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行漸遠的鄉村》讀書筆記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千萬不能認爲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漸行漸遠的鄉村》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漸行漸遠的鄉村》讀書筆記

老夫年屆七旬,經歷了世事滄桑,看慣了世態炎涼。花開葉落,春去冬。親人離世,故友分手。若大年紀,早已波瀾不驚,心靜如水。看淡了人生風雲變幻,早沒了激情燃燒的歲月。誰知道又讓賀曉林的散集攪得心潮迭起,夜不能眠。深藏在心底的過往歲月,如古井波讕,浪花泛起。一圈又一圈的漣漪如同年輪勾起心頭那永遠難捨的鄉愁

曉林給我寄一本他的散集《漸行漸遠的鄉村》(陝西新華出版傳媒集團陝西旅遊出版社)。從小養成的讀書習慣,碰到好的便愛不釋手,非要一口氣讀完不可。拆開包裝,一股墨香撲鼻而。封面上,門口的大槐樹染滿了歲月的風塵,小院裏那是從小就住在裏面的一坡流水的偏廈,古老的碾盤上是沉睡多時的石碌碌,路邊的草叢中能聽見蟋蟀在鳴叫,揹着手,穿着大襠褲低頭邁步的行人,那是到鎮上去趕集的二大爺,寂靜中聽不到雞叫狗吠,映入眼簾的是《漸行漸遠的鄉村》……

一本散集,滿紙鄉愁情。字裏行間勾起我童年的記憶,大事小情都是我兒時的夢幻。迷離的雙眸滲出點點淚花,惆悵的心底湧出說不清道不白的酸楚。我哭了!淚蛋蛋裏裹着幸福。我笑了!又回到兒時那難忘的時光。好你個曉林,爲啥非要把朵爺沉寂的心攪得這麼木亂,心底最柔的那根弦也讓你撥得顫悠悠的。

夕陽西下,火燒雲染紅了西邊的天際。極目南眺,啊!那是我漸行漸遠的鄉村,那是我親親的故鄉,那是生我養我魂牽夢繞的家鄉。那裏有黑池的餬餑、坊鎮的踅面、路井的辣子豆腐、還有橋頭河的大白菜。村頭那口岸邊有棵桑椹樹的池塘還在嗎?我曾牽着大黃牛在池邊飲水,偷着下澇池游泳被媽媽追了半條巷子捱打。門口的老井還在嗎?甘冽清涼的井水熬出的小米粥又香又甜,真的不要擱鹼面。巷院裏的大哥大嫂、五叔十嬸你們還好嗎?

曉林出生於1972年,那一年我離開媽媽和那個小村莊,背井離鄉到韓城當了一名煤礦工人,從此,真的與家鄉漸行漸遠。和曉林相識於《金水學》,虛長2歲,算得上忘年之交,雖未謀面,卻已神交。大概出於偏愛和鄉黨之緣,非常喜歡曉林那透出濃濃黃土味的作品。前年,我曾寫了一篇,《昨日絲絃入夢一一賀曉林作品欣賞》(金水學2161128)。今天又重新翻開一看,顯然那時對曉林學創作的認識仍顯浮淺和潦草。

《漸行漸遠的鄉村》應是散類集,包括敘事類和抒情類散。可以看出,曉林的大部分散以寫人記事爲主,對人和事的描寫突出、具體,同時表現個人的認識和感受,字裏行間充滿激情、深沉和飽滿的感情。曉林能側重於從敘述人物和事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質,具有時間、地點、人物、事等因素,從一個角度選取題材,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創作的目的在於它的審美價值,其所以喜歡曉林的作品,是因爲他的作品讓讀者感受到審美的體驗,有思想上的共鳴。跟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跌宕起伏,和作品中的主人公一塊哭,一塊笑。我想,"味同嚼臘,束之高閣。"與"津津有味,愛不釋手。"正是讀者對作品審美體驗的詮釋吧。

大多和我同年齡段在外工作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經歷,從小生活在農村,犁田耙耱,春種秋收。出於某種機緣,離開農村,外出工作,但父母親還在農村,根還在黃土地裏。雖然居住在城市中的高樓大廈裏,骨子裏如烙印般的鄉愁之情卻永遠紮在心裏。鄉愁是與生俱的一種情愫,越是年齡愈長越發濃烈,有時候會讓你寢食難安,不經意間的觸動會讓你潸然淚下,曉林的作品恰好戳在了人心底最深最柔的地方。

開篇《漸行漸遠的鄉村》一下子把你的靈魂甩在了記憶中的小村裏。東方欲曉,雄雞高唱,羊兒咩咩,黃牛哞哞。麥浪翻滾,玉米拔節,棉花似雪,果實累累。老爺爺菸袋鍋叩響,老婆婆紡線車吱扭。屋頂上炊煙裊裊,巷院裏狗吠雞叫。夕陽下農人歸,池塘邊毛驢撒歡。遠處傳秦腔的高吭,笑聲中透出豐收的喜悅……這一切的一切真的已漸行漸遠。母親健在的時候,那裏是我的家鄉。媽媽走了,那裏成了我的故鄉,回家的腳步越越少。村頭的小學校人去樓空,許久沒有朗朗的讀書聲了,聽說孩子們都去鎮上和縣城上學了。村落裏幾乎看不到小夥子,都去外地打工了。田野裏只有老頭老婦在忙碌着。小時候偷着游泳的池塘填平了,巷中間那口曾經天旱救過命的古井也被填埋了。鋼筋水泥樓房取代了傳統的農家小院,農耕明在逐漸消失。也許我們的子孫後代只能在博物館看到牛驢騾馬的動物標本了。曉林說,"鄉村是社會的縮影,鄉村是中華傳統的發地。……曾經美麗的小村莊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荒蕪的村莊、留守的村莊和記憶中的故園。"明的發展伴隨着傳統的失落,是喜?是憂?不得而知。

合陽這塊黃土地是曉林創作的泉,他生於斯,長於斯,創作選材在於斯,這也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曉林極好的把握了創作的取材角度,生活中那些極能觸動人靈魂內核的人和事,它們中有的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有的動人心魄、豪情激揚,有的發人深思、啓人心智,有的促人警醒、幡然醒悟。曉林的每一篇作品,寫的都是身邊的事和身邊的人,都是熟悉的經歷過的生活,因而他的創作才能得心應手,水到渠成。他善於觀察生活,留意生活,積累生活,積少成多,積腋成裘。在他的作品中你看不到假、大、空。敘述的事真實、貼切,筆下的主人公栩栩如生。我們在作品中看到了《母親的手》,"憑一把小剪刀、一枚頂針和一個捏子,還有紅、黃、綠的染料,把花饃捏到了北京。"母親用她的一雙手撐起了家,撐起了生活,撐起了兒女的天,一個極其普通的母親形象在讀者的`心裏卻顯得無比偉岸高大,因爲那是我們的孃親。我們認識了命運多舛,爲人正直,是非分明的大伯父。我們看見了忍氣吞聲,小心謹慎的志毅伯,一個小人物折射出那個年代的瘋狂和荒唐。還有會納布鞋的老爸和憨憨的曉武。從外曾祖和魯訊先生的交往中,我們又看到了一個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人形象。這一切,不就是"學創作於生活。"的最好論證嗎?

藝術門類中,戲曲用聲腔和肢體講故事,影視用畫面講故事,學則用語言和字講故事。全國散學會會員李宗奇先生說,"曉林的散,不論寫親情、友情還是風土人情,語言隨性、常態、溫潤,不做作,不嫵媚,土土的,澀澀的……,這種透着質感的語言,正是的血脈與精氣。"一個"土"字和"澀"字,提煉出了曉林在作品語言上的精髄。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時,一方水土也彰顯出語言上的地域特色,巧妙地運用語言上的地域特色,也成爲學創作中的一大亮點。老舍先生用北京官話創作的《四世同堂》,你能感受到北京語言中"兒"話音的特色。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一看就知道是描寫陝北的作品。曉林的散作品透出濃濃的黃土味,他的語言不溫不火,不驚不乍,平鋪直敘,情並茂,親切貼心。他在修辭的語言運用上爐火純青,得心應手,隨意拈,恰如其分。沒有過多的華麗詞藻的點綴修飾,沒有一口氣念不完的倒裝句,也沒有貌似時髦的現代網絡用語。不嬌柔,不做作,不譁衆取寵,不故作媚態。讀他的作品,就好像在田間地頭和老農談風調雨順,牛肥馬壯。像坐在熱炕頭和老奶奶聊家長裏短,兒娶女嫁。像久違的朋友見面推杯換盞,互訴衷腸。農民的語言往往粗糙中透出哲理,一句話引伸出一個道理。就像《引火》中母親說的"樹大分杈,子大分家,家家一個理。"還有大伯父說的"踢踢騾子好拽(音讀e)手。"這樣的語言既豐富了作品的看點,又顯得淺顯易懂。千百年流行在關中道的方言俚語,同樣也是民族語言化中的一粒珍珠。《吃咧麼》、《趣說咥》,讓人一下子回到端着大老碗蹲在門口臺階上,一雙筷子挑起褲帶一樣的然面的人羣中,喊一聲,"吃咧麼!沒吃,!咥一碗。"就連《巷子裏的吆喝聲》也構成了學作品中的吟唱。小爐匠、堌漏鍋、鐎豬的、賣菜的,"驢籠頭、馬岔子、用不成的撩撇子,爛銅爛鐵換洋火咧!"曾經熟悉的而又久違了的吆喝叫賣聲,彷彿讓人又回到了那個天真爛漫的歲月裏。偷着拿紅薯換老糖,大概這是年少的時候都幹過的糗事。突然想起小時候常聽到的吆喝聲,"染布咧!黑池的染坊咧,誰染毛藍布哩!"

散創作離不了情感的渲泄和寄託,託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都是散創作的方法和技巧。那些隱藏於字後面的情與思越厚重真摯,越能打動讀者,併產生心靈的震顫或引起深刻的記憶。用情虛假,一味拔高,歌功頌德,或情緒低落,盲目貶低,這些都是散創作的大忌,一定要注重個人內心情感的真實抒發和自然流露。

曉林極好地把握了在創作中情感表達的含蓄和剋制,而把更多的思考和體會留給了讀者。在《引火》一中,通篇沒有一句情感的渲染,但卻蕩起讀者心中的波瀾。引火是農村再普通不過的一種習俗,從老屋給新家引火,象徵着家族興旺,香火旺盛。但畢竟同一屋檐下的兄弟分家而居,喜悅中夾雜酸楚。曉林沒有流露出內心的情感告白,引火的過程卻觸動了讀者的心靈。"巷道里,我提着火盆先行,弟弟緊隨身後。天很冷,但是還好,滿天星斗,註定今天是個晴朗天。出了巷子口,我轉身把火盆交給弟弟,並默默地護送他走向新居,爲的是順利把這盆有着老宅先祖靈氣的火帶到他的新居。"短短的一段字,把時間、地點、人物、事、過程、動作、心理等,全部展現在讀者眼前,極富畫面感。無言勝有聲,無情勝有情。體會到的是同胞兄弟血濃於水的手足之情,真的讓人淚眼濛濛。

在《志毅伯》中,曉林用反襯的手法表現出不同的情感體會。志毅伯年輕時的遭遇引起讀者情感上的衝擊,爲他感到不公和同情。在兒子的婚禮上,"凱豐攜着嬌妻給坐在輪椅上已是滿頭的老母親鞠躬,喊了一聲"媽!"便再也抑制不住激動的情緒,雙膝重重跪在地上,頭磕在地上,泣不成聲。"讀者看到這裏也不禁潸然淚下。2017年,《韓城學》發表了曉林的《曉武走了》,在韓城學圈引起轟動,閱讀量達幾千人次。曉林筆下的曉武,雖然智障,卻忠厚善良,爲人誠實。母親去世,憨憨的曉武撕心裂肺的號啕,"我沒有媽咧,我咋成了沒媽的娃咧。"聞者無不爲之動容。曉武外出打工不幸身亡,一個紙糊的偶人成了他的冥妻。看完了,讀者的心卻卻久久難以平靜。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曉林曾有20年戲曲工作實踐,在線腔戲曲天地裏,竹音絲絃繞樑,鼓釵金石齊鳴,十字架上,絲線繚結。幕後操偶挑線,臺前栩栩如生。後因生活所迫,遂下海經商,"記得剛離開劇團時,我的心裏很痛,那是一種痛徹心扉的痛。","一首經典的唱段在夢裏唱醒了我,轉身間才知道脖子下的枕巾已浸溼一片。我的眼眶溼了,心也溼了。好恨呀!既然離開,何必再入夢。"內心情感世界的獨白和抒發油然而生,且給讀者思想帶強烈的衝擊。

《漸行漸遠的鄉村》的出版,對曉林說"我的學夢纔剛剛邁開一小步。"一個土生土長的合陽人,鄉親、鄉愁、鄉情是他永遠難以割捨的情懷,也是他學創作永恆的題材。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的鄉村永遠不會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