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個人讀書筆記範文4篇

教育是慢的藝術。在教學上,教師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爲人父母,育人的經驗也是慢慢感悟出來的。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教師個人讀書筆記範文,歡迎大家閱讀!

教師個人讀書筆記範文4篇

教師個人讀書筆記範文(一)

閒暇時,我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其中“教給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一建議給我印象深刻。

盧梭的“寓教於樂”總讓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呢?縱觀今天揹負着“升重點,考大學”沉重包袱。孩子們,他們哪還有心思去玩,哪裏還有時間去樂呀!

“一個人在求學時代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時間”,雖然減負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我們仍能聽到許多學生埋怨的聲音,細問起來,原來,每天做完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回家還得完成家長的若干作業。

鄰居家的小男孩,放學回家很少出門活動,就連寒暑假也不例外。他每天都關在小房間裏做媽媽佈置的什麼《江蘇正卷》、《課外補充閱讀題》等習題集,碰到難題(特別是些聯繫生活談感受的題目)必過來問我。細看一下整本習題集,無非是些常見的題目,好些題目與學校統一的練習冊雷同,甚至一模一樣,而真正能開發智力的題目寥寥無幾,孩子就在這樣每天練了又練的習題中荒廢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時光。於是,“最寶貴的財富”也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

每每想到這兒,初爲人母的我都會發誓將來要讓自己的女兒從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來,我會和她做遊戲,看她畫畫,欣賞她唱歌跳舞,引導她讀書明理,帶着她去看路邊藝人奇妙的手藝……帶着她認識大自然,認識社會學習在學校中看不到學不到的知識。

在社會要求學校給學生減負的同時,我們也呼籲各位家長給孩子減負。現在正是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紀,正是他們好動好玩的年紀,如果每一位家長都能正確對待他們稚嫩的問題,欣賞他們童趣十足的舉動,多給他們“最寶貴的財富”,我相信每個童年在記憶中都會是五彩繽紛的。

教師個人讀書筆記範文(二)

今天我把《走進新課程》這一書看完了,合上書仍覺得意猶未盡深有感觸,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以前也在相關的教育教學書籍中看到過關於課堂教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強調教學的藝術性,課堂教學的效率問題,可是更多的流於理論上的說教,讓人無法真正瞭解課堂教學的有關細節的琢磨與把握。

讀了該書,尤如在我爲師的道路上亮起一盞明燈,的確是受益非淺。以下就自己所讀的關於教學的方面談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關於授課,在看這部分內容前,想當然的認爲這絕非難事,應該容易做到。看過書之後才清楚要做到授課自己還有很大差距。

一方面,由於對教材的熟悉程度存在欠缺,那麼在授課的過程中重點和難點並不突出,對此講解的還不夠充分模糊,而且對於教學中所採用的教學手段過於單調,沒有很好地運用比如舉例、圖解、示範等方法;另一方面,沒有很好地去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這樣使得所提出的問題缺乏足夠的針對性。無論是課堂提問還是規律性的檢查作業在弄清學生是否掌握了與任務相關的先前知識方面做的都不夠好。

教師的任務導向應該是爲學生提供較多的機會去學習那些將要評估的材料,而不應該把過多的時間浪費在與教學內容無關的事情上,對教學中可能發生的影響教學的事件有一個預測和行之有效的處理方法。對授課內容在時間上有做出合理安排,這樣才能夠充分有效的傳授教學內容,使得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有價值有意義的知識。學生的注意力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係非常密切,即使教師講解的再精彩再投入,而學生沒有集中注意力去認真學的話,教師做的也是無用功。

對照書中的內容結合自己的實踐,我覺得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一是要在講解知識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反應,恰當的時候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並對其回答更多的作出肯定的評價。

二是要在平時要有對課堂紀律的一個嚴格要求,禁止出現那些講話、睡覺等影響課堂教學的行爲出現。

當然在運用教師的強制力的同時,不能忽視跟學生的感性交流,爲教學贏得一個相互尊重的的環境與氛圍。學生在學習中如果不斷的得到成功的證明,必然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在接上來的學習中他們會更有熱情更有全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而且易於取得好成績,心理學上稱之爲自我效能感的培養和建立。相反,他們總是遇到失敗的情況的話,則會影響到他們的自信心,嚴重的會讓他們喪失取得好成績的信心,和學習興趣。

教師個人讀書筆記範文(三)

讀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使命與責任》,感觸頗深。肖川老師給我們提了個醒:沒有使命感的教育是盲目的`,沒有責任擔當的教育是輕薄的。“我們不停地跑,爭取領先,但是總有一刻要停下來想一想:這條路到底通向哪裏?是通向夢想還是通向深淵?”

真正的教育不僅應該具有效率和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具有靈魂,具有堅定而明確的價值追求,使命與責任賦予教育以高度和靈魂。故而,肖川教授提出:“教育的使命和責任就應該爲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爲自由社會培養人”。說穿了,教育的使命和責任就是要爲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據此,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不就可以簡單化爲:如何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競爭激烈的社會的能力,如何培養學生能夠在未來的社會中游刃有餘,出類拔萃的技能嗎?

人是懸在由他自己所編織的意義之網中的動物,但人和動物不同,只有能過幸福精神生活的人,纔有可能發現生命的意義,也才能稱之爲健康、幸福的人。作爲教師,我們都在不斷的追求之中,可我們追求的是什麼?

肖川教授追求的是教育的使命與責任、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教育的智慧與真情。肖川教授用他的智慧和真情,告訴我們什麼是教育的使命與責任,我們應該追求什麼樣的教育理想與信念。

書讀完了,可生活還在繼續,我們的教育理想也在繼續,世界所蘊含的精神也在繼續!

在這個亂象的世界,心浮躁了,情不定了,目標迷糊了,人生難料了。可肖川老師卻讓我們的心寧靜了,情穩定了,目標明確了:教育應是陽光的,充滿希望和力量的陽光文化;教師應是奮發的,充滿激情和智慧的指路者。教育作爲一種社會現象,理應承擔着一定的社會責任,理當成爲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思想先導和制度建設的楷模。

肖川老師指出:在當前,強調教育的社會責任意識,首先要強調的是通過分享基本的價值觀念,實現社會整合,增強一個日益多樣化的社會的凝聚力。這樣說,有其深刻的教育價值,我們很多具有強烈愛國意識的有志之士,掀起了抵制日貨的運動,但大多持續時間不長。爲什麼呢?我以爲這就是缺少社會凝聚力,缺少一種衆志成城的、爲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自覺自願的責任意識。如果我們現在不努力改變這種狀態,也許未來當中國再次面臨危機時,還會出現很多“賣國賊”、“漢奸”的。

當然,我們的教育不僅要關注社會責任,我們還要關注人的生命價值。生命是上天賜給我們最豐盛的禮物。我們教師面對的是一羣鮮活的生命個體,是一個個對世界充滿新奇感的心靈世界。我們現行的應試教育無助於培養學生的博愛和善良,無助於提升學生的生命尊嚴和生命情懷。

看看我們的身邊,看看各種報刊雜誌、博客網絡,我們會發現不尊重生命的現象比比皆是。傷害兒童、兒童傷害他人的案件充斥着我們的耳目。難怪肖川老師怒吼:對生命的漠視是教育最大的失職和不幸。

教師個人讀書筆記範文(四)

《走近教育大師》爲我搭設了一個平臺,使我能夠有機會以文字的形式,聆聽大師的聲音,提升自己的心靈。作爲這次教師主題讀書活動的必讀書目之一,正如編者所言,該書讓讀者一冊在手,便能概覽從孔子到蔡元培,從蘇格拉底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主張,通讀全篇,受益匪淺。

書中共收錄了47位國內外著名教育家的言論,這個數字應該說不小了,但對於人類2000多年的教育史而言,似乎又微乎其微。其實,任何一部辭書都難以容納所有的教育家。所以,當我合上書本時,稍思片刻,就會深深地發覺:原來教育可以這樣美的。競爭的時代,家長挑選學校,道老師的好、說老師的壞,這些現象已屢見不鮮。可以說一個學校創辦是否成功,管理固然很重要,但是好老師的數量與質量卻是學校真正的生命線。

作爲一名新教師,孔子的一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啓發。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那道指什麼呢?我理解,應是指社會、政治的準則和做人的準則。而要理解這些準則,不是容易的事,多少人就是在追求中,從少年到白頭。準則其實是物與俱來的,有的隱藏較深或道理較深,有的則容易讓人察覺和接受。不管怎樣,求道是辛苦的,而且因人們的悟性所經歷的辛苦程度也不一樣,但求道的過程又是幸福的,真可謂“早晨知道了道,就是晚上死去也值得了。”

就說現在學校開展的歷史讀書活動,讀書之道,倒並不是真的爲了顏如玉、黃金屋。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所擁有的知識也是有限的,如果不學習就會落後時代,落後於生活。特別是我們做教師的,如果知識不夠用了,那就意味着職業生命的結束。拿什麼去教學生!既然要讀書,那又要花費許多休息時間,又會出現各種工作上的衝突,也就是求道之苦吧。

我思索,佛教認爲視名利爲空者得道也,對嗎?誰知道?不知道爲什麼,今天這句話老在腦海裏沉浮。反覆玩味,目光流轉,在猜測,這是怎樣一種的情感呢?即便付出一切,只要能得到答案,再大的代價也可以承受。

處於今天的社會中,立於自己的世界裏,我以爲“朝聞道,夕死不可矣”。求道之路辛苦如此,然得悟即死,得與不得,有何區別?求爲何求?我們應體現道的價值,體現求的價值,然後死亦無憾。當然,理解爲道是自覺,不是自主。朝聞道,夕死可矣,死的是“是非”的我,不是主我。即聞道者可以離開是非之人,進入立行真人世界。這又是另一種境界。

走進書本與大師爲友,走進書本與經典對話,走近這些教育的癡心漢可以讓人少一點浮躁和功利,多一點理解和寬容,更多一點熱情和關愛,可以讓我做一個讓人民滿意的好老師,讓學校的生命線真正得以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