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永平過程意識觀後感彙總

過程意識和經驗指向觀後感_第1篇

虞永平過程意識觀後感彙總

我們全體幼兒園老師在中心小學集體學習,我們觀看了虞永平老師的講座,重點講了 課程的過程意識就是經驗意識,這是一種專業意識。回到過程中區,意味着通過探究、操作、體驗、交往、表達去感受和表現外部世界及自己的內心。過程意識的確立有利於教育質量的提升。過程意識與教師的專業發展緊密相關。

虞教授認爲梳理科學的質量觀是提升學前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衡量學前教育質量的三個緯度,即結構、過程和結果。

虞永平教授分享了多個案例:孩子玩積木、班級裏的三本日曆、足球賽、環境創設等。通過這些案例,爲我們闡述了幼兒園課程設計的路徑要以一變多、以靜變動、人羣互變、無事生事,幼兒全面和諧發展是最核心的。

經驗是由實踐而獲得的認知、體驗及能力。質檢經驗是由學習者自己在實踐中獲得的,間接經驗是別人在實踐中獲得的,並以一定的方式告訴學習者。告訴的方式包括文字、口頭語言、照片集影像資料。其中,最抽象的是文字,其次是口頭語言,然後是照片及影像資料。因此,間接經驗是有層次的。幼兒主要是通過直接經驗來學習的,端坐靜聽不是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要儘可能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提供多樣化的環境和材料,讓幼兒與環境、同伴及教師開展多樣化的相互作用,在此過程中,獲得新的經驗。幼兒是在情境中、行動中學習的,幼兒的學習是爲了獲得新的經驗。

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爲基礎,要珍視遊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錯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

虞永平教授的報告,讓老師們深深思考,“過程”這兩個字的深刻含義,以及它對提升質量的長遠影響。

過程意識和經驗指向觀後感_第2篇

聆聽了虞永平教授的'《過程意識和經驗指向》的講座。過程和經驗是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常遇到的,虞教授指出課程意識就是經驗意識。幼兒的經驗來自於幼兒的活動過程的觀察、比較、思考所得到的,知識是在不斷的改進的,幼兒在不斷地變化的環境中遇到新知識獲得新經驗。

一、聯繫實際的思考

結合實際我覺得在進行幼兒觀察記錄中通過讓幼兒直接觀察記錄比自由想象記錄觀察記錄真實有效而且經驗提高較快。在讓幼兒觀察花朵的生長變化時我們曾經對雞冠花進行了觀察 : 雞冠花植株的張高 → 花朵逐漸變大 → 越來越鮮豔 → 變黃 → 雞冠花的花冠垂下 → 枯萎。孩子們在觀察的過程中瞭解了雞冠花的生長的變化,他們在進行記錄的過程中相互說着自己對雞冠花變化的看法,感性的經驗在他們的腦海裏印象很深,我聽到孩子們由此類推說出小花也是這樣的生長過程,這是孩子們自我積累的過程,也是他們喜歡的方式,這也是我教學的方向。

二、回顧教授的話

1 、對幼兒而言,過程性知識更具有適宜性和現實的價值,幼兒很多時候是在動手的過程中去學習的,只有在過程中遇到新的問題、形成新的經驗,才能成爲“新的能力”。低齡兒童主要是通過直接經驗來學習的,端坐靜聽不是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要儘可能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提供多樣化的環境和材料,讓幼兒與環境、同伴及教師開展多樣化的相互作用,在此過程中,獲得新的經驗,幼兒是在情境中、行爲中學習的,幼兒的學習是爲了獲得新的經驗。

2 、“做事”並不就等同於“經驗”,我們重視過程,但是沒有結果的過程也是值得反思的,不是做所有的事都能獲得新經驗,也不是所有的重複都沒有價值,現有經驗的重組和整合有時需要再不斷重複的過程中進行。幼兒的活動在情境、材料和規則等方面進行轉換,使活動不斷產生新經驗。

3 、幼兒是在情境中學習的、是在行動中學習的、是通過多種感官學習的、是在探索、體驗、交往和表達的過程中學習的、是在生活中學習的。

最後,虞教授強調了一個問題——對幼兒園的兒童來說,遊戲是他們的存在方式,是他們的生活內容,自由、自主和創造的遊戲伴隨着他們的生命成長,無遊戲是“小學化”、“成人化”的主要表現,要形成一種鼓勵遊戲、欣賞遊戲、服務遊戲、觀察遊戲和合理指導遊戲的課程文化。

三、我在思考如何通過有效的“ 過程” 活動使得幼兒主動構建自己知識經驗,腳踏實地幫助幼兒發展。

過程意識和經驗指向觀後感_第3篇

通過觀摩學習虞永平教授的《過程意識和經驗指向》報告,明確了新時期幼兒教師的角色已悄然發生了轉變,由以往的“灌輸者”“說教者”轉變成了課程方案的制定者、設計者。

不應再是過去孩 子的“保姆傭人”,抑或是苦口婆心的怨婦,或是怨聲載道的受累人,而應搖身一變,成爲顧全大局、統籌帷幄的大將軍。正如虞教授所說,教師應學會做該做的事,“不是老師話說多了、事做多了就優秀,但卻是與教師的腦力成正比的。”也就是教師應該學習做個“智慧者”。

一、學做“引領者”。

現在的知識不再是靜止的,而是生成、變化的,流動的。虞教授指出知識就是經驗,是過程性的經驗。這注定了學習方式的轉變,需要我們幼兒教師把知識轉化成一個過程,引導孩子去體驗,通過操作體驗、觀察感受這種“接地氣”的方式來學習知識。

這就需要教師首 先來學習做課程方案的“制定者”,“引領者“。如準備讓孩子幹什麼,在哪裏幹,如何幹等。從整體上把握,從細節上引領。如先幹什麼,後幹什麼。並且緊緊圍繞通過這個活動,孩子去體驗、思考,獲得新的經驗,得到發展的目標進行一系列有價值的活動。在遊戲活動中,根據需要適時調整方案。

二、學做“發現者”。

“生活中缺少的 不是美,而是發現。”“生活即教育”。需要教師在生活中發現孩子的需要。教師應該發現生活中有益的資源,並巧妙地利用。如虞教授舉了個幼兒園的例子,通過觀察、分析等記錄蟲子的成長規律,讓不喜歡蟲子的小朋友在那個氛圍中也喜歡觀察起了身邊的小動物。看到孩子們專注地觀察的神態,真心地認爲做生活的發現者 是件有趣的事。

如我們社區內就有水果超市。在給幼兒講授各種水果、蔬菜時,我們園有的教師就善於利用身邊的資源,引領孩子到就近的水果店去親自感官認識各種水果,如看一看,摸一摸等。孩子在直接經驗中獲得了發展。

如有的孩子在玩區域活動時,爲什麼不想玩?需要教師細心觀察,發現背後的原因。是否是因爲材料太過陳舊?還是材料缺乏層次性,讓孩子缺少挑戰的慾望呢?等等。發現、瞭解了孩子動機背後的原因,就真正讀懂了孩子。

三、學做“創設者”

教師應有意識地創設有價值的“情境”活動。虞教授提到幼兒園的特點是“遊戲化”、“情境化”。教師通過在教學中創設情境,讓孩子直接參與,從中反思,做有意義的事,進而獲得成長。

利用節日民俗這 一特別的生活資源,讓孩子在做中學。如幼兒園在過“臘八節”時,有的班級通過自己動手製做“臘八粥”,品粥等活動。讓孩子瞭解節日的習俗,養成珍惜糧食的好習慣。端午節,自己親手嘗試“包糉子“等,瞭解節日的風俗習慣,鍛鍊了動手動腦能力,體驗了民俗的獨特魅力。

通過學習,處處提醒我們教師需要在生活中積澱,學做教育的制定者、發現者、創設者。做一個有心的教師,將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做新型的“智慧型“教師,關注過程,聆聽生命,用生命喚醒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