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精選40篇)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

一、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爲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孔子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爲道德規範,“仁”爲最高道德準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

“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啓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啓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複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他最早提出啓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啓,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啓發和開導。

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爲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係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衆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爲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精選40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啓示,爲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精選4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1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着並不是非常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衆一起,非常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非常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着一個時代。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定淡定的眼神,禮義娓娓道來的神韻,彷彿孔子轉世。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非常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覆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非常多觀衆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韻,她天生就是一個好演員,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裏。南子這個角色也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覺得可有可無,它一旦不存在,你會覺得缺了非常大一塊。孔子其實是驚豔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截斷了即將昇華爲曖昧的一種情愫。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並非神,孔子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南子雖然簡單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實爲一個看點耐人尋味,又怎麼會是可有可無呢。

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裏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

但不可否認,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癥結點,表現起來就不會像看歷史書一樣晦澀難懂和索然無味。這部影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好的,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都沒有打水漂。

媒體的擔憂,在現在看來有驚無險,《孔子》並不會因爲阿凡達遭到票房威脅。中國的歷史深得人心,孔子的禮義仁和備受推崇,胡玫的實力也得到見證。

子》上映已經幾天,觀衆的反應截然分爲兩派,以專家學者爲首的一派力挺之,而普通的觀影者則力拍之,他們感到這部影片平平無奇,之前看到發哥又是下跪又是掉淚,以爲會非常好,結果看完之後發現自己被髮哥忽悠了。這個結果讓我既有些意外,又覺得是在情理之中。

說是意外,是因爲《孔子》這個電影就類似於丹、易中天的講座,都是想把傳統文化的知識以一種輕鬆的形式傳遞給大家。但于丹和易中天收到的是普通觀衆的熱烈追捧和學術界的陣陣鄙視。具有同樣性質的《孔子》卻得到了相反的待遇。說是情理之中,則是因爲我也算是半個專業人士,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在幾個地方流下了眼淚,我可以說,我確實是被這部影片感動了。

一處是孔子厄於陳蔡,影片設計了一個師徒衆人分一碗馬肉湯的情節,這一情節屬於電影的常用橋段,感人度並不高。但當我看到師徒衆人在寒風中高歌起舞時,我突然想到了那句“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又想到了孔子對顏回的那句評價“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聯想及此,我才恍然,原來這馬肉湯和師徒狂舞的情節正是從這句話中來的。

第二處是子路結纓而死,影片在背景旁白那裏出了個小紕漏,不太符合《史記》的記載。電影裏說的是,子路是爲了保護衛出公出奔才死的,其實在子路趕到之前衛出公早就已經流-亡到魯國了,子路是去的。但我並沒有在意這一點小紕漏,因爲電影中的這一幕勾起了我對子路之死的愴痛之情。孔子曾經說過:“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君子死義,這一句評語足以告慰子路的亡魂,使我們看到儒家士人的剛烈一面。

第三處是顏回英年早逝,古籍中沒有說清楚顏回的死因,只是說他英年早逝。於是,電影就利用了這樣的史實空白,爲顏回找到了一個死因,就是爲搶救聖人竹書而凍死於冰河之中。在電影中,顏回死後,孔子一直緊緊地抱住他的屍體,我以爲,此時應當出現那句著名的“天喪予!天喪予!”了,但並沒有,孔子始終一語不發,呆坐在那裏,茫然如求,若有所思。這一場景使我想起了《詩經·黍離》中的那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毛詩說《黍離》是閔宗周之衰,三家詩卻說是悼亡詩。)孔子愛顏回甚至比愛他的兒子還要多一些,因爲兒子只能傳承血脈,顏回卻可以傳他的大道。而在影片中,顏回愛孔子的大道多過愛自己的生命,現代人可能不能理解,一個人爲什麼要爲幾捆竹簡死去活來。文獻專業出身的人卻能夠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傳承是多麼不易,有時就是靠那幾捆竹簡來存亡繼絕。顏回一死,孔子便覺得是天將喪我。但孔子還說過一句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其實就和他傳道於天下的精神多少有點違背。真的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嗎?其實,在孔子看來,應該是“生無所息”,君子傳道,死而不已。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2

近日學校組織同學們觀看了電影《孔子》,我看完之後心中有一股說不出的滋味,深深地被震撼了,對孔夫子的倫理道德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和禮,其主要內容是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而我卻認爲孔子思想裏包含了仁、義、禮、智、信等精神。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爲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他以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

當孔子看到當權者只懂得用酷刑來統治人民的時候,他不顧自己的危險依然提出了廢除活人殉葬制度。這在當時是十分危險的,這不能不體現出他的仁愛之心。而當子路將漆思弓救到他的家裏時,他表現的是那麼鎮定,沒有一絲畏懼,這又是他大義的體現。當孔子被迫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時,他第一站來到了衛國。衛國南子問孔子:夫子常說,仁者愛人。不知夫子的這個人,包不包括像我這樣名聲不好的女人?

這時孔子無語,但是從他恭敬和淡定的表情當中,我解讀出了《論語》當中的一句話:君子尊賢而容衆,南子又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請問夫子是什麼意思?孔子答曰:這首詩的意思就是: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禮。南子又問:詩經三百首,大多都是在講男女之間的情愛,夫子又該怎麼解釋?孔子答曰:詩經三百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情思深深,但無邪念!

面對孔子的聖德,最終南子恭恭敬敬道出了這樣的話:世人也許容易理解孔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到孔子在痛苦中所領悟的境界!可見孔子的君子之禮是博大的。不管對方是什麼人。在夾谷會盟上,孔子以不戰而驅齊國數萬之衆,不得不佩服孔子的智慧。這也讓我重新認識了孔子。當季氏將亡之時,他終於明白了孔子的真確,他決定將孔子請回魯國,這就是孔子身上的信。

在周遊列國路上,他顛沛流離、風餐露宿,受盡磨難。在逃離齊國時接淅而行,在魯國分不到祭肉,在陳蔡被圍差點餓死,在宋國差點被樹砸死他卻榮辱不驚,爲了理想中的仁禮之國,像永不停息的日月星辰一樣自強不息,這不正是我們今天應該繼承和發揚光大的精神嗎!

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有了優越的生活環境,良好的學習條件,更應樹立遠大理想,堅定信念,不畏艱難,腳踏實地地向着理想進發。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3

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並不是因爲它不好懂,而是因爲它讓我感動了。《孔子》,從視聽出發,達到了心靈的感動與震撼,渲染了當時那種氣派氛圍。當然,我也必須承認,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雖然儘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別人的,但是不免給人牽強之感;故事是講到了,但是不精彩,情節片段之間缺乏很好的銜接;節奏緩慢,人物講話平淡呆板,沒有靈氣。也許是自己太不習慣文言文的緣故,加之中間有篡改歷史的情節,覺得有些彆扭。

因爲這是電影,只有短短的兩個小時時間,要將孔子的一生表現出來,實屬不易。所以總體上而言,它還是成功的。

首先,感觸最深的便是影片將尊師重道之風表現得淋漓精緻,真是值得今天的人們好好學習啊!古今對照,令人汗顏。古人需拜師求藝,學生自當十分尊敬老師,也會刻苦學藝。師生情誼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學生依然緊緊追隨,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師之教誨,扶正官帽;顏回不畏艱險地保護書籍,爲之獻身。我哭了,且不說修改了歷史,不說兩人的行爲有些迂腐,卻將他們變得崇高而又偉大,使其境界得以昇華。

其次是孔子回鄉後的那深情一拜,魯國啊,父母之邦,養我之土,我終於回來了。我又哭了,爲何影片要將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劇色彩?我不明白爲什麼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禮樂來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樣追慕那“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淳樸民風。“男守本分,女有歸宿,老有所依,子有所養。”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講得多好啊!

顏回說,孔子錯在將全部理想都寄託在魯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覺得自己也錯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義了,沒有能夠勇敢地面對現實,而是將希望建立在一個美好的偉大的理想之中。可是無論怎樣依舊不能放棄對美好社會的嚮往與追求,依然希望能夠通過完善個人道德,而不是通過嚴格的法律來治理國家。孔子認爲拿法來治國,是人們出於無奈才做的,人們不犯法是因爲害怕法律,並不是出於真正的自我約束。

然而有一天,我無意在書上看到這是一種鮮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傾向。調節倫理關係,要訴諸人們的道德自覺,但並非人人都能達到高度的道德自覺,即使一個有高度道德自覺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動的表現出道德自覺。在“子見南子”一節中,面對巨大的誘惑,孔子的眼神和身體也有顫動,他是聖人,作爲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樣堅守自己的信念。何況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樣,會遭小人的算計與嫉妒,也會被世人誤解。無怪南子一句“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有誰又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領悟的境界呢?”便稱其爲知己了。顯然,僅僅依靠道德來協調社會關係並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過於擡高道德,將發現無力控制社會秩序的尷尬局面。這樣的行政觀念和倫理價值意識等都與當時和現代社會不相適應。

其實,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有多少人是像魯君那樣“裝點瘋,賣點傻”,充當一個見風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樣一生堅守自己的理想呢?“不能改變世界,就改變自己的內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讀讀《論語》吧,充實自己,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遺憾。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4

今天我們上完白天的課,晚上7點在魏老師陪同下我們觀看了一部具有強大的教育性質的電影《孔子》說到孔子我想人人都知道這位歷史文人名人,在春秋割據,各國戰亂時期,孔子的歷史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多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禮節仁和,能讓我記住很多故事精彩情節,但他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非常好團隊文法、團隊精神,他帶着他心愛的弟子和一些文弱的書生一起漂盪。但給我感覺到好像他帶領的是我們中國的革命前輩,因爲他們改變了一個世界,統領着一個朝代。

在影片中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當時因爲是國難時期魯國的諸侯非常欣賞他智慧和才華,魯國的諸侯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改變春秋諸國的歷史,然而就在魯國與齊國會盟之時他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不僅震懾了齊軍,還爲魯國奪回了三個城市,正因爲他的正義和忠誠遭到了奸人三桓相國的陷害,後來回到魯國後遇到三桓相國的反對勢力欺壓,隨後孔子爲了理想率領衆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文化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被魏國宋國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還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後來經三桓相國的多次邀請,見到相國的玉環後才同意回到魯國。

孔子臨終說的那句話:“後人對我的讚賞是因爲這部書《魯春秋》,對我的誤解也是因爲這部書,孔子生前顛沛流離如喪家之犬,死後極盡哀榮成萬世師表,他擁有一個強大的精神世界,並且爲了一個理想不斷前進,能夠在困境中始終堅持自己認爲正確的東西這纔是孔子的偉大之處。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在我們平時工作和生活中要多關心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多組建像孔子那樣的團隊,不要犯我們魯國諸侯的那種錯誤,錯失良將,錯失良將後會給我們國家或者企業帶來損失,也會增加自己的競爭對手,所以我們要分清楚什麼人該用什麼人不該用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不要輕易被美色等誘惑,要長期保持良好的品格,應當多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敬業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爲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企業,社會有用的人。

我們可以從電影《孔子》中學到了很多關於現代管理的很多辦法,具體的感想如下。

1:要有一個始終對你不離不棄的團隊。在這部片子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孔子門下的弟子爲了宣導孔子的禮儀文化。對孔子不管貧窮、富裕、始終如一的追隨者他隨他。這就是當前比較流行的非權力影響力。

2:通過這部片子感受到了文化禮儀的重要性。在這部片子中孔子宣導的文化就是禮儀。並不是以暴治暴。我國有着禮儀之邦的美譽。在加上我們維也納酒店有事一個服務行業、想我們的服務禮儀的重要性。

3:一個人要堅持自己的目標與理想。在現在的很大一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和自己的理想。在這部片子中孔子爲了宣導自己的文化不惜在外顛沛流離18年這種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正所謂有志者立長志無志着長立志。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5

在我們的《中華文化名家選講》課中,我們對孔子以及儒家思想有了較深的瞭解。接着,我們又觀看了商業電影《孔子》,我們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也產生了許多感想。其中,我個人感受最深的主要有兩點。

首先,我認爲,孔子是我們永遠的精神導師。在孔子的那個年代,屹立了數百年的周室王朝朝不保夕,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爲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戰爭,老百姓是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的。而孔子一直堅持着自己的理想信念,儘管他被愚民們誤解和嘲諷,他被權貴們妒忌和排擠,他被君王們猜忌和放逐……在電影《孔子》裏,在墮三都、周遊列國、子見南子、陳蔡被圍、孔子回國以及韋編三絕這幾個最具有戲劇性的被進行過改編的孔子的重要經歷片段中,可以聽到,他對魯定公說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面對公山狃對他的拉攏而說的“道不同,不相爲謀”;孔子在冬祭大典之前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與齊國會盟時對齊景公說的“君子無戲言,言必信,行必果”;孔子對魯君的勸說“志士仁人,寧殺身,以成仁,不可以求生而害仁”;孔子對南子說自己的信念“朝聞道,夕死可矣”……這些都體現了孔子的精神理念。就算是到了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熟悉孔子的這些名言,這些名言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們平時日常的言論、行爲和思想。而經過孔子及其弟子學生、歷代儒家的倡導與發展的儒家思想更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深刻,在過去的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裏,中國儒家思想逐漸成爲了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爲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其他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因此,孔子一直是我們的精神導師。

我相信,在以後的日子裏,孔子仍然會是我們的精神導師。我們知道,我們現在的社會又掀起了一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熱”,重視繼承和發展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現在並將長期建立中國的思想道德體系和進行誠信和諧社會的構建,這就需要我們從本土的、傳統的文化入手。即使是在更現代化、網絡化的社會裏,我們及其後代們仍舊需要仁,需要義,需要禮,需要智,需要信,需要忠,需要孝,需要禮儀廉恥……我們仍然需要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倡導和發展,在以後的日子裏,孔子仍然會是我們的精神導師,孔子是我們永遠的精神導師!

然而,孔子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他的悲劇形象有着深刻的社會意義。在孔子的一生之中,孔子是孤獨的。我們知道,人是渴望能夠被別人理解的,因而孔子也想把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希望能在人羣中找到知音。“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這都說明知音難覓,被別人理解是很難的。更何況孔子這樣的理想主義者,其理想之高遠,境界之宏大,更不易爲一般人所理解。孔子不能被別人理解,他感到了孤獨,說:“莫我知也夫!”又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與!”這裏的“知”就是“理解”的意思。“沒有人理解我啊!”茫茫人海,知我者誰?這是何等的孤獨。在影片《孔子》中,顏回愛孔子的大道多於愛自己的生命,他爲了那幾捆竹簡而被凍死。顏回可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更是孔子的知己,顏回一死,孔子便覺得是天將喪他,可見,孔子的知己是多麼的稀少啊!以致於他的知己一死,就如“天喪予”!從南子的話語當中,我們清楚地瞭解到,“世人能夠理解夫子的痛苦,卻不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這就更進一步地說明,孔子要找到一個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的人難啊!這也註定了孔子的一生是孤獨的。並且,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來漫長的歷史中,人們對孔子的誤解是沒有中斷的。在電影《孔子》的最後,孔子吩咐弟子將整理好的《春秋》呈送魯公,便面向着夕陽,溘然長逝。在他死前,他留下了這樣一句話:“世人理解我,是因爲這部書;誤解我,也是因爲這部書。”可知,直到孔子去逝前,孔子還是難尋知己的。孔子給後世的是一個仁者形象,心胸曠達。但在他的內心深處卻是一個極爲孤獨的人。可見,在當時的社會裏,千里馬是有的,但缺少伯樂;志同道合的人是有的,但難遇知己,這注定了孔子孤獨的悲劇形象。在當今這個經濟快速發展,競爭激烈的時代裏,我們更需要伯樂,需要知己,不然,我們同樣會註定生活在孤獨的自我圈圈裏。

另一方面,我們知道,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統治階級爲了本階級的利益和滿足其奢侈私慾,殘酷地壓迫人民,橫徵暴斂,社會極爲動盪不安。而孔子反暴政,其志向是想救世,他的理想社會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立”。由於現實的缺憾,孔子萌生了理想,但理想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與現實是矛盾的,現實越是令人失望,理想越是完美,則它們之間的矛盾越大。孔子正是這樣,他的“理想國”在當時戰亂紛爭不已,各國都謀求強權的社會中是不可能被理解和接受的。現實是那樣糟糕,他的理想是那樣高遠,而他又始終堅持理想,不願向現實低頭,因此他到處碰壁是很自然的事情。到處碰壁直至老病而死卻又壯志未酬這便是孔子政治悲劇的主旋律。就例如電影《孔子》中的墮三都,當時孔子爲削弱季孫、叔孫、孟孫三家世卿的勢力,提出了墮三都(即拆毀三家所建城堡)的舉措。但墮三都的行動因爲種種陰謀阻撓而半途而廢,隨後魯定公和季桓氏又開始迷戀於齊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並且在郊祭時沒有送給孔子祭肉,魯君反過來勸說孔子:“你應該學學寡人,裝點呆,賣點傻。你的師尊老子不是說過嘛:無爲,方能無不爲。”從這我們又看到,當整個社會都幾乎沉溺於利益、權利、昏庸和迷惑中,高尚和智慧的聖人反而會受到冷漠、排擠、妒忌和攻擊陷害。同樣地,我們應該吸取歷史經驗教訓,不要再讓我們身邊社會上的聖人再受到冷漠、排擠、妒忌和攻擊陷害了。

當然,商業電影《孔子》給我帶來的感想還有很多,這只是我個人感受最深刻的感想。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於孔子及其儒學思想,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相信,只要我們理性探討、學習和倡導發展孔子及其儒學思想,孔子會永遠是我們的精神導師!同時,我們也應該吸取由於當時社會的侷限性給孔子帶來悲劇的歷史經驗教訓,使我們的中華文化煥發新的活力!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6

今天,我們全校同學一起觀看了一部電影——《孔子》。

電影裏的孔子溫和又嚴肅,有威嚴的氣質但並不兇狠,謙虛恭敬又安詳。這讓我想起《論語》裏的一句話:“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還很熱愛學習,學習永遠不感到滿足。孔子也很會教導別人,教導別人永遠不知倦怠。我想,“學而不大厭,誨人不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電影裏有一個片段,令我終身難忘。孔子的馬車正行駛在表面結了冰的大河上,突然,一大塊冰破裂了,而孔子的馬車正好在那塊冰上,駕車的人讓馬車跑過了那塊冰,一卷卷書卻掉入了水中,孔子的一位學生潛入水中,把一卷卷書拿上了岸。這就反映了他的學生是多麼愛書啊。

孔子還有一句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在《孔子》裏充分表達了出來。魏國一位女子上午和孔子聊天,學到了許多知識。而臨近傍晚時,她坐在馬車裏被人用暗箭射死。臨死前,她並沒有非常傷心,而是微微一笑。她想起了上午和孔子交談時的情景。朝聞道,夕死可矣!

看完《孔子》後,我被孔子的精神震撼了。我覺得,孔子真是一個偉大的人啊!我們都應該向他學習!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7

學校組織孩子看一場免費的露天電影《孔子》,規定家長需陪同觀看,一部不適合小學生觀看的電影――《孔子》觀後感。因我當天晚上有個工作沒幹完,只好讓孩子他媽陪着去看了。看完電影,老師佈置了作業:寫觀後感。於是,我們家長之間分工就心照不宣了:陪看的不動手,沒陪看的動手寫文章。

爲了完成老師佈置的光榮任務,接連幾天,我從網上斷斷續續地看完這部電影,最後得出的觀後感,坦率地說,回收電池,這不是一部適合孩子觀看的影片。原因如下:

首先是電影中人物對白是大量出自《論語》等儒家經典書目中的文言古語,其文白夾雜,掉書袋的地方比比皆是…這不要說對孩子彷彿如聽天書,就是對一般不愛讀文言文的家長來說,已是非常頭疼了。話都聽不懂,這電影叫學生怎麼看呢?從這個角度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拍攝者從來就沒有打算面向孩子,這完全是面向成年人、甚至是成年人中熱愛國學人羣的一部電影。因此,給小學生觀看,屬於"知難而進"的安排,精神可嘉、效果堪慮。

其二,電影導演拍攝這部大片時的心態,看得出來是非常之矛盾的,其用力的方向也是紊亂的,這直接導致的後果是,電影沒有一個好的視角和敘事方式,難以打動觀衆,這觀衆當然也包括孩子。大片就是大製作,大製作可以是苦心孤詣的藝術片,也可以是看點多多的商業片,而《孔子》似乎是一個兩難之選,而最終還是靠向了商業大片。這樣一來,請人氣高、成本高的演員如香港著名演員周潤發、著名女星周迅等,來作票房號召,也就順理成章了,觀後感《一部不適合小學生觀看的電影――《孔子》觀後感》。也正是基於商業片的思路,影片濃墨重彩地表現了兩軍對壘、戰爭殺伐的熱鬧場面,希冀以此營造大片的視聽震撼,然而這份量極重的段落,與刻畫孔子人物形象而言,着實聯繫不大,倒有畫蛇添足之功效。孔子是"文"的,不是"武"的。以"武"來塑造,即使有合理的歷史邏輯,在孔子而言,不說離題萬里,也可劃歸言不及義。"武"本來至多是一個歷史背景,刻畫內心的邏輯真實,纔是影片應該着力的方向。如果導演心態夠端正、用力夠果決的話,那麼,類似周迅飾演的南子這一妖姬角色,則完全沒有必要風騷地存在。戰爭與美人,正是許多庸俗商業片的基本要素,企圖以此"附麗"於《孔子》來賺吆喝,正是導演內心脆弱的表現,最終導致影片的多重訴求交織之下,拍攝遠離了初衷――原本是爲了塑造一個可親可敬、真實動人的孔子而來的嘛。

其三,?收購電池,對孔子的塑造缺乏令人可信的情節設計。基於拍商業片的訴求,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表面熱鬧好看是重點,合不合理則是其次的。這個上面已經說過一些了。影片故事情節的設置,不少地方讓人覺得很是彆扭,比如孔子的學生顏回之死,熟知的記載是餓死,但影片給了他以掉進冰窟而去搶救那些木簡書籍而死。這完全是生硬的故事設計,其設計動機直接令人想起了"高、大、全"時代的革命英雄主義形象觀。總之,圍繞孔子展開的許多情節設計,給觀者最大的感受就是:浮在面上的造作和不靠譜。這可以看出,導演的綜合素質平平、駕馭功力不足。以我個人的觀影經驗,在中國電影中拍得好、有深度的影片,往往都是有精彩小說作藍本改編而成的。凡是電影本子由編劇直接"瞎編"出來的,多數不忍卒"觀",收購電池。所以,既然成人都覺得不可信,那還給孩子看個什麼勁呢?

看到韓寒評價《孔子》用了極端的話語,我雖然不全部同意,也還是有共鳴。他說:"《孔子》這部電影,無論從拍攝意義,商業利潤,藝術追求,電影探索,教育啓蒙,警世感人,視聽震撼,娛樂消遣,記錄歷史等任何一個角度,都沒有存在的必要,是一部完全可以抹去的電影。"語雖"毒舌",卻能切中這個四不像的要害處。

不過,從教育的角度,讓孩子從小就多接觸多感染傳統文化,這個大方向是值得讚賞的。可惜的是,我們所做的很多事情,大方向錯的少、操作起來則不知所云的不在少數,這一點,倒是真的值得觀後作更多思考。而我們的教育系統是不是被電影公司的商業手法忽悠了,倒是很次要的事情了。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8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觀《孔子》後有感。”這是2500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孔子的一句家喻戶曉的句子。告誡我們要選擇身邊的好的並且學習,選擇壞的去改正。

從小就聽說過古代有個很聰明的人,到了初中,學習到了他的一些名言,並對他有所瞭解,他是一個出生平凡的草民,他是個愛國愛民的匹夫,他是個擁有崇高思想的政治家,他名叫孔丘,但被大家熟悉的是孔子這個稱號。今天,我們看了史詩電影《孔子》,我開始有點了解孔子推崇的思想了,那就是“仁愛”,即一切都要以愛人爲中心,這樣可以讓世界充滿愛,充滿希望,使人們更加和諧,那麼社會就會進步。正如亞聖孟子所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可以看得出“仁愛”有利於國家發展。

片中由周潤發扮演的孔子,一生追求禮樂仁和,一次他爲了不讓一小孩陪葬,與衆大夫脣槍舌戰,還很幽默的說出了一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引得衆人發笑,成功救了小孩。我覺得,孔子在面對衆人的挑戰下,依然沉着穩定,言辭幽默有理,讓我欽佩不已,同時也看感受到了他的仁和,觀後感《觀《孔子》後有感》。在魯國確被權勢驅逐,顛沛流離十幾年,這幾年間,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而是到各國遊說實行禮治,這正是我們所需要學習的不屈不饒的精神,爲了自己的理想而奮鬥,也正是我們青少年的鬥志。可是當時正值春秋時期,社會動盪,大國吞併小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君王只想着怎麼打仗,百姓只想着怎麼活下去,試想下,如果你活在當時,會有空去接受什麼仁愛之道嗎,不太可能吧,我下頓飯能不能吃飽都是問題,還有那閒工夫去追求禮樂仁和,我愛他人,有誰來愛我,來解決我的溫飽嗎?所以,孔子及其弟子的說教並沒有讓人們接受。於是一行人周遊各國十幾年後回到母國魯國,決定不參與國事,從此傳道授業,並且着書,後人則有因爲書而理解他的,也有因爲書而誤解他的。我覺得施仁政其實是有可能的,因爲人之初,性本善的緣故,可是俗人卻因爲慾望,而產生的邪惡念頭推動着人類走向滅亡,走向腐 敗。

孔子當然也會有痛心的時候,當我看到顏回爲了把書從冰水中拿回來,最終淹死時。我覺得鼻子酸酸的,可想而知孔子當時是多麼的傷心,看着自己的徒弟爲了拿回書被冰水淹死,卻不能挽救的心情,可以說是絕望到了極點。但是我們也能看出他的弟子們對他的尊重,還有子路戰死沙場,可以說子路是孔子的大弟子,聽聞了他的死訊,他能不傷心嗎?但是也可以看出其弟子作爲大將的忠心耿耿。“世人也許很容易瞭解夫子的痛苦,但是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所領悟到的境界!”子路留下了這句意味深遠的話,我認爲是說人們還是不懂在痛苦中體會到哲理,或許我們真的需要去好好體會。

雖然禮樂仁和沒有實現,但是孔子的思想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至今儒學廣受世界歡迎。是位了不起的思想教育家,學者。是他把教育普及化,是他創立了儒家學說,也是他給我們上了“仁愛”這一課。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9

在這部影片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給個話兒啊!

在以往的學習中,我對孔子的瞭解僅限於它是我國古代的聖人。是課本上的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在我心中的形象一直是呆板無趣刻薄,死守着所謂的詩書禮樂的一個書呆子,一個迂腐的人而已。

在觀看完孔子這部影片後,我爲之前自己的愚昧而感汗顏。

孔子他是一個當之無愧的聖人。他有着比常人更多的智慧。

這體現在他在朝堂上舌戰羣儒,要求廢除以活人來祭祀的傳統陋習的仁義。

在對待公山狃時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這句話不僅令人展開笑顏,也是全電影的一個點睛之筆。原來孔子是如此幽默的一個人,而在這份幽默之下體現的是孔子的仁愛之心。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是謂大同。我想這是孔子一直以來所期待和平盛世吧!

孔子一直以來都主張以禮來治天下,也時時刻刻遵守着禮樂仁義,從未背棄過,面對自己的妻子也嚐嚐以禮待之,他有着比常人更深的禮儀。同樣他所教授的弟子也有着比常人更深的禮儀。他們並不是死守着刻板古禮的迂腐之人,而是懂得我國乃禮儀之邦,而君子更能體現出一個國家的風采。

孔子是魯國人,每當他去面見魯君之時都以複雜而又飽含敬意的周禮來面見魯君,即便是沒有人在。他也從不會怠慢,而是更加嚴苛的要求自己。在對待古禮古法上,孔子無論何時最謹慎的那一個。他那不是虛僞做作,而是一位真君子的體現,孔子時時刻刻以君子之禮在約束自己。

孔子飽讀詩書,有着滿腹才華,無論是軍事還是政事亦或是禮法他都有着很深的見解,他有着比常人更多的才華。可是在仕途上卻不得重用,在魯國時被三桓勢力制約,無法施展自己的報復。卻又一片真心錯付了魯君,魯君不想失去自己所擁有的權利,地位。但卻野心勃勃,在這場政治鬥爭中孔子成了一個可憐可嘆的犧牲品。

孔子不得已遠走他鄉,前後去了許多國家,開始傳授自己所信仰的道義,他的弟子們也遍佈全國各地。所謂桃李滿天下也不過如此,在傳授道義的途中,孔子一行遭受了許多磨難,但他從未放棄,若是說孔子在面對艱難時有所退卻,那麼他也就不會成爲聖人了吧!若是說孔子身上有什麼吸引我的地方的話,那就是他的人格魅力,冒天下之大不爲而爲之。

孔子以自身來告訴世人什麼是《詩》《書》《禮》《樂》。若是說之前的我還對孔子有所疑惑,甚至有一點作爲現代人的小小的高傲在的話,現在的我卻是十分仰慕他,尊敬他。他是一位當之無愧的君子。

孔子身上有一種令人信服的力量,這便是他的仁愛之心。仁者愛人,他有寬廣的胸懷和包容天下的耐心。他在對待其弟子時也是言無不盡,知無不言,不偏不倚。

孔子曾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爲《魯.春秋》。可在我心目中,孔子是一個可愛可敬的人,儘管他年過半百,他依然從未放棄過尋找自己的價值。依然在追尋自己的夢想,而在當代中國我們缺少一種這樣的精神,缺少一種對禮的認知。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以禮治國就會實現大同,這無疑是符合中國當代的國情的。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10

一個懶散的下午,一部經典的電影,一位傳奇老者,半世顛沛,看盡世間疾苦,半世官場,體驗勾心鬥角,一生一世,堅守心中信念。

孔子一位世人皆知的大儒,一位以仁愛人的聖人,一位品德高尚的老者。這便是人們對他的理解。

我們只知他被人們推上儒聖的高度,卻未知其所經歷的艱辛苦難,我們只知他滿身仁義道德,卻未知其所思所想。我們只從古書中瞭解到他所做的偉大的事蹟,卻忘記了即便再偉大他也只是個人,有七情六慾,有所思亦有所想。我們只知其偉大,未知所付出的艱辛。

他是一位知恩圖報的人,在他贏得一些功績後,不曾驕傲自大,想到的是他的恩師,正所謂吃水不忘挖井人,這使得我們深思。

最爲諷刺的,便是他遊歷各國時,向路人詢問渡口方向,路人們卻只是反問道“他不是無所不知的聖人嗎?怎麼連渡口在哪都不知道?”何曾想過他也是個人?

最讓我敬佩與迷惑的是他周遊衛國時,衛國國君給予他極大的支持以及君夫人提出各種豐厚的條件,他都全部拒絕,並選擇離開了衛國。我敬佩他的所作所爲,卻疑惑爲何不接收極大的利益,選擇了帶着衆弟子們遊歷受苦。

最覺得他做法有誤的,是他放下一切,周遊各國,弟子們跟隨他受苦,他考慮過弟子們的想法,關心過他們的安全,但卻未能帶他們過上安定的生活。

最心寒的莫過於他教出的弟子,當他的弟子冉秋信誓旦旦的說要等他回來接回夫子,可最後卻做了把夫子逼出魯國的,家大夫,我不知他最後再見到夫子有何想法。

最令人感動的是他爲了一個家奴,不惜與勢力極大的家族對抗,爲了救回顏回,用自己的身體去溫暖顏回的身體,雖然只是改編,但足以見得,哪怕聖人也有人類最基礎的情感。

不論時代如何發展,他還是那個孔夫子,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已無人記得,但他帶給我們的,卻無法忘記。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11

電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爲什麼今天我還是要寫觀後感呢?因爲我覺得作爲一箇中國人,應該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談到文化信仰我們想到的那首當其衝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禱告於你丘山而得名。電影中孔子的出場已經是一個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雙親,所以孔子對下層百姓的疾苦特別的關注,回到電影上來。電影中的周潤發給我們很好的詮釋了孔子的許多東西,讓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電影《孔子》裏面有很多與史書記載不一樣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爲戰士壯威,接着是孔子與魯公一起出面說服齊王收復失地然後就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的死,都與歷史不符。史書上沒有記載孔子與魯公一起去談判的,而記載的是孔子從天而降前來護駕的,這樣一改似乎讓人覺得更加真實!歷史上也沒有類似於有沉書入水然後顏回去撈的事情。顏回史書裏面的記載是窮死的,不免有些窩囊,這樣一改反倒顯得他對書籍和老師的熱愛,真正熱愛書的人確實會不顧自己的性命去救書的,沒有什麼迂腐之處!

電影中孔子會見南子的緋聞也被大肆渲染,讓人覺得孔子不再是一個高不可碰的聖人而是一個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慾,有一句臺詞是“吾未見如此好色如好德者”,這是我覺得全片中最妙的臺詞,面對一個風情萬種母儀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會動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覺得是孔子和一羣弟子一起回到魯國以後,孔子跪在城門下,磕頭行禮口中反覆唸叨着:“我的祖國,我終於回來了!”這個時候孔子已經年過半百了,但是還是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國,儘管曾經別人趕他走,但是當祖國需要他的時候他還是選擇了回國。這種胸襟不愧是我們的聖人,這裏看得出孔子的偉大!

看電影孔子,我們用平常心看他的可愛,用恭敬心看他的偉大:原來這就是我們的聖人孔子傳奇的一生!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12

《孔子》這部電影已經上映幾天,今天才抽出時間去看,在去看這電影之前,我重新找回看關於《孔子》的歷史,《孔子》電影觀後感。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沒有傳說中的那麼高大、偉岸、不食人間煙火,而是和普通人一樣,體會着各種苦痛,充滿悲情。讓自己很失望的是,我已經對孔子的一些事蹟沒有很大印象了。看完這部電影后,更想自己重新去研究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導演胡玫通過這部電影,讓我們對這位我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時在軍事上亦有建樹,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學名人之一。與孟子並稱"孔孟",孔子是"內聖",孟子是"外王"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範,觀後感《《孔子》電影觀後感》。弟子:子貢、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曾參、子夏、子張.

在電影當中扮演孔子弟子:顏回--任泉飾演

顏回爲了救回夫子的著作,不顧自己的安危墜入冰湖,最後離開人世。當孔子抱着顏回冰冷的身體,想用所有的辦法想救顏回時,那一幕是非常的感人,我差點哭了。裏面顏回說的一句話,使我記憶猶新:"如果人不能改變世界,那應該改變自己的內心。"

是的,有些世間的事物,環境的導致,都是我們無法控制,無法改變的,只有自己才能改變自己。

劇情裏面有好多臺詞都是大家熟悉的--孔子名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苟利國家不求富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等等

看完這部電影,有種想去學習研究歷史的想法。覺得自己之前全心全意投入工作當中了,卻很失誤怎麼會對這些歷史都不夠了解呢.要好好的學習.

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勤求學問而不用心思考,還是不能明白究竟,僅是空想而不肯勤學,變成疑不能解,危不能安,是靠不住的。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廣泛地熟讀典籍,複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會貫通。做到這樣的程度了,纔可稱爲老師啊。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13

今天,我看了孔子這部電影,內容是主講孔子的一生由魯國興盛的國相(相當於現在的總理),衰弱到一個四處傳教的乞丐,最終又回到魯國的人生經歷,令人不禁感嘆人生的曲折路程,又使人惋惜如此一位高尚的人,生命路途的悲慘。

孔子這部電影的主題是學習孔子高尚,讓人深有所思,是的,在當時那個戰亂的時代,孔子的儒家道法被各個國家重用,但他沒有被別的國家用重聘金所動,依然效首魯國,但最終被叛人挑撥而被趕出魯國四處傳教乞討,如果;是現在這個社會,一定是一個被視爲尊重的人,但是那個戰亂的時代,竟然像一個乞丐流落街頭,連口飯都吃不上!使人不禁嘆息人生的不公,竟然讓如此一位聖人墮落……

看到孔子在那種黑暗的年代依然正直的身影,我不禁有所感動,在我們這個沒有戰亂,和平的年代裏,擁有孔子這種品行的人幾乎已經見不到了,要想學會孔子的修行不容易,但也很簡單,簡單是因爲只是扞衛了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則,其實孔子也只是做到了這一點,但難是因爲這一點,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的不是想象的那麼容易,就要拋棄功名,財物,地位等等,雖然我們不一定能做到孔子這樣偉大,但我們起碼不能在人生路上做惡事,在別人看來,我們遠沒有孔子偉大,但我們可以自豪的說,我這一生是正直的,是不邪的!

孔子文采奕奕,說話出口成章,面對敵人的威脅仍從容不迫。有一次,他竟以100牛車,嚇退了齊國的500乘兵馬。孔子語言條理順暢,說的話大都被世人謹記,如在影片中出現過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道不同,不相爲謀”等。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政治家,教育家。手下3000多名弟子有72人名揚天下。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14

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他處處不得志,一腔報國熱血付諸東流;他飽嘗憂患遭受了太多非議和世人的誤解,也承擔了太多責任,但精神從未磨滅……這位至聖先師——孔子。

孔子,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這一生處處碰壁,歷經滄桑,一路失去也一路擁有,不斷昇華。

開篇時,他用巧妙的語言和他的機智將漆思弓救下,運用計謀與他國抗衡,展現出他的智慧和過人的本領。卻也因此受害,從此開始周遊列國。孔子依舊堅持以禮治國的信念。他十分執着。

在雨中離開,歷經風霜雨露,卻又仰天大笑。顏回等其他弟子的忠心跟隨令他感動不已;在列國間傳播思想卻也天不隨人意;弟子不斷離開選擇從政,顏回的是逝去使他痛心不已……十幾年的漂泊之旅,顛沛流離,嚐遍人情冷暖,事態世態,使孔子明白更多。正如南子所說:“世人也許很容易瞭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所領悟的境界。”從始至終,他一直堅持着自己的理念,這令我感觸頗深。是什麼樣的一種力量支撐着他的精神世界?我明白了,是信仰!他從未放棄。我們所缺乏的正是此般精神,對於信念搖晃不已,經受不住磨難,沒有耐心。孔子的精神感染了我,每個人都應不忘初心。

“告訴我,我做錯了什麼?”

“您錯就錯在過於將自己的理想寄託在魯君系身上。”

“如果改變不了世界,那麼就應當改變自己的內心。”

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孔子終於回到故土魯國。他鬚髮皆白,當他跪在故國國門前吶喊:“魯國,我的父母之邦,我終於回來了。”我聽到了,那是來自顫抖的靈魂內心的呼喊。這聲呼喊使我如此真切的感受到孔子這十幾年的痛苦。從此不再過問政事,致力於整理文獻、從事教育。他這一生揹負太多,坎坷磨難無一不施加,縱使遭受世人誤解唾棄,依舊初心不改。他希望通過教化影響人們。他是偉大的。

公元前四百七十九年,孔子逝。弟子遍天下。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15

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份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着中國人,特別是影響着中國的知識份子。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爲而爲之。

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識,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裏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爲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爲人子者毋以有己,爲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爲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爲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準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16

電影《孔子》想要展示給我們的,並不是一個所謂的“聖人形象”,更多的,依然還是從傳記電影的受衆角度出發,向我們描繪了一個情感裏的孔子。

對於中國人來說,可以將孔子稱之爲精神之父,只是,孔子的形象實在是太過遙遠和飄渺,我們對他最直觀的感受估計還是“仁義禮智”這些信念所塑造的慈祥老頭,估計很大一部是因爲我們深受兒時課本上插畫的影響。所以對孔子的印象,都是被建構起來的,而且經過了每個人自己的不同想象。

可以說,這樣的情況對導演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因爲,無論她塑造一個什麼樣的孔子,觀衆都有可能接受,因爲觀衆並不清楚孔子到底是怎樣的儀態和舉止。但另一方面,這種很大自由度的塑造,也會讓很多觀衆反感,畢竟,通過現實的熒幕表現出來孔子這個形象,未免會打破很多人心中的幻境。

通過影片,我們可以看到,導演依舊執着於孔子聖人形象的打造,但同樣也沒有放棄對孔子個人情感細節的表達。導演希望借於此,向觀衆們重現一個既爲凡人也爲聖人的孔子,所以纔會放入那麼多孔子的感情世界,比如他的妻女,當然更重要的是作爲賣點的周迅版南子。

導演大膽的給孔子配了一個小三,而且是一個跟孔子一樣非常聰明的小三。“子見南子”這樣一個傳說中的故事,被導演處理的曖昧不已。史記裏記載:(南子)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爲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原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爲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

面對弟子子路的不高興,孔子是發了毒誓的。但到底子見南子的時候發生了何事,歷史上並沒有定論。因此導演做此番演繹,雖說不上巧妙,但也很好的維護了孔子的形象,將其對南子的態度處理的不卑不亢不過不失。同時,又讓其間充滿了想象的意味,照顧了商業上炒作點,讓兩大主演有了交集,相信這一段,是讓導演煞費苦心的。

撇去這些爭議點不談,導演將孔子的一生濃縮在了這部電影裏。從孔子在魯國開始推行改革,到迫不得已遊走列國,直到最後孔子駕鶴西去。很明顯,電影有限的長度必然容納不了偉人真實的一生,導演胡玫是抓住了幾個關鍵的片段,時間的變化就交給了字幕推進。這些片段有文有武,有成有敗,有得有失。多角度的描繪了孔子人生歷程中所遭遇的幸運和坎坷。而將這些片段整合起來之後,導演是想用孔子這一生的進程,塑造一個心懷家國卻又鬱郁不得志的偉人,將他此生的貢獻和遺憾,用影像的方式展現給觀衆。

孔子秉持着“仁愛”的理念仕官與魯國,但這些在當時那個諸侯割據、羣雄並起的緊張年代,這樣的思想未免太過於超前。因此,他遊走他鄉,傳授自己的理念和思想,十四年的時間,他都在各列國遊蕩。晚年回到魯國之後,再也不過我政事,而是致力於傳播自己的思想。可以說,孔子的一生是失意的一生,他空有一番大智慧卻無從施展,還不時的捲入政治鬥爭當中。這裏面,孔子該是有多少落寞以及失望。

然而,影片雖然致力於構建有血有肉的聖人,卻還是以十分單調的方式進行。對於孔子心理細節的刻畫,實在太少,以至於我們甚至無法感受到那種悲切。導演雖然想拉近孔子與我們的距離,但看電影的過程,我們到底能否如導演所願,亦或如周潤發所講看了這部電影不哭的就不是人,非常值得懷疑。

正如大家所說,這個影片太平,就像一個沒有發育良好的女性胸前一樣。讓我又想起那個關於父親是建築師的笑話,從電影看來,《孔子》這部電影的爸爸胡玫未必稱得上是一個好導演,但絕對是一個好的建築師。在她的手下,電影以四平八穩的姿勢向前推進,配角個個要麼有勇,要麼有謀,而且表露的都異常直白,十分打擊我們對孔子弟子的想象。當然,他們對老師的忠與誠在電影裏是一覽無餘的,就像孔子出走魯國時衆弟子用行動支持,這裏雖然是一個刻意製造的煽情點,但實在是直白的像舞女,遠不如輕解羅裳來的有韻味。

而對於偉人偉大的描寫,電影也是爲偉大而偉大。電影裏的孔子字字珠璣,即使生活中,這樣的講話方式也不在少數,這樣刻意的將人們熟知的名言表現出來,也許具有歷史的可信度,但卻造成了觀衆觀看時的彆扭。畢竟,雖然電影是描述歷史人物的電影,但在表述方式上,仍然應該貼合現今觀衆的心態與欣賞方式。

對於孔子這個人物,我們心懷敬意,對《孔子》這部電影,我們卻心態複雜。首先,對於導演將孔子這樣一個非常厚重與偉岸的人物搬上熒幕,我們欽佩她的勇氣和魄力。而對於電影中對孔子不遺餘力的全方位描寫,我們也應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作爲一部國產片來說,《孔子》仍然還是繼承了國產片的傳統,就是大氣有餘、回味不足,總會缺少一些打動人心的東西。對於國產片的失望,其實也是大家對國產電影的期待,少一些噱頭,多在電影本身下功夫,是更加本分與真誠的工作態度。而不要在上映之前就給觀衆戴上高帽子,或者是動用行政力量進行干涉,反倒會激起觀衆的反感。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17

昨晚,去看了這個新年裏聲勢造得很足的電影《孔子》。

儘管知道凡動輒投資上千萬的大片都是要考慮票房的,既要票房就得考慮觀衆的欣賞口味,不可能完全按照或者接近歷史的真實去拍,那麼編劇和導演究竟會把經過人們千百年的認識而且已經基本定型的孔夫子拍成什麼樣呢,的確很想知道,卻又擔心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但聽電影《孔子》的某主創人員說,觀衆看電影《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如此信心滿滿,言之鑿鑿,更讓人充滿期待。

影片從51歲的孔子作爲政壇新星在魯國崛起講起,前半部分一開始便是殘忍的活人陪葬,表現了當時周天子已無力掌控天下,而魯國國君衰微,國家政權實際上由當時掌握軍權的三桓掌控,他們囂張跋扈,爲所欲爲的時代背景,接着敘述了孔子一生中最值得一提的兩大政績——夾谷之會和隳三都。後半部分則主要講述孔子如何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包括“子見南子”、“陳蔡絕糧”、“子路問津”等片段,最後是魯國大夫季氏在內憂外患中幡然醒悟,孔夫子的治國才能不可小覷,於是放下身段,誠邀孔子回國,並接受了在外顛沛流離十九年的孔子提出回國後絕政治,治教育的條件。

看完影片後,感到有三點不可思議之處:

一是我們只知道孔子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沒想到他老先生還是一個軍事家。在“夾谷之會”和“隳三都”中,設計之巧妙,佈局之合理,安排之周到,僅僅憑着一腔浩然正氣和對道義的堅定信念,與妄自尊大、恃強凌弱的齊國針鋒相對,舌戰齊國君臣,生生迫使齊國退回了侵佔已久的“汶上三城”。這當然大快人心了,誰說孔子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卻做成了很多軍事家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

二是影片後半段的“陳蔡絕糧”中,孔子師徒被困陳蔡間多日,7天7夜粒米未進,而孔子卻依然氣定神閒地撫琴,以這種方式轉移飢餓的注意力當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師徒們一人一口分食最後一碗馬肉湯後,弟子們不是倒臥在地以保存體力,而是居然有力氣圍着老夫子和他的琴聲運動起來,這不合常理的舉動,真是讓人匪夷所思。

三是師徒們周遊列國途中遇到了冰裂,當時孔子的一車書掉入冰窟,孔子最器重的弟子顏回象羅盛教那樣,一而再、再而三地潛入冰下打撈竹簡,孔子及其衆弟子趴在冰窟邊緣呼喊痛哭,但既無人和顏回一道下水撈竹簡,也無人下水力阻顏回的愚蠢行爲,直至顏回凍死。這個極不靠譜的煽情情節,既褻瀆了孔子,又褻瀆了顏回。毫不誇張地說,作爲好學生,顏回肯定把這些竹簡的內容深深刻在腦海裏了,難道爲了老師的心血,就有必要犧牲性命嗎?莫非正如旁邊的觀衆調侃道是爲了搶救文化遺產?而孔子堅持萬物之靈的人始終是第一位的觀點在《論語·鄉黨十》中就非常清楚。“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顏回和竹簡,孰輕孰重,這不是明擺着的嘛?!

所以,看完電影《孔子》後,我沒有哭。環顧四周,在這場滿座的電影院中,也沒有看到任何一個人哭。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18

“孔子”——一提起這個名字,就想起了此刻正在熱映的電影——《孔子》,它沒有美國片那麼科幻,也不像日本片那麼虛假,它只是一部記載着春秋時期的亂世英雄歷史鉅作。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個情節,一個故事,更是一種精神,一種思想。

在我感覺中,《孔子》這部影片,就像讓兩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們,重新回到人們的眼前,讓我們來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當中孔子的聰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亂世中。讓敵人防不勝防。但是人畢竟也有好人,也有壞人,孔子被絕情地趕出魯國,艱難地周遊列國。這時,他的弟子顏回,拋棄了自我的金錢、地位、名譽、背井離鄉與孔子一同流浪。沒想到的是他的弟子們居然也效仿顏回的作法,跟隨孔子四處流落。弟子們這種愛師甚於自身生命的精神讓觀衆讚歎不已。之後,他們整天飢腸轆轆,吃盡苦頭,受盡苦難,但是沒有一個人放下,沒有一個人說“不”。甚至只有一碗幾塊肉的湯,他們也互相推讓,他們的堅強和執着更打動了每一個人。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臨了,這一天他們需渡過一條冰封的江面,在江心處,突然間,冰面崩裂,正駕駛着馬車的顏回和一車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這時,善於游泳的顏回並沒有迅速游回岸上,而是一頭栽進冰冷的江水,拼命撈起老師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從水裏拋出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們撕心裂肺地喊着顏回的名字,告訴他快上岸。但是平時總是遵從孔子和同窗們的顏回,這一次沒有聽從。人的生命是脆落的,在顏回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緊緊抱住竹筒,用盡最後一

絲氣力,拋出水面。最鍾愛的弟子永遠離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絕,他把打撈上岸的顏回緊緊地抱在懷裏,在幾個小時裏,徒勞地自我的體溫來溫暖着顏回冰冷的遺體……顏回用自我的生命演繹了儒家的“仁”和“愛”,詮釋着“忠”和“孝”。此情此景,觀衆無不爲之動容,心靈無不爲之震撼。顏回的壯舉,無時不刻的昭示着們,珍惜知識,崇尚文化。之後,孔子和弟子們,理解魯公的懺悔,又回到了魯國。從此孔子與政治隔絕,成了教育家。孔子臨終前最後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爲—《魯春秋》”。在不一樣人的心裏必定會有不一樣的見解。

《孔子》這部片使我受益匪淺,懂得一個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後的苦處。一箇中國人若不懂點孔子,即便不說是不合格的中國人,起碼是缺乏教育的中國人。”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19

孔子,就是我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萬世師表,他的書直到這天都一向“暢銷”。

隨着孔子的名氣越來越大,他的一生就會被拍成了(孔子)這部電影。

2010年2月5日,我和媽媽、愛媽媽還有小雅一齊到電影院看《孔子》。我懷着激動的心,坐到了位子上。電影開始了,一個個的奴隸被孔子救了出來。之後,孔子被撤了官,和徒弟們踏上了流浪的路程。大家在這過程中是發生了許許多多感人的事情。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都應當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學習了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了自我的素質,成爲了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這部電影真的很好看!大家也一齊去看看吧!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20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他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着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衆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他》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他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着一個時代。

電影中孔子他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爲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他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他爲了理想率領衆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衆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他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羣儒,圓形的會場,不知道當時是不是這樣的,整個場景很像古羅馬元老院或者現在英國議會,呵呵,對待公山狃這種小人,最經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他的從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他那段仙境般的對話,也可在歷史上找到印證,史書中有關於孔子他向老子請教學問的記載,而電影中編劇爲了劇情的需要,讓孔子他去回憶他和老子的對話,此情節並無不妥,反而可以從他們的對話中表現了儒道兩家思想的同異。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他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覆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衆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他一直抱着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給我印象較深的是孔子他的弟子顏回之死,顏回是孔子他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顏回爲了搶救夫子的書簡,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這點讓我很感動,在顏回的眼中,孔子他的書簡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細想想,正因爲後來有着無數個顏回,我們現在纔可以領悟到孔子他的精神。當我看到孔子他抱着顏回的屍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已經緩不過來了。可是夫子依舊抱着,那個場面真的和悲慘。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但是他始終記着夫子的教誨,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記着夫子說過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後,喪徒如喪子,但是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願,但已得爲仁。

我從電影《孔子他》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他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他“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爲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2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讀起琅琅上口的《論語》,就讓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他。今天下午,學校組織我們在班上看了《孔子他》這部電影,進一步加深了我對孔子他的瞭解,給我帶來了巨大的心靈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洗滌。

孔子他出身於魯國,是一個有愛心、有智慧的人,主張禮儀仁和。當時的社會極其混亂,孔子他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沒能實現他的政治抱負。隨後的十四年,孔子他率領衆弟子周遊列國,傳播其思想,並進行文獻整理工作,他的思想和學說爲後世留下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他曾經說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我覺得這句話說的非常好。在當今社會,大家都愛面子,怕丟臉。因爲愛“面子”,有的人在某些時候會變得不懂裝懂。我以前也有這個缺點,有時候老師上課講的題目,我似懂非懂,本想下課後去問老師或同學,可又怕他們說班幹部還不認真聽,所以,就一直把題目憋在心裏,而導致成績下降。後來,我發現這個缺點實在是太可怕了,它使我不會的題目越積越多,腦子裏一片糊塗,嚴重影響了我的學習。現在,我再也不會不懂裝懂了,上課認真聽,遇到難題先思考,實在想不出,就再去向老師和同學請教,把每一道題都想清想透,成績也在一點點的上去。

作爲一名學生,我們應當學習孔子他對學問孜孜不倦的態度,對學習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精神,以及剛正不阿的做人品格,成爲一個有知識、有思想、品德高尚的博學之人。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22

這部片子在前部分都是講孔子他投身政治與教育,使用“仁義禮治”來治理魯國,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成就,感覺一切都是那麼的順利。然而,在後部分卻峯迴路轉,即從孔子他推翻三桓失敗和齊國大兵壓境之後,孔子他便開始裏顛沛流離的苦難生活,最後到老的時候回到魯國投身教育。孔子他一輩子也沒有將“仁義禮治”推行成功。

電影幾乎沒有涉及到孔子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和“仁義禮治”的思想,只是從一個很普通的視角來描述孔子他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他的面孔一樣,看起來一切都是那麼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爲孔子他的命運埋下了伏筆,即該部分實際上是危機四伏。同樣的,平和的孔子他,背後是其經受了一般人沒有經歷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體驗的境界和對信念的執着。

這部片子有幾個情節讓我記憶尤深。

第一個情節是孔子他推翻三桓失敗後,孔子他和魯王的對話以及孔子他和老子的對話。孔子他以一腔充滿“仁義”的熱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維護“君臣之綱”。魯王便說了,“仁義只是一個說辭,如果失敗了,誰還在乎你仁義與否”,“我們應該‘無爲方能無不爲’”。於是,孔子他便回憶起和老子的對話,老子提了一句話,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棄吧,這非常符合老子“無爲”的思想。老子的“無爲”,即無違,不要違反規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話,說明條件還不成熟,無需勉強硬來。孔子他眼見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義”,卻在這一時刻失敗了,要放棄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這真是一般人難以接受的。於是,孔子他便離開魯國,顛沛流離到周朝列國,每到一個地方便開始“仁義”的教育。

第二個情節是孔子他和衛國君夫人南子的對話。南子對孔子他說了一句話,“世人也許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的意境”。南子在電影出現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書,趴在草上讀書,從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個有知識知禮節的人,當然也是一個美麗性感的女人。同樣的,從她與衛君和太子等人的對話中,你也會發現,南子是一個聰慧、做事強硬果斷的女強人。她對孔子他充滿一種“惺惺相惜”的敬仰與欽佩,他和夫子兩個人在對話的那一刻都能夠深深體會到對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現,讓我能夠進一步理解孔子他的內心和執着。

第三個情節是顏回之死。這個情節是讓我最無法忘記的情節。我對顏回的體會是,他在片子是一個非常帥氣、有才和忠誠的人。在這一個情節,一方面是顏回爲了挽救孔子他流離各國譜寫的書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潛到冰冷的水裏,撈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簡;另一方面是夫子慟哭的說道“回,你給我回來”,夫子只想顏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撈那些花費了無數心血編寫的書籍。顏回對夫子和夫子對顏回間的這種感情,真是讓人無法言表。

第四個情節是孔子他回到魯國。他和弟子們經歷了諸國戰火,顛沛流離的回來後,在城牆底下哭着喊,我回來了。

在這個片子,孔子他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許能夠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的境界”。孔子他內心的痛苦和對信念的執着讓我無法忘記。這是一部非常有內涵的國產片。該片弘揚傳統文化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的結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這樣的題材拍成如此優秀的電影,在當前文化缺失、物慾橫流的大環境下,有不少人誤認道德是限制人們行爲的條條框框。其實,有道德的生活纔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23

電影《孔子》中得情節主要從孔子五十多歲起展開。五十多歲得孔子受到魯定公賞識,從中督宰晉升爲大司寇,這讓他得以踏上仕途。在魯定公得支持下,孔子在那一時期完成了自己許多得政治設想,設計幫助魯國收回了被齊國侵佔得三城,維護了魯國得尊嚴,提出墮三都得想法。然而就是因爲如此導致三都對此大爲不滿,在季桓子得設計下,孔子開始流亡,周遊於列國,直至晚年纔回到魯國。

電影《孔子》改編了史書中記載得墮三都、周遊列國、子見南子、孔子回國以及韋編三絕等故事,除了闡述中國儒家“仁義禮樂”思想外,兩千多年前得陪葬祭祀、叩拜禮數、木簡文書、建築風格等都映射着中國深厚得傳統文化。片中孔子帶領弟子離開魯國踏上週遊列國得顛沛之路——他們走過四季輪迴,在傳道授業得同時遭受百姓非議、經歷飢寒和戰亂、忍受弟子死亡得切膚之痛等場景,氣壯悲歌,令人敬畏。

電影中孔子在沒有季桓子得幫助之下,巧用計謀奪回被齊國侵佔得三城這一情節很令我震驚。我們都知道孔子是世家大儒,是位聖人,這似乎就給了我們其實孔子只是個書生得感覺,卻不知其實孔子也是很善於用兵作戰得,他得射藝其實也是頗爲高超得,這可以從孔子與季桓子比試那一情節中看出來。通過電影孔子,我們不難發現,孔子其實是一位文武雙全得大儒。

在整部影片中,孔子都像觀衆們展示了一個大愛大仁,擁有高尚政治理想得形象。他可以爲一個陪葬得小奴隸而向君王求情不惜得罪在魯國權勢滔天得季桓子,可以在被魯國拋棄得情況下依舊讓弟子回去解救魯國於危難中,可以在被困飢寒交迫之時依舊彈琴、講授······這樣看,稱孔子爲聖人當真不爲過,他得言行舉止貌似已超脫於“人”這個概念了。

然而,我想說,孔子得確當真是個聖人,但也絕對是個普通人。這部電影將孔子拉下神壇,從一個凡人得角度去詮釋這個“聖人”。孔子亦是一個普通人,他也有缺點,也有七情六慾。不經意見了南子給後人留下口實,他是驚豔和動心於南子得美貌得,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斬斷了即將昇華爲曖昧得一種情愫。簡單得人物出場,寥寥得情節鋪陳,卻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間得取捨,耐人尋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樂,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愛國家而不能報其君,戀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懷理想而不能償其志。孔子周遊列國十四載,受盡風霜之苦離別之痛,嚐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依然堅守禮儀仁和,堅持在求索,這樣得孔子留下得是立足萬世得思想,是奠定中華文化兩千年文化得核心,是使後人受益匪淺得精神之髓。

周潤發飾演得孔子是這部電影得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決淡定,禮儀之說娓娓道來。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得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得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得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在電影中,顏回死後,孔子一直緊緊地抱住他得屍體,始終一語不發,呆坐在那裏,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愛顏回甚至比愛他得兒子還要多一些,因爲兒子只能傳承血脈,顏回卻可以傳他得大道。

當影片最後皓首霜須得孔子再回到闊別多年得故國之時,跌落塵埃痛哭失聲,既符合一個受盡顛沛之苦得遊子應有得情懷,也凸顯了這個於平凡之中孕育偉大得生命個體得不同凡響之處,同樣地這一手也深深撥動了我內心中那根最脆弱得弦。

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爲《春秋》。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裏留下不同得印象,在不同人得內心埋下不同得種子。電影抓住了孔子得神,抓住了那個時代得癥結點,讓我有悲傷又有感動。君子固窮、君子死義、君子傳道以及君子不慍,這便是一部《論語》,這便是一個孔子。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24

根據學校得推薦和要求,今天,我在爸爸得陪同下,再次觀看了《孔子》這部電影。

電影《孔子》在前部分都是講孔子投身政治與教育,使用“仁義禮治”來治理魯國,取得了一系列輝煌得成就,感覺一切都是那麼得順利。然而,在後部分卻峯迴路轉,即從孔子推翻三桓失敗和齊國大兵壓境之後,孔子便開始裏顛沛流離得苦難生活,最後到老得時候回到魯國投身教育。孔子一輩子也沒有將“仁義禮治”推行成功。

電影幾乎沒有涉及到孔子在學術上得成就和“仁義禮治”得思想,只是從一個很普通得視角來描述孔子得一生。片子得前半部分和孔子得面孔一樣,看起來一切都是那麼得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爲孔子得命運埋下了伏筆,即該部分實際上是危機四伏。同樣得,平和得孔子,背後是其經受了一般人沒有經歷得痛苦以及在痛苦中體驗得境界和對信念得執着。

這部電影有幾個情節讓我記憶尤深。

第一個情節是孔子推翻三桓失敗後,孔子和魯王得對話以及孔子和老子得對話。孔子以一腔充滿“仁義”得熱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維護“君臣之綱”。魯王便說了,“仁義只是一個說辭,如果失敗了,誰還在乎你仁義與否”,“我們應該‘無爲方 能無不爲’”。於是,孔子便回憶起和老子得對話,老子提了一句話,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棄吧,這非常符合老子“無爲”得思想。老子得“無爲”,即無違,不要違反規律,也就是如果你真得做不到得話,說明條件還不成熟,無需勉強硬來。孔子眼見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義”,卻在這一時刻失敗了,要放棄以前所做得所有得努力,這真是一般人難以接受得。於是,孔子便離開魯國,顛沛流離到周朝列國,每到一個地方便開始“仁義”得教育。

第二個情節是孔子和衛國君夫人南子得對話。南子對孔子說了一句話,“世人也許容易理解夫子得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得意境”。南子在電影出現得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書,趴在草上讀書,從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個有知識知禮節得人,當然也是一個美麗性感得女人。同樣得,從她與衛君和太子等人得對話中,你也會發現,南子是一個聰慧、做事強硬果斷得女強人。她對孔子充滿一種“惺惺相惜”得敬仰與欽佩,他和夫子兩個人在對話得那一刻都能夠深深體會到對方得痛苦和境界。南子得出現,讓我能夠進一步理解孔子得內心和執着。

第三個情節是顏回之死。這個情節是讓我最無法忘記得情節。我對顏回得體會是,他在片子是一個非常帥氣、有才和忠誠得人。在這一個情節,一方面是顏回爲了挽救孔子流離各國譜寫得書籍而一次又一次得深潛到冰冷得水裏,撈起一卷又一卷得竹簡;另一方面是夫子慟哭得說道“回,你給我回來”,夫子只想顏回安全得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撈那些花費了無數心血編寫得書籍。顏回對夫子和夫子對顏回間得這種感情,真是讓人無法言表。

第四個情節是孔子回到魯國。他和弟子們經歷了諸國戰火,顛沛流離得回來後,在城牆底下哭着喊,我回來了。

看完這部電影,孔子給我留下最深刻得印象是“世人也許能夠理解夫子得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得境界”。孔子內心得痛苦和對信念得執着讓我無法忘記。這是一部非常有內涵得國產片。該片弘揚傳統文化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得結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這樣得題材拍成如此優秀得電影,在當前文化缺失、物慾橫流得大環境下,有不少人誤認道德是限制人們行爲得條條框框。其實,有道德得生活纔是真正正常、幸福得生活。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25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朝聞道,夕死可矣”……電影《孔子》帶我們重回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恍惚中,我彷彿聽到了孔子對弟子們的諄諄教導;聽到了顏回謙和恭敬的話語;聽到了子路勇敢果斷的聲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們奉爲“至聖”,他如一顆絢麗的流星,在歷史漫長的黑夜中用短暫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給後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啓示……

電影給我印象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顏回之死,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顏回爲了搶救夫子的書簡,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這點讓我很感動,在顏回的眼中,孔子的書簡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細想想,正因爲後來有着無數個顏回,我們現在纔可以領悟到孔子的精神。當我看到孔子抱着顏回的屍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已經緩不過來了。可是夫子依舊抱着,那個場面真的和悲慘。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但是他始終記着夫子的教誨,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記着夫子說過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後,喪徒如喪子,但是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願,但已得爲仁。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爲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26

電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爲什麼今天我還是要寫觀後感呢?因爲我覺得作爲一箇中國人,應該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談到文化信仰我們想到的那首當其衝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禱告於你丘山而得名。電影中孔子的出場已經是一個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雙親,所以孔子對下層百姓的疾苦特別的關注,回到電影上來。電影中的周潤發給我們很好的詮釋了孔子的許多東西,讓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電影所選取的一些故事單元也比較吸引人,孔子由中都宰而大司寇,進而代國相;夾谷會盟,憑一己之力,力挽狂瀾;叛將陷都,鎮定自若,救大廈之將傾;墮三都,三桓掣肘,功虧一簣。比射藝奪兵符,守周禮以身作則,機智辯勇救家奴,一把古琴彈得如癡如醉;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弟子顏回、子貢、子路、冉有性格各異……,影片中有東周諸侯爭霸的宏大戰爭場面,也有子見南子時說的“愛德如愛色”的觀衆笑聲,讓我們有幸對兩千年前的這位君夫人想象一番,周遊列國,或許也只有這位君夫人才算得上是知己,因此對君夫人的離去心中不禁惋嘆,也客觀上調節了下半場故事的節奏。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27

《孔子》從入世到出世,最後希望逃避政治與爭端。“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戲中的孔子領悟到生命中彌足珍貴東西相當多:師生之情,知音之情,家園之情……而那些黨同伐異的鬥爭並無意義。這也是這部電影爲什麼顯得相當“中庸”的原因,因爲他要表達的本身就是“無爲”的價值觀。因爲缺失激烈的矛盾與可看性強的戲劇性鬥爭,所以電影節奏顯得相當緩慢。不過原本希望“逃避政治”的《孔子》,卻因循墜入戲外的“輿論口角”之中,這豈非另外一種黑色幽默?

《孔子》表面上竭力依葫蘆畫瓢照足歷史,事實上不過是借古喻今,依舊是近來影視劇題材不變的主題:對於信仰缺失,喪失“堅持”品質的主流社會,《孔子》依舊是在宣道。所以電影中的孔子即便顛沛流離無處遁藏,也依然堅持“歲寒而知松柏。”人只能在歷練中變得頑強,在風霜後看出本質。只可惜這部電影描摹出了孔子的“本質”,但卻對那些“風霜”和“歷練”沒有深入敘述,以至於電影主題先行而細節稀缺。

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誤,全盤皆輸。 --弗洛伊德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28

時間飛遜,轉眼間已到2010年。但是,我們這些後代,需要了解前代的光榮歷史。

主要講了公元前六世紀,屹立數百年的周室王朝不保夕,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爲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戰爭,老百姓是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孔子就生活在這一歷史時期。電影只截取了他51歲到去世,前一半講他的政治生涯,後一半講他周遊列國。

孔子名丘,字。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電影中……

孔子是一個有愛心的人。魯國季相國的葬禮上,有一個叫漆雕弓小男孩被指定陪葬,他是季相國生前最喜歡的小奴。他因爲不想死,就趁看守不注意時逃跑,被發覺後派了還有很多士兵進行抓捕。

逃跑的的路上,他被孔子的弟子救回了夫子家裏。在一次朝會上,孔子向君上請求赦免這個小男孩,並在朝會上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孔子向這種慘絕人寰的殉葬制度發起了犀利的攻勢,最後他戰勝了世俗偏見。

孔子是一個充滿智慧的人。孔子任中都宰的一年,魯國大治,引起鄰國齊國的不安,試圖通過相約會盟的方式挾制。孔子深知這是一次不可告人的政治陰謀,於是求援兵五百乘。但當和孔子到達夾谷時,兵車並沒跟來。當齊國準備發動軍挾制時,孔子設計的第二方案是讓一百牛車在後方揚起了灰塵,讓敵人以爲有千軍萬馬,硬生生收了兵,還歸還了之前被搶的汶上三城。這一戰充分展示了孔子的足智多謀。

孔子是一個有軍事指揮才能的人。魯國一直被“”所把持。當孔子代理國相時,立即提出墮三都(即拆毀三家所建城堡)的舉措。政令下達後,公山狃帶頭起兵反叛,孔子率領衆弟子保護國君登上武子臺。武子臺下,公山狃一聲令下,無數弓箭射向武子臺。孔子最後以十二條熊熊火龍將叛軍徹底制服。但墮三都的行動因種種陰謀阻撓半途而廢,隨後魯定公和季桓氏開始迷戀齊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並且在郊祭時沒有送給孔子祭肉,這也直接導致了孔子離開魯國,周遊列國。

在孔子周遊列國時,齊國再次發兵攻佔魯國。年邁的想把孔子迎回魯國。但最終只讓孔子的弟子回國。在大戰中率軍取得大勝。垂暮之年的季孫斯幡然悔悟,希望在臨死前得到孔子的原諒。他交代兒子一定要把孔子接回魯國。最終孔子決定啓程歸魯。歸魯後的孔子不再參政,只專心講學,一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於教育,整理、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歷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爲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爲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爲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29

電影《孔子》已經放映好久了,可我一直沒機會看。昨天下午,學校說全體師生一起觀看《孔子》電影,我一聽,心裏別提有多高興了。

這部電影主要講的就是孔子與他的弟子的故事,很感人,很好看。

在這部電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帶着他的弟子們在堅硬的、冰冷的冰上艱難地行走着。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駕着馬車,馬車上裝滿了書。突然,冰裂開了。剛剛好,顏回、馬與書一起,“撲通、撲通”地掉進了刺骨的湖水中。顏回不顧自己的性命,將沉入湖底的書一點一點地撈上來。連愛書如命的師父孔子都對他大叫:“回來,回來!”但顏回毫不理會,繼續撈書。最終,顏回永遠地沉睡於湖底。

看到這裏,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有時候,我家裏的書也會“生病”:比如,書皮爛了呀,書皮折角了啊等等,數不勝數。我見了,很少給它們“治病”,置之不理。它們一個勁兒地哀求我,我也不理……想到這裏,我的臉微微有些發熱。顏回不顧自己的性命,還要將書撈上來;而我呢,書生了病,我也不理,真的是相差太遠啊!

於是,我暗暗下定了決心:以後一定要愛護書,見到書“生病”了,馬上就給它“治病”,我相信自己能做得到。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30

今天,我們全校同學一起觀看了一部電影——《孔子》。

電影裏的孔子溫與又嚴肅,有威嚴的氣質但並不兇狠,謙虛恭敬又安詳。這讓我想起《論語》裏的一句話:“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還很熱愛學習,學習永遠不感到滿足。孔子也很會教導別人,教導別人永遠不知倦怠。我想,“學而不大厭,誨人不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電影裏有一個片段,令我終身難忘。孔子的馬車正行駛在表面結了冰的大河上,突然,一大塊冰破裂了,而孔子的馬車正好在那塊冰上,駕車的人讓馬車跑過了那塊冰,一卷卷書卻掉入了水中,孔子的一位學生潛入水中,把一卷卷書拿上了岸。這就反映了他的學生就是多麼愛書啊。

孔子還有一句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在《孔子》裏充分表達了出來。魏國一位女子上午與孔子聊天,學到了許多知識。而臨近傍晚時,她坐在馬車裏被人用暗箭射死。臨死前,她並沒有非常傷心,而是微微一笑。她想起了上午與孔子交談時的情景。朝聞道,夕死可矣!

看完《孔子》後,我被孔子的精神震撼了。我覺得,孔子真的是一個偉大的人啊!我們都應該向他學習!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31

看了電影《孔子》後,我知道了孔子出生在2500年前的魯國(也就是現在的山東)。他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那時侯人的打扮與現在的人不一樣,男人都梳着一個髮髻,穿着用粗布做成的衣服。那時侯的字都寫在竹簡上,非常麻煩,碰到水,字會慢慢消失。而且竹簡很重,要用車子來搬運。比較起來,我們現在寫字讀書都方便多了。

孔子是個文武雙全的人。他在魯國當官的時候,打了很多勝仗,敵人都非常怕他。他的很多弟子也非常能幹。

在孔子帶着他的弟子們周遊列國的路上,他們受冷受餓,非常艱苦,但是他們仍然保護好自己的書。在回魯國的路上,地凍天寒、大雪紛飛,裝滿書的'車子突然翻進了冰窟窿,弟子顏回不顧寒冷,跳進了進去,書被救回來了,顏回卻失去了生命。

孔子還教育他的弟子,做人自己先要懂禮。所以他的弟子子路在戰場上被敵人圍困的情況下,還要先整理好自己的官帽。

看了這部電影后,我知道了2500年前與我們現在的差別很大很大,但是要讀書還是沒有變的。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32

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並不是因爲它不好懂,而是因爲它讓我感動了。《孔子》,從視聽出發,達到了心靈的感動與震撼,渲染了當時那種氣派氛圍。當然,我也必須承認,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雖然儘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別人的,但是不免給人牽強之感;故事是講到了,但是不精彩,情節片段之間缺乏很好的銜接;節奏緩慢,人物講話平淡呆板,沒有靈氣。也許是自己太不習慣文言文的緣故,加之中間有篡改歷史的情節,覺得有些彆扭。

因爲這是電影,只有短短的兩個小時時間,要將孔子的一生表現出來,實屬不易。所以總體上而言,它還是成功的。

首先,感觸最深的便是影片將尊師重道之風表現得淋漓精緻,真是值得今天的人們好好學習啊!古今對照,令人汗顏。古人需拜師求藝,學生自當十分尊敬老師,也會刻苦學藝。師生情誼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學生依然緊緊追隨,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師之教誨,扶正官帽;顏回不畏艱險地保護書籍,爲之獻身。我哭了,且不說修改了歷史,不說兩人的行爲有些迂腐,卻將他們變得崇高而又偉大,使其境界得以昇華。

其次是孔子回鄉後的那深情一拜,魯國啊,父母之邦,養我之土,我終於回來了。我又哭了,爲何影片要將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劇色彩?我不明白爲什麼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禮樂來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樣追慕那“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淳樸民風。“男守本分,女有歸宿,老有所依,子有所養。”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講得多好啊!

顏回說,孔子錯在將全部理想都寄託在魯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覺得自己也錯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義了,沒有能夠勇敢地面對現實,而是將希望建立在一個美好的偉大的理想之中。可是無論怎樣依舊不能放棄對美好社會的嚮往與追求,依然希望能夠通過完善個人道德,而不是通過嚴格的法律來治理國家。孔子認爲拿法來治國,這就是人們出於無奈才做的,人們不犯法是因爲害怕法律,並不是出於真正的自我約束。

然而有一天,我無意在書上看到這就是一種鮮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傾向。調節倫理關係,要訴諸人們的道德自覺,但並非人人都能達到高度的道德自覺,即使一個有高度道德自覺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動的表現出道德自覺。在“子見南子”一節中,面對巨大的誘惑,孔子的眼神與身體也有顫動,他是聖人,作爲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樣堅守自己的信念。何況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就像是孔子那樣,會遭小人的算計與嫉妒,也會被世人誤解。無怪南子一句“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有誰又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領悟的境界呢?”便稱其爲知己了。顯然,僅僅依靠道德來協調社會關係並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過於擡高道德,將發現無力控制社會秩序的尷尬局面。這樣的行政觀念與倫理價值意識等都與當時與現代社會不相適應。

其實,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有多少人是像是魯君那樣“裝點瘋,賣點傻”,充當一個見風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就像是孔子那樣一生堅守自己的理想呢?“不能改變世界,就改變自己的內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讀讀《論語》吧,充實自己,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遺憾。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33

今天,我看了孔子這部電影,內容是主講孔子的一生由魯國興盛的國相(相當於現在的總理),衰弱到一個四處傳教的乞丐,最終又回到魯國的人生經歷,令人不禁感嘆人生的曲折路程,又使人惋惜如此一位高尚的人,生命路途的悲慘。

孔子這部電影的主題是學習孔子高尚,讓人深有所思,是的,在當時那個戰亂的時代,孔子的儒家道法被各個國家重用,但他沒有被別的國家用重聘金所動,依然效首魯國,但最終被叛人挑撥而被趕出魯國四處傳教乞討,如果;是現在這個社會,一定是一個被視爲尊重的人,但是那個戰亂的時代,竟然像是一個乞丐流落街頭,連口飯都吃不上!使人不禁嘆息人生的不公,竟然讓如此一位聖人墮落……

看到孔子在那種黑暗的年代依然正直的身影,我不禁有所感動,在我們這個沒有戰亂,與平的年代裏,擁有孔子這種品行的人幾乎已經見不到了,要想學會孔子的修行不容易,但也很簡單,簡單是因爲只是捍衛了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則,其實孔子也只是做到了這一點,但難是因爲這一點,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的不是想象的那麼容易,就要拋棄功名,財物,地位等等,雖然我們不一定能做到孔子這樣偉大,但我們起碼不能在人生路上做惡事,在別人看來,我們遠沒有孔子偉大,但我們可以自豪的說,我這一生是正直的,是不邪的!

看了孔子後,我沉思了許久……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34

電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爲什麼今天我還是要寫觀後感呢?由於我覺得作爲一箇中國人,應該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談到文化信仰我們想到的那首當其衝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禱告於你丘山而得名。電影中孔子的出場已經是一個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雙親,因此孔子對下層百姓的疾苦特別的關注,回到電影上來。電影中的周潤發給我們很好的詮釋了孔子的許多東西,讓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電影《孔子》裏面有很多與史書記載不一樣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爲戰士壯威,接着是孔子與魯公一起出面說服齊王收復失地然後就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的死,都與歷史不符。史書上沒有記載孔子與魯公一起去談判的,而記載的是孔子從天而降前來護駕的,這樣一改似乎讓人覺得更加真實!歷史上也沒有類似於有沉書入水然後顏回去撈的事情。顏回史書裏面的記載是窮死的,不免有些窩囊,這樣一改反倒顯得他對書籍和教師的熱愛,真正熱愛書的人確實會不顧自己的性命去救書的,沒有什麼迂腐之處!

電影中孔子會見南子的緋聞也被大肆渲染,讓人覺得孔子不再是一個高不可碰的聖人而是一個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慾,有一句臺詞是“吾未見如此好色如好德者”,這是我覺得全片中最妙的臺詞,面對一個風情萬種母儀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會動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覺得是孔子和一羣弟子一起回到魯國以後,孔子跪在城門下,磕頭行禮口中反覆唸叨着:“我的祖國,我終於回來了!”這個時候孔子已經年過半百了,但是還是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國,儘管曾經別人趕他走,但是當祖國需要他的時候他還是選擇了回國。這種胸襟不愧是我們的聖人,這裏看得出孔子的偉大!

看電影孔子,我們用平常心看他的可愛,用恭敬心看他的偉大:原來這就是我們的聖人孔子傳奇的一生!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35

孔子,可謂是家喻戶曉,但我們也只知道他大體的一些作品和事蹟,<孔子>這部影片讓我們更加了解了這位偉人的一生。

孔子從政,希望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卻被現實無情地拋棄。孔子一心只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對可能的困難估計不足,最終只能黯然離去。

孔子到了晚年,認清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他最能影響社會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從政。他的弟子有各種各樣的才幹,可以將他的思想傳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講學上,能夠影響更多的人,意義要遠大於參政。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抱怨身邊的事不如自己所願、不合理等等,還喜歡去描繪一個理想的情境。可是,這些都於事無補。

現實擺在這裏,我們也只有從思想上轉變,親自去行動,不要總依賴於別人。把握好方向、有步驟、有計劃、從實際出發,理想纔會越來越近。

這部影片人物刻畫得生動形象,也能讓人深受教育,人們能在這種場景中得到知識。孔子面對貴族與惡勢力不低頭,面對困難不畏縮,面對孤苦不冷漠的精神會激勵我永遠向上。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36

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並不是由於它不好懂,而是由於它讓我感動了。《孔子》,從視聽出發,達到了心靈的感動與震撼,渲染了當時那種氣派氛圍。當然,我也必須承認,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雖然儘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別人的,但是不免給人牽強之感;故事是講到了,但是不精彩,情節片段之間缺乏很好的銜接;節奏緩慢,人物講話平淡呆板,沒有靈氣。也許是自己太不習慣文言文的緣故,加之中間有篡改歷史的情節,覺得有些彆扭。

由於這是電影,只有短短的兩個小時時間,要將孔子的一生表現出來,實屬不易。因此總體上而言,它還是成功的。

首先,感觸最深的便是影片將尊師重道之風表現得淋漓精緻,真是值得今天的人們好好學習啊!古今對照,令人汗顏。古人需拜師求藝,學生自當十分尊敬教師,也會刻苦學藝。師生情誼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學生依然緊緊追隨,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師之教誨,扶正官帽;顏回不畏艱險地保護書籍,爲之獻身。我哭了,且不說修改了歷史,不說兩人的行爲有些迂腐,卻將他們變得崇高而又偉大,使其境界得以昇華。

其次是孔子回鄉後的那深情一拜,魯國啊,父母之邦,養我之土,我終於回來了。我又哭了,爲何影片要將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劇色彩?我不明白爲什麼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禮樂來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樣追慕那“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淳樸民風。“男守本分,女有歸宿,老有所依,子有所養。”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講得多好啊!

顏回說,孔子錯在將全部理想都寄託在魯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覺得自己也錯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義了,沒有能夠勇敢地面對現實,而是將希望建立在一個美好的偉大的理想之中。可是無論怎樣依舊不能放棄對美好社會的嚮往與追求,依然希望能夠通過完善個人道德,而不是通過嚴格的法律來治理國家。孔子認爲拿法來治國,是人們出於無奈才做的,人們不犯法是由於害怕法律,並不是出於真正的自我約束。

然而有一天,我無意在書上看到這是一種鮮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傾向。調節倫理關係,要訴諸人們的道德自覺,但並非人人都能達到高度的道德自覺,即使一個有高度道德自覺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動的表現出道德自覺。在“子見南子”一節中,面對巨大的誘惑,孔子的眼神和身體也有顫動,他是聖人,作爲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樣堅守自己的信念。何況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樣,會遭小人的算計與嫉妒,也會被世人誤解。無怪南子一句“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有誰又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領悟的境界呢?”便稱其爲知己了。顯然,僅僅依靠道德來協調社會關係並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過於擡高道德,將發現無力控制社會秩序的尷尬局面。這樣的行政觀念和倫理價值意識等都與當時和現代社會不相適應。

其實,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有多少人是像魯君那樣“裝點瘋,賣點傻”,充當一個見風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樣一生堅守自己的理想呢?“不能改變世界,就改變自己的內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讀讀《論語》吧,充實自己,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遺憾。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37

看完《孔子》,只記得一句話:求仁得仁,又何怨。也許可能加上一句:雖未能至,心嚮往之。只是內求的信念,是反求諸己,而非外求他人。

也許,無爲方能無不爲,但無爲而非不能,無用安知不是大用。爲何在乎結果,而非過程,無果而非成功否?有因纔有果,無因而無果,因比果更重要,不是麼?有A點方可達到B點,無起點何來終點,無生方能死?只求果,那是證明,有因無果,那是勇氣,無因有果,那是荒謬。想有果,那要承受支撐果價值的艱辛。

也許,兩點之間,直線不是最短。我們的意志和良知告訴我們,我們是有選擇的自由的,能負責任的,可是我們在外部世界的日常經驗中卻受着因果律的支配。生活中我們明知“有因必有果”,是不是我們的生命最終也要服從因果律?以前我們提“曲線救國”,由於直線直接、血腥,是革命而非改良。若這樣理解,兩點之間,是不是就可以說曲線最短。遇山遇水,我們搭橋鋪路,甚至挖隧道,從經濟學層面說,這不是最經濟的。路總要隨着地勢,你搭橋挖道,不是美化自然,而是破壞自然。如果我們要達到山頂,是不是也可以搭橋、掘坑?因此詹天佑的“人”字形鐵路纔是偉大的創舉。一切偉大的創舉總不能置於別人或自然代價之上。

孔子知不能爲而爲之,實則無畏,因其思想方能流傳千古而不衰。在此不討論其作爲儒家思想之源的效用而存在。也許在功利社會的當今,有因無果,不成主流,實認愚蠢。因此當今最短這樣思想理念,因此成功學成了主流,大家都想有車有房有美女嫁個有錢人。有人說有錢人就是等有了錢纔是人,學好數理化不如拼老爸,有了錢就能活在天堂,天堂與地獄的區別就在於有錢否,再也不是好人與壞人的區別了。

如今社會最喜歡樹立英雄,因此孔子只能作爲聖人。伽利略說過:需要英雄的國家真不幸。因此如今最缺的是聖人,而非英雄。孔子知不能而爲之,實則時代賦予的責任,也是良知應起到的作用。如今中國,談的是權、錢和關係,因此時代的使命必與之相反,那又有幾個人能夠明確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有時我們說個人的偉大,其實歷史並不使單個的人不朽。雖然孔子知不能而爲之,但他不能打斷歷史的循環。歷史總是曲線前進的,就如基因也是螺旋式的。若個人想用直線式打斷歷史循環前進,那某些個別事例、事蹟或事件,也同樣打斷了我們日常生活的循環。無論何時,只要人們追求他們的目標,像耕種那如果沒有他們的勞作,就無所出產的土地,若強迫自由飄蕩的風揚他們的帆,越過不停翻滾的浪,也就打斷了無目的的,只能在自身內翻轉的運動了。因此影片中說,夫子的思想又有誰能夠理解。因此當我們在一種歷史過程的意義上深思歷史的本質、國家的歷史命運及它們的沉浮興衰時,永遠不能寄託於個人而忽視歷史過程必定是循環的。

我們所有的人都通過出生來到這個世上以及這個世界通過誕生而持續更新。也許這纔是我看《孔子》最大的想法,歷史總不能靠個別人來承擔。既然提出“文化強國”理念,迴歸孔子儒學不知可否?

孔子最後回魯國講學立着,我們也可以反思下如今的教育。從教育功能上看,其目標不是把年輕人引入世界,而只是帶入世界的一個有限部分。教育不能不伴隨着教,沒有學的教育是空洞的,很容易陷入道德和情感說教,但是沒有教育也能輕而易舉地教,一個人即使活到老學到老,也不一定成爲一個有教養的人。所有這些問題都是必須留給專家和教育局考慮的細節。

其實,教育的要義在於,我們要決定我們對國家的愛是否足以讓我們爲國家承擔責任,是否要讓它免於毀滅,由於若不是有新的、年輕的面孔不斷加入進來和重建它,它的毀滅就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教育是立國之本,不是說來玩笑。強國戰略無不是人才戰略,而不是政治、經濟、軍事戰略,但也不是不無關係的,只是輕重之別。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38

看完胡玫的《孔子》,真的有種看喪家狗的感覺,發哥白髮蒼蒼的回到魯國,踉踉蹌蹌的下車來對着城門跪拜,泣不成聲。

於是就想起了塔科夫斯基導筒下的戈爾恰科夫,那個周遊於意大利的俄羅斯人,故土始終在他的夢中縈繞:那所鄉間的木屋,那條黑背大狗,那一坪風吹草低的俄羅斯田野……

可惜戈爾恰科夫最終倒在了意大利的土地上——那部電影叫《鄉愁》。

《孔子》所展現的,也正是孔子一生都化不開的鄉愁。

正好跟鮑鵬山老師一起看了《孔子》,出了電影院跟鮑老師交流,才發覺片中有如此多的文史常識錯誤,回到家來好生谷歌了一番,才粗粗整理出個頭緒。

第一場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羣儒,整個場景頗有點古羅馬元老院的意思,演員的服裝、佈景也都不錯(不過與《無極》似曾相識),而且孔子的辯論術跟蘇格拉底有一拼,三兩下就讓公山狃丟盔棄甲,那句“給個話啊”更是智慧十足——在《三槍》惡搞到底後,這句臺詞終於讓我在國產電影裏看到了久違的幽默。

可惜啊,公山狃本來叫公山不狃嘛,而且鮑老師還指出當時魯國並無活祭制度,不過拍電影,適當虛構總是允許的,這場戲把孔子的“仁”學直白(當然失之淺薄)的展現給觀衆,而且符合當下電影中的人道主義思潮,所以尚算精彩。

那個漆思弓也是子虛烏有(原型是漆雕開),他的來歷顯然不是片中這樣。不過這小子放在片中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留着,希望影片後半段有用。

接下來,孔子開始他在魯國的事業上升期,夾谷會盟,隊伍不聽調遣,孔子率弟子巧施驚鳥記,登時嚇得齊王千乘戰車屁滾尿流,還討回了三十年前失掉的汶上三城。

拍大片嘛,會盟臺總要築高點,但高得不近情理似乎也不合適吧;而那些展現隊伍的CG動畫雖然跟《阿凡達》不可同日而語,但在國產電影裏絕對算是上乘,所以,我也理解。

問題是,驚飛幾隻鳥就嚇跑了早有預謀的齊軍?好吧,總比《赤壁》裏張飛用阿基米德原理喝退曹軍騎兵強。至於汶上三城,實際上齊國才佔了三年,所以要回來還有可能性,真要佔了三十年,早就是齊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好吧,爲了凸現孔子的外交謀略,我也認了。

但是,得知魯軍不聽調遣時,孔子一句“按第二套方案辦”,立馬讓電影院笑了場。這種歷史片,孔子動輒拋出《論語》名言,不能太穿越,一會兒文縐縐,一會兒又滿口大白話——我當時就想喊一句“你過時了”。

然後,掌了權的孔子雄心勃勃,一直搞到強制拆遷,要“墮三都”,觸了三桓的底線,便被季孫式老謀深算的變相流放了。

這時孔子獨自上路,但顏回死乞白賴的第一個出現了,要死要活的非跟着老師走。接着,子路、子貢、曾參等人悉數到場,於是,中國歷史上最聲名顯赫的知識分子驢友團橫空出世(史實是子路等人比孔子更積極,力勸孔子離魯)。

之前已經打好了南子的伏筆,周迅還是《畫皮》裏的狐狸精模樣。子見南子一幕隨即在影片中出現,但談不上精彩,坦率的說,周迅有點太用力了,在表演前觀摩下伊麗莎白泰勒的《埃及豔后》應該更好(周迅戲分不多,在海報上卻很扎眼)。

之後最大的杯具來自孔子驢友團行走於冰湖之上,幾個水下鏡頭就已經讓觀衆明白,要出事。

真的出事了,拉着書簡的馬車壓破了冰面,顏回爲救書簡,溺斃於冰水中。

《論語》裏怎麼說顏回?《雍也》記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着實是個超凡脫俗的精神貴族,後世稱其爲“復聖”,與孔子配享。但在電影裏,任泉的演技沒問題,可一張臉總也不老,而且整日苦瓜扮相,哪有半點簞食瓢飲不改其樂的影子?再者,顏回明明死在孔子歸魯之後,而且歸魯後還開宗講學,整理《易》經,發軔出了被稱爲“顏氏之儒”的學派——影片何苦改成這樣呢?

顏回死時,水下攝影那個煽情啊,明顯走的是純愛劇的路子,再加上發哥臉貼着任泉的臉半晌不肯離開,估計一干腐女又得樂了。

不是顏回一個人的問題,總的來講,孔子的弟子們都成了糙了吧唧的爺們兒,純是很純,但太缺乏委婉了。要知道,這一票人首先是知識分子,然後才各有特性,書卷氣毫釐不現,不真(稱呼也有點亂,按常規,孔子叫弟子不叫字而叫名,所以姓端木名賜字子貢的弟子被孔子稱爲“賜”爲宜)。

至於孔子的家人,凱麗飾演的亓官氏還是劉慧芳的路子,看着倒還行;但是孔子的兒子叫“孔鯉”而不是“孔鋰”,這個字幕錯誤就算是筆誤也不可原諒,孔子那個時代,怎會有“鋰”字?還好影片沒把“子貢”筆誤成“子宮”(據說片方在公映時會做緊急修改)。

而孔子見老子那一段,搞得很哈利波特,一段穿越戲,倆人坐在山峯上霞光萬丈,我還以爲發哥要改唱《神話》了。這段故事是樁史學公案,不過按司馬遷的寫法,孔子去周都洛陽見國家圖書館館長(守藏史)老聃,按照那個場景拍挺不錯的,現在這樣改,我總聯想起洗髮水廣告。

這個場景其實反映了全片努力把孔子神聖化的藝術旨趣——當然孔子不是不能被神化,但方式方法要講究。人家拍《基督的最後誘惑》和《耶穌受難記》都是把神祗人性化,曲徑通幽的造神,我們太急吼吼的做表面功夫,愣往人物腦袋上加光環,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此外,《孔子》只截取了孔子步入老年後的小半段歷史,若比起《甘地傳》講述人物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一生來,在素材刪剪上也殊爲可惜——孔子曾有“致學、而立、不惑、知天命”等一系列人生階段論,扔掉前半截,總讓人不滿足(當然片長也是一個現實的考慮)。

漆思弓後來總算出場了,跟着孔子顛沛流離一番,也出落成了個糙老爺們。而且沒別的用處,報個子路的喪就算完了——其實子路也死在孔子歸魯後,你要說這是拍電影不必較真,那好吧,我也接受。不過既要改,那改得比史實更有可看性也行,孔子歸魯後接連孔鯉卒、顏回卒、子路卒,都是大事,然後孔子卒,照着這個拍,不也挺戲劇的嗎?

這個漆思弓太可惜了,拍歷史片,總逃不過“正史”和“戲說”的糾纏,既是拍正劇,又不是惡搞戲說,加這麼個虛構人物,其實完全可以透過他的視角來看歷史人物。金庸用韋小寶寫康熙,用郭靖寫成吉思汗,都是把虛構人物鑲嵌在歷史大背景中,不也遊刃有餘?當然,我也不是說戲說就不行,不過真要像劉鎮偉一樣把《西遊記》戲說成《大話西遊》那樣的經典,技術含量恐怕比拍正史還高;而且孔子也不是沒被人戲說過,蔡志忠的漫畫誰不服氣?只怕中國電影人還沒這個能力(費穆的《孔夫子》我沒看過,但顯然也是正史的路子)。

公允的講,發哥的演技讓我折服。陳建斌的季孫式也很牛掰,最後一身裘皮大衣死在雪裏也很酷——不過史實是他死在孔子返魯前數年,影片爲了突出戲劇矛盾這麼改,我也接受。

《阿凡達》來了,我們只剩孔子。所以孔子有些成公論的史實,一定要慎重。相對主義相對到孔子那裏去,中華文化就徹底散黃子了——又不是康三癲變法的時節,現在不需要《僞經考》《改制考》那些往事不要再提了吧。

龍應臺曾寫過一本《古文觀止》在六十年前顛沛流離的故事,一冊發黃的書本,伴着五千學生度盡劫波,縱使在炮灰連天時,《古文觀止》的讀書聲卻從未斷過。最後九死一生,五千學子還剩三百,昔日少年也已成白髮老者,而《古文觀止》書頁雖黃,卻無一頁缺損。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管民族叫“想象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靠什麼想象?歸根結底靠文化。中華文化一脈相承,不能斷,也不能亂。文脈一亂,人心就散;人心一散,隊伍就不好帶了。

孔子,當然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精神象徵符號之一。

孔子一生,首先以思想家、教育家傳世,《孔子》突出他從政、領軍、流放,而對其思想缺乏展現,委實可惜。

不過挑了這麼多《孔子》的刺,我還是認爲,《孔子》是一部佳作,什麼叫主旋律,這才叫主旋律,對這樣的題材,應當動用行政手段包場給官員們好好看看。此外,每所孔子學院也都應該給同學們放映《孔子》,也算多媒體教學嘛。

總之,胡玫擔當起孔子的題材,我舉雙手支持,就算有文史錯誤,在大關節目上還是對版的;而且影片還讓大成至聖先師走入了普通觀衆的視野,能讓我們在谷歌退出前好好搜索點關於孔子的文史知識,就衝這個,也是功德無量。此外,《孔子》的題材難度之高,是個不爭的事實,能拍成這個樣子,已經很不錯了(比從日本漫畫改編的《墨攻》強多了)。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39

電影《孔子》主要講述了公元前六世紀,屹立數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漸衰落,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爲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戰。此時社會混亂,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於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爲社會的混亂而深感憂慮,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爲了理想率領衆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他於晚年返回魯國,不懈於教育弟子衆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最終,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但是,禮崩樂壞終促成萬世師表。孔子逝世之後,其言行及思想終爲後世所認同推崇,成爲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諡“大成至聖先師”。

電影《孔子》中的情節主要從孔子五十多歲起展開,五十多歲的孔子受到魯定公賞識,從中督宰晉升爲大司寇,這讓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魯國季相國的葬禮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爲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的弟子救回孔子家中。孔子同情這個小男孩並且反對這種沒有人性的陪葬制度,於是他在一次朝會上請求君主赦免這個小男孩。孔子的這一舉動在朝會上引發了激烈爭論。雖然最終孔子在爭論中取勝,但他卻因此與季桓子結怨。從這個情節中,我看到了孔子身爲儒家創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愛人,以禮殺人,則非禮也。”孔子是一位偉大的仁者。

後來,孔子隨魯定公赴齊國會盟,與齊景公和大夫黎鉏鬥智鬥勇,維護了魯國的利益,討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國相。從這一情節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爲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個非常有思想,有謀略的人。

孔子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體現出了孔子過人的指揮才能,但這引發了佞臣謀反,直接導致了季桓子罷黜孔子。孔子從此便開始帶着弟子周遊列國。

“子見南子”的情節也讓我印象頗深。南子妖豔而又清純,她能夠讀懂孔子作爲聖人的痛苦與寂寞。但面對這樣一個女人,孔子表現出了可貴的理智。美色與權貴擺於眼前,孔子仍然堅守了內心的仁義道德。這種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師徒的周遊之路也是異常艱辛。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3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於是派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孔子師徒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但即使在這種連生命都難保的危難關頭之時,孔子依然講誦《詩》《禮》。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於是問孔子說:“君子也有處境艱難得時候嗎?”孔子便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這表現出了孔子對於理想的堅持和身處逆境時的平和心態。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被衆人接受,甚至處處被人誤解、迫害,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燒,鼓舞着他不斷講學。就算身處逆境,君子也可安於艱難困苦。

影片的最後孔子歸魯。衆人喜極而泣的場景讓人感動。

電影《孔子》讓我瞭解了孔子晚年的一段經歷,瞭解了那個時代的風風雨雨,更讓我瞭解了聖賢孔子的勇氣和謀略,以及他對理想的堅持和他思想的偉大。

觀看影片孔子觀後感40

觀看了影片《孔子》,不論它拍得怎麼樣,註定都少不了一場口水戰,實際上,自從傳出胡玫要拍《孔子》的消息後,這種口水戰始終就沒消停過。

影片上映沒幾天,關於《孔子》的新聞也不少。王菲復出,選擇了以《孔子》爲平臺,獻唱一曲《幽蘭操》;有人炮轟《孔子》的史實和臺詞錯得離譜,胡玫、何燕江都有激烈迴應;其中還穿插着周潤發頗有些雷人的感言,據說看《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不過,我是真的哭了…

在這場喧囂、混亂的鬧劇中,其實人們恰恰忘記了一個很嚴肅,也很重要的問題:這究竟是一部怎樣的影片?其自身的魅力是否可以吸引觀衆走進影院?難道只有靠這些炒作的娛樂八卦才能引起人們觀看的興趣?

沒有人回答這個問題。也許是不屑於回答,也許是覺得回答這個問題有許多不便,事實上,很長時間以來,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態度都顯得有一點曖昧。說起來有點"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味道。

20年前,說到電影的娛樂性、商業性、趣味性,以及市場票房、贏利、圈錢之類,大家還是很不情願的,要找很多理由給自己壯膽兒,當時的社會風氣還有點恥於言利的意思。

現在似乎不必這樣了,大家可以很坦然、很欣然地言利了,這當然是一種進步。

但是,一種傾向往往掩蓋着另一種傾向,事物在發展中有時也會走到自己的反面,這些年,言利的變得理直氣壯起來,言精神、理想、信仰的,倒顯得理屈詞窮,低聲下氣,有時還露出一點羞澀。

我們都經歷過耳提面命的、灌輸式的教育,至今,這樣的教育也還沒有絕跡,於是大家對涉嫌要教育我們的東西都很敏感,身體會自動生成一種抗體,進行排斥,或者採取放縱自己的方式,以爲我們只需要娛樂,這種自輕自賤其實是自己騙自己,自己麻醉自己。

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捫心自問,這種隨波逐流、沒心沒肺、幾乎完全物質化、只求一時快樂的日子,真的是我們所需要的嗎?

過去講反潮流,現在講順應潮流,與時俱進,但無論如何,有些東西該堅持的還是應該堅持。我看《孔子》最感動我的地方,就是他終其一生對自己的信念始終矢志不渝地堅持,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受又如何呢?只要有機會,還是要宣揚自己所信奉的精神、理想和信仰。拍《孔子》的,更應該學習孔子的這種精神。

說到底,理直氣壯地宣揚一種精神並不難,難的是你是不是真的擁有這樣一種精神,並準備用它指導自己的行動!

《孔子》中,孔子來到衛國,衛國國君問孔子:"衛國人多,該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讓人們富裕起來。"衛國國君繼而問:"可是一部分已經富裕起來了,國家還是亂,怎麼辦?"孔子說:"教化人們!"這一段,也許是對當今中國的折射吧。

在《阿凡達》美國文化和電腦特技的強烈攻勢下,《孔子》仍然自信地屹立在影院的上映期內,也許正體現了某些國人的良苦用心:重拾傳統文化,提倡仁義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