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天魔盜團的觀後感

我一直很鄙視用光影來搭建魔術的舞臺,賣弄奇技淫巧,糊弄起人來臉都不紅一下。在這個特效以假亂真的年代裏,白宮能在兩個月被摧毀兩次,怪獸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掀翻一座城,超人會飛,綠巨人怎麼都不會死,雷神還能下凡到人間來把妹。爲此,想要單單憑藉炫目唬人的魔術來創造電影的價值,無論如何都是會被人嗤之以鼻的。好在《驚天魔盜團》在其極盡華麗之能事外包裝內,包裹着的是返璞歸真的現實主義。這對於一部以兜售視覺奇觀爲殺手鐗的爆米花電影來說,桌面上的那張直到最後才揭開來的底牌恰當好處地堵住了一部分觀衆想要批判的嘴巴。華麗背後的現實主義,讓影片始終徘徊在夢幻與現實的角力中。

驚天魔盜團的觀後感

魔術作爲一門源遠流長的舞臺藝術發展至今,已經變得越來越玄乎,技法日趨成熟,手段天馬行空。人們花錢看魔術,爲的不是相信魔法的存在,而是一種消遣娛樂。固然大多數人都看不出一個所以然來,完全不明白這其中的玄機,但在人們的潛意識裏,都會很清楚地告誡自己,眼前發生的一切怎麼樣都是假的。如果一個魔術足夠高明,那麼揭祕魔術本身就是被世人所不齒的行爲,於是就出現了街頭的近景魔術,360度讓觀衆破解疑點。現實中的某謙直接就把片中的傑克給比去了,學藝不精,全場醬油也不足爲奇。同樣的,《驚天魔盜團》也是從讓觀衆破解謎題的角度出發,以此來吸引電影中的觀衆和正在看電影的觀衆。當然,銀幕之外的觀衆要找魔術的死穴,全靠對整個故事的邏輯推理,這權利也被摩根·弗里曼一個人剝奪了。搞得一部魔術電影,絲毫都用不着動腦子,同看超級英雄之屬的沒多大區別,這裏的特效還更加省錢。

看得出導演路易斯·萊特里爾是一個不按套路出牌的傢伙,煞費苦心的演繹一場魔術,下一秒便馬上揭曉答案,不留白,不給思考的空間。爲此,影片的主旨其實就根本沒有真正玩魔術的意味了,而是神似《大魚》的邏輯。《大魚》作爲一部魔幻現實主義的經典之作,讓一個想象力全無、凡事都着眼於現實的兒子去接受一個思緒天馬行空到近乎荒誕的父親的人生歷程。最終在父親的葬禮上,兒子才發現那些父親一直以來津津樂道所描繪的圖景,居然都是真真切切存在的。《驚天魔盜團》裏的國際女刑警艾爾瑪便扮演了這個模板的靈魂人物,可比性雖不高,甚至有些牽強,但影子還是依稀有的。她的出發點是,要想破解“四騎士”的魔術,就得進入他們的世界,相信他們所相信的,追尋他們所追尋的。不過結局的大逆轉,導致她這個角色的光輝趨於黯淡。

從幾場魔術技術層面的邏輯上看,很多地方都不能很好的自圓其說,設局太大、太多。人家《十一羅漢》系列拍了三部,總共也就三個主要的局,一部一個,穩紮穩打。所以,讓區區四個魔術師在一部電影中搶三次錢,這個野心着實太誇張。儘可能快的揭示謎底,也是明智之舉。而且是把“催眠”作爲最關鍵的技法,不論其科學性與否,理性思考起來確確實實XX太大,說服力過於羸弱。不過話說回來,《驚天魔盜團》》同其他手法五花八門,但目的殊途同歸的'作品比起來,它的營銷策略簡單而粗暴,執行起來非常有限。拿“劫富濟貧”都不足以形容這四位騎士的討巧,直接用錢來砸出知名度,一股濃濃的做好事就是爲留名的山寨價值觀。三場表演,兩場灑真錢,7美元的帳戶餘額能翻成28萬,這等好事,有誰還不會去捧場。在比國內某光標還技高一籌的價值觀下,許多難以言說的問題就隨之而來。被觀衆撿回的錢,要不要收回,這還是小事,關鍵是通過三場演出,“四騎士”近乎都可以被神話成萬能的上帝了。然而面對其中的一個騎士不幸罹難的時候,影片沒有給出任何反應觀衆立場的鏡頭,政府部門也沒有出面聲援抑或討伐。這樣的處理非但把這個疑點變得沒多少可疑度,而且還自我縮小了影片的格局,極不符合美國的民主制度。那些山呼海嘯的歡呼並不能直接表現他們的態度,說大多數人來看熱鬧是爲了撿錢都未嘗不可。就這一點而言,《處刑人》就做得很到位,不惜上街採訪市民進行價值觀的探討。

影片在全球大賣之後,已經開始着手準備續集的籌備工作,細節上的紕漏對魔術來說,是小事,因爲沒人會真的相信這是魔法。只是一部並不滿足止於片面華麗的電影,把魔術之外的方方面面都考慮周全纔是關鍵所在。光靠逆轉的男主角一人,撐不起現實主義的傘,是女主角讓我看到了爲生活插上夢幻翅膀的真諦。夢幻源於現實,而高於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