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佩蘭觀後感

胡佩蘭同志時刻心繫病人的敬業精神,敢於擔當的大醫情懷,震撼心靈,感人至深,沁人心脾,催人淚下,發人深省。下面是胡佩蘭觀後感,快來圍觀吧。

胡佩蘭觀後感

胡佩蘭觀後感【篇一】

2017年4月19日,我院組織觀看了故事片《仁醫胡佩蘭》,胡佩蘭是2013年感動中國人物之一,在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現場胡佩蘭醫生的“活一天,看一天”“多活幾天多看病人,多給國家點報效”樸實的話語讓我熱淚盈眶。這是一個年邁的老者發出的心聲,是一個年邁的老醫生髮出的心聲,也表達了廣大醫務工作者的心聲。

我從2015年來到醫院工作,接觸了許多醫務工作者,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他們的勞累和疲憊,無數的醫務工作者都像胡佩蘭醫生一樣用超負荷的勞動爲患者治病,醫生、護士全年無休隨時加班,這是這個行業的特點,也是醫務人員爲人民爲社會的奉獻。

胡佩蘭醫生退休後堅持在社區服務中心坐診27年,即使在腰椎間盤突出病情嚴重時,仍堅持坐小推椅每週出診6天,從未間斷,這需要多麼大的信仰和毅力才能做到啊!回想我剛上班的時候,每天爲上下班時間卡得緊而抱怨,爲偶爾的遲到找藉口是多麼的不應該。

“當醫生的第一堂課是醫德課”,其實做人的第一堂課都應該是道德課,沒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纔會出現許多製假售假的“商人”、偷稅漏稅的“老闆”,纔會出現許多爲了一己私利而傷害他人的不法行爲。

“醫生最開心的事是看着一個個病人帶着痛苦而來,經治療愉快而去。當醫生不能想發財”。多麼樸實的語言,多麼樸實的思想,我們敬愛的胡佩蘭醫生做到了,相信我們千千萬萬的醫務工作者也能做到。

當白巖鬆問道:您這麼高壽還能爲病人看病憑的是什麼?“情感投入”,投入的工作是她長壽的祕訣之一。她每天8 時30 分準時出現在醫院,這是任何人都不能破壞的“ 鐵律”。比起微信朋友圈鋪天蓋地的長壽祕笈,這是我見過的最豪邁的長壽宣言。

胡佩蘭醫生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卻用自己的堅持和愛贏得了社會的信賴和人民羣衆的愛戴。她行醫70年,堅持開便宜藥,努力爲病人解決身心的難題;她生活節儉,但經常拿出微薄的收入給病人墊付醫藥費;她用生命譜寫了大愛無疆、無私奉獻的感人篇章!她用生命在平凡的崗位上忠誠履行了一個醫務工作者的神聖職責。我們要學習她愛崗敬業、恪盡職守的職業道德,心繫羣衆、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凝聚正能量,以飽滿的熱情和激情傳遞正能量。

胡佩蘭觀後感【篇二】

胡佩蘭,她只是一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做着平凡的是,卻感動每一箇中國人的心絃。

她本該享受餘生年華的清福,但他卻把一生獻給了自己熱愛的工作中

他總是無怨無悔,無私奉獻着,他只是那高山上永不垂暮的青松。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胡佩蘭曾說過:“人不能不做一點貢獻,不能不對別人沒有一點用處。”人活着就要爲國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做小事,幹不12:022014-12-7了複雜的事就幹簡單的事,絕不能功不受祿,不勞而獲。

"醫者父母心"作爲醫者,就應該有比平常人更多的耐心,把病人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不僅僅是醫者,其他人也如此。人本應有一顆善良的`心,就像胡佩蘭一樣,對自吝嗇,對別人大方。

醫者,不是表現在你的職位有多高,你的技術有多高,而是表現在你的品行,仁德是怎樣的。

技不在高而在德,術不在巧而在仁。醫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你是仁醫,是濟世良藥。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想胡佩蘭一樣的人,他們是默默無聞的,只要留心觀察生活,其實,是很美的。

人,本該有一顆善良的心。這個世界充滿災難,但災難是打不倒我們的。當地震來臨了,當人們感到無助時,是很多好心人,紛紛送來溫暖。還記得在老家上一年級時,四川發生地震,當時,我們那裏是窮山窮水的地方,在綿延是大山裏,當新聞一次又一次的播放現場,我的心一陣一陣的抽痛,卻無法幫助他們。後來,學校組織捐款,我們都很窮,身上沒有多少錢,但我們都有一顆熱愛的心靈,紛紛拿出身上的幾毛錢,幾塊錢,雖然很少,但卻包含了我們真摯的幫助關心。

他們也如同胡佩蘭,雖然沒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卻也是了不起的。

胡佩蘭的這種精神深深的打動了每一位人,短短的兩個小時,我對愛情的理解越來越清晰,我給親情的定義越來越深刻,我對責任的認識越來越透徹,我給良知的詮釋越來越豐富。那些無私的人們,詠唱着愛的簡言,讓感動開滿整個春天。

胡佩蘭觀後感【篇三】

“技不在高,而在德;術不在巧,而在仁。醫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你是仁醫,是濟世良藥。”——胡佩蘭2013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頒獎詞

2015年7月14日,玉溪市第二人民醫院的30名醫療、護理等崗位代表人員在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陳存文同志的帶領下,懷着崇敬的心情到玉溪老年大學參加了全國衛生計生系統先進典型事蹟雲南巡迴報告會。

報告會由國家衛計委主辦,邀請2013年感動中國十大年度人物之一的百歲仁醫胡佩蘭同志的兒子、同事、學生、病人和記者,從各自角度展開,對胡佩蘭同志的感人事蹟進行的生動而詳實的報告。整個報告過程語言樸實,沒有太多修辭,但是胡佩蘭同志的大醫精神卻令人動容。

胡佩蘭等同志的事蹟和精神使我院醫護人員深受感動,他們紛紛表示,在今後的工作要以胡佩蘭等同志爲榜樣,踐行大醫精神,把職業當作責任,把病人當作親人,爲玉溪醫療衛生事業特別是精神衛生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胡佩蘭,女,1944年畢業於河南大學醫學部,70歲時才從鄭州鐵路中心醫院的婦產科主任崗位上退休。退休後,她仍然在解放軍3519職工醫院和鄭州市建中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坐診,直至生命終點。2014年1月,胡佩蘭去世,享年98歲。而她留給人間的最後一句話,是她說了近70的年的:“病人看完了,我們回家吧。”在70年的從醫歲月裏,胡佩蘭用仁心仁術護佑患者健康,用言傳身教傳遞大醫博愛,用自強不息演繹無悔人生。在她眼裏,看病不分場所,病情就是命令!在她眼裏,看病不論時間,時間就是生命!在她眼裏,看病不看身份,用心盡力聚神!胡佩蘭淡泊名利、寧靜致遠;大醫博愛、濟世救人,在五味雜陳的時代變遷中,這株芷蘭美麗一生,芳香四溢。

胡佩蘭患有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進出都要坐小推椅,腰部要靠纏附的鋼板來支撐,起身、彎腰、落座,每一個看似簡單的動作,老人都是忍受着劇烈的腰疼來完成的。她從不讓別人攙扶,也從不讓學生替她完成檢查。胡佩蘭生活節儉,捨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錢,捨不得浪費一個饃,捨不得多買一棵菜,卻每年都要捐款一萬元給希望工程,至今已經捐建了50個希望書屋!胡佩蘭根據自己多年的臨牀經驗,平時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儀器,記憶明顯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情況她卻記得清清楚楚,不僅能記住患者的病情,而且能記住大多數複診患者的姓名,甚至聯繫電話,以便隨時指導患者治療和康復。她問診問得很仔細,病人的生理週期情況、分泌物情況,任何蛛絲馬跡都不肯放過;病人口述的症狀,她不放心,一定要親眼驗證。她提醒多次人流的病人:“做流產多了不好,知道吧?少做流產,儘量採取避孕措施。”她叮囑不孕的少婦:“別到處聽信專治不孕不育的廣告,有錢沒地兒花了那是。”對需要到大醫院做進一步檢查的患者,她細心寫好地址,一再叮囑着病人。對急需手術的,她敢於拍板,敢於擔當。胡佩蘭經常說:“醫患關係搞不好是因爲交流不夠,醫生只要對病人認真負責了,病人也自然會對醫生配合,不管面對哪一個病人,都要把患者當成自己的第一個病人來對待。”她98歲了,還一個禮拜坐6次門診,一口氣看幾十個病人。她98歲了,看病時還親手爲病人查體、開處方,從來不用他人代勞。胡佩蘭說,這樣纔會心中有數,對得起患者!

報告會上,胡佩蘭老人的大兒子、我國著名心血管病專家胡大一教授,鄭州市建新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陳啓明、醫生唐利平,患者李曉燕,醫藥衛生報社記者張曉華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用平凡樸素的語言,分別從不同角度講述了胡佩蘭高尚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使現場觀衆深受感動和教育。

胡佩蘭同志時刻心繫病人的敬業精神,敢於擔當的大醫情懷,震撼心靈,感人至深,沁人心脾,催人淚下,發人深省,鼓舞着在場的所有醫療行業從業人員,陶冶了我們的情操,振奮了我們的精神,是崇高的大醫精神,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特別是胡佩蘭前輩的那一句“病人看完了,咱們回家吧!”質樸卻發至肺腑,這樣一句平凡的話語詮釋了一個醫者的仁心,讓人深深感動!這樣一句話,一直深深繚繞在在場聽衆的耳邊,不斷鼓舞着我們這些新醫生、新護士學習她那大醫博愛、濟世救人的精神,讓我們在未來職業的道路有了前進的明燈,讓我們有了新的志向:做千千萬萬個“胡佩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