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讀書筆記(通用6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筆記吧。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朝花夕拾》讀書筆記(通用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通用6篇)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1

魯迅的文字,是變幻的情感。

在《無常》中,魯迅寫了一個“鬼而人,理而情”,爽直公正的鬼無常,去勾魂的時候,看到母親哭死去的兒子那麼悲傷,決定放兒子“還陽半刻”,結果被頂頭上司閻羅王打了四十大棒,所以無常是一個極富有人情味的鬼。誠然,無常帶給了魯迅溫暖,可溫暖的背後卻是萬丈冰淵。細細一想,正是因爲人間沒有公正,惡人得不到惡報,魯迅才把希望寄託在一隻鬼上,他認爲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即使有了一絲溫暖,也慰藉不了悲涼的心;《藤野先生》中,魯迅把讚美和熱情送給了正直誠懇,沒有民族偏見,嚴謹治學的藤野先生,也不忘把譏諷和冷眼丟給那羣梳着小姑娘般標緻髮髻,閒看槍斃犯人還不住地喝彩的喪盡天良的清國留學生。魯迅的文字像一支畫筆描繪着冷暖人間。

魯迅的文字,是時代的印記。

抑揚頓挫┴破鵪絞盞拿骼屎吐逞肝拊擔換ㄇ霸孿漏小橋流水的雅緻和魯迅無分,但無情嘲諷和抨擊腐朽社會是魯迅的匠心。《瑣記》就是最好的見證,雖然只是寫自己求學至出國留學的一段生活經歷,可字裏行間都在批判封建舊思想的根深蒂固,人們對新思想的不瞭解、不認同,於是他才掙脫封建思想的束縛,去追求新知識,足見那個時代的腐朽。《二十四孝圖》亦是如此,在那個時代,有人爲了“執着”追隨“傳統美德”的“孝”,不惜付出一切代價,不擇手段,只圖自己心中的虛榮,以示自己是多麼驚天地泣鬼神,而在這徒有其表的光鮮的皮囊之下卻隱藏着一具不堪一擊的腐屍。還有《父親的病》中毫不知恥、故弄玄虛,手舞足蹈地招搖騙市,草菅人命的庸醫,都是那個社會留下的刻骨銘心的傷痛。魯迅的文字像一方篆章,鐫刻着腐朽社會。

魯迅的文字,是戰鬥的力量。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2

讀這本書的原因很有趣,孩子上語文輔導課時,我旁聽。正巧老師講的就是這本書中的《阿長與山海經》。老師很生動形象地講述着,激起了讀這本書的興致。索性這個月就看它了。

《朝花夕拾》正同於它的名字一樣,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裏寫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綻放的鮮花有了晨曦會顯得更加嬌嫩,到了夕陽西下時分去摘取,失去了剛剛盛開時的嬌豔與芳菲,晚霞的照射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在風的導送下,讓人浮想聯翩。像是在嘗一道佳餚,細細咀嚼,幼年時童真的味道留在心頭,慢慢漾開。

魯迅的作品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滿是好詞佳句的華麗。卻更能吸引讀者,彷彿在給你講故事一樣。比如範愛農的眼球白多黑少,看人總像在渺視。又比如“卻仍然看見滿牀擺着一個“大”字”。這就是魯迅在描寫人外貌特徵和習性時的特別手法。他可以生動地表現出一個人的特點,又增加了幽默感。魯迅不管是對他人的讚揚或批評以及對那人的各種看法,都豪不掩飾地寫出來。因此,我比較喜歡他的文章。例如〈阿長與山海經〉。內容大概是這樣的:長媽媽是我的保姆,起先,我很討厭她,特別是她的切切察察,而且她睡相極不好,但她也懂得許多有趣的禮節,是我不耐煩的。之後,她給我講“長毛”欺壓百姓的殘忍故事,她偉大的神力讓我敬佩。然後,在我極度渴望者〈山海經〉時,阿長爲我買來。我又一次對她敬佩。最後,她辭了人世,我默默爲她祈禱。文章通過一次一次對她態度的轉變,突出了阿長的樸實。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尋味,它反映着封建社會的種種陋習:有寫人吃血饅頭,吃人肉。人們迷信,古板,纏足,互相欺詐等等都受到了魯迅強烈的批判,也讓我不由得爲那些人們感到悲哀。魯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並不乏味。他是鄉下人,卻能和城裏人一樣去讀書。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少了城裏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他懷念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與小蟲子們爲伍,彷彿這樣的童年纔夠味兒。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神速,鑽進百草園。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也會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齋的最好的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裏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閒來無趣。

從書卷裏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麼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有人說:要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會寫文章,最主要還是看他的文章裏有沒有感情。老師也曾說過: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變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認魯迅確實厲害,他的一切話語雖然平淡樸實,熾熱的情感卻展露無疑。他希望與大自然真正擁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間流連,嚮往與小蟲子們打成一片的日子。

讀着讀着,我頓時變成了一個活力四射的小孩子,身上散發着陽光般的氣息。小時候,喜歡奔跑在林間小道,拋開心中的不愉快,盡情去笑;還喜歡躲在一個隱祕的地方,看着同伴進進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後因爲自己躲的技術太高超,逼得小夥伴向我低頭認輸。想到這裏,心中有種竊喜的感覺,說不上來是什麼。好象是一個小小的“陰謀”得逞了,又象是躲過了一場小小的“災難”。

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讀《朝花夕拾》,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

《朝花夕拾》是對逝去歲月的回憶,有真摯的情懷,有無奈的感傷。歡快的時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襲來,鬱悶不樂的時候,我感到無名的寂寞前來吞噬。這一切,確實是能真切感受得到的。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3

魯迅先生,是我們“民族的脊樑”,以筆作槍,字字擲地有聲,這本《朝花夕拾,雖是回憶性的散文集子,但絲毫不改其風貌,對於作品中所指出的舊中國的弊端,我看過後猶觸目驚心,一面慶幸自己出生在瞭祖國富強的年代,一面又下定決心,盡我所能不讓悲劇重演。

在過往的日子裡,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太多屈辱的歷史,而如今,在祖國繁榮富強的今天,身爲未來棟樑的我們,怎能不爲瞭中國而去努力呢?從《朝花夕拾》中,我驚見自己的影子,那麼單薄,那麼堅定的影子!

魯迅先生,中國正在崛起!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4

翻開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一行行文字映入眼簾,那些文字彷彿有神奇的魅力,把我帶進那一幕幕逼真的畫面裏,令我浮想聯翩。

書中,我得知魯迅先生通過對自己的童年生活和青少年時代的回憶及恩師和故友的深情懷念,真實反映了自身的心路歷程。然而,這本散文集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魯迅先生那些對當時腐朽的封建社會的一個個諷刺,一個個嘲笑,形象刻畫了那時的封建社會的腐朽,政府的無能,人民的麻木。作者也從一個個側面描繪了從清朝到辛亥末年時期的社會現實。作者對俗及文化的深刻揭露、諷刺和批判,正表達了作者對像現代一般美好自由生活的嚮往。這些,都讓我充滿了驚奇與無奈。因爲當時的社會,是如今的我們無法想象的黑暗,腐敗,與無能。

《朝花夕拾》中,《五猖會》這篇散文中提到的:父親要求魯迅背誦《鑑略》,背熟了才能去看五猖會,作者兒時天性愛玩,對什麼都好奇,又不愛學習的孩子來說,是十分痛苦的,當然魯迅也不會例外。因此,背完書後,魯迅看會的心情也沒有原來那麼好了。這表現了魯迅對當時強制的封建教育的不滿以及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的強烈控訴。可見,當時的封建社會是多麼死板呆滯。而相對於我們現在來說,如今的教育制度,學習方法,可是比魯迅小時候要好得多了。

無獨有偶,魯迅曾到三味書屋去學習那枯燥無味的四書五經,每一天都是搖頭晃腦地去背許許多多的古文、詩經。這,同樣說明了封建教育的呆板。

書中還有一篇散文令我記憶猶新,那就是《父親的病》。文中提到了兩個所謂的“名醫”,爲魯迅的父親開了“妙方”。一位是紹興城中的“名醫”,開的藥方是““生薑”兩片,竹葉十片去尖,他是不用的了。起碼是蘆根,須到河邊去掘;一到經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尋兩三天,梧桐葉。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奇怪的是,父親的水腫卻越發嚴重,這位名醫卻“極其誠懇”(此處打雙引號)地說:“我所有的學問,都用盡了。這裏還有一位陳蓮河先生,本領比我高。我薦他來看一看……”而陳連河的藥方,也是稀奇古怪:“蟋蟀一對,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還有平地木十株,普通都稱爲“老弗大”。然而,還有一種特別的丸藥:敗鼓皮丸。”顯然,這兩位名醫,都只是虛有其表,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當第一位名醫手足無措時,卻假似好心介紹了另一位庸醫陳連河。由此可見,當時的封建年代,有多少這樣的徒有虛名而實質上卻是勒索錢財的“名醫”,不像現在,大部分的醫生都有自己的醫德,儘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幫助病人。可先,我們所生活的年代是一個多麼幸福的年代啊!有如此好的教育環境、學習氛圍,那我們是否應該不再抱怨學習科目太多,內容太無趣了呢?因爲與那個封建年代相比,我們現在的學習,生活環境實在是好的太多了,我們應該好好珍惜,纔對得起這來之不易的幸福。

魯迅先生兒時在那樣枯燥無味的學習環境下,未來依然創作了那麼多膾炙人口的書籍,那我們就要以他爲榜樣的基礎上,少點抱怨,珍惜我們難得的大好時光勤奮努力的學習,珍惜現在的學習環境,珍惜當今的學習機會,勤學勤問,纔對得起這些難能可貴的改革教育啊!有句話說的好:不會抱怨的人才是智者。還有一句話也說得妙: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所以,不要再抱怨,珍惜現在吧。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5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的名著,由十篇小散文構成。它大膽並不直白的諷刺手法,以及真誠的緬懷情感,無不透漏這魯迅——這個現代作家的端正品行。

《朝花夕拾》的開篇《狗·貓·鼠》作於1926年2月21日,是應戰之作。末篇《犯愛農》作於1926年10月18日。其後,又作《朝花夕拾·小引》於1927年5月1日。作《後記》於1927年7月11日。《朝花夕拾》全文閱讀

但實,《朝花夕拾》很難讀懂。沒想到小小的一本書,會讓人頭疼那麼久。但讀過後,確實也有了很大的成就感。

讀過《朝花夕拾》後,我最大的感觸是:要正派。想要一輩子快樂,首先學會做人。然後,要注意生活中的細節。日子是繁瑣的,一個人,一個舉動,可能就會讓我們感動很久,回味很久。

《朝花夕拾》中,大都是寫愛與回憶,其中給我感觸最大的是反抗舊勢力的散文《狗·貓·鼠》了。這篇文章是針對“正人君子”的。魯迅譏諷他們散佈的“流言”,也表述了對“貓”“盡情折磨”弱者、時而“一副媚態”等特性的憎恨。表現了魯迅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阿長與山海經》中的長媽媽是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一個人物。長媽媽是魯迅的保姆。長,並不是她的姓氏,只是魯迅家人改不了對以前保姆的稱呼。這個到現在我仍不知她叫什麼的人,就是我在讀《朝花夕拾》中,印象最深刻的人。

若要問爲什麼。我自己都不知道。長媽媽身上的氣質,我想是無人能比的。並不是說擡頭挺胸像天鵝。而是她身上那些繁瑣的規矩,以及對於孩子的愛。

長媽媽是很典型的婦女。頭腦裏沒有知識,規矩卻比誰都多。個性囉哩叭嗦。我相信魯迅一開始是不喜歡她的。從她踩死隱鼠開始。或者可以說,我也是不喜歡她的。直到她買了“三哼經”。那簡單純樸的話語,讓我開始喜歡她。她說:“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魯迅以爲,對她說了與沒說無區別。但殊不知,細心的長媽媽,竟給他買了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6

黃昏之美,那靜謐的、令人心如止水寧靜美,使我癡迷不已。在那廣闊的原野上,漫天的紅霞隨處飄動着,夕陽在天際緩緩垂落,如同那即將沉睡的美人一般,呈現出那黃昏遺留之際的寧靜美,使我深深沉浸其中。

夕陽的餘輝微微在金色大地上斜鋪着,朝霞也在那黃昏的渲染下變成絢麗多姿。遠處的羣山中的草木在微風的吹拂下,發出了“沙沙沙沙”的響聲,如同給那黃昏的隕落奏上一首離別曲,爲黑夜的降臨敲響起前奏。

在我眼裏,人的一生就如同一天一般,幼年即清晨,晚年即黃昏。雖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但也大可不理會它,因即使在晚年,也能大放出光彩。

記得在我幼年時,父親曾給我講過他年青時的經歷,其中一件事令我記憶猶新。在父親年青之時,曾去過許多地方,其間也經歷過許多十分有趣的事情,但另他印象最深的,也只有那一件事了。在一次隨團去登山時,看到一位年近六十餘歲的老人,在和他們一樣向着那頂峯發起挑戰。父親一行人也曾想在路上扶老人一把,但是老人卻拒絕了,只是說了一句話:“我雖如黃昏遺留之際,但我卻不服老!”

“不服老!”對,就是不服老!許多人怕自己老去,似乎那樣,生活就毫無意義,也沒有什麼意義性了。但大可不這樣想,即使在老的時候也會有自己的追求,也會活出滋味,國畫大師齊白石也是這般,他也在晚年時學成畫技,成爲千古流傳的國畫大師。

“人老,心不老!”黃昏不僅僅是一個結束,也是一個新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