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仁心觀後感參考

醫者仁心主要講述了一羣充滿理想與獻身精神的醫生在理想與現實中艱難跋涉,最終找回希波克拉底誓言給予的崇高與責任和 “醫者仁心”的職業信仰。下面,小編爲大家分享醫者仁心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醫者仁心觀後感參考

醫者仁心觀後感一:

去年年底《醫者仁心》熱播,無法預料該劇播出後輿論導向是加劇醫患矛盾還是提醒人們對醫護人員理解而減緩醫護人員工作壓力,該劇沒有直接謳歌醫者辛苦、任勞任怨、救死扶傷的白求恩精神,而是醫生在同患者戰勝疾病中幫助克服種種困難,醫生同醫院一起也面臨生存困難,因而比較真實的反映了醫院的醫療行爲,以醫者真誠、真情仁心讓人們動容。

該劇幾個案例只有一個鐘立行主任救治的患者是成功的,是劇中刻意安排嗎?是不是爲了彰顯從美國回來的鐘立行主任的醫療技術水平,這麼高的死亡率令人望而生畏,又有哪一個患者還會到死亡率這麼高的醫院去求醫用藥。生命是沉重的話題,與生命相背的死亡率令人觸目驚心,實際上醫學科學技術進步、先進醫療設備引進,很多疾病不再是疑難雜症,診斷、治療明確,治癒率、疾病控制率是很高的,就算沒有美國回來的醫療專家,中國大夫一樣能救治患者。

如果說正面人物鍾立行主任形象可讓人接受,那麼反面人物王冬醫生確實沒有人可以接受的,醫生之間也許會有矛盾、也許會爲了主任交椅亮出自己制勝絕招、也會在治療問題上各執己見,但是絕不會在沒有技術力量支持下以犧牲患者生命、以生命作爲賭注去實施一個還沒有開展的手術,因爲醫生也需要向社會展示自己的技術水平,因爲醫生不是殺手而是生命援手,如果說醫院是領航的帆,那麼醫生就是托起生命、承載生命之舟。

該劇集中反映了醫療糾紛,只要有患者死亡就有糾紛,醫療糾紛是當今的熱點、焦點。引起醫療糾紛的原因很多,其中經濟原因是主要的,患者要支付一筆醫療費用,而且需要家屬照顧又減少一個能賺錢的勞動力,特別是慢性病患者更加重經濟窘困;患者及親屬總以爲醫院很會賺錢,醫護人員收入極高,他們完全沒想到醫院投資醫療儀器、設備和改善就醫住院環境窮盡醫護人員一生的努力,醫者待遇低而且時常同醫院一起感受面臨競爭生存壓力。當患者不幸時家屬以爲是意外,總想着在醫院這塊“肥土”上啃一口以減輕自己家人因病的經濟負擔。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患者及親屬對醫療相關知識不理解,即使是醫護人員認真講解後依然是一知半解,他們以爲醫生和技術師一樣,工具壞了可以修理好,人病了醫生也能如修理工一樣修好,卻不知道生命機體修復有其內在的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生命醫學科學是有侷限的;或者說他們期望值過高,而許多疾病只能是改善、控制症狀,往往不能如家屬所想所願,對於一些預後極差的疾病如能坦然接受對患者來說是減輕痛苦、又減輕家屬的經濟負擔。每個生命都要面臨死神考驗,就連醫生自己都不可避免,劇中的丁祖望院長肺癌晚期坦然接受死亡,沒有掙扎走得安祥,所有的醫生都哭了,因爲醫學無力與死神抗衡。

臨牀一線醫護人員一直處於水深火熱中,常是手術一臺接一臺,病人一個個接着來,顧不上吃飯、上衛生間、從來沒能按時下班、自己的小病小痛顧不上請假去治療,也顧不上自己家裏的病人,自己生病請假患者還說醫生怎麼會生病呢,好不容易熬到下班可是走不了,多麼想停下匆匆的腳步,喝一杯涼開水坐在沙發上休息一會,可是業外人士幾人能理解醫護人員的努力付出和艱辛,有些醫護人員無法堅持只好選擇放棄,能跳槽的趕緊跳,能躲開一線的趕緊躲,只要有一點縫隙可鑽就想盡辦法逃離夜班之苦。當看到劇中劉敏護士長自殺和聽到她的遺囑交代女兒千萬不能從事護理工作時我大哭一場,早些年從醫的理想己是今日的悲劇,也沒有醫護人員願意自己的子女再從事這樣高風險低收入行業。但是臨牀一線醫護人員銳減是社會的隱憂,缺少醫生、護士誰來爲健康保駕護航,多年後待我們退休又面臨疾病時誰來醫治我們。

期待迴歸本真良好的醫患關係,政策給力促進醫患關係和諧發展。

醫者仁心觀後感二:

《醫者仁心》給了我太多的'感動。很久不看費時費精神還要陪着流眼淚的電視連續劇了,而《醫者仁心》從一打開畫面,就被熟悉的工作環境,醫患關係的緊張,醫鬧的頻發,醫護人員的艱辛和感同身受的事件案例所吸引,不能不動容。於是一口氣就看完了33集的《醫者仁心》,讓我感慨萬分。好的藝術作品,不是從情節到情節,而是能從人心走進人心的。

作爲一名護理工作者,以前總抱怨自己選擇的這份工作是多麼地辛苦,還那麼吃力不討好。看多了那些刁難的患者用各種神態去捉弄你,聽慣了那些患者刺耳的語句,只嘆息自己的這份工作不盡人意。現在我覺得這些真的微不足道了,因爲作爲一名醫護人員,應該首先做到的是有一顆善良和寬容的心。患者不是刁難,他只是深受身心雙方面的創傷,心理上不平衡而已,我們是爲他們療傷的人,不應該受他們的影響,冷落了他們虧待了他們,應用熱忱、溫暖感化他們。電視劇裏王歡的媽媽就是這類的人物,雖然醫生在整個治療上並沒有任何差錯,但作爲家屬對治療費用確實有着疑惑,他們看到的只是某些個別的現象(如影片中的那位胸外科王主任),卻一概而論。關於治療費用方面我覺得患者在治療時有知情權,醫生在開處方時應當對患者做出聲明和解釋,護士在發清單時也可以多做些說明和解釋,這樣一來讓患者在用藥方面可以用得明白用得放心,二來醫患之間也有了更好的溝通。作爲醫護人員要讓他們對醫院有種安全之感,而不是商業味道,要讓患者感受到如沐春風的醫患關係,要用我們的真情去打動他們,要讓他們體會到家的溫暖。

對於劇中的鐘立行主任,我是太支持了,他獨特的人格魅力,一視同仁、一切爲了患者的思想,堅定的行醫原則,對技術精益求精的態度,都讓我十分敬佩。作爲一個醫療行業的一員,每天面臨的太多太多,在這個大的醫療環境中,必須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分清是非好壞,至少自己要有一個是非標準!鍾主任說:“醫生治病是一種態度。”他同時對年輕的醫生丁海說:“你還不是一個好大夫,你還缺少信仰。”這種態度,這種信仰,需要高超的專業精神(即古人說的“妙手回春”和“仁術可風”的妙手、仁術),更需要醫生必備有醫無類的救死扶傷的博愛之心(即電視劇所講的“仁心”)。鍾主任的話說給別人聽的同時也在說給我聽。我既然選擇了這一行,就必須要堅持自己的信仰,堅持自己的原則,堅持自己的道德底線,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以後的漫漫長路,

不論遇到什麼事,我將把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做到問心無愧作爲我一生最大的追求和榮耀!

在這部劇中,劉護士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到劉護士長的死,我哭了很久,不僅僅是爲她感到惋惜,更爲她感到不平,一個一直矜矜業業的護士長,一個連自己家庭都可以放棄的護士長,最後走向了自殺,到底誰纔是真正的幕後兇手?其實現實生活中有關醫生護士自殺的報道也是屢見不鮮。劉護士長的遺書中這樣寫到:“不知道什麼時候起,護士這個職業,不那麼崇高了,我們在勞碌辛苦中,在人們的呵斥聲中,沒日沒夜的工作,沒有人關心你,也沒有人在乎你,就是在這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煎熬中,我一點點變老。一點點,變的絕望…”這是事實,沒有絲毫的誇大…劇中的劉護士長一邊爲了救治民警“獻血”(也許面臨違規輸血),一邊又要遭受“醫鬧”的圍攻與毆打,一邊是工作的沉重壓力,一邊是家人不理解而引發的變故……醫護人員一邊用自己的心血、良心去履行自己的職業承諾,一邊要承擔巨大的執業風險。但社會有些人卻對我們挑剔、指責、猜忌、不信任,這怎能不讓人寒心?總不能非典來了,天災來了,需要醫護人員;搶救生命,保護健康,需要醫護人員。而一陣風之後,白衣天使又變成了白狼。醫者仁心啊!我希望社會能多關心一下我們護士這個羣體,人與人之間能多做心理換位,多一些溝通,多一些理解,醫患關係也許會有一個雙贏的局面。

我堅信人與人間的友善始終是永恆不變的,互相信賴、理解、支持的,和諧的醫患關係的建立是遲早的事,正如鍾主任說的“只要我們以誠相對,我們就能形成一種力量,保持一種精神,保持我們的正直和自尊,這是這個世界上任何財富都買不來的”,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吧!

相信我爲人人,人人爲我。

對於我們醫務工作者來說恪守職業道德、用心做好每一件事纔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