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節的兩位紳士》的讀後感範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感恩節的兩位紳士》的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感恩節的兩位紳士》的讀後感範文

《感恩節的兩位紳士》的讀後感1

歐·亨利若是僅靠他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結局而出名,那他也不會成爲短篇小說之王了。在他的筆下,友誼、愛情,人性的光輝與黑暗,都具備引人注目的特色,並且令人常讀常新。

《感恩節的兩位紳士》就有一種似乎矛盾的特點——幽默中帶着哀傷。故事講述一個流浪漢每年都會在感恩節時得到一位老紳士的施捨——一頓美滿的午飯。但在這一年的感恩節,這位流浪漢在路過一個富人家時,意外地被請進去。因爲那富人爲了慶祝感恩節,決定請一個窮人吃午飯。當流浪漢吃飽喝足,坐在公園的長椅上時,他看到那老紳士向他走來,一如既往地請他吃飯。爲了不讓老紳士失望,體驗到行善的快樂,流浪漢硬撐着吃了第二頓“飽餐”,隨後在回去的路上倒地而亡,被送至醫院。出人意料的是:不久後那位老先生也被擡入醫院,他快餓死了——爲了省下請流浪漢吃飯的錢,他已經三天沒吃東西了。

老紳士與流浪漢可能太拘泥、太刻板了,所以他們互相爲對方做出了無私奉獻的同時,卻導致了悲劇的結局——一個撐死,一個餓死。如果故事是這樣:一個貧窮的老紳士傾其所有,救助了一個飢餓的流浪漢,自己卻餓死了,那麼這種故事我們會很容易感動。爲什麼?因爲讀起來簡單,因爲老紳士犧牲了自己可以換來流浪漢的生存。

現在歐·亨利給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我們該怎麼去讀?這個迥然不同的結局讓人覺得荒誕,老紳士的犧牲似乎是那樣地不值,而流浪漢的遷就又是那樣地可笑。但是這個貌似滑稽的故事卻讓我笑不出來。他們都是那種爲了體諒他人的尊嚴和快樂,寧願自己忍受痛苦的人——也許這就是作者稱他們兩位“紳士”的原因。結局雖然是這種犧牲的`不值,但我更多的是理解他們,那顆體諒和善良的心,讓我們讀來笑中含着淚,而淚光中卻又能浮現出心中的讚美。

從我的角度,歐·亨利告訴我們:無論造成了多麼糟糕的後果,爲人奉獻、自我承受仍是應被支持與誇讚的事,因爲它本身是一種美德。

《感恩節的兩位紳士》的讀後感2

《感恩節的兩位紳士》這篇文章,體現出了歐亨利那種“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典型結尾,這篇文章讓我真正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文中的斯塔弗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流浪漢形象,每年的感恩節都會受到一位老紳士的施捨——一頓華麗的午飯。九年了,每到感恩節這一天,斯塔弗都會準時坐在聯合廣場的第三條長凳上等待老紳士的到來。但今年的他卻撐得連路都走不動了,可就在這時,那位老紳士又準時出現了。

文章的結局令人驚歎,老紳士三天沒有吃東西也能引起人們的思考,或許當讀到結尾之時,大家還幻想着這是多麼美好的結局啊,老紳士的愛心,流浪漢的幸運,讓人心中一暖。可歐亨利沒有這樣普通的結局,老紳士家境落寞,卻仍然向流浪漢提出援助,或許這更能打動人心。

老紳士的犧牲不禁讓我們感到可惜,流浪漢的那種遷就讓我們感到可笑,但這個看上去滑稽可笑的故事卻讓我笑不出來,引發了我深深地思考。不論是老紳士,還是流浪漢,在今年的感恩節中,他們的互相尊重,互相體諒,互相理解,寧願自己忍受痛苦,也要讓他人體會快樂,這使他們兩個都成爲了紳士,這也照應了文章的題目。

老紳士尚且家境殷實之時,一頓飯錢他沒有看在眼裏,他看重的是助人爲樂的那種樂趣,他的愛心也感化了流浪漢。落魄之時,老紳士看重的則是誠信,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早已成爲老紳士心中的一個不可更改的承諾,他不願意食言,即使他早已傾家蕩產,即使要花費他最後的積蓄,即使他將會餓死!這時,想一想社會上那些爲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擇手段的人,老紳士的人格魅力就躍然紙上了。

流浪漢的滑稽可笑只是表面,其實他也有很多值得我們敬佩的品質。他雖然已經吃飽了,但面對老紳士的愛心,他不忍心讓老紳士失望,還是咬緊牙關把所有的飯菜一掃而光。胃差點都要撐破,還得了闌尾炎,這也許會引起一部分人的嘲笑,但我卻認爲這也是一種彌足珍貴的品質。

文中斯塔弗的一句“非常感謝,我的肚子正餓得咕咕叫呢,先生”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飽脹引起的慵懶並沒有能夠阻止這樣的一個信念進入斯塔弗的腦子裏:他是一種傳統的基石。再也沒有哪位英雄能像斯塔弗那樣,在敵人的陣前英勇地衝鋒陷陣了,他在老人臉上看到的是因爲行善而生出的幸福表情。

歐亨利通過對兩位紳士的細節描寫,形象逼真的向讀者們展示了黑暗社會中的一縷光芒,一絲足以衝破黑暗,面對晨曉的光芒。歐亨利也告訴我們,金錢也不是萬能的,人與人之間的真情更加可貴。兩位紳士在各自艱難的環境下,仍然對他人表現出愛與關懷,做出難能可貴的犧牲,他們達到了各自精神境界的最高點。

《感恩節的兩位紳士》的讀後感3

《兩位感恩節紳士》是《歐·亨利短篇小說精選》中的一篇小小說。這篇小小說講述了一個飢餓的窮人斯塔弗·皮特在感恩節被兩位老太太請進家中飽餐了一頓,而九年來一直在感恩節請斯塔弗·皮特吃飯的老先生再次想請斯塔弗·皮特吃飯。斯塔弗·皮特雖然已經脹得難受,但不想掃老先生的興,跟隨老先生來到了餐館。他裝出飢餓的樣子,把食物吃得乾乾淨淨。最後,斯塔弗·皮特被發現撐死在了人行道上,而那位老先生則已經三天沒有吃東西了,他幾乎要餓死了。

這樣的結局出人意料,在敬佩這兩位紳士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輝和人與人之間的溫暖。斯塔弗·皮特和那位老先生都有爲別人獻身的精神,他們一個是忍受脹痛帶來的折磨,讓老先生感受做善事的快樂;而另一個是忍受飢餓帶來的痛苦,讓斯塔弗·皮特感受感恩節的歡樂。雖然他們一個是脹一個是餓,好像風馬牛不相及,但是他們受承受的痛苦是相同的。

這篇小小說內容曲折,結局更是令人意想不到。文章原先好像一直是在寫斯塔弗·皮特的偉大獻身精神,直到小說最後一段才道出那位老先生悲慘的遭遇。其實在前文那位老先生要請斯塔弗·皮特去飽餐一頓時,老先生的神情是愁眉苦臉的,神情是悲哀的。這也爲文章結尾說老先生三天沒有吃飯做鋪墊,是文章更合理,又體現了老先生的高尚品質。

斯塔弗·皮特和老先生都是先爲別人考慮,也可以說是並沒有考慮一下自己。現代人生活在這個複雜的世界,早已被各式各樣的騙子磨鍊,長出了一顆“鐵心”。遇到自己都已經吃不上飯了,誰還會管別人呢?我其實也是這樣的,在網絡上、電視上見識過五花八門的騙子,對陌生人的戒心自然很高。我看了斯塔弗·皮特和老先生的故事後,也感覺到了羞愧。

但是,在我們讚歎斯塔弗·皮特和老先生,又在自我反省時,不如也讓我們來思考一下歐·亨利這位大作家寫這篇小小說的目的何在。

歐·亨利的一生並不順。他三歲便喪母,十五歲就走向了社會。他做過很多工作,還蹲過監獄,經歷過失敗的婚姻。這傳奇而又坎坷的生活經歷沒有讓歐·亨利的筆下都是社會和人的陰暗一面,而是寫出在社會中一些感動人的細微處。正如《兩位感恩節紳士》這篇小小說,表現了人對他人真誠的愛與關懷。這份溫暖是人們在困境中的希望,這份溫暖鼓勵着人們不要放棄生活。這可能也是歐·亨利的精神支柱,寫出這些溫暖的小說是他生活中的樂趣。

帶上欣賞的眼光去看這些溫暖的故事,喝下心靈雞湯,滋潤快乾裂的心田。從現在起,學會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