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的《借我一生》讀書筆記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書筆記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餘秋雨的《借我一生》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餘秋雨的《借我一生》讀書筆記

餘秋雨的《借我一生》讀書筆記1

我常常想,人生的下一步該怎麼走?當我老了,再次回顧生命的路程時,又會如何感悟?但我讀完《借我一生》,當一部奮鬥史,一部生命史,一條跋涉生命的艱難旅程忽地呈現在我的眼前時,我感到驚訝而震驚。不是爲了生命本身的存在,而是爲了一點一滴的跋涉所築就的生命之牆所具有的堅不可摧的力量,那是對生活的敬畏,對生命的禮讚。

《借我一生》可以說是餘秋雨的自傳,記敘了他從孩童直至中年時期的故事,就像一條生命之河在滔滔訴說着,讓人不得不聆聽。

品讀《借我一生》,絕不只是故事那麼簡單,更富魅力的是那極富優雅韻律的語言。現摘錄幾句如下:

“山間那麼美好,因此,孩子們也就從不害怕墳墓。現在想來,這是湖光山色在撫平人間的生死界限。默默地撫平在孩子們歡蹦亂跳的天真裏,使這些孩子們長大之後都達觀開朗,不會爲生命的坎坷而多愁善感。”

“一種經過反覆調試的秩序,會構成一種穩定;一種經過時間考驗的生態,會構成一種慣性;一種沉澱着文化的規則,會構成一種防衛;一種蘊涵着人性的習慣,會構成一種氣氛。”

“我想一個勞於事功的人如果想要解除職位的桎梏放鬆一下,比度假村更好的去處是年老父母的膝下。”

這明明不是單純的語言,而是糅合着強烈的音樂,每一個音符都足以撥動心絃,都足以蕩起人的情感波瀾。記得餘秋雨先生曾經在訪談中說過:他的文章追求的是一種韻律。我體會到了,每一句富有詩韻的話語都是生活的精粹,是從生命的過程中提取出的。跟着餘秋雨先生這一生,我彷彿也過了一次那樣的生活,跋涉了那樣的一段生命歷程。

一次心靈的洗禮,足以讓人學到些東西。

我學會了如何面對巨大的壓力與困難:巨大的精神痛苦——生離死別、含冤入獄;極度的物質匱乏;艱難的農場勞動,都壓不垮真正的脊樑。要把生命擱置在最痛苦的坎兒上,才能清晰的感知它的存在。

我學會了如何面對榮譽:人接受榮譽太簡單,但要主動放棄榮譽的光環,需要的是品格與夢想。因此,餘秋雨先生聽見的是文化對他的召喚。我,能否聽見夢想的召喚呢?

經過了磨礪的生命真的如珍珠般光潔燦爛,它不再需要更多的沙礫,不再需要更多的狂風暴雨,它因時光歲月變得平滑而堅韌,溫厚而充實。當它展露在人們眼前時,人們驚歎着讚美,而它卻微微一笑——那是溫和的目光看穿了歲月的'痕跡,那是平整而熨帖的生命撫平了一切視線。

自那一刻起,敬畏,那跋涉的生命。

餘秋雨的《借我一生》讀書筆記2

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不斷的思考,都在對周圍的事、物做出判斷並用來組織自己的行爲。同樣的事物,在不同的人看來,會有其不同的結論,在不同的角度當然也會有不同的認識,但是即使在相同的角度,那麼認識就一定相同嗎?我想不盡然吧!就《借我一生》而言,站在我們同樣的位置上,同樣的角度來思考,認識是否相同呢?

《借我一生》從名字上看去就知道是一種充滿感情色彩的行文,是一種自白形式的文章。讀過作者的其他的著作,也對作者有過一些認識和評論,但是就此書而言,卻和以前的文章風格截然不同。《借我一生》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慷慨激昂的言辭,也沒有語法嚴格的種種修飾,文章只是才用了一種平鋪直敘的方式將60年代的動亂無序,咆哮的熱情和失去理智的瘋狂,靈魂的追思和心靈的檢討在讀者的面前一一展現。

借我一生,何謂人生?借我一生,豈能苟活?在他的一生中,所經歷的種種磨難,他都坦然面對,對那些誹謗者更是以博大的胸襟包容他們。思考着他的種種,使我不斷的明白一個或許一生都學不完的問題:如何做人,如何面對挫折和失敗,如何用一種包容的心態去生活和工作。記得大學的時候,學校的很多地方都帖着醒目的條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寬容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品德,無論對我們的生活還是工作來說,她的作用是不可忽缺的。

在現實生活中,有人爲了一元錢而大大出手,傷人害命;有人爲了一句玩笑的言語而懷恨在心,日夜不得快樂;有人爲了生意的失敗而鬱郁自殺;有人爲了愛情的結束而惶惶不可終日。還有許多這樣類似的悲劇在我們身邊發生着。其實靜下心來思考下,難道這些問題真的很難解決,真的不可避免嗎?我想不然吧。如果可以用包容的心去面對這一切的事物,用感恩的方式面對生活,用無私的態度工作,那麼我想以上的問題應該不會發生的吧?也許有人會說:人爭一口氣。真的是爲了一口氣嗎?捫心自問,我想更多的時候是爲了面子吧?因爲放不下,所以得不到,得失皆有運數,何必去爭朝夕之長短呢?自古以來許多成功者,他們已經爲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證明:歷史長河裏,因爲有了齊桓公的不計前嫌,纔有了齊國的霸主地位;因爲有了劉備的三顧茅廬,纔有了蜀國天下三分其一。

有人因失去包容而痛哭流涕,有人因得到包容而欣喜若狂,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包容,也希望自己擁有包容這一美好的品德。因爲包容是春天第一縷溫暖大地的陽光,是久旱後的第一場甘露,是風雪中的第一顆火種,是盲童看到的第一種色彩,是上帝派到人間的第一位天使,是枯木長出的第一片綠葉。朋友歡迎包容,因爲它是友誼的守護者,父母與孩子歡迎包容,因爲它是家庭和睦的基礎,世界更歡迎包容,因爲包容是世界和平的根基。如果沒有了包容,這世界就好像失去了光明。

羅丹說過:“把愛拿走,世界將變成一座墳墓。”包容也是一樣的,如果將包容拿走,這世界上不知會有多少破碎的'友誼等待重組,不知有多少破碎的親情等待重溫,不知有多少破碎的和平等待重補。更不知,我們將要到何處去尋覓陽光。幸運的是,這世界並未失去包容,也絕不能失去包容。所以,讓我們都將心地的那一份包容抓住,不要讓他溜掉。因爲,生活有了包容才更加燦爛!人生有了包容才更加迷人!世界因爲有了包容才更加精彩!

餘秋雨的《借我一生》讀書筆記3

儘管我也寫過一些批評餘秋雨的文章,對餘氏的某些做法不以爲然,但讀完餘氏新作《借我一生》後,還是心悅誠服地認爲:此書瑕不掩瑜,可圈可點,值得一讀。

首先是此書文筆優美。《借我一生》從父親去世寫起,牽涉到祖母、祖父、叔叔、姑媽,又牽涉到母親、外公、外婆、姨媽,每個人都是典型,組合成從19世紀後期開始一次次闖蕩上海又一次次敗退回鄉的兩個浙江家庭的興衰史。餘秋雨從童年開始,用近似於德國名著《鐵皮鼓》中那個小男孩的目光注視着長輩的一切,也注視着1949年以後中國浙東農村的社會變革和人情世故。餘秋雨此書保持了他的一貫文風,文筆優美,好看耐讀,所以,我扔下其他事情,花了一整天時間讀完了這本書。說是“一口氣讀完”也並不誇張,而時下許多書,我是沒有耐心讀下去的,餘氏這一點,確有過人之處。大概因爲這是他的“告別之作”,他在文筆修辭語言上又特別下工夫,以作爲他的“廣陵絕響”,讀完此書,我突然有個想法,餘秋雨如果真的要收筆,退出文壇,實在是中國文化界的一大損失。

再就是故事動人。餘氏是個講故事的高手,想象力豐富,記憶力過人,又富於煽情,所以書中許多故事都很動人。餘秋雨父親的悲劇,材料翔實,起起伏伏,動人心絃,其實,我們不少人的父輩在“_____”中都有過這樣的遭遇,所以讀起來很親切。餘秋雨叔叔的故事,一波三折,讓人扼腕嘆息,從他勸年幼的侄兒不要讀《紅樓夢》開始,因爲“這本書太悲苦”,又因自己酷愛《紅樓夢》而殞命結束,同時作者很巧妙地把自己妻子馬蘭主演黃梅戲《紅樓夢》的故事揉捏在其中,於是,一個正直、熱情、熱愛生活而又有些“迂腐”的知識分子形象就活生生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全書數老祖母的故事跨度最大,內容最豐富,也最吸引人。這是個有見地,有尊嚴,有心計的“上海老太太”,十個兒女死了九個,她卻頑強地活着,家道中落,丈夫早逝,她苦力支撐着,一輩子不泄氣,一輩子不服輸。她的許多名言也很精彩,言簡意賅,富於哲理。

文體的創造和實驗也是一個看點。《借我一生》以平實、真實的記憶性內容組建成一部文學作品的實驗,以散文筆調貫通成一部史詩的努力,都很有意義。餘秋雨不把這本書當作自傳和回憶錄,而稱之爲“記憶文學”,強調了它的文學本性。他把具有文學價值的部分集合起來,調理節奏和重心,形成結構。這種結構,比虛構的故事更具魅力。同時他還交糅了體驗與論述、激情與冷靜、宏觀與細節等諸多對立性因素,呈現了全方位的表現力度。這種文體,既有記憶,又有文學,既有自傳與回憶錄的真實情節,又不乏文學創作中的文采和合理虛構,比較自由灑脫。相信,這種文體會有一個大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