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讀後感15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浮生六記》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浮生六記》讀後感15篇

《浮生六記》讀後感1

我無意在本文討論關於《浮生六記》之文學成就,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個相對獨立的領域。我亦無意討論道德問題,討論道德容易讓人失去條理而發泄個人情緒,道德有時候是偏見的代名詞。而這裏,我更傾向於直接探討書中男女主人翁的一些心理現象,以及對兩位前輩的讀後感做出迴應。

芸:

滿足某種慾望是推動人作爲或不作爲的根本動力。對於一種無害他人的慾望的分析和探究,應當儘量避免使用抽象性描述詞彙,如"好"、"不好"。

在此書中,人物芸最引起重視或討論的行爲是:爲夫謀女。行爲的產生必然是有動機的,然而,動機亦分爲有意識或無意識。根據弗洛伊德和榮格心理學,我個人認爲促使芸產生此種行爲,有以下幾種可能:

1、芸可能是個雙性戀者。在男權且強勢家庭觀的時代,她可能不能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或者不能夠表達自己的性取向。芸通過爲丈夫推薦美女,以滿足自己對女性的征服慾望。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通過把其它女人推給丈夫而滿足自己的性慾望,儘管她未必參與其中的性行爲。

2、芸可能會因爲在成長中的缺乏足夠的父權的關愛,她的人格里有嚴重的依賴感缺失。她需要通過極力討好和服務他人而得到心理上的依賴感和存在感。這往往是種不自知的狀態,但即便是不自知,通過某些行爲平衡潛意識中的慾望也是會使人得到快感的,所以芸樂於服務沈復,美其所美,欲其所好,她通過沈復而確立自己的存在。我們把這種情況稱爲"強迫式服務人格"。

《浮生六記》讀後感2

“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許多年過去,學過的課文早就不能一字一句的背下來,但是上這一課時,腦子裏曾浮現的畫面依舊栩栩如生。

彼時還只當沈復是一個讓無數人屈服於“背誦全文”的始作俑者之一。沒想到無意間買了《浮生六記》並反覆讀過之後,發現這沈三白真乃一妙人哉。寥寥幾萬於字,沈三白在前三記中將他與芸孃的生活寫得妙趣橫生。

人生難得一知己,難得一愛人,當這二者化爲芸娘時,三白何其有幸。三白與芸孃的愛情始於年少時的一句“若爲兒擇婦,非淑姊不娶。此後的兩小無猜,藏粥待君,圍爐夜話,共讀西廂,邀月小酌卻都變成了人間久別,似乎避暑我取軒,耕織倉米巷,男裝遊廟會都只是浮生一夢。可惜伊人早逝,兒子夭亡,世間徒留三白一人歷盡人間坎坷生死之事。該是怎樣的絕望纔會讓三白執筆在薄紙上寫道:“奉勸世間夫婦,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於情篤。”

曾有人哀嘆芸娘這樣才思雋秀,聰穎可愛的女子嫁給狎妓遊樂,醉心山水不作生計的三白是所託非人。我卻更贊同其夫妻二人是相互影響,相互成全的觀點。三白爲芸娘捨棄家族庇護,陪她賞月萬年橋下,在男權社會中竭力保留芸孃的天真可愛,釋放其天性,而後袒露自己的過錯來襯托妻子是難能可貴的。芸娘和三白根植於所處的社會文化受當時的民族精神影響,我們何必用現代的是非觀念來苛責批評。如林語堂說的“婚姻和愛情的本質都是悲劇性的,完美是不真實也是不可能的,而殘缺纔是真,甚至也是美。”

半生快活,半生坎坷蕭索。浮生若夢,唯二三趣也。

《浮生六記》讀後感3

《春夜宴桃李園序》中雲“浮生若夢,爲歡幾何?”大意爲短暫的人生就像是一場大夢,之中又有多少歡樂時光呢?人生百年眨眼便逝去,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想來這並不是古人獨有的感慨,今人實也難逃這魔咒。如今,世人多爲生計或功名奔波勞累,失了不少樸實無華的歡樂之感。如今人於浮華之中,如沈復於《浮生六記》中所記,如他一般於平淡的生活中找尋樂趣,也不失爲一種幸事。

《浮生六記》共四卷,分別爲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讀完此書,時常感念沈復與陳芸的愛情,也感念他們的及時行樂的生活態度。沈復與陳芸可謂是珠聯璧合,二人自小相識,沈復欣賞陳芸,對其母言:“若爲兒擇婦,非淑姊不娶。”陳芸於沈復腹飢之時藏暖粥小菜爲沈復果腹,其兄打趣曰:“頃我索粥,汝曰‘盡矣’,乃藏此專待汝婿耶?”二人之情誼,可見一斑矣。後二人遷居他處,情誼如舊,卻也遭盡磨難。書中所記之事,多爲樂事,然夫婦二人不過肉體凡胎,與旁人無異,也嘗爲生計所累,箇中辛酸,蓋不爲外人道也。然二人即便潦倒,仍志趣不改,吟詩、作畫、郊遊、烹飪,喻歡樂於平常,意趣盎然。二人雖非達官顯貴,平日生活卻也多姿多彩,不輸名貴。

縱然浮生若夢,爲歡卻不只幾何?世人多如沈復夫婦二人,平凡且普通,然世人也能如二人一般,把生活活出詩意、活出精彩。漢樂府《西門行》詩:“夫爲樂,爲樂當及時。”珍惜每一個生活細碎的平常,尋找其中的樂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

《浮生六記》讀後感4

並不能用有趣、精緻、傷感簡單概括這本書,我的感覺約是手邊有此一冊,便有如一妙友相伴。

餘憶童稚時

先是在課本上讀到《閒情記趣》,才接觸這本書的,頗有趣味。且不說“夏蚊成雷”之時,作者“使其衝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的閒情了,單是他遊玩與草叢中,以叢草、蟲蟻、土礫,爲林,爲獸,爲丘,便可充分感受到作者奇妙的想象力,與童年的歡樂了。每讀至此,我都會忍俊不禁,恰似與作者隔空笑談童年的趣事了。卻也惋惜自己未能將幼年之趣事一一記錄下來,留作回憶。

陳家有女初長成

陳芸,作者沈復一生中最重要的女性,是貫穿了書之始末的核心人物。林語堂先生道芸是“中國文學中一個最可愛的女人”,誠非過譽。沈復花費大量筆墨描寫陪自己在閨房中談論詩書、賞月飲酒的芸,很是深情動人。芸是一位心路活潑女子:當沈復因芸喜茉莉香(被認爲是香中小人)而調笑問道“卿何遠君子而近小人?”芸笑答道“我笑君子愛小人耳。”如此風趣的一位女子!

諸如此類,乍讀令人神往。而芸的可貴之處,是她風雅感性之後的緘默沉靜。她願與沈復一起承擔生活上的曲折,即便被公婆誤會,她也默默忍受,不給夫君增憂。“君畫我繡,以爲詩酒之需。布衣菜飯”,在芸的眼中,是“可樂終生”的。如此心境,卻也可比賢人顏回了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浪遊記快,尋尋覓覓;坎坷記愁,冷冷清清。沈復一生似在尋找着什麼,或是浪遊的閒適,或是生活的嫺靜。芸的早逝,令人扼腕。於他,更是莫大的打擊。作者在書中常感嘆:“今即得有境地,而知己淪亡,可勝浩嘆!”使得全書縈繞着哀而不傷的情感。每當作者惋嘆“芸娘不能偕遊至此”時,我的腦海中總能浮現芸那溫柔又寬和的笑容,但同時卻又有物是人非的悲涼之感。

若是人生似夢,卻能有像芸一般的知己陪伴左右,也是難得幸福的了。

《浮生六記》讀後感5

《浮生六記》我相信淳樸恬適自甘的生活——如芸所說“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的生活,是宇宙間美麗的東西。在我翻閱重讀這本小冊之時,每每不期然而然想到這安樂的問題——讀了沈復的書每使我感到這安樂的奧妙,遠超乎塵俗之壓迫與人身之痛苦。《浮生六記》儼如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明瑩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製作精微的痕跡。然而我自信這種說法不至於是溢美。想讀這書的,必有能辨別的罷。以上這兩段話是俞平伯和林語堂對此書寫的精彩書評,覺得說的很好,和大家分享下。

我讀此書有從書中的感觸到,過度教養的影響,不只是教養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現代父母對孩子付出更多的照顧與教導,正面回饋卻似乎不如預期,究竟教養出了什麼問題?過度的保護、指導與關愛,不僅是個別家庭的教養問題,更是影響整體發展的社會問題,值得反思與警惕。我們都忘了,我們該養出的不是好小孩,而是好大人教養的目標,應該是養出一個心智、情感、能力都與年齡並進相襯的成年人。本書以此爲中心思想,希望幫助父母平撫擔憂與恐懼,先放下亟欲爲孩子鋪設成功坦途的急切情緒,而以更穩健的心態、更明智的愛,創造真實永續的教養效果。

在教養孩子之前,父母請先照顧好自己,完成自己的人生。本書打破一般教養思維,除了指陳過度教養的影響並提供解決方案,更聚焦於父母的心理建設與自我關照,懇切提醒父母別爲了教養孩子而失去自己的人生。當你能好好生活、工作與愛人,孩子就會以你的身影爲榜樣,找到自己實踐成功、創造幸福的方法。

《浮生六記》讀後感6

很早就聽說過這本書,想找來看看,找了好幾家書店,就是未買到,近日去南京看病,順便到新街口書店轉轉,偶然發現這本書,隨手翻翻,便覺不錯,於是就買了回來,一口氣看完了,由於工作繁忙(其實也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現在我已很少時候能靜下心來,在這樣短的時間內看完一本書了,除非書中內容特別吸引我,一本書全部看完後,到現在仍覺得裏面有許多情節值得回味。

作者沈復(三白),是清朝一個生活較清貧的文人,雖然不是富貴之家,生活也遭遇諸多坎坷淒涼,但他又非常的幸運的是,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有一個紅顏知己相伴,他的髮妻芸娘是一個集諸多優點於一身的中國傳統女性,聰穎、善良、可愛、活潑,有了她,清貧的生活也充滿了樂趣,人生顯得多姿多彩,可惜早早離他而去,書中瀰漫着對亡妻深深的懷念之中,雖寫樂事但始終有一股淡淡的、深沉的憂傷縈繞其中。

書中內容主要有:一是閨房記樂。主要回憶與芸娘從小青梅竹馬,婚後在一起的幸福生活;二是閒情偶寄。主要是文人的閒情雅趣,中間穿插與芸孃的生活細節;三是坎坷遭遇。主要是家庭變故,生活落魄,芸娘病逝。四是旅遊快記。主要是描寫曾經遊玩過的山水風景。五是域外遊記。主要是記到琉球國所見所聞;六是養生之道。

書中因主要是懷念髮妻,故感情真摯,語言平淡樸實,但又深沉耐人尋味,人生的不幸遭遇、對芸孃的深切懷念,用簡潔平淡的文字表達出來,寓濃情於簡約,委婉而又深致。

作者塑造了一個活靈活現的可愛女性,彷彿就在眼前,令人難忘,因了作者的記載,她的故事、她的形象,從古代活到了現在,直至將來。

《浮生六記》讀後感7

它也被稱作晚清小紅樓夢,書寫了一段不離不棄的愛情故事。書中主要講芸娘是如何的`好,倆人婚姻生活如何浪漫,以至讓所有讀者都愛上了芸娘,林語堂甚至乾脆稱芸娘爲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子。

人人都說芸娘好,然而很多人都忽略了沈復的付出,那簡直就是個寵妻狂魔啊(此處略去一萬字,就不劇透了。)尤其在封建社會那是十分難得的。

我們要清楚“這世間,所有良好的關係都是相互成全的”。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鐵律。夫妻二人之所以關係一直都能保持和和美美,那是因爲二人都在認真努力的去經營。另外在經歷過種種不幸後,沈復依然能保持平和的心態,這一點是比較有觸動的。

有一個平和的心態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人生即使面對再多的不幸,只要心中有平和在,那就是最好的解藥。生活中其實並沒有什麼能真正傷害我們的,而只要不能直接殺死我們的,最終都會使我們更強大。記得在《大秦帝國》中,秦昭襄王也說過這樣一句話:“王者的心都是傷痕累累的”。

鼎爲煉銀,爐爲鍊金,苦難則爲熬煉人心。道德經第七十八章裏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平和的力量就是這裏講的水之力,看起來極柔,然而卻能攻破天下最爲堅固的難關。所有的不幸和悲痛,一旦觸碰到這平和之力,也會立時就被銷化了。另外最後一章雖然不是沈復所作,但是乾貨卻是實打實的,對於養生、養心極有幫助。

今日不養生,明日養醫生。這就是養生的意義所在。前半生拿命換錢,後半生拿錢保命。這樣的事相信大家都不願意發生在自己身上,那麼就需要及早學習,並身體力行去保養顧惜自己的身體。

對於道家“性命雙修”的理念,一直都是比較認可的。對養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認真讀一讀第六章,在此就不多言了。

既然本書被人稱之爲小《紅樓夢》,那麼必然是值得一讀。

《浮生六記》讀後感8

“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

——題記

“浮生若夢,爲歡幾何。”這8個字足以概括沈復的一生,這麼兜兜轉轉一大半輩子,也許沈復在著《浮生六記》前都有沒想到,在他低谷時三個至親接連離世,沒有人能與分擔哪怕一點點的痛苦。從翩翩公子到潦倒人生的轉折,又何嘗不是人生在世,如夢一場。

但沈復的文字從未有一絲倉促,他是一個單純了一輩子的人。

這夢的前半段沈復笑着。他遇到一心上人,以爲會與他共度後生。這芸娘吳儂細語,這芸娘浮動暗香。他與沈復過着清貧,但卻波瀾不驚的生活。

但是陳芸最終也因爲公公的誤會,而與沈復一起被逐出家門。畢竟陳芸是清代的女子,也避免不了封建傳統。在長輩訓斥與誤會時,多將不與長輩爭辯看作孝順,那隻要一有猜疑,被逐出家門是絕對的。從被逐出家門起,似乎他們的命運就逆着走了。他們本不是有錢人,後來因種種境遇不得不賣書畫爲生,但他們用慧心將生活過出清甜的美感。

這夢的後半段沈復不住的驚呼。他在夢裏體會到了什麼叫做蒼涼,什麼叫做“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那麼一見傾心,那麼不離不棄,即使在妓船上也要尋覓一個與妻子相似的女子。雖然清代沒有一妻制,但沈復仍然只愛陳芸一人,那麼深情那麼真實。“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去巫山不是雲。”這是沈復對陳芸說的最後一句話。於是他醒了,他觸摸牀上每一個角落,沒了,沒了一絲茉莉香,苦笑着點點頭,繼續回味“來世”二字。

《浮生六記》有着落花自飄零水自流的散漫,庭園夢境的從容,布衣蔬食的質樸,比李白的浮生若夢多幾份哀思與從容。我們都是平凡的人,沈復也是。每一個的人生都如一場夢,夢裏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這故事裏有樂有苦,有悲有喜。樂苦相間,悲喜交加,方爲戲夢人生。

《浮生六記》讀後感9

“《浮生六記》儼如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明瑩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製作精微的痕跡。”——俞平伯

在未讀《浮生六記》時,我認爲的愛情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相愛的人一定能恩恩愛愛一輩子,但《浮生六記》卻讓我看清了真正的愛情,真正的夫妻。沈復與陳芸前半生伉儷情深,舉案齊眉,可以說是“教科書級的恩愛手冊”。但後來遭遇變故,被父親逐出家門,在外顛沛流離,生活困頓,但二人依然相濡以沫,不離不棄,直到最後陳芸客死他鄉。

陳芸很美,不僅是瘦不露骨,眉彎目秀的美,也是心靈的美。放在現代,我覺得陳芸一定是一個動手能力極強的寶藏生活博主。她親手做衣帽,摘梅子釀酒,用植物做屏風,做竹簾,做梅花盒。她既可以是紅顏知己,又可以是浪漫情人,多才多藝,感性風雅。從夫妻二人的點滴生活細節,可以感受到他們真摯的愛情。他們還打破封建舊思想的束縛和教條,讓我們還能看到超越時代的勇氣。這對夫妻做了現在看似平常、當時卻不敢想不敢做的嘗試。比如說,芸娘女扮男裝去看燈會,並與沈三白以“表弟”相稱。她自強自立,在父親病逝,家徒四壁的情況下,僅靠一個人做工,便撐起了一個家。這也難怪林語堂說:“芸,我想,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

生活不是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面對布衣粗食的生活,陳芸從未覺得苦,她總能用她的蕙質蘭心,給生活添點情趣。生活從不缺少美,只是缺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很多時候,在經過生活粗暴、苦澀的磨礪之後,很多人只能俯下身子,忘記了生活的初心,眼睛再也看不到美的東西。

淹沒於真實生活的愛,大抵不是一眼就心動的轟轟烈烈,而是你在我身邊肩並着肩,手牽着手,是我說唐詩,你懂李杜,我說漢賦,你知相如,我們仰慕着彼此的才華,又成爲彼此心中的一葉舟。

《浮生六記》讀後感10

看完《浮》,着實對沈復這人喜歡不起來,也可以說是鄙夷、厭惡。

他身上有着典型的中國文人的清淡閒雅之氣。在生活窘迫之時,仍能苦中作樂,遊山玩水,或與妻在閨中,時不時會三兩好友,吟詩歌嘯,撫琴聚談,飲酒行令。他好熱鬧,好交友,是個真性情的集出世與入世於一身的人。

但要說真性情,其夫人陳芸才真是不可多得的真性情之人。早年喪父,以一人之力靠女紅養活全家,並自學認字,也能吟出句句好詩;但她並不是一個只知相夫教子、知書達理的女子,除了好看的皮囊,還有着可愛靈通的內心。在男尊女卑的年代,她敢於女扮男裝去看廟會,也能想出絕妙的辦法爲丈夫的賞花會解決難題,而又不失雅緻與樂趣,能夠寬容主動爲丈夫謀妻室,也主動爲自家公公尋姬妾,並獨自承擔家庭的誤會,隱忍而善良。

沈自是很中意芸,可是一邊與芸恩愛不已,視爲知己,又能一邊毫不介懷地享受尋妓之樂,還說是因爲與夫人有些相像?芸爲其謀妻室,也因此被欺騙,而傷心氣憤得舊病復發,日益加重。若是沈能有“一生一世一雙人”的覺悟和堅持,芸何以落得客死他鄉,差點無錢下葬的下場?若真能將這愛入骨髓建立在忠貞,只此一人的基礎上,何會中年喪妻喪子?

乍看沈一生經歷衆多跌宕起伏,仍能怡然自樂,可是站在家庭的角度看,妻子被家中父母誤會,他無法從中斡旋解釋,緩解家庭關係;妻子病重無錢醫治,還得自己拖着病體趕工刺繡掙點藥費,是沈無能。父親病重,無錢趕回家中見其最後一面,在父親生時也未能盡兒女之責,是沈不孝。還有太多的放浪形骸,他的個人精神世界倒是維護得很好,可是未想過一直都是有人在爲他負重前行。我並不認爲他算得上一個真正的男人。

中年喪父、喪妻、喪子、喪摯友,這一切,何不是因果報應呢?只可惜了這些爲其生命承重的人,仍未使他拾起一個男人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浮生六記》讀後感11

作爲一個自傳性質的散文作品,《浮生六記》記錄了清乾嘉年間一位蘇州知識分子,平凡而艱難,磊落而淡然的一生。《浮生六記》原稿六卷缺了兩卷,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在那些濃縮的字裏行間,感受作者沈復一生的起伏坎坷,悲歡離合。

沈復,字三白,出生於衣冠之家,父親一生作府邸幕僚,幼年時期家中也是生活小康,爾後家道中落。雖是平民百姓,身無功名,不曾考科舉,但受家庭的薰陶和自身的興趣使然,沈復其人也是一名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精於盆景和園林藝術,有擅長丹青,一支好筆畫的花鳥人物,即施然展於白紙之上,有能融得進筆墨當中,端的是一派大隱隱於市的民間藝術家的資深大佬形象。

東坡詩云:“事如春夢了無痕。”沈復與其妻陳芸從青梅竹馬到相濡以沫攜手一生的愛情,在生活的平淡中,在一路遇見的波折困頓中,如一杯茗茶,細嗅聞醇香,細品知醇厚。感動於他們在苦難面前的攜手共進;傷感其深陷不得父母兄弟之親的家庭隱痛;哀傷於芸年紀輕輕便染重病,兩人耳鬢廝磨形影不離,愛戀不過區區幾年便陰陽相隔。

沈復其人,是青衫磊落的書生,亦是舒朗溫厚的郎君。他會邀請妻子遠處郊遊,邀其暢談古今。原本你我共同行,後來路上孤獨人。悲傷餘後,生活依舊。時間治療法似乎古今通用,沈也在痛苦之後平靜接受現實,選擇“不諳世事,不染紅塵,遠離世間悲苦極樂”的方式,獨身一人云遊四方。

沈復的一生儼如一塊純美之水晶,只見明瑩不見顯露明瑩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製作精微的痕跡。其淳樸淡然,恬淡自甘的生活,正如其妻芸所說“布衣菜飯可樂終身”。浮生若夢,往事已矣,無需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平淡超然,亦不落俗世。

《浮生六記》讀後感12

本卷主要從沈復的愛好入手進行講述,從兒時喜歡看蟲鬥,到長大後的插花、養盆景,每個愛好都能詳細描述,甚至能從浮生六記的文字中感受到沈復是如何去選花、修理枝幹。可以看出只要是他所愛,都會認真對待。

但是從文中也可以看出沈復沒有好的功名,沒有優厚的俸祿,似乎並不是那麼成功的一個人,甚至可以說他的人生軌跡和追求特並非當時傳統的人生路線。但是值得慶幸的是,他娶到了那個與他三觀一致的芸,一個願意陪他過好自己的小日子,並保有對生活的熱愛的人。

反觀現在,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將成功與金錢劃等號,將人生的可能性限定到掙錢。我們老是這樣的雙標,似乎不去做正式的工作就是玩物喪志,但如果有人能夠邊玩邊掙錢由覺得別人的人生都在閃閃發光,可是人生真的只有一條路麼,評價一個人真的只能靠金錢麼?因爲工作原因和愛交朋友,我認識凌晨兩點還在準備文案的自媒體工作人員,見過凌晨四點採購新鮮水果的甜品店老闆,我也看到那個自媒體朋友從月薪3000做到月薪30000萬的時候仍在努力爲粉絲們營造最好的形象,準備最認真的文案,那個甜品店老闆從一家小店做到今日的連鎖加盟。同時,我也傾聽過他們剛開始起步時來自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甚至那些讓他們放棄的刺耳言語。可是他們仍在認真地對待自己的人生。

我始終相信每個認真生活都值得尊敬,而每個努力終會回報。寫這篇文章並不是勸大家放棄現有的工作去追逐自己的熱愛,而是希望大家在評價一個人的同時,嘗試用更客觀和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看待別人,每個人都不容易,也都在認真的活着。正如林語堂所說:我真誠的相信,一個謙卑渺小的生命能快樂的過一輩子,是宇宙間之至美。

《浮生六記》讀後感13

《浮生六記》這本書擱置多年沒再看,現在已經忘得差不多一乾二淨了,前幾天在頭條上看了“舞馬長槍”老師的分享後,勾起了一點兒記憶。

《浮生六記》人稱“晚清小紅樓夢”,講的是發生在二百年前的一個愛情故事。他們稱讚沈復和芸孃的伉儷情深,也感嘆芸孃的有趣,還稱她爲“中國歷史上最可愛的女人。

我看完後,卻覺得有一點悲哀。

初始的沈復和芸娘真的很甜,從小相識,相知,相愛,花前月下,聯詩對賦,生活平淡,卻有諸多情趣。

芸娘即是才女,也算得上是賢妻,反觀沈復也就是一個才子書生了吧?

年輕時靠着父親生活,活得很是瀟灑。無法處理好家庭的關係,被趕出家門,生活潦倒,風雅卻不少。

他有多愛自己的妻子,真的沒多少。做他的妻子,芸娘受了很多委屈,有的和他無關,有些卻是他帶來的。

芸娘爲他納妾,操持家務,跟他過窮苦日子,可以說是那個年代女人的命運,也是芸娘甘之如飴的,我不能說什麼。

可是一個男人,自己入不了仕途(雖然做過幕僚),也做不了生意,基本沒有能力養家餬口。有家小,還那麼天真,就知道玩樂,要讓女兒當童養媳,兒子也年幼死去,跟隨他流浪的妻子也早逝,真的沒有什麼值得頌揚的。

選擇跟一個人一起生活,真的不能只看ta說了什麼,而是看ta做了什麼,再多的情話,也填不平因爲ta而受到的傷害。

你可以心甘情願爲ta吃苦受累,但ta不該就那麼心安理得地接受,而不做什麼努力和改變。

這本書是清代散文家沈復寫給亡妻芸孃的絕美情書。從初見的怦然心動到婚後的舉案齊眉,從談詩論畫到賞月弄花,平的柴米夫妻將清貧的日子過成了詩意佳話。他們遭遇了家庭變故,半生坎坷,顛沛流離,卻一直不離不棄、相扶相依。

《浮生六記》讀後感14

讀了《浮生六記》後,感慨萬千,“浮生若夢,爲歡幾何。”多麼犀利的詩句,尤其是在當時的時代,沈復的《浮生六記》可以說是別出心裁,獨樹一幟了。

《浮生六記》爲清朝蘇州人沈復所著,因同爲蘇州人,便對書中所寫的園林有一種親切之感。沈復居於滄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園林一樣古色古香的建築。書中有介紹園林的地方,我因幼時去參觀過,能大致在腦海裏勾畫出園林的樣子,便不覺得枯燥乏味。《浮生六記》其實是沈復自傳,細膩地寫了祕而不宣的閨房之樂,生死不渝的伉儷深情,還記載了浮生裏種種悠閒的樂趣。何謂浮生六記?一閨房記樂,二閒情記趣,三坎坷記愁,四浪遊記快,五中山記歷,六養生記道。其中,我最喜歡的的就是作者的妻子陳芸,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她格外的“可愛”,林語堂先生說過:“陳芸是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在生活中,陳芸也是最令人喜愛。她生具慧才,性情灑脫,簡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確實如此,她聰慧、細膩,有文化,集古今各代女子的賢美德於一身。

書中主要描寫敘述他們夫妻的生活,閒情雅緻,這大概也是中國大多數文人的現狀吧!雖然他們生活很簡單、很清貧,對財富沒什麼要求,但是他們生活得很快樂,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在喧囂之中,仍然保持着一顆寧靜的心,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而《浮生六記》中,文字乾淨雅緻,描寫的更是悠然的生活,記錄了作者的一生,文字樸實,真情實感,讓讀者感受頗深。在現代喧囂複雜的社會下,保持一顆寧靜的心,追求更高的理想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當下時代熙熙攘攘,不見當年的風花與雪月,人羣的喧囂與熱鬧,但終究只是鏡中花,水中月,打撈起來只是一片虛幻的影子。

時光匆匆,浮生幾何。現如今,我們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累的時候,何不留半日悠閒,停下腳步,去感受和發現生活的美好。

《浮生六記》讀後感15

《浮生六記》的取名,源於李白的詩句“浮生若夢,爲歡幾何”,其中寄寓了作者對人生的體悟和感慨。從內容來看,全書涵蓋六個章節: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和養生記道,較爲完整地記錄了作者一生的經歷。因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作,得以渾然天成,獨樹一幟,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境界,深爲後世文人所推崇,流傳至今,已成經典。

沈復十八歲娶舅女陳芸爲妻。芸娘,既是前四章的核心人物,也是全書的靈魂主線。林語堂先生說:“芸,我想,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芸娘在沈復眼中是“形削肩長頸,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唯兩齒微露,似非佳相。一種纏綿之態,令人之意也消。”芸娘本人既能寫出“秋輕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佳句,也能與沈復談論詩書,賞月飲酒,更有無比的心路。她女扮男裝去看廟會,僱餛飩攤子爲丈夫賞花溫酒,主動爲丈夫謀妾,實在是聰穎活潑的一位女子。是娶芸娘爲妻乃沈復之幸,同時,託沈復之筆,如今我們才能知曉有芸娘這麼一位才女。

婚後,沈復和芸娘雖生活清貧,有段時間甚至是飢寒交迫,但卻志趣高尚,情投意合。他們舉案齊眉,吟詩,作畫,郊遊,聚友,烹餚,興趣昂然,意興飛逸。他們相愛甚篤,始至不渝,不落世俗,耳鬢廝磨二十三年。遺憾的是因受封建禮儀家教之害,倆人歷盡坎坷,最終天人永隔。芸娘死後,沈復“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

《浮生六記》所記所敘,雖然都是日常瑣事,平淡無奇,然情真意切,一點沒有忸怩作態。沈復和芸孃的愛情並不驚天動地,也非曠世絕戀,更非千古名唱,但我爲他們日常生活中最平常、最細微的點點滴滴而深深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