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美書簡》的讀後感(通用5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談美書簡》的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談美書簡》的讀後感(通用5篇)

《談美書簡》的讀後感1

《談美書簡》是朱光潛先生在82歲的高齡的情況下寫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是作者對自己漫長的美學生涯的美學思想的一次回顧和整理,也是“給來信未復的朋友們”,尤其是給青年朋友們的一次回覆。

讀了一遍《談美書簡》,由於我美學基礎實在太弱,有許多東西看了一遍根本沒留下多少印象,但好在作者寫得比較通俗易懂,對我這種初學者也不至於完全看不懂。學了一個學期的美學,對美學多多少少也有了一點了解,這本書是以書信的方式,對許多青年初學者對於美學的普遍存在的問題的一次回答,其中也有許多我在美學這門課程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可以說看《談美書簡》這本書是對美學的入門,也是對老師課程的一種補充吧。

朱光潛先生在書的前言先回答了一個最普遍的問題:怎樣學美學?對此,作者用自己的學習經驗給我們講了幾個最重要的問題。朱先生風趣地說起自己學生時代的創作很大一部分動機是追求名利,他把自己的行爲稱爲“邊買邊賣”,但這種方法實際上對他的學習也有益處。如他多提到的,爲了寫,學習就要認真些,要就所學習的問題多費些心思來把原書吃透。整理自己的思想和斟酌表達的方式。就好像我現在在寫得這篇讀後感一樣,爲了寫出一篇讀後感,我首先要讀,要把談美書簡這本書讀透,雖然我現在的水平肯定做不到那麼深,但是總歸是認真地讀了,並且讀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來。

《談美書簡》的第一章《從現實生活出發還是從抽象概念出發》談到了“美的本質”的問題,很多初學者都有這樣的疑惑,對此作者的回答是我們不必去追問什麼美的本質這個極端抽象的概念,而應該通過親身的體驗現實生活和加強文藝修養來逐漸認識“美”。在學習美學時,我也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如果生硬地去學習一個抽象的美學概念,我會覺得難以理解,但是聯繫生活中的體驗,我們就會很容易明白。什麼是美呢,作者在書中引用了一段他人的“美的定義”這段話洋洋灑灑一百多字還附了十三條“解說”,但是生硬枯燥的定義很難給人直接的印象,到底什麼是美,還是沒有講明白。所以我很認同作者的觀點,在講美是什麼時應該從現實生活出發。近些年來在社會上閃現出的一批人羣就讓我見識了美,最美司機,最美媽媽,最美大學生……那是一種美,社會美。大自然中的奇異美景,雪山,雲海,沙漠……那也是一種美,自然美。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塑造了相貌醜陋但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加西莫多,他沒有研究過“美”但是他都能知道善良的埃斯梅拉達是美。而在這個可憐的又聾又啞長相奇醜的人身上,我們也能看到一種大力、大智和大勇乃至大慈大悲的美。所以我們不能抽象地去談美,而應該在許多有意義的現實中發現美,理解美。

第二章《談人》,美作爲一種價值離不開人的主體。作者談到了藝術和美的起源最先見於食色,也就是說藝術和美最先來自生活最原始的本能。然後作者談到了近代以來,把人作爲心理學研究的主體,我認爲他這一大段講的是美是主客觀統一的問題,我們不能把人和物抽離開來也不可以把審美活動和整個人的其他許多功能都割裂開來。在這裏,作者又介紹了西方美學界兩種不同研究方法,一種是機械觀一種是有機觀,有機觀認爲有機體除單純的物質之外還有生命,這就必須從整體來看,分割開來,生命就消滅了。

在後面的《從生理學觀點談美與美感》補充了《談人》中講的心理學知識,從節奏感、移情作用和內摹仿三項談了一些生理學常識。首先談節奏感,作者提到人用他的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去應付審美對象時,如果對象所表現的節奏符合生理的自然節奏,人就會感到和諧愉快,如我們的身體會隨着節奏的變化而變化如聽到一種節奏時我們常用手腳去“打板”。因此我們不能離開生理活動去談節奏的美感,更不能離開這種具體的美感而抽象地談美的本質。接著作者提到了移情作用的觀念聯想和內摹仿,移情作用是把人的情感投注到物上,有我及物,內摹仿則是移情的由物及我。作者通過這幾項講明瞭審美活動中的主體和對象的問題,審美要有一個客觀對象,審美也需要一個主體。

在整本書中,我感觸比較深的是《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一章。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隊藝術典型做了很好的解釋“……所謂普遍性是指某一類型的人,按照可然率或必然率,在某種場合會做些什麼事,說些什麼話,詩的目的就在此,儘管它在所寫的人物上安上姓名。”這讓我想起來《紅樓夢》中的人物,“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就是環繞着她的典型環境的產物。她自小多讀詩書,才思聰慧,使她善於思考。幼年失去母親,禮教的約束相對少點,纔有了個性自由滋生的空間。寄居賈府之後,賈府所需要的卻是寶釵那樣的女性,客觀環境與她自由的個性形成了強烈的衝突,造成了她與環境的格格不入。而且在賈府寄人籬下的生活使她的性情變得敏感多疑,最後香消玉殞。紅樓夢反映了清代一個貴族家庭的命運興衰,這個封建社會中的一個典型環境,爲書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塑造奠定了基礎,一方面,沒有典型環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這是因爲典型人物的刻畫是離不開典型環境的。典型環境是典型人物賴以生存的現實基礎,沒有典型環境,典型人物的言談、行動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

據和針對性,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另一方面,典型環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典型環境實際上主要是以典型人物爲中心的社會關係系統。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這個系統便失去了中心,失去了聯繫的紐帶,環境便成了一盤散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和形成的可能。若沒有封建統治勢力的代表人物趙太爺、錢太爺,沒有竭力維護舊禮教、“革命”時又迅速戴起“銀桃子”的趙秀才,沒有不許阿Q革命的假洋鬼子,沒有幫地主敲詐勒索的地保,沒有趙、錢兩家在城裏的支柱白舉人和把總,就無法形成書中典型的環境。

在最後一章《審美範疇中的悲劇性和戲劇性》中,我也得到了不少感悟。戲劇是綜合性最強的藝術,置身廣大羣衆中,因此戲劇所產生的美感在內容上是最複雜、最豐富的。而從戲劇的發展來看,把悲劇與喜劇截然分開在今天已經不妥當,這點我覺得很對。電影巨匠卓別林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是世界公認的大戲劇家,但是他的影片卻又常常反映出時代的悲劇,作者說他引起的笑是“帶淚的笑。這點我在看電影《摩登時代》的時候深有感觸。《摩登時代》的背景是當時的美國工業因爲轉用機器而大量解僱工人所造成的失業浪潮,而主角夏爾洛是這個時代的悲劇代表人物:他在不斷加快的傳送帶式的作業線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捲入巨大的機器齒輪中、被出了毛病的吃飯機器在他悲慼驚恐的臉上不住扇打。這些影像無不反映了機器時代所帶來的恐懼與打擊。最後夏爾洛失業了,他加入了找工作的巨大洪流之中;甚至無意中領導了威風運動的羣衆,然而最後仍是改變不了他可憐的命運。唯一不用爲生活操心的最好地方是監獄,所以爲了進監獄,夏爾洛不惜主動替人頂罪。然而事與願違,監獄進不去,不過卻因禍得福得到了受他幫助的那個女孩的愛。電影的開頭就是卓別林滑稽地在作業線上扭螺絲釘的場景,他被這種流水線式作業弄得發瘋以至於他看到人家的鈕釦也以爲是螺絲衝上去扭。一開始看確實只把它當做喜劇,但是看着看着,就會看出他所表現的時代充滿悲哀。喜劇大師卓別林用自己高超的表演贏得了大家的笑聲,但是在這些笑聲裏我們看大了那個時代的悲劇。這使我深刻地認識到喜劇與悲劇的結合。現在我們也有很多喜劇電影,我覺得要使這些電影更加深刻,那電影必須反映出時代的一些矛盾或現實的無奈。因此我十分贊同作者提到的現在大可不必從概念上來計較悲劇的定義和區別。看完這本書,對很多東西還是不怎麼懂,但是在個別章節我有了一些對美學的認識,我會繼續去讀相關的書本了增加我對美學的認識。

《談美書簡》的讀後感2

尋美,撐一根心篙,向人流深處漫溯、漫溯,去探索並宣告美的真諦。

美是什麼,我不知,也未曾有人可以給他下個定義,她看的見,摸得着,但你卻道不出,言不明——她爲何物。

於是我帶着探知的心,翻開了朱光潛老師的《談美書簡》——這部在他82歲所寫的著作包含着他許許多多的人生感悟和對美的獨特見解,而我也開始了對美細細品讀。

朱老先生以十三封回信的形式,展開了對美的見解,或許是我所學的知識太過匱乏,我並沒能夠全部理解,但有很多都讓我受益頗深,在這我就只談談其中的幾封信吧。

前兩封簡單的介紹了一下如何學美學,而第三章卻是談人,把這一封放在了所有的主題之首,我想這應該也是作者的一個思想吧,無論學習什麼都應該先學會做人,其次纔是學習其他,如果一個人連做人都不會,那也更不用談其他了。而單對於美學來說,美是一種價值,而價值屬於經濟的範疇,無論是使用還是交換,總離不開人這個主體。先有了人,然後纔有了美學之說。

人是一個感性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感悟,在我看來雖然美是客觀的,但她依然可以說是一個唯心主義的產物,美沒有任何要求,美有很多方面,比如作者在文中舉得例子在《巴黎聖母院》這不鉅作中,雨果便對美字詮釋的淋漓盡致,文中那位既聾啞而又奇醜的敲鐘人再見到那位能歌善舞的吉卜賽女郎是,結結巴巴地使勁連身叫“美!美、美…”我想這位敲鐘人一定沒有研究過什麼是美,這是他的肺腑之言,對於美的事物表象的讚歎,而後來他因爲犯了錯而遭到毒打,是這位吉卜賽女郎給了她水喝。他依然對着這女郎贊着美、美、美,不過這不在是外表的豔麗之美,而是心靈的美,敲鐘人看清了靈魂的醜惡與美麗,所以後來每個緊要關頭他都成了這位女郎的救護人,最後他們死在了一塊,他們都是美的,敲鐘人外表長得奇醜無比,但那美的心靈,粉飾了他並不美麗的面容。所以朱老先生也驚讚“雨果畢竟是一個名不虛傳的偉大作家”,他對美的敘述十分的到位,現實與想象的結合,讓美變得立體,有了人的味道。

這些算是對美的一個認知,後來朱光潛先生說文學作爲語言藝術的獨特地位,這一點我也是非常認同的,美不一定是畫,不一定是一種很複雜的東西,對我來說語言就是一個很美的東西,你可以運用語言來描述任何一種東西,可以從語言中體會出意境,想象出景物的模樣,語言的運用也充滿着各種藝術手法,對於人物美的雕刻,景色美的讚歎。所以我認爲若想鑽研美學,文學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朱光潛所說“研究美學的人如果不學一點文學、藝術、心理學、歷史和哲學,那會是一個更在的欠缺,而且會成爲‘空頭美學家’”,美學並不是一個孤立的事物,她可以說是一個體系,而在這之中融合着許多門的學問,若你都有所涉及,那麼我相信你對美學的認識又深入了一分,因此我希望憑着對美學的喜愛,求知的精神,我也將會慢慢理解一些曾經生澀難懂的內容,讓自己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充實。

《談美書簡》的讀後感3

什麼是美?我覺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美並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許多人認爲,看過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許更深一層,會說心靈美也是一種美。但這些感受都比較淺顯,看過朱光潛的《談美書簡》後,我知道了朱光潛先生眼中的美。

光潛先生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當起,不推諉給旁人”;“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該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此地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這是朱光潛先生不尚空談、腳踏實地的治學精神的體現。這很值得我們廣大中學生學習。

也許第一眼看到上面那段話,你不會有太深的感觸,但如果你專注地把這一整本小書讀完,你必會爲朱先生治學爲人的態度所折服!書中其中最能領略到的是光潛先生非常經典的對美的分析論證:美是最不實用的經驗,但是人類歷史生生不息的;美是無處不在的,但是要靠人們細心發現的;美是客觀事物加主觀態度產生的,但是缺一不可。物質是可以用盡的,而無形的美是可以代代流傳供世人享用的。

而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在滿足基本的物質需要後人們也越來越關注自己的心靈、精神的健康成長。其實美感無時無刻都衝斥在我們生活當中,從最簡單的吃穿住行來說大多人們都會選擇環境優美安靜的餐廳就餐,因爲感官的滿足可以提高食慾。穿衣打扮已經是現代人每天必備的功課,這可以讓人更有信心每天可以有一個好的開始。房屋裝修也是一門美學功課,明亮寬敞、舒適已經是老掉牙,而自己感覺和概念才讓它與衆不同,比如:歐式概念、田園風格、東南亞感覺、日式家居或者中西合璧等。獨特的家居風格可以代表主人的獨特性,更能讓他享受其中。車子基本性能就是帶步,而且現代人更追求的是外觀流線性、顏色等。所以美感不是實用主義,是不帶有功利心態的心理活動,美感可以讓人們得到心裏上滿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在《談美》這書中,通俗易懂,使我對美學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認識。最美麗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態度,所以,我想每個人都應讀一讀《談美》深入淺出,引人入勝的`語言,會讓你喜歡上《談美》,讀完後,一身輕爽,淨化了心靈,提升了精神世界。相信它會對你有所啓示的。

《談美書簡》的讀後感4

很難想象,這本《談美書簡》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歲高齡的老人之筆。晚年匯聚了一生的心血寫成了這本經典之作,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潛(1897—1986),中國現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主要著作有《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詩論》、《談美》等。作者晚年時回顧了自己的美學生涯和自己獨特的思想,也是給所有來信沒有得到回覆的朋友的一次集體回覆。

對美,或許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卻是望塵莫及的。通常我們對於美、美感、美的規律、美的範疇等等這些問題感到很深奧,也研究甚少,關於這些問題,朱光潛老先生在此書中都一併回覆了,而且回覆的很詳盡,對於思想,文學,方法,理論等等都有了詳細的陳述。對於美,我們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說成的表面的,而看完這本書,對於美則有了全新的看法,這也是讀此書的收穫吧。我覺得這本書不但對中學生有益,對於我們這些成年人來說也很有收穫。

這本《談美書簡》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讀者提出的問題用回信的方式統一進行回答的小書,因此可以說比較淺顯易懂,雖然不是系統完整的美學著作,卻也從一些很重要很關鍵的角度對美學的入門者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啓發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較具體、完整地講解了在文學與戲劇作品人物與環境的關係。他首先回顧了這一理論產生與發展的歷史,進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夠體現社會歷史發展的某些規律並且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環境則是典型人物所處的能夠反映社會歷史發展現狀和趨勢的具體情景和背景。

典型人物應生活在典型環境中,而不能與環境相脫節。在這裏,共性是通過個性來表現的,是在特殊中顯示一般。文學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見出必然性,是與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一理論分不開的。

《談美書簡》的讀後感5

《談美書簡》是一本系統性的美學著作,是由朱光潛老先生所編著而成。《談美書簡》一共收錄了13封信,包括三個方面內容:一是美學方法研究;二是美學範疇研究;三是美學實踐研究。而我所選擇閱讀的是第八封:關於形象思維。

在第8封信中,朱光潛認爲文藝創作應以形象思維爲主,以抽象思維爲輔。他認爲形象思維就是想象,在西方,古羅馬的菲羅斯屈拉特,近代英國的培根都強調過想象在文藝創作中的作用,在我國古代,屈原在《遠遊》中和杜甫在《詠懷古蹟》裏都使用過想象這個詞。

形象思維就是運用形象進行思維,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是兩種不同的思維形式,但它們的功用是相同的,就是通過開動腦筋來掌握和解決面臨的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它們既是一種實踐活動,又是一種認識活動。不同的是它們所運用的形式。思維分爲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掌握具體事物的形象,如聲、色、形、味等,通常稱之爲感覺、印象、觀念或表象。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都經歷了這個階段;第二個階段,便顯出不同的特點:形象思維把從感性認識得來的各種映象加以整理安排,來達到一定的目的,抽象思維是把許多感性形象加以分析和綜合,求出每類事物的概念、原理或規律;形象思維由原始的感性認識飛躍到生動具體的典型形象,而抽象思維則由原始的感性認識飛躍到抽象的概念或結論。

文藝創作就不能單單依靠形象思維。因爲文藝不僅要用形象去思維,還要對形象進行重新組合和安排,以造出典型形象,即新的形象整體。文藝創作一般都有個構思階段,思想情感白熱化階段,還有一個修改階段。於我們學設計專業的同學,瞭解這是很有必要的。在創作時也要學會用形象去思維,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

學了這麼久的美學,也看過一些關於談論美學的書籍,而朱光潛先生的這本《談美書簡》是爲了回答美學愛好者陸陸續續提出的問題而寫成的,由於特定的讀者對象,作者不能不考慮如何才能深入淺出地說明問題,讓讀者能夠讀懂看透,從而使艱深的美學概念、範疇、原理變得通俗易懂,所以作者沒有采用學術專著的形式。精確的語言解釋抽象、深奧的美學概念、範疇、原理。讓初學者能融會貫通。