們忽然發現,自己根本走不動了。機會來了,可他們卻無力抓住。命運總是留給做好準備的人,這樣的話不是沒有道理,與其哀嘆命運、時運,自己做了些什麼準備這更重要,無論身處何地,請多爲自己儲備好足夠的知識與技能是多麼的重要……

強子絕食抗議的帶頭人,不能左右別人去接受測試,但自己用行動去挑戰不公平,確實是中國千百年歷史長河中“士”的真實寫照,願意捍衛自己的原則,不願意輕易去任由別人擺佈。最後能去上西南政法大學確實也冥冥中有性格的使然,讓他去堅守法律的公平,給更多人以希望。

以上只是電影看過後頭腦中留下的深刻印象,由此也得出教育的神聖,我們身處教育大環境中的一小分子,顯然也有自己的擔當,雖然現在上大學沒有30幾年前的艱難,教育公平也在國家政策微調中在一步步發展,我們所處的職業教育(崗前培訓、在崗提升)已經成爲一支重要的教育生力軍,也在爲共和國的教育事業大廈添磚加瓦。既有身處這樣行業的職業自豪敢也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

實話實說培訓機構的低門檻,現在導致行業的無序競爭,從業人員的良莠不齊,需要從業人員從內心審視自己,是否真的喜歡這樣的行業,因爲這樣的行業還是需要有“成人達己”擺渡人的心態,真的是熱愛敬仰這樣的一份事業,只有這樣才能爲別人成功喝彩,做好更多的服務,公司也推出了比較多的崗位規範與工作職責,假如在工作中沒有愛心、沒有事業心、沒有真正的教育之心,空有規範也只能是會背的機器,上課的機器而不能被尊稱爲“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除了解開技術之惑,是否也在做傳道之事?“道”也在引領風尚,做正能量的倍增器,而不是雞鳴狗盜的道。

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百年大計教育爲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