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爲什麼要朗讀——《朗讀者》觀後感600字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你爲什麼要朗讀——《朗讀者》觀後感6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你爲什麼要朗讀——《朗讀者》觀後感600字

你爲什麼要朗讀——《朗讀者》觀後感600字1

著名作家曹文軒作爲“告別”主題這一期的嘉賓,將他和父親的真實經歷融入到了自己的思想和筆觸中。在他朗讀半自傳式的作品《草房子》時,雖然文中沒有明顯地提及告別,但從這個他根據自身經歷改編的故事裏,觀衆分明感受到了告別在他的生命裏留下的痕跡。

十四歲那年,曹文軒得了病。在得知自己可能要離開世界時,他在腦海裏描繪了無數次和家人告別的場景,那時會有多麼難過。在生病的那段時間,父親揹着曹文軒四處求醫,終於在一個權威的醫生的診斷下,確診所謂的“絕症”只是淋巴結核,一切都會好起來,父親當場又是淚流滿面。這是他人生中一次“虛擬的告別”,讓曹文軒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死,理解了愛。

然而他與父親“真實的告別”,並沒有提前想象,就那樣來了。那一天,他突然接到了一通家人的電話,從電話裏得知父親突發心臟病,想與他說說話。父親用微弱的聲音叮囑他: “我會好起來的,你不急着往家趕,你寫你的東西。”又過了半個小時,曹文軒拉開門正要回家,接到了電話。那邊一片哭聲:“爸爸他走了。”“人家都說,文軒是個大孝子”這是父親留給他的最後一句話。這一次“真實的告別”讓他痛徹心扉。

父親的離去並不是分別,而是訣別。那些真正讓人難過的,不是告別,而是來不及的告別。曹文軒說:“文學千百年來都在做着同一篇文章——生離死別。”節目播出後,有網友留言道,“這一期的主題擊中我的淚點,趁親人還在,好好盡孝,珍惜眼前人”、“曹文軒老師代表了我的青春年華。《朗讀者》是一個能讓人找回感人記憶的節目。”

你爲什麼要朗讀——《朗讀者》觀後感600字2

《朗讀者》帶給觀衆的感受,無論是企業家、世界小姐、大明星、大學者、醫生和普通人,他們雖各有身份之別、建樹之差,但都有着同樣濃度的性情之真。

一對平凡的夫婦上臺念情詩,丈夫爲妻子的願望種下滿谷鮮花,更讓人擊節讚歎的是丈夫遇到妻子後的所有荒唐舉動。妻子說,如果當年我有一萬個結婚對象可以選擇,他也只排在一萬名之外,卻被丈夫先通知了所有親朋好友結婚的消息,收了禮金後再求婚的破釜沉舟之勢反攻,妻子說更打動人的是那一往無前的勇氣。從此一生,丈夫偕着妻子,以開闊的胸襟踐行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古諺。

濮存昕帶來的散文與故事,屬於半個多世紀前那個弱小的、不名一文的孩子。“我小時候有綽號 濮瘸子 ,直到小學三年級還踮着腳走路。”鮮爲人知的往事裏,是一位名叫“榮國威”的大夫,醫好了孩子的腿,也救贖了一顆幼小的、自卑的心。所以,當濮存昕從老舍散文裏遇見那個改變作家的宗月大師,“便如同看見了改變我生命軌跡的榮醫生,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濮存昕”。牆外是炮火隆隆,圍牆內有人生的初啼,這是無國界醫生蔣勵的真實經歷。太多戰爭中降臨的“生”給“死”帶去希望,她朗讀鮑勃·迪倫《答案在風中飄揚》,“一隻白鴿要飛過多少片大海,才能在沙丘安眠。炮彈要多少次掠過天空,才能永遠被禁止……”

96歲高齡的翻譯大家許淵衝譯作等身,《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牡丹亭》……他榮獲過國際翻譯界的最高獎項之一“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然而舞臺上直指人心的是當念及生平翻譯的第一首詩,林徽因懷念徐志摩的一抔深情,瞬間令這位老人淚盈而泣,在舞臺上抽噎。由此可知,許淵衝先生能夠在翻譯上不止步於“美”,更追求“真”的心性源頭。

你爲什麼要朗讀——《朗讀者》觀後感600字3

我對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一定會堅持的,比如寫博,比如讀書,比如看《朗讀者》……

由董卿擔任製作人並主持的大型人文類節目《朗讀者》開播已有四期,觀衆好評如潮,這檔節目喚醒了不少人對文字的喜愛,對朗讀的喜愛。《朗讀者》每期的主題都充滿暖意,朗讀者分享的故事都令人感動。

《朗讀者》第四期的主題詞是“禮物”。禮物,多美好的一個詞,讀了都脣齒生香。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種愛的表達,就有多少種禮物。父母愛的養育,歷經苦難之後的成長,不斷學習所積累下來的智慧,這都是最好的禮物。就像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切·米沃什在詩歌《禮物》中所寫到的“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園,對於這個世界,我已一無所求。”這是詩人饋贈給自己心靈的一份禮物。

主持人董卿的開場白是那麼溫馨而有詩意——“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給人類的禮物;低頭凝望,一花一葉,是大自然給世界的禮物;孩子是給父母的禮物,朋友是陪伴的禮物,回憶是時間的禮物……那在我們今天的節目時間裏,就讓我們一起去打開一個色彩各異,卻同樣充滿情感的禮物”。

在這期節目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趙家和教授,雖然他已經在五年前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他所播種下的一顆善的種子,是留給這個世界所有孩子的最好的一份禮物。用純淨之心,去創造,去發現,去感悟,你便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禮物。

我想:已故的趙家和教授,你在天國一定也備受尊重,你的善良與大愛也贏得了無數人的尊重。節目現場爲您虛着的座位就是最好的例證。

李亞鵬說女兒李嫣是上帝給他的最好禮物,他朗誦的朱自清的《背影》是他送給已故父親的禮物。

你爲什麼要朗讀——《朗讀者》觀後感600字4

畢飛宇與"愛"和解 獨特解讀親情打動網友

對於普通人來說,家是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地方,是一個無論外面如何變幻,都始終不會拒絕自己的歸宿。然而對於畢飛宇來說,家最深刻的印象卻是漂泊。

作爲一名文藝創作者,畢飛宇有着遠超普通人的敏感內心。節目中,畢飛宇坦言由於父母不斷調換工作和父系長輩缺失的緣故,自己從小就有種"沒有根"的感覺。以至於後來,畢飛宇還曾和父親商量,說:"你行行好,必須給我們做兒孫的有一個跪的地方。"這種看似獨特的想法其實代表着一種大衆習以爲常的中國傳統思維,令不少網友感嘆:"其實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就很容易理解,每個人都知道落葉歸根,這種“沒有根”的感覺該有多孤獨。"

而父親的個性同樣影響着畢飛宇。由於對工作生活的失望,畢飛宇的父親平時沉默寡言,面對畢飛宇也無話可說。這種疏離感持續了很長時間,以至於後來父子倆第一次親密接觸甚至令畢飛宇感到"煎熬"。好在這種情況正在改變。現在,畢飛宇已經學會了向父親表達愛意,節目中他就爲父親朗讀了自己寫的小說《推拿》中的選段。畢飛宇說:"愛的習慣需要好幾代人一點點建立。"這種獨特的親情解讀爲觀衆們打開了一個新的視角,不少觀衆在看過節目後深受觸動,直言:"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父親,總是含蓄內斂不善於表達,這種現象應該改改了。"

你爲什麼要朗讀——《朗讀者》觀後感600字5

《朗讀者》一經上線就有很多人喜歡上這檔節目,給大家很多感動,也讓很多人心中有觸動,很多人都在問觀後感,問朗讀者的背景音樂。

自2月18日開播以來,《朗讀者》11期節目在國內掀起了一股全民朗讀風暴。記者昨日從央視獲悉,5月6日晚,《朗讀者》將迎來本季的最後一期節目。在這場以"青春"爲主題的朗讀中,翻譯家屠岸、歌手老狼、導演馮小剛、中國女排總教練郎平、青春偶像王源等嘉賓將共同現身與大家一起致敬青春。

據瞭解,《朗讀者》在播出期間屢屢製造"現象級紀錄"--在極具公信力的`社交網站豆瓣上的評分最高達9.5,連續六週位列豆瓣綜藝板塊推薦位第一。截至5月1日,《朗讀者》節目相關視頻全網播放量超過7.45億次,微博主話題"cctv朗讀者"也有超過12.7億次的閱讀和近286.1萬的討論。

從第一期的"遇見"開始,《朗讀者》11期節目11個關鍵詞,每次都能引發無數觀衆的共鳴。記者昨日從節目導演組獲悉,本週這一季的最後一個主題詞是"青春"。屆時,tfboys成員王源將以自身經歷爲觀衆講述一個不一樣的偶像青春,民謠歌手老狼也同樣將現身與大家一同回憶那個"白衣飄飄"的青春,中國賀歲片之父馮小剛則將講述關於電影的青春記憶與"童年陰影"。此外,女排主帥郎平將講述"青春故事",女排運動員惠若琪、袁心玥、魏秋月、徐雲麗也將登臺與郎平一同朗讀。

《朗讀者》中當然還有一些背景音樂,可是小編找不到,大家可以繼續找找看,很多背景音樂讓人聽起來很輕鬆,很感動,最新一期的《朗讀者》讓人期待,這次"青春"這個詞,應該會講到很多人心坎中去,敬請期待。

你爲什麼要朗讀——《朗讀者》觀後感600字6

又是開場熟悉的音樂,同樣是那麼伶靈動耳的旋律。溫柔的燈光下出現一個和藹的舞臺。節目一開始彷彿就暗示人們這是一場心靈深處的旅程,那是青春、眼淚、過往以及世界上所有美好事物的交織,當它要來臨時,這一切都給我們以親切的徵兆。

我曾以爲那些在舞臺上呼風喚雨,在電視裏顰蹙舉眉的影視明星多少都有些攀炎附勢,在羣衆的眼前全副武裝,在自己的工作圈裏人前人後。也許是我太過於不堪,讓我不相信那些外部形象。我心裏的演員之所以能稱作演員。哪怕是在現實裏,他們也或許戴着面具,進行着自己最擅長的事情。

本期《朗讀者》中的一位嘉賓演員—姚晨。她一出場便讓我想起了那個武林客棧愛憎分明的郭芙蓉。記憶裏的印象猶如一股暖流,好像在記憶深處找到的一些欣慰吧。

她的朗誦是《阿長與山海經》,節目泠然的配樂奏起,她翻開了書本。幾站燈齊刷刷地對準了她。現場一片寧靜,猶如世界誕生前夕一般,神祕而充滿期待。也不知何時,她的話語出現,打破這好似延續不絕的靜謐。她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彷彿真的帶人坐入時光機,帶着些灰色,來到魯迅的故鄉,見到南牆邊的小鎮。看到穿長袍的故人,看到梳着長辮的魯迅,一起那個穿着素樸,滿臉褶皺的阿長。看到到阿長的好,聽到阿長的切切察察。最後不禁沉浸於此在“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遠在你的懷裏永安她的魂靈”中,穆懷感傷。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只是在無數個獨一無二的長短面背後,我們都有一顆最初善良的心,猶如阿長。在演員姚晨傾情朗讀下,我真真切切地走進了一個世界,並總愛沉思每個人的得失,猶如多愁善感的黛玉。我喜歡揣測每一個人,經歷地多了。不免習慣成自然。其實那些所謂看透塵俗,患得患失的人。也不過是一個自以爲是的阿長吧。

看了這次節目,我更喜愛姚晨了。喜愛她精湛的影視,喜愛她袒露靈魂的朗讀,喜愛她真誠潔白的內心。

你爲什麼要朗讀——《朗讀者》觀後感600字7

幾個月前在精讀《朗讀者》的原書,有些許感想。

好幾個月之前就觀看了《朗讀者》節目,之後,又觀看了《經典詠流傳》,覺得還不過癮,於是去書店買了《朗讀者》原著回家看,一開始只是走馬觀花,但經過我的細細品味,發現有很多妙處。

比同於電視節目,書本的內容可能會顯得有些枯燥乏味,這是一本讓人們去讀書的書,是一本講讀書的書。《朗讀者》中介紹了許多古今中外名著,還有一些人們讀這些書的感受,他們的感受感染着我們,並以此鼓勵大家去閱讀更多的書本,去精讀更多的書籍。

那麼,到底爲什麼要讀書,“爲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去讀書嗎?”也許部分人沒有過高的思想意識。有的人說爲了高考,爲了工作,或者說爲了家長,爲了老師。其實,我想說的讀書不是上學讀的書,歸根結底,人們都是爲了自己而讀書。也許,這句話,你們聽別人說了很多遍。但是,我今天用這句話表達的意思完全不同。

相傳猶太人用蜂蜜塗抹在書上讓孩子添,人們從小時候開始讀書,上學之後還是讀書,畢業之後繼續讀書一直把書帶入晚年。書本是知識的容具,書籍是人們進步的階梯。

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人們無時無刻不在看書,但是現在,網絡發達,生活節奏快,沒有時間看書了。與此同時,國家加大了對古代文化知識的重視,修改了中小學教材,出臺了《中國詩詞大會》等一系列節目。《朗讀者》用最正直樸實的文字讓你讀書,留下自己內心的感想。因爲,你是爲自己讀書。

所以,發下手機,拾起腳邊的書香,細細品味,讓書本陪伴你,這就是朗讀的初衷。

你爲什麼要朗讀——《朗讀者》觀後感600字8

中央電視臺於2月18日起每週六、週日晚8點在CCTV—1和CCTV—3聯合播出大型情感文化類節目《朗讀者》,主持人董卿首任製作人兼主持人,集結柳傳志、斯琴高娃、濮存昕、喬榛等朗讀者,帶給觀衆一場關於文學與情感的“碰撞”盛宴。《朗讀者》用文字、聲音加故事的三位一體文藝表現形式,旨在打造一檔“慢綜藝”節目。( 2月19日《光明日報》)

2月18日晚看了央視播出的大型情感文化類節目《朗讀者》,筆者認爲,這是央視繼《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後又一展現文化魅力節目,它從真摯的人生故事出發,讓觀衆品味人生價值,值得繼續熱情關注。

《朗讀者》的嘉賓都是名人明星,但《朗讀者》是用文化魅力打動人心的。《朗讀者》雖然以“朗讀”命名,但並不是一檔普通的讀書節目。《朗讀者》展現了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並感動於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比如濮存昕很有味道的朗讀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師》等,節目用文字抵達情感,幫助觀衆去了解和理解朗誦文字背後蘊含的濃度和價值,滿足受衆在疲憊的忙碌之後迴歸內心寧靜的慾望,感受朗讀傳達的力量。

衆所周知,文化綜藝類電視節目,是一道觀衆的精神大餐,要滿足觀衆在疲憊的忙碌之後迴歸內心寧靜的慾望,感受其傳遞的情感和精神。可近年來有些地方臺的文化綜藝類節目,靠的是煽情刺激觀衆,不適合普通觀衆的口味,所以很快就失去了觀衆。而央視在其《中國詩詞大會》熱度還未散的情況下,又策劃播出了《朗讀者》節目,《朗讀者》內容選擇的一篇散文、一首詩,一封家信,一段電影戲劇劇本等,再由嘉賓的二次加工下帶着自身的情感再次傳遞出來時,把觀衆帶入故事的情景之中,從而震撼心靈,產生共鳴,讓心靈受到感動和愉悅。

雖然《朗讀者》現在只播出第一期,可已經彰顯出其文化魅力打動了觀衆,“有意思、有意義”的《朗讀者》節目值得受衆繼續熱情關注,並對國人的閱讀起到引領作用。

你爲什麼要朗讀——《朗讀者》觀後感600字9

“百家村之聲”網絡電臺“閩南話古詩詞誦讀”節目邀請小朋友來當“朗讀者”。該欄目自徵集以來,就贏得不少家長及小朋友的關注。如果您的孩子對閩南話感興趣,年齡在6歲-12歲之間,趕緊撥打本報熱線968820來報名參加吧。

從老師那裏得來好消息後,就讀於濱東小學的邱芷晨就在爸爸的幫忙下報了名。儘管只有七歲,但邱芷晨接觸閩南話的時間可不短。邱爸爸介紹:自己的岳父岳母都是閩南人,所以女兒自幼就在閩南話環境中成長。不久前,邱芷晨還入選了濱東小學答嘴鼓興趣班。“女兒有機會接受系統的閩南話訓練,的確是不小的收穫。”

在邱爸爸看來,女兒有着極其廣泛的閱讀愛好,古詩詞也接觸了不少。邱爸爸說,“希望藉助參與此次活動,讓邱芷晨增添信心,能在將來的歲月裏爲發掘弘揚閩南傳統文化盡一己之力。”

關注本報“百家村之聲”網絡電臺“閩南話古詩詞誦讀”節目的朋友們,對來自思明第二實驗小學的潘懷駿一定不會陌生。

在上一期的節目中,通過與另外一位同樣來自思明第二實驗小學的焦子昱同學的配合,《涼州詞》在潘懷駿的朗讀中,被融入了閩南文化風采。

八歲的潘懷駿愛讀古詩,除了自發的興趣愛好外,還與學校的引導有關。潘媽媽說:思明第二實驗小學有課前“經典誦讀”習慣,孩子每節課前都要朗讀古詩,時日一久,潘懷駿愛上了古詩。

“能參加此次活動,對孩子來說,是莫大的鼓勵和鍛鍊。”潘媽媽介紹,儘管生活在閩南話環境中,但潘懷駿卻只會用白讀音表達。

潘媽媽說,閩南話的文讀音和白讀音完全不同,自從參加了活動,潘懷駿在老師規範發音的指導下,不光會說,更會讀了。

你爲什麼要朗讀——《朗讀者》觀後感600字10

普通又有力量的詞語,這期的主題詞"勇氣"。勇氣,就是在你看清楚生活的真相以後依然熱愛生活!

這期的節目很特別,匯聚各個不同領域的人們,卻都有着一份執着,對於他們熱愛的事物!江一燕的支教,讓我想起了大學的一個暑假時光。看到她講孩子們爲了見她做出的各種努力,曾經送別的畫面又一次浮現在我眼前。現在的生活節奏以及個人能力,總讓我有點應接不暇生活的瑣事,似乎真的很少去專注一些公益,真的很慚愧,也許有些在心裏的種子真的是滅不掉的!只能期許自己快點變強大,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李寧朗讀巴金的<做一個戰士>,堅定的眼神,面對人生的很多次低谷,1988年漢城奧運會失誤後的"大將之笑",面對質疑甚至唾罵,依然勇敢的走下來,華麗的轉身,很值得學習!當然最觸動的是秋爸球媽,2歲時確診一對自閉症的雙胞胎,9歲其中一個又診斷白血病,上天是多麼的殘忍,要把這麼多的不幸降臨在一個普通的家庭身上,生活並沒有壓垮他們,他們用愛和勇氣去迎接這一切,勇敢的生活下去,這其中的心酸估計真的很少人能體會到吧!祝福他們和秋歌秋語。壓軸出場的,每次都是重量級嘉賓,這期是原莫高窟研究院院長,莫高窟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又一個位偉大的科研人員,爲自己的國家和事業傾注一生……致敬!

這一期,觀後的感覺很特別,覺得那個人都在去執着自己的夢想,都鼓起勇氣去追逐自己心中的美好!希望在追夢的路上,不僅有勇氣,還有鮮花和光明!加油!

你爲什麼要朗讀——《朗讀者》觀後感600字11

今天,我觀看了《朗讀者》這個大型綜藝節目。這個節目是由著名主持人董卿阿姨主持的。這檔綜藝節目的總主題是:一個人,一段文。而今天第一期的主題是:遇見。

自去年3月起,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卿就開始醞釀一檔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籌備接近1年的時間,今日起每週六、日黃金檔cctv1和cctv3將聯合播出。節目每期一個主題詞作爲核心線索,嘉賓圍繞主題詞分享人生故事,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首期節目以"遇見"爲主題,邀請了知名演員濮存昕、知名企業家柳傳志、世界小姐張梓琳、著名翻譯大家許淵衝等嘉賓。在犀利吐槽蔚然成風的時代,以朗讀爲核心的全新嘗試能否引領新的文化風潮?

本期節目中,濮存昕講述了自己鮮爲人知的一段人生經歷,童年時竟被同學起綽號"濮瘸子"?他以一篇老舍散文節選《宗月大師》致謝改變自己一生命運的恩人,濮存昕要感謝誰?柳傳志暢談因拙成巧的人生軌跡,高三時爲何與成爲百裏挑一的飛行員的機會失之交臂?節目現場柳傳志重現"父親的演講",朗讀兒子婚禮上的家信,"柳式家訓"又有哪些另類之處?張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舉奪魁,當選世界小姐的決定性因素,並分享了爲人母近一年的驚喜與感動,她又將爲誰朗讀?曾翻譯《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牡丹亭》,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的96歲高齡翻譯家許淵衝也受邀到場,追憶往事,他道出曾用翻譯林徽因詩詞,追求女同學的獨家趣聞。

已爲中外文化傳輸做出傑出貢獻的許淵衝老人,近百歲高齡每天依然堅持工作到凌晨3、4點,驅動他活到老譯到老的原因是什麼?走過一個世紀,他又帶來了哪些直擊心底的人生感悟?

你爲什麼要朗讀——《朗讀者》觀後感600字12

在CCTV綜藝節目《朗讀者》第二期中,鄭淵潔、楊乃斌,蔣雯麗、林兆銘、喬榛,講述他們人生中不一樣的“陪伴”。字字句句雖平鋪直敘,不喧譁,卻擲地有聲。

據瞭解,未來幾期節目中,航天英雄楊利偉、作家劉震雲、配音演員喬榛,以及演員斯琴高娃、蔣雯麗、梅婷等人都將成爲“朗讀者”,分享他們喜歡的文字和故事。其中說話略有口音的作家劉震雲,成爲朗讀者中的“另類”。而董卿極力說服他來參加,並向他解釋:“朗讀的技巧、字正腔圓並非這個節目最想展現的,換句話說技巧不是核心,真情實感纔是最打動觀衆的地方。”

董卿認爲:“這個舞臺屬於每一個人,爲所有人開放。你想說的話,你的情感,都可以從朗讀的篇目中傳遞出來。”錄製節目時,她爲那些非專業的朗讀者們傳授經驗:“隨着音樂醞釀情緒,不要着急,你們讀得都很好。”她還告訴觀衆:“你們的傾聽很重要。如果你們給朗讀者一個聚精會神的眼神,會讓他們更有信心。你們讀過情詩嗎?沒讀過情詩的人生不完整,讀過後你的人生會升華的。”

首播之後,來自好友和觀衆的反饋令她興奮不已。董卿透露,婁乃鳴導演用了兩個字兒來形容第一觀感“驚了”,“就是完全沒有套路的一個節目,哪裏請來的大神。”她笑:“很多人通過濮存昕的朗讀才知道,原來老舍(shě)是念老舍(shè),真是長知識了,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身爲製作人,董卿直言文化類的節目難做:“我並不認爲因爲《中國詩詞大會》或者《朗讀者》得到了大家的關注,就標誌着今天中國文化類節目開始大火,或者說真的迎來了一個新的春天,但是起碼它是個風向標。另外也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這類節目真的是不好做,它需要更精心的設計。”

你爲什麼要朗讀——《朗讀者》觀後感600字13

近日,央視綜藝頻道在京召開“領航中國綜藝 創新改變未來”創新節目推介會,著名主持人董卿首次以獨立製作人的身份帶來的全新大型文化類創新節目《朗讀者》,一檔以比賽方式呈現的我國第一個大型“朗讀競演”季播節目,可謂在我國綜藝市場開創了又一節目新形式。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從現場瞭解到,《朗讀者》這個節目的創意就出自董卿本人,她提出了這個想法之後,綜藝頻道給予了人財物的支持。《朗讀者》每一期指定一個競演主題,包括“離別”“勇氣”“鄉愁”“明天”“愛”等。邀請的文學統籌團隊有李敬澤、張頤武、康震、彭長城、張立憲、許知遠、史航等。邀請的文學顧問有鐵凝、餘秋雨、王蒙、白先勇、王麗萍、馮驥才、劉震雲等。邀請的朗讀者目標人選有莫言、喬榛、李雪健、李安、柳傳志、厲以寧、姜文、葛優、蔣雯麗、許晴、徐靜蕾、胡歌、章子怡、陳數等。朗讀的內容可以是古詩詞、現代詩、文學經典、大家美文、影視經典片段等。

董卿說:“在任何時候,在任何國家,朗讀都是傳播文化、傳遞思想、傳承精神的最好手段。”她希望,這檔節目可以讓喧囂忙碌的現代人在“讀”和“聽”中感受到美好和詩意。著名錶演藝術家喬榛說:“我可以很自豪地說,我們中華民族的語言,是全世界最優美的語言。董卿和她的團隊創新創辦《朗讀者》這個欄目,我由衷地讚賞,我感覺這對朗誦藝術,對語言表演藝術是功德之舉。”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除《朗讀者》外,大型原創優秀傳統文化普及節目《國家寶藏》,創新節目《中國民歌大會》《中國廣場舞大會》等紛紛亮相推介會,在這些原創節目的背後,是“綜藝老大哥”秉承的一種精神——創新、引領、堅守。在整個頻道、節目上全面創新的同時,堅守對我國傳統藝術的傳承,同時引領中國綜藝不斷髮展前行。

你爲什麼要朗讀——《朗讀者》觀後感600字14

本週六、日央視一套、三套播出的《朗讀者》節目,將以"勇氣"爲主題詞。節目中,董卿將與熱衷公益支教的演員江一燕、養育了一對自閉症孩子的秋爸秋媽、"敦煌女兒"樊錦詩、"體操王子"李寧、單人無動力帆船環球航海中國第一人翟墨以及著名演員汪明荃、羅家英夫婦一起,聊一聊"勇氣"。

熱衷做公益的演員江一燕是個"多面手":拍照拿過《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獎,做公益支教入選過《感動中國》候選人,此外她還寫書、拍電影。但在《朗讀者》現場,江一燕卻坦言:"我小時候是一個很孤獨的孩子,不知道跟誰交流。"後來是"燕子老師"給了她許多勇氣,幾乎重塑了她的生命。節目中,江一燕爲燕子老師朗讀了一段真摯的文字。

"體操王子"李寧說,到目前爲止他做過的最有勇氣的事不是在世界大賽上挑戰各種高難度動作,而是當初離開運動隊直接去了一個大家都不知道的小縣城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李寧坦言:"作爲運動員,個人的挑戰會大一點,成功也是你,失敗也是你。作爲一個企業大股東,一個有決策權的人,是否能平衡好最終往哪走,需要勇氣。"現場,李寧朗讀一篇文章獻給帶給他勇氣的李寧團隊和那些伴其成長的人。

從1987年認識到現在,汪明荃和羅家英相識相戀了整整30年。兩人談了22年的戀愛,直到20xx年,61歲的"阿姐"汪明荃才和62歲的羅家英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註冊結婚。在《朗讀者》的現場,汪明荃坦言這是她做過的最有勇氣的事:"因爲我們倆單身了很久,然後在60多歲的時候才決定結婚,我覺得這實在需要很大的勇氣。"

你爲什麼要朗讀——《朗讀者》觀後感600字15

朗讀屬於每一個人,文字之美難以抗拒。也正是《朗讀者》、《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這些深藏文化內涵的節目,如一股股清泉,喚醒了人們許久未被觸摸的文化脈搏。

《朗讀者》已播出兩期,在這些朗讀者中,有大師、有素人、有世界小姐、有童話大王,我們能從他們的朗讀中看到大人物的真實,也能體味到小人物的真情。

有人感動於著名翻譯大家許淵衝先生的“生命並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於你記住了多少日子。”

有人因花園夫婦“醒來覺得甚是愛你”這樣簡單又充滿情深的話而落淚。

而筆者,則在柳傳志先生給兒子的新婚致辭中,聽到了滿滿的愛與祝福,那一句“做父母的有什麼比兒女生活幸福還幸福的事呢?”更是道出了天下父母的心聲。

世界小姐張梓琳有感於與女兒的“遇見”,朗讀了學者劉瑜寫給女兒的信《願你慢慢長大》。“願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願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願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願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願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簡單又平常的小願望中,我們聽到了一個母親對女兒成長之路殷殷的祝福與期盼。

如果說“遇見”是一種美妙的緣分,那麼“陪伴”一定是最長情的告白。

陪伴是無悔的付出:陶豔波媽媽16年如一日陪伴兒子楊乃斌,和兒子做同桌,充當兒子的耳朵,風雨兼程,讓兒子無聲的世界勝有聲。

陪伴是無聲的挽留:童話大王鄭淵潔對爸爸說:“只要您和我媽媽活着,我就一直把他(童話大王)寫下去。”父親又對他說,“只要你一直寫下去,我和你媽媽就一直活下去”。

正像《朗讀者》這兩期的主題,我們和孩子也是緣始於“遇見”,情長於“陪伴”,希望在與孩子的相互陪伴過程中,我們都能收穫滿滿的愛與幸福。

如果說能有一段文字、一篇文章能詮釋“陪伴”的含義,那鄭淵潔的《父與子》當之無愧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