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典詩詞個性化解讀及改寫作業設計

高中語文的五本必修教材以及選修教材《古代詩歌散文賞析》中,收錄了大量經典的詩詞散文,從先秦到現代,數千年間,古典詩歌的洪流奔騰洶涌,氣勢如虹。不管是晦冥風雨,還是麗日晴天,都絲毫不掩其熠熠光華。它不僅是一切文學要素的結晶和濃縮,更蘊含着無數深刻的道理。它的思想積澱、文化積澱、藝術積澱隨着歷史發展的長河大浪淘沙,融入了民族的骨和血,當之無愧地成爲了民族的燦爛文明之瑰寶。正因如此,我們在教這些經典詩歌的時候也更注重經典的傳承和情操的陶冶。

一、作業內容

1.請將課文《歸去來兮辭》改寫成散文,要求言辭優美,可改變敘述角度但不能脫離原文內容。

2.有人說楊貴妃紅顏禍水,唐明皇迷色誤國,有此下場,實屬活該;也有人說李楊二人驚世愛戀不易,造化弄人可憐。再讀《長恨歌》,你是怎麼看待“李楊二人間的愛情”的?試下筆成文。

二、作業設計意圖

1.《歸去來兮辭》這篇讀完讓人脣齒留香的經典文章到了學生手裏,學起來並不那麼輕鬆。因爲古典詩歌靈動優美,但不是學生常用的語言形式。精煉傳神的詩歌語言既是詩歌的魅力所在,也是學生對詩歌欣賞望而卻步的原因。很多同學不喜歡學詩,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讀不懂詩。如何讓學生不僅能讀懂,還能欣賞,這是很多老師頭疼的一個問題。所以我嘗試着讓學生主動走入古典詩歌,用自己的語言詮釋詩歌這種形式,讓學生充當詩歌裏的主人公,融入詩境,品味詩情,由此就有了作業1的設計。

2. 在學習古典詩歌時,能在語言、意象、事件、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自然是再好不過。但古人畢竟是古人,他們的經歷遭遇、情感價值觀與我們還有一定的不同。如何拉近古人和我們的距離,讓古人的情感價值觀浸潤現代精神而煥發出新的活力,提高學生親近古人古詩的興趣,這也是從教者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由此,我嘗試讓學生在欣賞解讀古詩歌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融合自己的思考來解讀經典原文,由此就有了作業2的設計。

三、作業反饋

作業1佈置下去後,學生反映十分熱烈,涌現了不少佳作。一位同學是這樣描繪陶公歸隱生活的“夜如水/殘月如星/風如夢/撫松引情/花影入簾櫳/笑看色空/閒關入山中/淡看情濃/春愁不上眉/舉經說頌”多麼優美而富有詩意的語言!還有同學突發奇想,化身爲“鬆菊”,用“我”的口吻生動細膩地刻畫了陶淵明歸隱前內心的矛盾糾結。特別是有一位同學杜撰了陶淵明妻子的形象,藉此表達家人對其歸隱的期盼。如此很多,不一而足。我在驚喜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優美文辭之餘,不禁感嘆:認真改寫了課文的同學對這篇課文應該是不背而成誦了吧。

作業2提出的問題在課堂上就引起了學生熱烈的討論,讓千年後的無名小輩來評論這段曠世之戀,學生興奮不已,全然不覺往日寫作文的無奈與痛苦。從交上來的一篇篇習作中,筆者再次重新認識了自己的學生。有理智的如吳月紅《你美麗但不夠完美》:拿楊貴妃和武則天對比,指出楊貴妃只知兒女情長沒有盡到一名“皇妃”的責任。有犀利的.如彭帆:一個君王有權利追求自己的愛情,但不夠聰明,迷失了君王的責任,以致於賠上了愛情;一個女子只知道要求他多陪自己,荒廢了事業陪來了“三尺白綾”。還有浪漫的如肖玥:人生若只如初見,不如不遇傾城色……鮮活的文字,獨到的視角讓筆者不得不對孩子們心生佩服,也暗自慶幸沒有用“標準”的歷史評價扼殺他們的個性。

(詳細作業案例見附件)

四、教師反思

這兩次的作業設計其實還是屬於學生隨筆式的延伸作業,把它歸結爲小作文也不爲過。但是這樣的作業全然讓學生不覺得痛苦,原因就在於作業沒有限制學生的思維,反而鼓勵他們有自己的想法,這就讓標榜個性的90後的孩子覺得受到尊重和認可,自然也就積極主動地去做這麼件事了。其實老師應該要相信學生,相信他們是獨立的思維主體,只有給予充分的信任和自由發揮的空間,學生回報你的就是大大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