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力量讀書筆記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當下的力量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當下的力量讀書筆記

當下的力量讀書筆記1

偶然的機會,看見同事在學校班車上看埃克哈特.託利的《當下的力量》一書,她極力向我推薦此書並將該書的英文版全文,作者的《與神的對話》音頻等素材一幷拷貝給我。我整整用了幾周時間把英文版內容看完,接着又下載了中文版仔細品讀,覺得的確是一本好書,可謂是心靈的雞湯和與自己靈魂的對話,幷不時地向學生們推薦此書,毫不吝嗇地奉上中英版素材及音頻等素材,偶爾會與學生們探討讀書心得,頗有收穫,現與大家交流分享我的體會,說說我自己的感受與理解:

《當下的力量》就是以託利自己的親身經歷去告訴人們當下(即現在)的重要性。告訴人們應該以一個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

該書前半部分告訴我們:應該學會清空自己。正如向杯子中倒水的道理相類似,只有當杯子是空的時候,才能往杯子裏倒入更多的水。人們也一樣,只有在清空自己的思想時才能聽到或者感覺到周圍環境的聲音;只有清空自己的思想才能學習到曾經沒有意識到的知識。其次,在清空我們自己的思想的同時,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最淡定的人是最無敵的(至少我是這樣認爲的),因爲他沒有把破綻暴露出來。正如今年的澳網,李娜苦戰3盤,艱難淘汰大威。李娜所顯示的是她的淡定,關鍵時刻不急、不躁,最後一舉將大威拿下進入澳網四強。接着談到,無欲則剛,現在的我們應該學會淡定,努力做事、認真學習。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會看到朝陽的美麗。

該書在後半部分,託利告訴我們:首先,學會專注當下,對曾經和未來不必計較太多,我們對曾經和未來要明白幾點:一要總結曾經的經驗,二要堅定的對未來的信念,這個信念是我現在的努力在未來的某一天一定回有所收穫。其次,專注你的身體,學會聆聽你的身體,從而學會聆聽世界的事物,不能妄加自己的聯想,要以事實說話。愛護你身體的每一個部分,從而營造一個身心健康的身體,學會包容,有良好心態。

作者在字裏行間讓讀者感到要關注當下,關注此時此望,控制自己的思維。思維只是意識的一小部分,沒有思維不會影響到意識,沒有意識思維將不復存在,所以別擔心,當你關注當下時,你會有一種很強烈的滿足感,不會有不安,不會有煩惱,你的每時每刻都是充滿了喜悅與安全感的。

要做你思維的見證者,你不等於你的大腦,你的痛苦情緒,都是你大腦的思維製造出來的,而實際上,你的意識根本沒有創造這些思維(痛苦),是思維爲了證明自己的存在而製造出來的,它利用了時間,而如果你去觀察這些思維,做爲一個見證者,看他們是怎麼想的,不做任何批判,不加以分析,只是靜靜的看着思維在變化,一股強大的力量將會吞噬你的思維(痛苦),慢慢的思維(痛苦)將會消失。如果你的身體裏面有兩個人,那是兩種思維,你要去觀察他們,當他們製造出來一種情緒時,你不要認同他,你越認同他,那你就會被兩種中的任何一種思維控制。

如果我們被思維所奴役,我們的自我感就是源於外在。我們從那些與我們的自我感絲毫沒有任何關係的事情——你的社會角色、財產、外表、成功與失敗、信仰等(包括愛情)——尋找我們的自我感覺。而當我們沉浸在愛情當中,彼此深深地需要與依賴,就像是藥物一樣讓對方上癮。當我們擁有這種藥物時,我們會處於高度興奮的狀態;而當對方要離開我們的時候,我們就會嫉妒,企圖通過要脅、責備或指控來操縱一切,這源自於我們對失去的恐懼。如果對方真的離開了我們,這可能會導致我們最爲強烈的敵意或最爲深刻的痛苦和絕望。這時,愛又在哪裏?愛會在瞬間就轉向它的對立面嗎?當初的那些是愛,還是上了癮的控制和依賴呢?

正因爲我們失去了自我,這種不完整感使我們在外在的世界當中無窮無盡地尋找而又一次又一次地被傷害。而我們無法意識到思維已將我們奴役。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要恢復自我存在感的意識,恢復對於思維這個工具的主人身份,恢復自我對身體與內心完全的支配。這樣,當我們意識迴歸的時候,我們便回到了一個身心合一的狀態裏,就像孩子一樣,透明、喜悅、寧靜。這時,我們擁有了最完整的自我。無論外在的世界如何無常,我們的內心都是完整的。而當我們需要思維爲我們服務時,我們的意識就會指導我們的行動。思維在這裏恢復了它工具屬性的本質。這樣,當我們遇到一段愛情的時候,我們便會明白真愛沒有對立面。它只是一種存在的狀態。它是你真正擁有自我時,散發出來的平和、寧靜與喜悅。

每當此時,我們便能理解真正的幸福其實就是內心的完整。每個人所選的路不同,但殊途同歸,幸福是我們共同的目的地。當我們學會隨時隨地感受到愛——即內心的平和、寧靜與喜悅時,整個世界都將變得光彩!

而回歸到愛的世界裏,迴歸到我們本真的最初,則需要利用當下的力量。思維爲了證明自己的存在感,利用了時間,利用你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與未來還未發生的事情證明思維的存在,製造了痛苦,如果你關注當下,接受現在,你將會感受到愛,和平,喜悅!

當然,大家往往不明白的是,你的痛苦來自你的情緒,你的情緒來自你的思維,你的思維來自你的意識,意識才是你自己,你意識的本體是充滿寧靜、愛、和平、喜悅的,它沒有任何痛苦存在。所以當你身體內有兩個自己時,只要任何一個能感受到痛苦,那它們還是你的思維,而不是真實的你自己,思維只是你意識的一小部分,他只是一個工具而已,不要被自己的工具利用並控制,而應該用意識去控制思維,讓你自己想用他的時候他就出現,而你不需要他時,他就去安安靜靜的去睡覺。

我發現有人經常在思考一個問題時,大腦會不休不眠的一直思考,而長時間停不下來,這樣的人只具有開始思考的能力,而不具備停止思考的能力,想要停止思考,你就去觀察它的變化,過程,你會感受到你內心的寧靜,你就會發現你已經具備了關閉思考的能力。

在坐地鐵時,在走路時,在刷牙時,在洗衣服時,在工作時,你時時刻刻的關注當下,關注此時此刻,關注現在,不要去想過去的,未來的,當下的力量會讓你全神貫注的做好當下的事情,而你當下的事情都做好了,未來的問題也是可以避免的,所以在當下,你傾注全部力量做好他,接受當下已經發生的事情。

《當下的力量》這本書,用一種簡單明瞭的語言傳達了古代心靈導師的簡單而深刻的信息:我們可以擺脫痛苦並進入內心的平和世界。那些沒有找到他們真正財富——存在的歡樂以及與它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深深的不可動搖的寧靜——的人,即便已經擁有很多物質上的財富,他們依然在四處尋找歡樂、成就、安全或愛情的殘餘,他們不知道,自己不僅已經擁有了所有這些東西,還擁有了比這些更爲珍貴的東西。你或許生活在對未來的焦慮中,你或許無法擺脫過去留給你的痛苦,怎樣解決這些永遠困擾我們生活的煩惱,獲得心靈的寧靜和幸福呢?實際上,我們只能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當下發生的,而過去和未來只是一個單純的時間概念。通過向當下的臣服,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獲得平和與寧靜的入口。在那裏,我們能找到真正的歡樂,我們能擁抱真正的自我。當下的力量,說穿了,就是當下的覺察與安處帶來的力量。太多的人總是沉溺過去,或者緬想未來,要麼就活在回憶的漩渦中,要麼藉着設計或懷想未來而活在空幻中,忽略了當下的真實,不明所以。我們每每忽略或忽視自己的內心,我們變得偏激或麻木、冷漠或遲鈍。我們失去了內心的寧靜與喜悅。我們的自我感,不再取決於自我的真正感受,而是取決於外在。並且我們在這個外在的世界裏無止境地尋找自我認同,如財產、工作、社會地位、名望、知識和教育、外表、特殊技能、人際關係、個人和家族歷史、宗教信仰、種族等其他集體認同。當我們獲得這些外在時,我們便會覺得很幸福,而我們失去這些外在時,我們便會覺得很痛苦。外在的'世界本質上是無常的,所以當我們從外界當中來尋找自我認同的話,我們註定會隨時陷入恐懼與痛苦當中。

讀完《當下的力量》,我個人感覺這本書的主要觀點就是:珍惜現在,對生活要處之泰然,要有點阿Q的精神,但又不能過分;要懂得享受生活,也要懂得規劃生活。一千多年前的老子《道德經》給了我們一個很簡潔的總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無爲而治。

當下的力量讀書筆記2

曾經,有一位乞丐在路邊坐了三十多年。一天,一位陌生人經過。這位乞丐機械地舉起他的舊棒球帽,喃喃地說:“給點兒吧。”陌生人說:“我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給你。”然後他問:“你坐着的是什麼?”乞丐回答說:“什麼也沒有,只是一箇舊箱子而已,自從我有記憶以來,我就一直坐在它上面。”陌生人問:“你曾經打開過箱子嗎?”“沒有。”乞丐說:“有什麼用?裏面什麼都沒有。”陌生人堅持:“打開箱子看一看。”乞丐這才試着打開箱子。這時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乞丐充滿了驚奇與狂喜:箱子裏裝滿了金子。

有時,人們不停地四處尋找成就、安全感或愛情所殘餘的歡樂或滿足,但是他們不知道自己不僅已經擁有了所有的這些東西,而且還擁有了比這些更爲珍貴的東西――自己的內在。一個人的真正財富並不是他擁有了多少物質財富,而是他真正擁有着存在的歡樂以及與它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深深的不可動搖的寧靜。

哲學家笛卡爾在寫下他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時,他自認爲他已經找到了真理。實際上,他表達了一個最基本的錯誤:將思考視爲存在並且認同于思考。那麼,究竟什麼纔是真正的存在呢?存在是超越那些受限於生死的各種生命形式,而永在的“一個生命”。存在作爲無形的、不滅的本質,它不僅超越而且還深深地植根於每一個形體之內。也就是說,作爲你最深的自我和真實的本質,你可以在每個當下接觸到它,別試着去掌握它的含義,別試着去理解它。只有當你的思維處於靜止時,你纔會領會它的真正含義。當你的思維處於靜止時,你就會感覺到存在,但是從心智上我們永遠無法領會它的真正含義。

是的,讓你的思維處於靜止並試着超越你的思維,思維對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來說並不是最爲關鍵的。事實上,人們80%-90%的思維不僅是重複的,而且還是無用的,而且由於思維的運作障礙和消極的本質,大部分思維都是有害的。然而我們卻對思維上癮,因爲我們認同思維,從思考的內容和活動中獲得自我的感覺。因爲我們認爲,如果我們停止思維活動,我們將不復存在。思維在本質上是一種求生的機器。攻擊、防範其他的思維,收集、儲藏和分析信息-----這是它所擅長的,但是這些不具有創造性。所有真正的藝術家,不管他們是否知道,都是在無思維的、內在寧靜的狀態下進行創作。即使最偉大的科學家都聲稱他們的創造性突破來自於無思維狀態。對美國最著名的科學家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調查令人吃驚,調查結果顯示,“在那個短暫的、決定性的創造本身的過程中,思維只起到小部分的作用。”所以我們可以說,絕大部分人不具有創造性的簡單原因,不是因爲他們不懂得如何去使用思維,而是他們不懂得如何停止思維。身體或生命的奇蹟不是通過思維來創造和得以維持的。很明顯,有一種比思維更重要的智慧在起作用。

禪宗大師用頓悟來描述短暫的開悟或短暫的無思維、完全臨在的狀態。要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偉大和神聖,你需要臨在意識。你是否在晴朗的夜晚凝視夜空,驚歎於它絕對的寂靜和不可思議的浩瀚?你是否傾聽過,真正地傾聽,森林中山泉的聲音?或者你是否真正地傾聽過寂靜的夏夜鳥兒的歌唱聲?當你的思維寧靜時,你纔會關注到這些。你必須暫時卸下你個人問題的包袱、過去的和未來的包袱,以及你知識的包袱。否則,你將會視而不見、聽如未聞。你需要完全地進入當下時刻才行。

當你體驗到了這些臨在時刻,你可能不會意識到你是短暫地處於無思維的狀態。這是因爲這種狀態與思維之間的間隔太窄。在思維開始活躍起來之前,你的頓悟可能只會持續幾秒鐘,但是它確實發生過了;否則,你就不會體驗到這種美好。對於美的感知和創造,思維無能爲力。只有完全處於臨在狀態裏,那種美或神聖纔會產生。

然而,你會驚訝地發現,自己一直都處在大腦或思維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對時間的永恆焦慮中。我們忘不掉過去,更擔心未來。但實際上,我們只能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當下發生的,而過去和未來只是一個無意義的時間概念。通過向當下的臣服,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獲得平和與寧靜的入口。

人們只認同生理和心理的形式(form),而無意識於本質的存在。又由於每一個形式(form)都是變動不定的。他們就活在恐懼裏。這種恐懼造成了他們對自己、對其他人類很深的誤解,也扭曲了他們對世界的知見。

宇宙如果發生震動,而導致世界末日的話,隱含生命仍會如如不動,不受絲毫的影響。《奇蹟課程》裏犀利地揭露了這個真理:“凡真實的必不受威脅。凡不真實的必無法存在。神的平安自在其中。”

如果你有意識地與隱含生命維持着連繫,你就會珍重、會愛、會衷心地尊重外顯世界,和生存於其中,以超越形式的至一生命而展現於世的每一個衆生。你也會知道每一個形相終將化滅。究竟來說,世間的一切不再那麼重要了。誠如耶穌說的,你已經“征服了世界。”,或者像佛陀說的“到達了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