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記》讀書筆記

《異鄉記》原是寫在一個筆記本上,寫到八十頁中斷了,全書其實就是張愛玲在1946年初前往溫州永嘉找胡蘭成途中所寫的札記。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異鄉記》讀書筆記,歡迎閱讀!

《異鄉記》讀書筆記

從報上得知張愛玲藏而不發的舊作《異鄉記》已出版,到書店尋覓許久,得之,甚是惜讀—— 依然的內斂沉穩又不失淡淡的幽默;

依然張愛玲專屬的思辨和隱忍;

依然只有張愛玲纔會有的情短怨長、清風恬淡……

只是,看慣了張大才女溢滿小資情調的小說,這回看罷《異鄉記》,不禁驚喜:

呵,原來張愛玲寫散文,寫鄉村見聞,寫日常生活,文風依然那麼精緻而純粹!

不得不佩服張愛玲,只是一篇未完成的未定稿,其中雖因此而落下不少瑕疵,但瑕不掩瑜,張氏的才華依然躍然紙上,展露無遺,如前所述。

只是讓人抱恨悽然的是,正讀得沉酣,突然中斷。括弧中"原稿至此中斷"幾字更是讓人看得深思悽迷。這是張氏的遺憾,確也是那些對其文字惜珍如金之人之大不幸。

不幸只於此。然反觀前文,慶幸其美而精的文字總算沒讓愛惜她的人失望,憾恨不能盡享全篇的心情也便得到了緩解。

開篇寫動身的前一天到錢莊裏去賣金子。所見之景:小房間、小夥計、檯燈,物物素質淡雅,儼然一張發黃的舊上海老舊照片。

其中描繪錢莊裏櫃檯後兩個小夥計的情狀後,說:"燈光裏的小動物,生活在一種人造的夜裏;在鉅額的金錢裏沉浸着,浸得透裏透,而撈不到一點好處,使我想起一種蜜餞乳鼠,封在蜜裏的,小眼睛閉成一線,笑眯眯的很快樂的臉相。"

不禁心底淺笑。再聯想起《半生緣》裏顧曼楨初見祝鴻才時對他的評價:"笑起來像貓,不笑起來又像老鼠",仔細琢磨,愈發笑得心窩蜜裏透油。

想來張愛玲這樣開篇即博人一笑的文章真是少見,不負才女之名。

後來還寫有一隻小羊把飯館主人家的一籃子青菜吃得精光,儼然一幅兒童出手的水彩。末了說:

"我恨不得告訴飯店裏的夥計:'一藍子菜都要經那個羊吃光了!'同時又恨不得催那羊快點吃,等會有人來了。"

鄉土味甚濃的冷幽默,着實讓人笑得不知所起。

還有寫鄉下人殺豬:

"一個雪白滾壯的豬撲翻在桶邊上,這時候真有點像個人,但是最可怕的是後來,完全失去了毛的豬臉,整個的露出來,竟是笑嘻嘻的,一小眼睛眯成一線,極度愉快似的。"

"……有隻小黃狗儘管在豬腿底下鑽來鑽去,只是含着笑,眼睛亮晶晶的。屠夫腿上包着麻袋作爲鞋襪,與淡黃的狗一個顏色。"

"豬頭割下來,嘴裏給它銜着自己的小尾巴……如同小兒得餅,非常滿足似的。"

我想,連張愛玲自己都不會想到,自己這般自然地表露,就是常人難得一見的冷幽默吧。也只有張愛玲,有這麼淡然的心境,這麼淡然的筆觸,對這麼淡然的生活,寫得出這麼趣味橫生的文字。這是在其正式發表的作品裏極爲鮮見的。

讓人驚喜的還有其中不時透露出來的思辨和隱忍。

她寫途中遇見的社戲。末了說:"大約自古以來這中國也就這樣的荒涼,總有幾個花團錦簇的人物在那裏往來馳騁,總有一班人圍上個圈子看着——也總是這樣的茫然,這樣的窮苦。"

寫汽車在途中拋錨,許多小孩圍上來在車身上照鏡子做鬼臉。心想:"在美國新聞記者拍的照片裏也有這樣的圓臉細眼小孩——是我們的同胞。現在給我親眼看見了,不由得使我感覺到:真的是我們的同胞麼?"心裏滿是亂世流離中看罷歡快畫面之後滿滿的淒涼。

寫在茶館裏看到三個流亡學生吃完麪玩起牌來的面目可憎:"學生們一旦革除了少爺習氣,在流淚中吃點苦,就會變成像這樣?是一個動亂時期的產物吧,這樣的青年,他們將來的出路是在中國的地面上麼?簡直叫人擔憂。"

張愛玲的思辨和隱忍,大抵如此吧。只提出所見之具象,她自有其思考藏於語中,與你似乎關乎不着,但你卻不得不深刻反思,是非利害自有你評說去。這樣的本領,我想即使是專長雜文的作家,也望塵莫及。

然而張愛玲畢竟還是張愛玲,專屬於她的情短怨長、悽悽慘慘慼戚照舊還是無法遺漏。

看她把嘴合在枕頭上說:"拉尼,你就在不遠麼?我是不是離你近了些呢,拉尼?"是暗夜裏難以自持的悽惶和茫然無依。

看她把閔先生的招呼撇在耳外,佯裝睡着默不作聲,只沿着枕頭滴下眼淚來。讓人疼惜得只恨不能爲她拭去淚水,只恨命運的疏離和情感的顛沛流離。

看她旁觀到閔太太哄懷中哭鬧的.小孩,感嘆這是最美的母愛童話。明白那是她源於母愛的天性和感情流亡的交錯下,隱隱的自憐和傷感。

原來,對於愛情,女性永遠是最脆弱的,如剛斷乳的嬰孩貪戀母體的溫度。一向堅定清醒如張愛玲者,面對愛情,依然如天下女性一般,執着地奔跑在逐愛的道路上,縱使舟車勞頓,心力交瘁。

所不同的是,張愛玲有作爲作家的心細如髮、敏感多思的天性,沒有一路淚眼婆娑,怨懟到底。全程中都是對缺失的鄉村生活經驗保有的興致勃勃的新鮮和奇異,這成爲日後創作小說的素材。

只是不明白,作爲一部記遊體散文,張愛玲爲什麼要以"沈太太"自稱,以"閔先生"、"閔太太"稱隨行同伴,儼然創作一部小說?爲什麼所去之目的地要以"X城"示人不願直言明說?爲什麼所尋之人以"拉尼"稱之?

《異鄉記》作於四十年代張愛玲爲情所困時期,熟悉其感情經歷的人,不難推測出答案。只是替張愛玲暗恨,愛上那樣一個人,到底是幸還是不幸,連寫一篇文章都不能昭然於光天之下,以至難以爲繼,篇中斷稿?

然而她也知道那是"非寫不可"的,否則她也不會始終收藏着,沒捨得把稿子扔掉。

而對那些珍視她的人,《異鄉記》,是非讀不可的。其中緣由,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