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荊軻刺秦王有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荊軻刺秦王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夢迴戰國,看着荊軻那孤寂而又蕭瑟的身影,那飄蕩着血腥味的風兒吹拂着他的衣衫,手中握着一柄小巧卻滴着鮮血的匕首,“爲什麼?明知道去了便是隻有死這麼一條路,你爲何還要如此堅持呢?這到底是爲什麼?”那虛幻的身影終究還是在我的眼前消逝,只留下了一句飄渺的話語:“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充斥着悲涼的吟唱,一直在我的'心頭不肯消散。

荊軻或許早就已經視死如歸了,他人的舉薦無不使荊軻受到推崇,但是也正因爲如此,他就肩負着燕國的滅亡還是重生,同樣也決定了秦國的一統或者是破滅。但最後的刺殺失敗,難道真的是偶然嗎?不,當然不是,在冥冥之中已經決定了這一切。在逃回燕國後,太子丹的內心已被仇恨所籠罩,就只是因爲在秦國當人質時待遇的不公,一心刺秦,他的行動就是如今所謂的“斬首行動”吧!但是在荊軻等自己的好友一同前往秦國的時候,太子丹的惶恐與急切從他的話語中流露出來。“日以盡矣,荊軻豈無意哉?丹請先遣秦武陽!”

再者,至秦國見秦王時,荊軻的沉着冷靜,遇事謹慎在字裏行間中表現的淋漓盡致,面對秦王那種威嚴的霸氣並沒有像秦武陽那個莽夫一樣屈服,而是挺起胸膛直接面對,在這之餘還替秦武陽進行辯解,看似隨意的一句話,實則是靠了多大的勇氣與內心的縝密斟酌才說出來的。反之,秦武陽的懦弱與膽怯心理也同樣刻畫出來了,也從反面襯托出了荊軻的性情。文章的最後一句話“秦王目眩良久”這表達了什麼呢?恐怕會有很多抱以疑問,秦王爲何會目眩呢?僅是這突如其來的刺殺嗎?還是畏懼了荊軻哪種義無反顧的精神呢?我想應該是後者吧!秦王沒有想到天下竟然還有這種人,也從正面反映了荊軻的無畏。話說荊軻的獻圖刺殺實在是妙絕,但事與願違,“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再次回到那個羣雄並起的朝代——戰國,秦國的統一仍舊在逐步的進行着,荊軻的死,難道真的是輕於鴻毛,就此辱沒於時間的沙漏中嗎?不,他的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傲然,不屈的俠士形象,那佈滿了鮮血的土地將迎來一位戰士的迴歸,荊軻在死之前也不忘太子丹對他的一片恩情,但是那亡國之痛卻只能沉淪於茫茫人海當中,或許失敗並不可怕吧!但是隻有勇敢去面對,這纔是難能可貴的。荊軻,他做到了,秦國即使再強大,他也敢闖一闖,敬意在心中油然升起!

停下了手中的筆,擡起頭望向窗外,口中不禁念起了一首即興的小詩,“荊軻之人,義氣坦蕩。刺秦之舉,不可謂懦。軻之名,名垂千古,後世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