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力》的讀後感範文2000字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影響力》的讀後感範文20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影響力》的讀後感範文2000字

《影響力》的讀後感2000字1

初識《影響力》是在豆瓣上,看着此書的評分高,想來應該值得一讀。通讀一遍後,發現作者(羅伯特。西奧迪尼and編譯者閭佳)闡述的內容對指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很有幫助。題外話說句,通過豆瓣購買此書,通過書中介紹的內容分析自己這也是社會認同和相信權威的心理在起作用,也算活學活用一回。現將書中的內容略作梳理,加深印象,以便往日再次學習。

作者在第一章主要闡述了何爲影響力,自己理解,就是人作爲動物會跟其他動物一樣,在外力下影響自我心理,造成機械的反應(語言或行爲)。此書要討論的就是有哪些觸發特徵會影響我們的心裏,致使我們會不假思索的作出相應的反應。作者列舉了幾個觀點或事例,來說明條件成熟時,我們會自動按下播放鍵,做出機械式(模式化)反應。

1、我們在要別人幫忙的時候,要是能給個理由,成功的概率會更大。

2、在我們不知道商品的實際價值時,就會採用“一分錢一分貨,價格貴就等於東西好”。

3、靈活運用:“對比原理”。

作者特別說明了,影響人心理的這類“武器”有什麼作用:一是這類武器有能力激活一種近乎機械化的過程;二是隻要掌握了觸發這種過程的能力,人們就能從中漁利;三是使用者能借助這些自動影響力武器的威力,就能讓另一個人乖乖就範。(作用大大的,效果棒棒噠)

第二章作者具體闡述了能影響人心理的武器—互惠原理。因爲我們大多數人討厭一味索取,從不回報的人,所以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投桃報李,但是有部分的人正利用我們這個心理影響我們的判斷(要引起重視警惕)。互惠原理是人類社會共存的基礎,是人際交往基本的準則,我相信誰也不願意跟自私鬼打交道。

作者爲了詳細闡述互惠原理強大的力量指出,互惠原理適用於強加的恩惠和可觸發不對等交換。這其實也就是咱們中國人推崇的品德,知恩圖報。其實爲什麼最初的小小善意往往能刺激他人回報以大得多得恩惠:

1、虧欠感讓人覺得很不舒服

2、違背互惠原理,接受而不試圖回報他人善舉的人,是不受社會羣體歡迎的

由此看出“知恩圖報”是普世價值,不管東西方都認可的品質和行爲。互惠原理衍生出“互惠式讓步”,也就是咱們生活中經常遇見的“討價還價”都是有來有往,你退一步,我讓一步,生意才能談成。由於互惠式讓步,帶來一種技巧—“拒絕—後撤”術。這種手法似乎不光刺激人們答應請求,還鼓勵他們切身實踐承諾,甚至叫他們自願履行進一步的要求。爲什麼此手法能有如此的作用,在作者看來,主要是被實施者的責任感和滿意感(個人認爲是成就感,以爲因爲自己的做法導致對方退步,雖然實際上並不是這樣,但是感知上誤以爲這樣而形成的成就感)

第三章作者闡述了能影響人心理的第二件武器—承諾和一致。此原理認爲,一旦做出了一個選擇或採取了某種立場(也就是承諾,承諾的前提:主動+公開+付出努力+自主)我們就會立刻碰到來自內心和外部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之保持一致。再這樣的壓力之下,我們會想方設法地以行動證明自己先前的決定是正確的。讀到這一章,我最有感觸的是,爲一個承諾付出的努力越多,它對承諾者的影響也就越大。其實這個對工作,對做人以及對感情都是適用的。

第四章作者闡述了能影響人心理的第三件武器—社會認同。此原理認爲,在判斷何爲正確時,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尤其是在我們特定情形下(不確定或相似性)判斷某一行爲是否正確時。那同樣,如果看到別人在某種場合做某件事情,我們就會斷定這樣做是有道理的。

書中提到“周圍的人認爲我們什麼樣,對我們的自我認知起着十分重要的決定作用”對此我很有感悟,我們從小到大,都在努力成爲別人眼中的自己,很少考慮我想成爲什麼樣的自己。對自己的判斷,也往往來自別人的認知,缺乏自信,很需要別人的肯定來表示自己的存在。特別是書中提及的自殺案例,當深入困境時,我們會根據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動來決定自己該怎麼做。對這個案例我非常受觸動和啓發。

第五,六,七章介紹喜好、權威、稀缺這三種武器的影響力,對權威這塊,我特別有感觸,在工作中,經常會碰到領導或者專家對某個問題的解釋,他人都會覺得這就是最權威的解釋,是正確的,很少能深入的再思考,他的看法是否真的正確?所以什麼時候都不能放棄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書中的結尾部分,有一句話,很受用—“在下決定的時候,我們越來越難於對整個局面加以全盤考慮”。反思自己所做的決定,有時盲目的樂觀,錯誤的以爲這就是“稀缺”的資源,好像很難獲得,事實並不是這樣。很高興能讀到這樣一本書,讓我明白了自己是如何犯的錯誤。

《影響力》的讀後感2000字2

作爲營銷系的學生,我一直想找真正適合自己的營銷管理的書籍來讀,但翻遍圖書館,即使找到滿滿幾書架的書,裏面的很大多數都是講述着很晦澀難懂或實踐性不高的知識,讀起來乏味得很。直到老師給我推薦《影響力》這本書,抱着看看的心態看完了這本書,我才發現原來營銷的道理就在於這些生活中的小事情上。這本書給我帶來的啓發太多了,有必要也記錄下來勉勵下自己。

這本書克服了教材普遍通篇大論原理性很強讀起來令人乏味的缺點,以通俗易懂的例、妙趣橫生的語言向我們傳達能包羅萬象的六條基本的心理學原理:互惠、投入和一致、社會認可、喜好、權威、匱乏。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互惠原理。互惠原理認爲,我們應該儘量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人爲我們所做的一切。由於互惠原理的影響力,我們感到自己有義務在將來回報我們收到的恩惠、禮物、邀請等等。因爲這一類東西的接受往往與償還的義務緊緊聯繫在一起。互惠原理以及與之行影相隨的負債感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一點就是,它們在人類文明中幾乎無處不在。不僅如此,這條原理在每一個社會組織中都運用得非常普遍,以致於幾乎每一種形式的交換都滲透了它的影響。一個廣爲接受而又堅不可摧的面向未來的價值趨向在人類社會的進步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爲這意味着人們在與別人分享某些東西的時候,可以確信這一切都不會被遺忘。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終於達到了這樣一種文明程度:當一個人將財物等資源分給他人時,其實並沒有真正地將這些東西失去。這種現象的結果就是,那些以一方向另一方提供資源爲開端的交易邊的容易起來,錯綜複雜而又井然遊有序的援助、送禮、防禦和貿易體系也成爲可能,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利益。既然互惠原理對人類文明的積極意義是這麼顯著,它在我們社會化的過程中變成一種深深植根與我們心目中的價值觀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互惠原理常常會把償還的義務強加到我們頭上,但我們從互惠原理中得利的時候還是佔多數的。正因爲如此,篤信並且服從這個原理也就成了我們生活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行爲規範。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遵守這個原理合乎社會給我們定立的行爲規範,而違背了它卻會遭到無情的唾棄和嘲弄,甚至會被戴上像乞討賴帳、忘恩負義之類的帽。因爲對那些只知索取不知償還的人有一種普遍的厭惡感,我們往往都會極力避免與他們爲伍。雖然在特殊情況下,比如說由於條件或能力不允許而不能回報人家的恩惠,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得到大家的諒解,但一般說來,整個社會對不遵守互惠原理的人的確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厭惡。爲了避免被貼上像乞討賴帳、忘恩負義這一類的標籤,即使是不公平的交換我們有時候也是願意接受的。因此,一方面是發自內心的強烈不安,一方面是來自外部的巨大羞辱,兩者結合在一起,便造成了一付十分沉重的心理負擔。瞭解了這一點,對於人們在互惠的名義下會心甘情願地付出比自己得到的多得多的東西就不會感到太難以理解了。而且,即使人們的確有某種需要,如果感到自己難以回報,往往也會盡量避免向他人尋求幫助。這並不奇怪,以爲儘管物質上的損失是人們不想看到的,但與心理上的重負一比也就不算什麼了。而恰恰是這種狀態給一些想要利用互惠原理獲利的人提供了機會。

互惠原理之所以可以成爲如此有效的說服他人的工具,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所蘊藏的極大力量。在它的影響下,人們很輕易地就會答應一個在沒有負債心理時一定會拒絕的請求。即使是一些平時頗具影響力的因素,與它一比也會相形見絀。

一個老師想測驗一下學生們對過去時、現在時和將來時的掌握程度。有一個問題是‘我給予’的將來時是什麼?結果有一個學生信心十足地答道,‘我索取’。雖然他可能犯了一個語法錯誤,但他對一條更博大的社會原理卻掌握得完全正確。

著名法國人類學家馬塞爾。毛斯在描述人類文明中的送禮過程以及與此有關的社會壓力時說古這樣的話:給予是一種義務,接受是一種義務,償還也是一種義務。儘管回報的責任感是互惠原理的核心所在,但互惠原理之所以那麼容易被人利用,卻還是由於上面提到的接受的義務。我們接受恩惠的義務感削弱了自己的選擇能力,把決定我們會對誰負債的控制權交到了他人的手中。

相互退讓是利用互惠原理來使他人答應自己的請求的另一種方式。與給人一點好處然後要求他們回報的直截了當的方式相比,這種方式比較微妙,但有時候卻更加致命和有效。妥協也可以是一個互惠的過程,因此人們可以先主動做出一個讓步,以迫使對方也做出讓步,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個簡單的技巧可以稱爲“拒絕—退讓”策略。

營銷是一門學問,而學好營銷,就在於注意身邊的這些看不起眼的原理,成功的營銷就在於這些小小的積累。

《影響力》的讀後感2000字3

一、互惠原理,在結識新客戶過程中受益菲淺。

在結識新客戶的過程中,曾經遇到很多讓人尷尬的情況,很多人對於新上門的電話拜訪把持一個抗拒的態度,拒絕與你交談,拒絕給予任何信息,包括他的姓氏。其實這種心理是很正常的,我們在接觸客戶的時候,首先給他們感覺到的是從我們這裏他們可以得到什麼,而不是一昧地索取,給人以沒有業務成交基礎就不能繼續交流的印象。當給予他人幫助的同時,互惠原理會讓他們對你產生好感和信賴感,你付出的越多,得到的回報就越大,即使現在看不到明顯的效果,但總會有量變到質變的一天,要相信這個古老的原則:給予,索取…再索取。

二、拒絕—退讓,承諾和一致,令人難以抗拒。

“沒事,我們都是做管理的,就是認識一下,交個朋友。”在與客戶初次認識時,介紹公司業務當然是第一階段的A級目標,在對方做出暫時不需要的反映(有時甚至是一口回絕,初次拜訪時將近90%的人會有這種反應)後,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時提出其實只是認識一下,宣傳一下公司的目的,會令對方剎時鬆懈緊繃的神經,或是令人不可抗拒,畢竟相比之前的業務宣傳,認識一下,是相對很小的理由,很難再進一步擺臉色。而此時對方相應做出的可以以後保持聯繫,繼續交流的承諾,會給日後的發展帶來微妙的變化,對促進與客戶的關係無疑是個催化劑。因爲他做出了承諾,且沒有業務上的壓力,兩人交往自然放鬆。即使是平時的一聲問候或偶爾的小建議,也會讓人印象深刻。

三、社會認同,大多數人的通病。

很多客戶在介紹業務時,對公司之前的業務情況十分關注,提到之前培訓過的公司,他們會不約而同地與自身做參照,並對我們曾經服務的單位和培訓效果具有十分濃厚的興趣。在公司已經有了業務基礎的情況下,在推廣的過程中更要注意社會認同原理的應用。我們之前培訓的客戶立場等方面因人而異,如何有技巧地運用以前的成績,在令新客戶信服的同時,避免以往培訓的負面影響,更是要在現階段注意的地方。

四、喜好、關聯,給你帶來了什麼?

人都是喜歡跟自己有共同話題的相似性較高的人交往,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謂的投緣。如果要客戶對自己迅速的產生好感,要在交往的過程中細緻地從對方的言談中發現對方的喜好,並建立與對方的關聯,使他認爲你與他是有共同語言的,交往起來自然對你無話不談。但也要注意儘量避免把客戶拜訪變爲對方閒聊的對象,要善於把對方帶到自己的方向上,使他們的工作或生活與公司業務聯繫起來,在他們真正遇到問題的時候,很自然的可以想到我們,要與客戶建立這樣的'聯繫,纔算是成功。

五、權威的壓力

從小到大,都是很乖的孩子,在家聽爸爸媽媽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在外聽朋友的話,在公司又聽領導的話,就連男朋友都會對自己說:要聽話哦。“聽話”這個詞對於我們並不陌生。但不知從何時起,對這兩個字已經產生了抗拒的心理。看了這本書後,發現自己有了改變,真的很欣慰。以前是人家說什麼,咔——嗒,馬上做出相應的反應,連拒絕的餘地都沒有,因爲已經不由自主說了:“好,哦,恩”之類的詞,轉化爲一種承諾。就算是不想做,也要把承諾變爲一致,所以從大學起我就對人家說我不會輕易做承諾,做了就要做到,這點也是鑽牛角尖的地方,爲什麼?因爲那時以爲答應人家很正式問我的事才叫給承諾,但沒想到自己自然的反應也是一種承諾。在我心裏倒沒什麼權威的壓力,可能是思想比較隨性,對於別人而言的那種“聽話”,在我這裏已經變爲了一種承諾。現在知道了什麼是該堅持的,什麼是可以接受的,學會拒絕,懂得放棄,纔是屬於自己的人生。

六、短缺——少數的天下,這句話我喜歡。

人們都說物以稀爲貴,越難得的東西越珍惜,在看了這本書後我有了另一番不同的理解。曾經很普遍的東西,當在很自然的條件下變爲稀有物時,更令人想得到。拿我們的諮詢和培訓來說,看上去好象廣西的同行不少,但是本土的真正做諮詢的,至今卻只有我們。而在接觸市場的過程中,領導人們並不缺乏對管理諮詢行業的認識,但很大程度上都停留在培訓上,像我們這樣去推諮詢的,反而給他們一種新鮮感,在衆培訓機構中獨樹一幟,培訓不短缺,但本土真正可以做諮詢的機構短缺,這正給我們帶來了光明的前景。而培訓由於我們注重質量,在挑選客戶的同時,也爲自己的品牌建立了比較高層面的客戶羣體,而且基於社會認同,我們不需要降低報價和給回扣去獲取生意,處於良性發展的趨勢。

認識了我們的優勢和存在的不安定因子,在今後的工作中要把從書中學到的東西發揚下去,使公司在品牌建設階段越走越穩定,在市場沒覺醒之前,先喚醒與我們理念相同的優質客戶,只要我們秉承原則,總會遇到我們等待的人,無論是工作夥伴,還是客戶。

《影響力》的讀後感2000字4

生活中,有的老人對孩子浪費錢物的行爲非常討厭,認爲是敗家子。他們不明白爲啥白麪饅頭說不吃就不吃了,米飯說扔就扔了,衣服還挺新的咋就送人了?就像鄭智化的歌曲《水手》裏唱的那樣:“驕傲無知的現代人,不知道珍惜”。

《影響力》對這種現象也有解釋。作者指出,有證據清楚表明,爲一個承諾付出的努力越多,它對承諾者的影響也就越大。比如非洲南部的湯加部落,要求每一名男孩都要完成一套複雜的成年儀式,成年真正算是男人。在這個過程中,小夥子們要忍受許多折磨,才能得到族人的認可,這些折磨包括捱打、挨凍、挨渴、吃難以下嚥的東西,受罰、承受死亡的威脅。無獨有偶,世界著名的團體兄弟會的入會儀式也同樣複雜,同樣折騰人。捱打、挨凍、挨渴、吃難以下嚥的東西,受罰、承受死亡的威脅同樣也存在於兄弟會入會儀式當中。雖然這些折磨有時會造成嚴重後果,比如導致當事人受傷或者死亡,雖然人們想方設法想取締這些令人感到羞辱的儀式,但是它們卻異常頑強地存在着。原因何在呢?就是因爲心理學家發現“費盡周折纔得到的某樣東西的人,比輕輕鬆鬆就得到的人,對這件東西往往更爲珍視。”所以,令人折磨的成人儀式或者入會儀式都是爲了維持團體的生存。而且,這樣的舉動卻使得未來的成員覺得自己加入團體更具吸引力、更有價值。只要人們一直珍惜並且相信自己奮鬥得來的東西,這些團體就會繼續安排困難重重的入會儀式。有的專家研究了54種部落文化,發現內部最爲團結的部落,都有着最嚴格、最戲劇化的成年儀式。按照心理學家阿倫森和米爾斯的解釋,嚴格的入會儀式極大地強化了新成員對團體的承諾感,所以各個團體必然會想方設法地維繫這一事關組織將來存活的紐帶,倘若有人想取消它,那可萬萬不成。

不少國家軍隊的新兵,是痛苦的大熔爐。比如,在《影響力》裏寫到一個參加過新兵訓練營的作家寫的自己親身經歷“我們在烈日下一個小時一個小時地進行嚴酷訓練,承受身體和心理上的傷害和羞辱。訓練教官時不時地拳打腳踢,動不動就關禁閉,對人進行觸及靈魂的可怕辱罵,這一切,搞得陸戰隊訓練基地就像是自由世界裏的集中營”。雖然這樣,作家也認爲經過新兵訓練營的訓練,新兵們變得更堅韌、更勇敢、更經得起磨難,而且,經過訓練,堅持下來的人之間形成了榮譽和友愛的紐帶。所以不少一起當過兵的戰友們情誼會非常深厚,有不少人成爲終生肝膽相照的好朋友。在我國也是如此,戰友情是有過當兵經歷的人最珍視的情感之一,只要和戰友在一起,所有的外在東西都不重要,因爲他們在一起摸爬滾打過。同樣的說法還有同過窗、下過鄉、扛過槍、留過洋的人們,因爲有了共同的經歷,所以感情尤其深厚。因此,作者認爲,對於一個想要建立持久凝聚力和卓越感的團隊來說,入會活動的艱辛能夠帶來一項寶貴的優勢,這種優勢,是該團體決不願意放棄的。

軍隊是如此,政黨也是如此。對於那些入黨程序非常複雜的政黨來說,比那些不需要經過複雜程序就能入黨的政黨,凝聚力要強得多。比如美國的共和黨和民主黨,願意加入的人,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在“政黨傾向”上畫勾;另一種是給政黨在當地的辦公室打電話、發電郵,他們會很快把有關表格寄給想參加的人。這種輕易入黨的方法,導致美國政黨的變動性很強,也導致美國政黨凝聚力很差。不像()我們黨,要入黨,要寫入黨志願書、進行政治審查,包括對親屬的政治審查,進行組織培養,定期寫思想彙報,開黨員大會,宣誓,組織批准等一系列程序,這就使得入黨的人對組織有一種“加入不容易,我是經過努力才能加入的,所以要珍惜”的心態。所以,單單是入黨程序的複雜和不易,就使得我們黨的凝聚力比美國的兩黨強得多。其中的原理就在於當事人的努力代表着他做出了承諾,做出承諾之後,要保持一致,才符合多數人的思維方式,才表明自己不是一個三心二意、前後矛盾的個體。

總之,因爲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所以人們會倍加珍惜得來的成果,所以沒有種植農作物的現代人,沒有經濟壓力的現代人,纔會不珍惜錢物,甚至有點暴殄天物,因爲其中沒有他們的努力。不信,你看知道稼穡辛苦的農民,基本沒有浪費糧食的,因爲他們知道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所以要讓他們珍惜,就要讓他們知道來之不易。

這種原理,可能也是爲啥西方很多有名的家族,要讓小孩子從小經歷艱苦鍛鍊,作爲培養他們的必要方法。就像美國教授蘭迪.波許講的那樣“困難只是測試一下你是否真的喜歡某一件事,如果你真的喜歡,困難就不是問題。”因爲勇於接受挑戰,意味着自己對自己和別人的承諾,承諾過的事情,纔會有激情去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