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與人生讀書筆記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人心與人生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心與人生讀書筆記

人心與人生讀書筆記1

本書立意偏頗主觀個性化言論重點,由個人的人生總結思想看人類的歷史發展,談人生得到德禮教化感染竟能淨化身心靈魂,藝術的人生也不是萬能的良醫妙藥,對比古今中外的人性良知徹變,是各種生存世道的優弊沒落環境造成的固化缺陷性格生存。人類是一個縱觀歷史發展的受限自然成就因果地制裁作用的產物,越是貪婪的本性要求擴大自求無限的野蠻無知私有化張力發展,基於身心感造化出來的負能量,似又稱呼叫作嫡的定義爲破壞整體自然和諧能量也越高了,儘管是不可能被人們能看得到明白的自然科學理論存在着的,這一不容質疑的事實是存在改變不了的。爲了謀求生活生存狀態的物質感,打造着社會過於更多的腐朽化浪費,甚至造成了人們追求物質化的保障生活裏,真正讓人們捨本逐末付出了生命上的精神代價,所以人心與人生的發展問題,如果上升到人類意識與保護自然主旨意識上,個體的宿命追求是悲憫感懷道義倫理思想認識的,而從根本性格改造的始基點,應該是教育化,制度化,生態化以及更全面構建文明而適度的發展創見力,形成很多的成長環境問題意識探討的了。但本書對於梁漱溟老師個人講述的修養身心,立心待命的情感與理性認知問題,還是很能感動讀者的,人性同而有異味,正所謂求同存異的發展觀念更使人,在天人合一的感受中安享妙趣愛好吧!

人心與人生讀書筆記2

梁漱溟的《人心與人生》概是我讀書以來最費心力的一本書。樑老耗畢生思想所得,八十年不斷思考,所成的一本其謂之所寫最大的一本書,當然不是泛泛就能讀而懂,更枉論精髓了。

抗戰時,梁漱溟從香港逃亡內地的途中曾致信家人:“我不能死,我若死則天地爲之變色,歷史將爲之改轍” “《人心與人生》寫成,我方可以死”。這種爲“往聖繼絕學,爲來世開太平”的自信,真有如孔子自道 “天降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

樑自認爲是一個思想者,其一生關注兩個問題,一個是人生問題,一個是中國問題。關於人生問題,其一生思想經歷了三個階段,早期的西方功利思想,青少年時期的佛家出世思想,二十九歲以後思想歸至儒家思想。從佛家和儒家的思想裏,結合西方現代科學發展所得,梁漱溟提出了人心這個概念。所謂人心,我的理解大概是近於心靈的一種自覺理性。他思考人類的智慧從何而來,因何而來,怎樣改變人生,又將歸向何去。人的意識是個表現,其主體是心。比方說 ,人能聽到聲音,又能自覺是何種聲音,人能說話,又能自覺是說什麼話。

人類生命的發展真諦,是力反閉塞隔閡不通而向着開通暢達靈活自由而前進。生命發展要突破個體的侷限,力求物我不隔。人與人之間,從乎身分離(我進食,你不飽);從乎心則好惡可以相喻乃相關切,人心不隔。然人心不隔,非特指人與人之間,實則人心無隔與宇宙之大一體。人心產生於靜,必也於靜中可見。

古東方人有見於人心的智者,如孔子,釋迦,能知天命,出世間。人心要藉助無私,才能通暢自在。所以聖人要反諸於己,大公無私。知天命,大概非是故做高人一等,實是實踐爲真也。而釋迦更是悟出天人一體,欲出乎其外,則是更高一層也。

人心概人皆有之。唯能反求於自身才能明其本性。估儒家曰人皆可爲聖人。佛家也說人人皆可成佛,是此理也!然人多不識之,是人身限於侷限中,不能通達故。

試從自身想來,若執着於外物,輒迷於利害得失,則患得患失,心不寧也。而不以私心得之,視若無關,則心寧氣和。又如人際關係,若視他是他我是我,有差別利害,則時存計較之心。若彼我無分,利人即利己,融融恰恰。佛家所言破分別我執和破俱生我執,實在是高明且高深的學問。有至深的道理。難怪古往今來有許多博學聰明之士投身佛學。這與普通人的求神拜佛完全兩回事。

體會人心,要從靜中所得。估東方的靜思,冥想顯然是修行的一條門道。當於靜思冥想中能感悟到人心與宇宙自然渾然一體的至清明合和之境界。這種從儒家佛家而出的學問,尋常人實難理解。在我,若不是前面讀過《論語》《心經》對儒佛之學稍有所悟,讀《人心與人生》又反覆默讀,才能瞭解其所指。又反覆思之,又有不少頓悟。此書真得反覆一讀再讀,以期能不斷有新的見悟和掌握。

梁書對現代科學和生理學也頗多引證和敘述。此亦十分難得也。概與樑早期慕西方思想有關。其推演自己的學說,從儒家佛家出發,又能從科學中探索本源,故說服力頗高。

此書存疑的是,樑對馬克思,恩格斯學說信篤不疑,這與樑所處的時代有關。現在的發展,馬恩學說漸有不興之趨勢,樑以其爲基礎推理出的人類社會之終極,似有不妥。

如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談心得也一時難以道明說清,莫謂乎“只可自怡悅,不堪贈於人”!

人心與人生讀書筆記3

近一個月來讀了梁漱溟先生寫的《人心與人生》,雖說相對於同時期其他書籍來說已經非常簡潔易懂,但是對於我來說還是很晦澀,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對這本書的深深的喜愛。我喜愛那種能把道理說得非常明白的書,梁漱溟先生就可以做到這一點。在讀這一本書之前,我一直認爲沒人能把人生說的相對透徹。讀這本書的感受有兩點,一是以上說過的透徹,二可中國一句古話來說,“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樑先生的書,在人生不同階段閱讀,一定有很大的不同感受。

本書大致可以分爲五部分,第一部分爲他的人和他的書,第二部分爲心理的認識轉變,第三部分爲人心的特徵,第四部分爲道德與宗教等,第五部分爲東西學術分途。第一部分主要闡述了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和關於作者的一些故事,這一部分可以概括爲人類的全部活動能力可以從其機體內外兩面來看:人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即有所感受,復有所施爲,既有所施爲,復有所感受的那些活動能力;個體生命所依賴以維持其機體內部日夜不停地活動能力。然後作者介紹了人心的三個方面,即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之後作者講述了關於宗教和道德,關於生命力,關於道德與習慣,關於迷信,關於馬克思倫理學。宗教是一種方法,幫助人提高自己的品德,佛教所謂人天乘、小乘、大乘,乘是乘車、乘船之乘,明顯點出方法、工具之意義。道德則要人率真行事,只要你一切老師率真,品德自然漸漸提升,不傾向出世;生命力皆有生來稟賦之一面和後天養成的一面。道德不道德是就看它向上還是向下。樑認爲內心自覺之明強方顯生命本質,自覺貧弱便隨俗流轉去了;世俗之見以爲道德即是好習慣之謂,這是錯誤的。好習慣只是生活中所必要的工具條件而已,生命初不在此;迷信,是說人自蔽其明,人爲何自蔽其明?心有所牽於外,則蔽生而明失也;梁漱溟認爲人生哲學或倫理學應以論究人在社會生活中一切行爲評價而昭示人生歸趣爲事。同時,“自然界是人的非有機的`軀體”。即人生息於自然界中,混乎其不可分。從人類歷史發展之事實出發,以論究社會理想、人生旨趣者,惟馬恩學派,從而認爲它是一種較好的倫理學。最後作者介紹了東西學術分途。對於梁漱溟先生介紹的這些,我有些感觸的是人心,其他的也許是因爲自己還沒有形成自己的認識。

對於主動性,樑先生強調了,人和動物之所以區別去宇宙間其他物種,是因爲人和動物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主動產生行爲。像是水啊,空氣也是可以動的,但是他們的動受制於動,是被動,而富有生命者卻可以做到真正的主動。此外樑先生還談到了戰爭,強調在客觀條件差別不大的情況下,戰爭勝負取決於主動性,也就是制於人還是受制於人。人的主動性主要在於他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與見解,得出自己的認識與看法,能主動獲得相關材料,藉助靈感完成作品。那麼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上,我們也可以做到主動出擊,能充分發揮主動性,獲得好的狀態。正如樑先生所說,能按照自己意願行動的才叫人,那麼能按照目的而相應行動的纔是成功的人。

對於靈活性,樑先生談到,不循守常規而巧妙地解決了當前的問題,是謂靈活性,能在各種形式變幻中隨時予以適當應付,不落於被動是靈活性。靈活性是生命不受制於物而能恆制乎物的表現。靈活性不能坐享其成,但卻也是不可求之的。正如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這個百分之一的靈感就是我們所說的靈活性。此外,靈活性還能體現在可以在不同環境下做出正確的事。很多人都夢寐以求能在考場爆發,能在一些關鍵場合表現最好,殊不知只有平時有了那樣的水平,在特定的場合纔可能有那樣的能力,也就是所謂的水到渠成。

最後對於計劃性,樑先生談到,計劃是人們在行事之前,卻不行動,而就其所要解決的問題中那些對象事物,先從掛念上運用籌措,以較量其宜如何行動,假定出一方案。人類不同與其他動物也在於此。可以說,我所知道的所有成功的人,他們都有極強的計劃性,他們能夠規劃自己的生活直至到分鐘,他們珍惜生命中每一分鐘,按照自己的計劃來做事,長期堅持便做成了大實業。我現在想說說對於計劃性我自己的理解。首先要有計劃,在此之前就存在一個你要制定計劃的原因,既然有這個原因,那麼足以證明你有願望去做這件事。十項以個人完全不想去做這件事,那麼他肯定不會去爲這件事做規劃。其次,計劃本身就取決於你自己對事物難易程度和對自己能力的一種考量,這算是對自己能力的一種鍛鍊。計劃的實行,是計劃性最關鍵的一步,不管有多麼美好的藍圖,沒有實現都只是空夢一場。能堅持去實現自己的夢想,這是對人堅持的考驗。那麼爲什麼有計劃的人更加容易成功?還記得一個例子,有一個世界馬拉松冠軍,有人問他祕訣是什麼,他就說“超越我前面那個人”,這是一種智慧,人類就是這樣的一種生物,人類更加擅長於追求眼前的事物和接近他的事物,這就決定了你要想做到一個偉大目標只能步步微化目標使之成爲一個個小的計劃。“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就是因此,沒有那一步步就沒有最後的終點線。爲此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制定計劃,規劃自己的生活。

以上便是我初讀樑先生這本書的感受,我還有很多部分不明白,但我可以在下一次閱讀時懂得多一些,理解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