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讀《皮囊》的讀書筆記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千萬不能認爲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初中生讀《皮囊》的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生讀《皮囊》的讀書筆記

初中生讀《皮囊》的讀書筆記1

《皮囊》是蔡崇達的第一部文學作品,這本書一個章節就是一個故事,第一個故事取名叫做《皮囊》,書名也是來源於這篇文章。

皮囊講的是他的阿太(奶奶的媽媽)的故事。阿太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人,她認爲肉體就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所以面對奶奶的去世,面對自己切菜時切下來的手指,面對舅公被她丟到水裏幾乎溺斃的事情,甚至對於自己的離世,她都表現的非常坦然。她甚至在死前跟作者說:“不要哭,現在沒有這個皮囊的束縛,我來去都更方便。”

也是因爲這份特殊的氣質,作者特別喜歡與阿太待在一起。後來去外地工作,與阿太見面機會也少了,但是隻要是工作中碰到不順心的事情,作者都回選擇回到阿太的身邊,陪她坐一個下午。雖然阿太不大聽的懂,後來甚至不再聽得到,但是這樣的陪伴卻能夠安撫作者,讓他鼓起勇氣重新開始。

後來阿太走了,作者也慢慢地明白了阿太在奶奶去世時說的一番話的意思。當時全家人都挺傷心的,阿太不以爲然,彷彿走了不是她的女兒一樣。作者問阿太爲什麼這樣,阿太說因爲她捨得。阿太的捨得來自於她對待生命和身體的態度,身體的消逝在她看來是皮囊對生命束縛的結束,是更加值得高興的事情。而阿太帶給作者的安全感,是這份看法帶來的超然淡定態度的感染。確實在這份態度面前,一切的困難不過是身體的折騰,生命有更多精彩的事情去做。

初中生讀《皮囊》的讀書筆記2

把這本書加入書架的真正原因是被這本書的書名和裝幀設計所吸引。後來又看到好多書友都在讀這本。

按照通常以往的慣例,一本書,如果讀到__頁的時候還沒有將我帶入,便放棄,因爲我覺得,一本書在一開始還沒有引人入勝的場景和人物出場,只會越看越瞌睡,失去看下去的慾望和意義。好在《皮囊》在第一頁的時候就以一個倔強的九十九歲高齡的裹腳的阿太將我拉入了特有的閩南風情的小鎮裏,這個九十九歲高齡的阿太看盡了世間的苦難與變遷,在不經意的話語中道出了人生一大真諦:“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是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才”。

我們都是帶着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這副皮囊的用處就是用來經歷風吹雨打的',所以我們的靈魂纔有處安放。

書裏寫到倔強的殘疾父親,對生活勇敢又無助的母親,自尊心強烈到殺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滿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到現實打擊的厚朴,透過作者,看到他眼裏的“他人”,也看到別樣的人生。

這本書的最後告訴我們:其實過什麼樣的生活並不那麼重要,痛苦和幸福也不那麼重要,靈魂的清澈和滿足纔是最重要的。

初中生讀《皮囊》的讀書筆記3

閱讀完蔡崇達的《皮囊》,讓我認識到,人的肉體也就是“皮囊是拿來用來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皮囊的人才能成材”。

文中寫道作者的外曾祖母,她每次切菜都很用力,有回生生切斷一根手指,家人亂成一團,她卻像沒事人一樣。還有一次,在那看似強悍的皮囊下,她曾白髮人送黑髮人,在揮別女兒時看見一隻從菜刀下逃生,灑着血到處亂跳的雞,她一路小跑出來,抓住它,狠狠地摔死在地上,“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這樣的文字,無端讓人驚心。這樣的阿太,讓人敬佩又陡生憐憫。

皮囊,無論再堅實,再怎麼僞裝,終究有朽敗的時候。一旦被揭開,裏面的人心可能脆弱無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書中回憶他的父親,自中風癱瘓後,會突然號陶大哭,會像小孩一樣耍賴,發脾氣,也會因爲絕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緊死”。真正死了之後,他又跑到兒子的夢中,責怪兒子只給他燒小汽車,不燒摩托車,“小汽車我不會開”;跑到老伴的夢中,說他“想騎摩托車去海邊逛逛”,要趕快給他。原本帶着幾許幽默的話,此刻卻仿若一枚枚堅硬的釘子,要鍥而不捨地楔進讀者那柔軟的心裏去。

作者父親去世以後,母親認爲他父親在世有沒有還清的債務,就去各種寺廟氣球禱告、“通靈”、“請父親”,表面上是母親封建迷信,但是更重要的是表達了作者母親對父親的一種愛,也是在最迷茫的時候找到了一種心理安慰,顯示出在那個時候一種無助的表現,這些細節被作者刻畫的淋淋盡致。

評論家李敬澤在這本書的推薦語裏說:“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着一顆心的羈旅。心醒着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我們也都該給自己一個清醒的時刻,讓自己從紛擾的塵世中暫時釋放出來,看見憂傷,看見人心。

初中生讀《皮囊》的讀書筆記4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偶然一次看到這麼一句話,覺得很是有趣,就將他記在了我的小本子上。一個同學看到後,便說他有一本叫《皮囊》的書,可以借給我看,我本來並不怎麼想看,但出於好奇,就借下了。

好在《皮囊》在第一頁就以一個倔強的裹腳阿太(外婆的母親)將我拉入了特有的閩南風情的小鎮裏。這個滿嘴無牙,說話漏風,堅持自己用小腳丈量小鎮街道的高齡老太,卻在不經意中導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諦“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是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才。”她說的這句話,也是這本書名字的意義所在。我們都是帶着皮囊在人世間忙碌的靈魂,而這幅皮囊的用處就是來經歷各種風吹雨打,所以我們的靈魂才得以安放。阿太的心態,給作者帶來了巨大的打擊,也奠定了這書悲情的感情基調。

書中一個個個性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透過蔡崇達的眼睛,我看到了泛着太陽細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陣陣帶着鹹味的拂面海風的味道,更領略到了特有的閩贛小鎮風情,那裏的人如同你我身邊熟知的每一個人,發生着你我都熟知的每一個故事。透過蔡崇達,我看到他眼裏的“他人”,也看到了別樣的人生。

我被他的這份勇敢和決絕而打動。人生匆匆幾十年,明白自己要什麼,明白自己活着爲什麼,在父母日漸老去,兒女繞膝漸遠,朋友奔波離別時,能與自己愛的人在一起享受生活,纔是活着的真正意義,這也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活着是爲什麼?生活是爲了什麼?未來該怎樣規劃?也給我帶來了面對困難的恆心。

最後,以《皮囊》中我很喜歡的一段話作爲結尾,希望在閒暇時你翻閱這本書是,能有瞬間讓你遠離塵囂和喧鬧,能有片刻撫摸到你的靈魂,打動你的心。

初中生讀《皮囊》的讀書筆記5

終於讀完了《皮囊》,久久不能平靜,深有感觸,真的是一本好書好書好書,作者以最真實的情感,最平實的語言,寫了自己生活經歷,骨肉間的故事,像解剖人生一樣,剝開生活外殼,展露給你看生活的真實血性肉身一樣劇烈。祈求上天開一點門夾縫,祈求他媽媽放下那包老鼠藥,那些帶點血腥味的生活片段,讓人無法輕易放下和忘記,字裏行間的心靈深處的猛烈碰撞。

聽說作者寫這本書寫了很久很久,有人說書名《皮囊》不太符合內容,我卻覺得很適合,沒有動詞,沒有狀語,只是個名詞,只是個各人見解和個人感受的詞,正如賈寶玉形容自己“只是副臭皮囊”,又正如《金剛經》裏面的“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皮囊,只是相,只是外在,正如書裏面一句話“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這讓我記起溫情而又殘酷的家鄉故事與現實糾纏的影子,誰又能徹底能理解生活的本質意義呢?當你覺得你正在受生活的折磨和困境時,抱怨着這一切,你不如看看這本書,你會發現你的生活困境和苦難沒想像中那麼大,至少你活得比別人幸福。

豐滿的皮囊,過完人生纔會知道厚薄。吃苦是讓你知道你還在經歷這個世界的真實存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經歷,我記得問過令令姐,令令姐說,這一切只是“業”顯現罷了,一切只是你腦海裏的大象。無論如何,願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青春價值。也願你活在當下,珍惜你所能擁有的人或物。扎西德勒!

耳邊聽着李健的音樂,旁邊是熱氣騰騰的米飯,看完的書,在這寒冷的夜,一切來得如此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